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章 提升贫困地区区域发展能力
以辽西北地区、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境地区为重点,整体规划,统筹推进,持续加大扶贫投入力度,切实加强交通、水利、能源等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加快解决贫困村通路、通水、通电、通网络等问题,贫困地区区域发展环境明显改善,“造血”能力显著提升,基本公共服务主要领域指标接近全省平均水平,为2020年解决区域性整体贫困问题提供有力支撑。
第一节 着力解决区域性贫困问题
对辽西北10县(市)差别化扶持。辽西北10县(市)包括朝阳、建平、喀左、北票、凌源、建昌、义县、阜新、彰武、西丰,贫困人口相对集中、贫困程度较深,脱贫攻坚难度大。省切块安排中央增量专项资金时,给予辽西北10县(市)脱贫攻坚差别化扶持政策。
大力推进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境县脱贫攻坚。加大脱贫攻坚力度,支持革命老区开发建设。加大对民族地区贫困村、贫困人口的扶持力度。通过发展生产、改善民生、科技培训等措施,实现民族乡村和少数民族群众与全省同步小康的目标。大力推进兴边富民行动,加快推进边境地区基础设施和社会保障设施建设,集中改善边民生产生活条件,扶持发展边境贸易和特色经济。
第二节 加强贫困地区基础设施建设
推进贫困地区以县、乡公路为主体的农村道路交通网络建设,推动行政村与自然村之间的联通互达。稳步提高贫困地区客运网络密度。继续实施农村饮水安全工程,优先安排贫困地区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进一步提高农村集中供水普及率。加强贫困地区水利设施建设。加强贫困地区电力保障,增强对贫困地区生产生活用电的支持力度,进一步提高贫困地区电力服务水平。加大贫困地区控制性枢纽建设、中小河流和江河重要支流治理、山洪灾害防治、病险水库(闸)除险加固、易涝地区治理力度,坚持工程措施与非工程措施结合,加快灾害防治体系建设。积极推动风电、光伏等分布式新能源发电项目,同等条件下优先在贫困地区规划布局。
第三节 加快改善贫困村生产生活条件
进一步推进村级道路建设。有序推进农村公路建设。全面完成具备条件的撤并村通硬化路。重点安排农村公路助推精准扶贫项目,解决通往乡、村学校的“最后一公里”问题,实施通往产业园区、乡村旅游景区等新兴增长点的道路建设。重点支持行政村与行政村之间通沥青(水泥)路建设。加强贫困村通客车线路上的安全生命防护工程建设,逐步改造现有危桥,对不能满足安全通客车要求的窄路基路面路段进行加宽改造。加大以工代赈力度,支持贫困地区实施上述农村公路建设任务。通过“一事一议”等方式,合理规划建设村内道路。
巩固提升农村饮水安全水平。切实落实地方政府主体责任,全面推进“十三五”农村饮水安全巩固提升工程,做好与贫困村、贫困户的精准对接,加快建设一批集中供水工程。全面完成已查明氟、砷超标地区改水工程建设。对分散性供水和水质不达标的,因地制宜实行升级改造。提升贫困村自来水普及率、供水保证率、水质达标率,推动城镇供水设施向有条件的贫困村延伸,着力解决饮水安全问题。到2020年,贫困地区农村集中供水率达到85%,自来水普及率达到80%。
加强贫困村信息和物流设施建设。实施“宽带乡村”示范工程,推动公路沿线、集镇、行政村、旅游景区4G(第四代移动通信)网络基本覆盖。鼓励基础电信企业针对贫困地区出台更优惠的资费方案。加强贫困村邮政基础设施建设,实现村村直接通邮。加快推进“快递下乡”工程,完善农村快递揽收配送网点建设。支持快递企业加强与农业、供销合作、商贸企业的合作,推动在基础条件相对较好的地区率先建立县、乡、村消费品和农资配送网络体系,打造“工业品下乡”和“农产品进城”双向流通渠道。
加强贫困村人居环境整治。在贫困村开展饮用水源保护、生活污水和垃圾处理、畜禽养殖污染治理、农村面源污染治理、乱埋乱葬治理等人居环境整治工作,保障处理设施运行经费,稳步提升贫困村人居环境水平。到2020年,90%以上贫困村的生活垃圾得到处理,普遍建立村庄保洁制度,设立保洁员岗位并优先聘用贫困人口。开展村庄卫生厕所改造,逐步解决贫困村人畜混居问题。提高贫困村绿化覆盖率。建设村内道路照明等必要的配套公共设施。
健全贫困村社区服务体系。加强贫困村基层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整合利用现有设施和场地,拓展学前教育、妇女互助和养老服务、殡葬服务功能,努力实现农村社区公共服务供给多元化。依托“互联网+”拓展综合信息服务功能,逐步构建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农村社区服务新模式。统筹城乡社区服务体系规划建设,积极培育农村社区社会组织,发展社区社会工作服务。深化农村社区建设试点,加强贫困村移风易俗、乡风和村规民约等文明建设。
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按照公共文化建设标准,对重点县未达标公共文化设施提档升级、填平补齐。加强面向“三农”的优秀出版物和广播影视节目生产。启动实施流动文化车工程。实施贫困地区县级广播电视播出机构制播能力建设工程。为贫困村文化活动室配备必要的文化器材。推进重大文化惠民工程融合发展,提高公共数字文化供给和服务能力。推动广播电视村村通向户户通升级,到2020年,基本实现数字广播电视户户通。
着力改善生产条件。推进贫困村农田水利、土地整治、中低产田改造和高标准农田建设。抓好以贫困村为重点的田间配套工程、“五小水利”工程和高效节水灌溉工程建设,抗旱水源保障能力明显提升。结合产业发展,建设改造一批资源路、旅游路、产业园区路,新建改造一批生产便道,推进“交通+特色产业”扶贫。大力整治农村河道堰塘。实施十三五农网改造升级工程,加快推进贫困村通动力电专项工程,保障农业生产发展用电增长需求。加大以工代赈投入力度,着力解决农村生产设施“最后一公里”问题。
专栏12 改善贫困乡村生产生活条件
(一)农村公路工程。重点实施1.9万公里农村公路建设工程,包括撤并村通硬化路和具备条件的建制村之间通硬化路1.4万公里,精准扶贫和旅游路0.5万公里;实施农村公路维修改造2万公里,改造县、乡级公路危桥1.66万延长/645座,治理县、乡级公路安全隐患路段0.8万公里。
(二)小型水利扶贫工程。实施农村饮水安全巩固提升工程,充分发挥已建工程效益,因地制宜采取改造、配套、升级、联网等措施,统筹解决工程标准低、供水能力不足和水质不达标等农村饮水安全问题。大力开展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建设,因地制宜实施“五小水利”工程建设。
(三)农村电网改造升级工程。完成贫困村通动力电,到2020年,全省农村地区基本实现稳定可靠的供电服务全覆盖,农村电网供电可靠率达到(99.8%),综合电压合格率达到(97.9%),户均配变容量不低于(2千)伏安,建成结构合理、技术先进、安全可靠、智能高效的现代农村电网。
(四)文化惠民工程。实现贫困地区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进村入户全覆盖。积极推进1791个贫困村一村一室一广场建设。推进农村电影放映、农家书屋等文化惠民工程。推进贫困村广播电视户户通和宽带乡村建设,基本实现行政村电信网、广电网、互联网全覆盖。
(五)土地和环境整治工程。开展土地整治和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程,提升耕地质量、完善农田基础设施。
(六)农村社区服务体系建设工程。力争到2020年底,农村社区综合服务设施覆盖50%的建档立卡贫困村,农村社区公共服务综合信息平台覆盖30%的重点县,努力实现社区公共服务多元化供给。
(七)以工代赈工程。继续在重点县推进以工代赈项目,改善基本农田、改扩建农村道路、治理水土流失面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