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主要目标及发展路径
(一)主要目标。
1、安全粮食。坚持“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部署,全面落实粮食省长负责制要求,实现粮食宏观调控能力持续增强,粮食收储和储备体系不断完善,地方粮食储备规模达到安全水平,粮食流通基础设施全面改善,应急指挥体系不断健全,市场监测预警能力全面提升,粮油市场供需保持基本平衡,价格保持基本稳定。
2、法治粮食。认真贯彻执行《粮食流通管理条例》,全面维护粮食流通秩序。坚持依法管粮,全面履行抓收购、保供应、稳市场、强产业等行业职能,不断强化粮食流通管理体系建设,努力形成粮食行业有法可依、粮食行政管理部门依法行政、粮食行政管理人员依法履职、粮食市场主体依法经营的良好局面。
3、创新粮食。不断优化企业创新环境,服务粮食企业创新发展。要积极鼓励粮食企业加快体制机制创新,营造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发展环境,激发发展新活力,做大做强做优粮食产业。引导粮食企业从简单追求仓容规模和产能向保障粮食数量、质量和效益并重转变。发展方式上突出创新发展,重点推进管理方式、业态模式、产业构成和发展动能的创新,积极培育粮食经济新的增长点。以省内涉粮院校和科研质检机构为依托,加快粮食科研平台建设。
4、智能粮食。利用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现代信息技术,建成以智能粮库为基础,以粮食加工企业信息化升级工程、粮食应急配送网络工程、粮食电子商务工程为依托,以省市县粮食监管信息平台为纽带,建设覆盖全省、功能齐全、信息共享、多级联动、互联互通的现代智能粮食管理系统,全面提高粮食企业智能化管理水平,全面提升粮食行政监管信息化能力。
5、效益粮食。全面提升粮食产业对经济总值的贡献水平,推动资源要素向优势企业、特色企业集中,全省培育100家左右承担粮食安全主体责任、服务三农、发挥主渠道作用的国有粮食收储企业;培育100家左右代表行业水平,产值、产能、盈利能力、发展潜力居前的新型特色粮油产业标杆企业。到“十三五”末,全省粮油加工业及物流总产值达到1800亿元。
6、优质粮食。粮食质量监管体系建设全面建成,基本实现粮食质量可查、来源可溯、流向可控的全过程质量保障。优质粮油产品占有率逐年增长,全面推广绿色生态储粮新技术,控制有害物质污染,推进绿色低温储粮变革。认真贯彻国家新的粮油标准,积极倡导粮油适度加工,推动企业采用节粮节能、绿色低碳的生产经营方式,降低产品营养消耗,保全粮油制品营养,提升粮油产品质量,着力打造满足人民群众健康需求的优质粮油品牌,不断增强湘字号粮油产品的有效供给。
(二)发展路径。
1、完善粮食收储体系,全面提升宏观调控能力。坚持粮食总量和结构平衡、粮食市场相对稳定,健全完善“一市一中心,一县一骨干,若干一线收纳库点”的粮食收储网络,构建以粮食安全为主体,精准有效、调控有力的现代粮食收储体系、市场预警体系和粮食应急保障体系。推进粮食购销体制改革,完善价格形成机制,健全静态和动态结合、原粮和成品粮共存的粮食储备体系。充分发挥国家粮食政策性收储效能,支持中储粮湖南分公司在湘实施国家宏观调控各项政策性粮油购销调存任务,维护国家粮食安全,全面服务社会经济发展和“三农”工作。
2、强化依法管粮,营造规范公平的市场环境。以法制建设为引领,强化监管意识,提高政府监管粮食的能力。严格执行《粮食流通管理条例》,全面推进依法管粮。严格执行涉粮法律法规,强化市场调控、行业建设、储备管理、应急保障、质量监管等主体责任,及时组织开展粮食库存检查和政策性粮食收购、销售及出库的监督检查,加强地方储备粮管理和社会粮食流通的监督检查,严肃查处涉粮案件,提高粮食监管执法能力,切实维护粮食市场秩序。完善粮食质量安全标准体系建设,健全粮食产地准出制度和质量标识制度,构建田间到餐桌的全程质量监管。
3、加快粮食仓储设施建设,夯实粮食流通与发展基础。合理增加粮油仓储设施容量,适当建设与发展社会粮油仓储设施,满足农民售粮所需。加快推进粮食产后服务工程建设,全面推广储粮新技术应用,重视粮食烘干和清杂设备、成品粮库、准低温粮库的布局和建设,提升粮食仓储设施功能层次。推进覆盖全行业地方国有粮库的信息化建设,建设实用、好用、管用的现代智能粮库,全面提升粮库仓储管理智能化水平。通过智能粮库系统和粮食监管信息平台建设,实现粮食进出可知、粮情感知可调、粮源粮质可溯、资金流向可查、库区安全可控、经营管理可循,提高粮库机械化、自动化技术应用程度。推进粮食物流节点建设,全面推广大宗原粮“四散”运输,完善粮食物流标准体系,加快促进粮食物流与信息化融合,提高粮食流通效率。严格执行国有粮油仓储物流设施保护办法,充分发挥国有粮食企业仓储物流设施在粮食宏观调控中的重要作用,保证粮油仓储能力满足国家粮食安全需要。
4、优化新供给,推动粮食经济总量快速增长。加快粮食体制机制创新,综合运用资金、项目等扶持政策,鼓励企业做大做强。以科技创新为支撑,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开发新产品,满足新需求,淘汰落后产能,促进粮食产业健康发展。发挥粮食加工转化引擎,提升粮食经济对全省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度。重视品牌价值,积极培育形成粮食产业一体化经营的全产业链模式,实现加工规模化,粮源基地化、服务多样化。加快粮油产品结构转型升级步伐,优化资源配置,实现粮油加工业数量、质量与效益并重,产品开发向精深加工循环利用转型,促进产业资本和金融资本深度融合。积极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形成一批辐射面广、带动能力强、示范作用明显的粮食产业集群,构筑米、面、油、杂粮、粮机五大产业齐头并进、全面发展的态势。
5、开拓国内外市场,拓展发展空间。坚持依靠优势企业引领,借助名牌产品带动,融入“一带一路”战略,对接“长江经济带”发展,结合湖南“一带一部”定位,积极实施东进西拓战略。继续巩固广东、福建、广西等传统市场,积极开拓上海、云南、贵州市场,全面拓展粮食外销渠道,扩大稻米外销总量规模,增加湖南粮食出口数量与效益,实现粮食资源与粮食经济的有效结合。支持有条件的粮食企业走出国门,参与国际金融贸易,参股入股国际粮企,提升行业市场竞争力。适应市场多元发展需要,搞好粮食品种余缺调剂,引进玉米、小麦、大豆等品种,实现粮食品种优化和互补,提升行业整体竞争力。
6、推进科技兴粮战略,为行业发展注入新动力。加大科技创新投入,加快现代粮食收储加工关键技术攻关和粮油精深加工、主食产业化、副产品综合转化利用研发,提高粮食科技水平,提升科技对行业发展的贡献率。充分发挥涉粮高校、科研院所、粮油科技创新平台的人才、技术和创新优势,建立技术创新市场导向机制,发挥好市场对创新资源配置的导向作用和企业技术创新的主体作用,激发全行业科技创新创业活力。加快科技成果推广应用,培育发展粮食科技创新型实体,鼓励围绕产业发展需求开展技术研发和工程化研究,促进产学研用深度融合。
四、全面提升粮食核心竞争力
(一)加强粮食宏观调控体系建设。
1、优化粮食收储体系。
(1)强化政府主体责任。适应国家粮食安全战略需要,全面落实粮食安全省长责任制,强化市州、县市区人民政府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中的主体责任。充分发挥国有粮食企业的主导作用,鼓励和引导符合条件的多元市场主体参与政策性粮食收购。
(2)进一步健全粮食收储网络。充分发挥国有粮食企业主渠道作用,以中储粮湖南分公司各直属库和地方各级国有粮食储备库、收纳库为基础,以民营粮食收储加工企业为补充,合理、科学、有序布局粮食收储库点,全面掌控粮源,不断满足种粮农民及其经纪人送粮所需。加强粮食产销合作,鼓励外省销区粮食企业在湘投资建设粮源基地和仓储物流设施,建立异地储备。
(3)积极探索“四专一封闭”粮食收储政策。在当地人民政府统一领导下,粮食行政主管部门协同相关部门,在重金属污染耕地修复区探索和推广“专企收购、专仓储存、专项补贴、专用处置、封闭运行”全程监管模式下的“四专一封闭”粮食收储政策。加大重金属超标治理管控力度,逐步建立粮食标识制度和追溯机制,完善粮食质量安全标准体系,实行从田间到餐桌的全过程监管。
2、夯实地方粮食储备体系。
(1)创新地方粮食储备机制。探索建立政府储备和社会储备相结合的分梯级粮食储备新机制。通过运用财政、金融、投资等政策手段,建立地方政府掌控的社会粮食周转储备。鼓励和规范符合条件的多元市场主体参与地方粮食储备相关工作。
(2)优化储备品种结构。合理确定静态、动态储备的比例,降低储存成本费用,优化储备布局与品种结构,建立以稻谷储备为主,保持适当比例小麦、玉米储备和食用油储备。
(3)完善地方粮食储备轮换经营机制。各级粮食、财政部门要积极创造条件,引导储备企业轮换粮食进入国家粮食批发市场竞价交易,认真完成下达的储备粮油轮换计划。
(4)建立部门联动的粮食储备管理体制。建立粮食、财政、农业发展银行、中储粮等部门联动的储备粮管理体制,积极指导承储企业认真执行储备粮各项政策制度,监督承储企业收好粮、储好粮,确保数量真实、质量良好、存储安全、管理规范。
3、提升粮食应急供应保障能力。
(1)完善粮食应急保障体系。完善省市县粮食应急预案,建立应急供应网点企业、应急加工企业、应急配送企业名单,建成布局合理、设施完备、运转高效、保障有力的粮食应急供应保障体系。建立相应的利益补偿机制和违约处罚机制,形成运转高效、调控有力的粮食应急行政指挥体系和保障体系。
(2)建立地方成品粮储备。依托粮食批发市场、龙头加工企业、粮食储备库等,在省会城市、市州中心城区科学规划建设一批成品粮应急储备设施,大中城市和价格易波动地区的成品粮储备达到 10—15 天市场供应量。
(3)加强粮食价格监测。及时掌握全省粮食价格、数量、质量等情况变化,强化对重点粮食生产企业、收储企业、加工销售企业、零售企业、交易市场及重点地区的监测,建立覆盖全省的粮食价格测报体系和粮食安全预警体系。
(4)加强粮食统计工作和宏观调查分析。健全粮食生产、流通、加工和消费调查统计体系,完善粮食产量抽样调查制度、粮食和植物油产需平衡调查制度,会同海关部门开展进口粮食调查。综合分析粮食产量调查、社会粮食产需平衡调查和省内进口粮食数据信息,有效监测全省口粮安全状况。
(二)加强粮食仓储物流体系建设及提质改造。
1、加快粮食仓储体系建设。
(1)加快仓储设施建设步伐。积极争取中央和地方财政资金支持,不断优化仓储设施布局,构建设施现代化、储粮科学化、管理规范化的现代粮食仓储设施体系。通过维修改造、新建等途径,新增和提升仓容300万吨,到2020年,全省有效仓容达到2350万吨。每个县市区至少要有1家国有或国有控股的粮食购销企业。
(2)全面建设智能粮库系统。紧密围绕粮库核心业务,加快建设融合业务管理、出入库作业、智能仓储、远程监管、安防监控、办公自动化、财税管理于一体的粮食仓储信息化平台,提升仓储装备智能化水平和粮食收储信息化服务水平,着力解决粮库经营管理粗放、信息流转不畅、监管存在漏洞等问题,实现粮库各项管理的数字化、网络化、集成化、可视化和智能化,为常态化在线监管提供保障。
(3)积极推进粮食产后服务工程。重点推进产后粮食烘干、农户科学储粮、粮油产品健康消费等粮食产后服务工程。对接大农户或集约化的农户储粮需要,引导和鼓励国有大中型粮食收储企业、规模以上加工企业、种粮专业合作社、种粮大户等加快烘干设施建设步伐,新建和改造一批粮食烘干设施。加快粮油产品健康消费服务体系建设,充分利用企业网络宣传平台、供应链平台,为消费者提供科学消费粮油产品的专业知识和便捷的产品供应方式。
2、全面打通粮食物流通道。
(1)构建湖南粮食物流网络体系。以湖南金霞粮食物流园为中心,以岳阳、衡阳、郴州、永州、常德、益阳、怀化多个区域性物流园为节点,以县级骨干粮库为补充,构建湖南粮食现代物流网络体系。充分利用中储粮、中粮等央企物流网络,鼓励国有、民营、外资等不同市场主体资本的融合,实现粮食物流网络的合理对接和优势互补,形成物流大网络格局。
(2)全面推进重要粮食物流节点建设。结合国家“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和湖南“一带一部”政策和交通优势,大力发展江海联运、江湖联运、铁水联运多种无缝链接的综合物流体系建设,着力构建大粮食、大市场、大物流,重点打造好长沙、岳阳、衡阳、郴州等主要粮食物流节点建设。
(3)加快粮食物流与信息化融合。推动重点粮食物流企业、区域性粮食物流公共信息平台建设,逐步实现公路、铁路、水路和航空运输的信息共享, 促进粮食物流和电子商务融合发展,提高粮食物流运营水平和组织化程度。
(4)积极培育粮食物流企业。建立重点粮食物流企业培育发展机制,结合物流园区建设,积极引进国内外知名物流企业加盟,加快企业兼并重组,引导企业集团化经营运作,实现物流行业优化整合。借助国家产业结构调整,支持和鼓励企业自主创新,实现企业转型升级,提高粮食物流企业市场竞争力。
(5)推广大宗原粮 “四散”(散装、散运、散卸、散储)流通技术及设备。重点推广散粮运输技术和设备,支持“北粮南运”散装火车入湘,加快发展散粮汽车运输,逐步建立沿海地区与我省内河的散粮中转运输系统,发展内河散粮船舶运输,推动散粮集装箱的公铁联运发展,提高粮食流通效率。
(三)全力推进粮食产业转型升级,实现产业跨越式发展。
1、实施粮油产业发展158工程。挖掘优质资源,培育优势特色企业。鼓励省级以上龙头企业利用资源、资金、产业链优势,创新经营模式,瞄准市场,引领消费,在技术装备改造、产业带动扩展、产品供给升级、经营管理提升、核心竞争力增强等方面发挥示范引领作用。全省重点培育100家左右特色粮油加工企业。整合优势资源,培育企业集团。以资本、技术、资源为纽带,打破行业、地域和所有制界限,通过兼并、重组、收购、置换、联盟等方式,整合各类优势资源,重点培育5家左右资本雄厚、竞争实力强、发展后劲足、在全国有影响力、产值超过50亿元的标志性大型米、面、油、食品粮油企业集团。集合区位优势,鼓励粮油产业园区发展。整合交通、区位、资源等优势,以精深加工、副产品综合利用、主食产业化为支撑,配套物流配送、电子商务等新型业态,全省重点培育8个左右产值过20亿元的粮油产业园区。
2、推进循环经济发展,支持粮油深加工及副产品循环利用。改变传统发展模式,在做好做强做实米、面、油主业的同时,依靠科技进步,引导粮油精深加工向食品医药、精细化工、环保资源等领域发展,使深加工和副产品循环利用成为我省粮食经济的主要增长点。
3、提高稻米资源利用水平,全力推进主食产业化工程。全面开发大米食品,推进以大米为主、面粉、杂粮等为补充的食品产业发展,鼓励企业开发营养专用、多元便捷、安全保健的休闲食品、方便食品、保鲜食品。打造放心米粉工程,按照政府引导、示范带动、市场运作、规范经营的原则,在市州中心城区选择1—2家企业试点,引导企业米粉生产规模化,力推早餐放心米粉工程。巩固已具规模的城市米粉企业的诚信效应,适度推广营养较为丰富的糙米粉。
4、满足消费升级需求,支持食用油产业跨越式发展。充分利用湖南茶油资源和品质优势,优化茶油产业布局,加快产业科技创新步伐,打造高品质茶油。加强茶油产品宣传推介,积极引导大众健康消费,全面推进油脂消费从生产引导向消费引导转变。积极拓展菜油传统消费市场,适应民众传统消费需求,依靠加工升级与品牌带动,做大做强油菜籽加工产业,扩大消费市场,提升市场竞争力。
5、利用旱地资源,大力发展杂粮等特色加工。重点支持湘西、湘南、湘北等杂粮主产地区开发以红薯、荞麦、绿豆、红豆、高粱、葛根、鲜食玉米等杂粮为原料的特色粮油食品。加大杂粮特色企业的试点帮扶,支持杂粮生产企业利用现代加工高新技术和食品生物技术对杂粮进行深度开发,不断丰富杂粮产品,全面提高杂粮产品附加值,打造杂粮特色产业。
6、实施品牌战略,提高市场竞争能力。加大粮油产品宣传力度,充分利用品牌价值,拓展粮油消费市场。重点扶持有实力、有潜力的品牌企业,利用电视、广播、报刊、网络等媒体和各种展示展销会,大力宣传湖南粮油品牌,不断提高湖南粮油产品的知名度、美誉度。积极拓展品牌价值,用好用活品牌无形资产价值,通过合作经营、品牌联盟等形式推广品牌产品,提高市场份额,实现品牌增值,引导企业从生产产品向输出品牌提升。加强市场推介,充分利用广交会、沪洽会等省外宣传推介平台,积极拓展上海、广东、福建、云南等市场,加大优质湘米市场推广力度,不断提高湘米知名度和市场占有率。
7、延伸产业链,支持粮油企业创新发展。深入推进粮食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支持龙头企业采取公司+基地+农户、公司+合作社及土地流转等多种模式,建立优质、绿色、有机原料基地,全面介入粮油生产前端环节,构建种植、收储、加工、销售全产业链模式。实施“互联网+”产业工程,促进现代信息技术与现代粮油加工业的结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