二、加快建制村标美路建设
加快推进通乡油路、通村硬化路、县乡道改善、村道完善建设、切实提升农村公路覆盖范围和通行保障能力。加强安全防护设施和危桥改造,稳步推进丘陵贫困村客运班车通达,构建安全畅通、便捷高效、城乡一体的农村公路网络,根本改变群众“出行难、行路难、运输难”状况。力争到2020年新建、改建、改善农村公路2500公里,计划总投资35亿元。
三、加快推进农村电网升级改造
缩小城乡电力差距。加快电力公共服务均等化,着力解决农村用电难、用电贵等问题,全面提升农村电力保障水平,全面消除农村无电人口。2016年,投资38144万元,改造110千伏线路9.8公里,110千伏变压器1台12.6万伏安,35千伏线路11.92公里,10千伏线路533公里,配电变压器487台79.105兆伏安,低压线路1016公里,智能电表推广及配套采集20.217万户。2017年,总投资24711万元,建设10千伏线路562公里,配电变压器447台84.35兆伏安,低压线路627公里。
四、通信建设
加快信息网络演进升级,深化信息通信普遍服务,强化信息网络安全,增强应急保障能力,提高信息化应用水平。
第二节大力开展产业扶贫
通过产业扶贫的实施,在贫困地区初步形成布局合理、特色突出、质量安全高效的产业体系,以产业发展带动贫困地区、贫困群众增收致富,基本实现脱贫奔小康,实现发展一批的目标。
一、目标任务
到2016年底,贫困地区农业基础设施条件明显改善,5个主要贫困片区特色主导产业初具规模,农民增收支柱产业不断壮大。到2017年,贫困地区初步形成特色支柱产业体系,产业现代化水平进一步提高,产业助农增收人均增幅显著提高,实现贫困人口人均纯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
二、进度安排
2016年,扶贫区域主要农作物良种覆盖率达到90%以上,农业适用技术推广率达到85%以上,建成现代农业产业基地3万亩;培育规模养殖场、畜禽专合社、家庭农场等达到130个,年出栏生猪达90万头、小家禽出栏达1900万只,肉牛及肉羊出栏达12万(头)只;稻鱼综合种养新技术推广达3000亩。
2017年,扶贫区域农牧基础设施有较大改善,主要农作物良种覆盖率达到95%以上,农业适用技术推广率达到90%以上,每个有条件的贫困户采用1-2个粮油良种,掌握1-2项农业实用技术,建成现代农业产业基地4万亩;培育规模养殖场畜禽专合社、家庭农场等达到135个,年出栏生猪达93万头、小家禽出栏达1950万只,肉牛及肉羊出栏达12.5万头(只);稻鱼综合种养新技术推广达5000亩。
三、政策措施
(一)积极推广优质高产粮油作物新品种和新技术,以增产增收带动贫困群众脱贫致富;
(二)突出特色优势,优化扶贫区域产业布局,建设现代农业产业基地;
(三)突出地方优良品种,发展畜牧水产养殖业,促进规模化、标准化、产业化;
(四)发展特色林业产业,推动现代林业产业扶贫;
(五)狠抓科技示范推广,强化产业扶贫技术支撑;
(六)培育农业新型经营主体,发展适度规模经营,增强产业发展动力;
(七)推动深化农村改革措施落实,通过改革增强发展活力,增加贫困户财产性收入。
四、资金筹措
“十三五”全市共筹措产业扶贫资金1亿元,其中:争取上级补助5000万元,市级安排5000万元。每年争取上级补助1000万元,市级安排1000万元。
五、责任落实
(一)加强对产业扶贫工作的组织领导,制定细化产业扶贫具体实施方案;
(二)加大财政资金投入,整合使用项目资金,强化产业扶贫资金保障;
(三)加强宣传和发动,营造浓厚氛围,调动贫困群众脱贫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四)强化绩效考核,确保各项工作落实,推动产业扶贫扎实开展。
第三节加快推进扶贫新村建设
一、目标任务
2016—2017年完成建档立卡贫困户危房改造11166户,为农村全面小康奠定坚实基础。
二、进度安排
2016年计划完成2748户建档立卡贫困户的危房改造(其中重建或加固2733户,其他方式安置等15户),2017年计划完成8418户建档立卡贫困户的危房改造,2017年计划完成8418户建档立卡贫困户的危房改造。
三、重点工作
(一)全面推进农村贫困户住房条件改善
全面实施农村建档立卡贫困户危房改造,统筹实施农房抗震设防改造。
(二)提升扶贫新村公共服务和管理水平
支持发展特色产业,统筹推进设施配套建设,实施农村环境整治行动,加强和构建历史文化传承保护体系。
四、政策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
新村建设扶贫要坚持市委、市政府统一领导,市级有关单位密切配合,县(市、区)为责任主体,党政一把手总负责的领导体制。市级由德阳市脱贫攻坚领导小组抓总,主要负责政策研究、规划指导、计划分配、责任监督等工作。各牵头单位对所牵头的事项负总责,具体负责召集有关单位分析实施情况、研究工作措施、协调解决问题等;相关责任单位要各司其职、主动配合。各级党委、政府要把新村建设扶贫纳入重要议事日程,明确具体目标和建设任务,建立新村建设扶贫工作责任制。
(二)坚持科学规划
落实科学规划理念,坚持规划先行,重新审视并调整完善县域新村建设总体规划,对新村聚居点、旧村落和传统村落进行整体规划和统筹布局。
(三)优化资源配置
改变资源配置方式,发挥政府投入的杠杆作用。各级财政要将新村建设扶贫资金纳入年度预算,调整支出结构,增加建档立卡贫困户危房改造扶贫资金投入。积极创新金融服务,开展农村建档立卡贫困户危房改造贷款贴息试点,大力发展扶贫小额贷款,支持农村发展资金互助合作,拓宽困难群众筹资渠道。各级财政部门要会同有关部门,定期对资金使用和管理情况进行监督检查,严禁截留、挤占和挪用。建立奖补机制,引导村组和农户盘活土地、房产等闲置资源。
(四)强化统筹协调
各地要结合实际制定当地新村建设扶贫措施,以目标任务为牵引,落实各项工作。各有关部门要主动作为、密切配合,建立完善新村建设扶贫统筹协调机制,形成整体合力。要统筹幸福美丽新村建设,整合各方资源,发挥整体效应,加大新村建设扶贫工作力度。
(五)加强督促检查
加强对新村建设扶贫专项工作的督促检查,对督查中发现的问题要及时整改,推动各项工作落到实处。对重视不够、工作不实造成严重后果或不良影响的,严格问责。
第四节全面提升贫困地区教育发展水平
按照“扶贫先扶智、彻底斩断贫困链条、阻止贫困代际传递”的总体思路,遵循“政府主导、社会参与”的工作原则,深入推进教育与就业精准扶贫工作。到2020年,巩固和提升义务教育成果,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增强职业教育促进脱贫致富的能力,全面实现教育现代化。建设满足需要的高素质教师队伍。贫困人口素质全面提高,就业创业能力显著增强,就业质量进一步提高。教育对促进贫困群众脱贫致富、扩大中等收入群体、促进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的作用得到充分发挥。
一、进度安排
(一)学前教育
到2017年,学前三年毛入园率达93.5%,学前一年入园率达99.65%,全市公办园和普惠性民办幼儿园覆盖率达82%。新创建1所市级示范性幼儿园。
(二)义务教育
到2017年,入学率达到100%。
(三)高中教育
到2017年,基本普及高中阶段教育,高中阶段入学率达到94%。
(四)职业教育
到2017年,中等职业教育应届毕业生就业率达95%以上,职业教育与职业培训并重,县级职教中心和行业培训中心学校平均培训人次不低于1000人。招收农村贫困家庭高中毕业生,实施‘三免三定’计划。让未升入大学的应届高中毕业生、复员军人、返乡农民工接受职业教育,学制一年,免除学费、住宿费、生活费,定向招生、定向培养、定向就业。
二、政策措施
(一)实施基础教育提升计划
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巩固普及义务教育成果,加快推进远程教育建设。
(二)实施就业创业能力培育计划
大力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积极发展劳务经济,加大劳动力转移培训力度,完善就业创业指导服务。
(三)实施乡村教师专项支持计划
拓展乡村教师补充渠道,职称(职务)评聘和生活待遇向乡村学校教师倾斜,推动城镇优秀教师向乡村学校流动,提升乡村教师能力素质。
(四)全面落实各项学生资助政策
认真落实学前教育资助政策,做好学前教育家庭特别困难儿童保教费减免工作,继续实施义务教育“三免一补”政策,落实建档立卡学生特别资助政策。抓好普通高中、中职学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工作。积极应用全国学生资助管理信息系统,规范资助工作流程,加强资助政策的宣传,强化资助过程的监管。做好高校毕业生尤其是贫困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加强就业服务体系建设,开展就业创业教育。
三、资金筹措
积极争取上级和市级资金投入,多渠道、多层次地增加扶贫资金投入。将义务教育全面纳入公共财政保障范围,加大经费向远郊地区、生源困难地区倾斜,保障规模较小的学校正常运转。完善以政府投入为主、受教育者合理分担、其他多种渠道筹措经费的非义务教育投入机制。按责权统一、管理规范的要求,确保资金发挥综合效益。
四、组织保障
精心组织实施,加强经费保障,动员各方参与,强化督促检查。
第五节持续推进生态扶贫工程
大力实施生态扶贫工程,加快治理突出生态问题,筑牢贫困村、贫困人口可持续发展的生态基础,拓宽贫困群众增收渠道,加快脱贫致富奔小康的步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