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首页>聚焦三农

2016《甘肃省“十三五”文化产业发展规划》三

2016年09月02日 09:39 来源:中国甘肃

第四章 统筹优化区域布局

按照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建设总体布局,根据我省文化资源的区域分布和产业发展基础,重点建设三大文化产业区,着力打造多个特色文化产业集群,积极培育一批主导产业示范园区(基地),推动丝绸之路文化产业带建设,形成“一带三区多园”的产业空间分布。

一、布局三大文化产业区

(一)陇东南文化历史产业区。该区域包括天水、平凉、庆阳、陇南,区域内自然生态良好、文化形态多样、历史文化沉积深厚。产业区建设要突出绿色发展,注重保护乡村文化风貌、文化特色和自然生态,通过创意转化、科技提升和市场运作,探索发展特色民间民俗工艺美术、民族特色演艺、特色文化旅游、特色节庆、中医药养生保健等文化业态。保护和建设特色文化生态区、特色街区、特色村镇,提供具有鲜明地域特点的文化产品和服务,在实现文化产业发展的同时,留住青山绿水、系住乡愁、守住华夏文明的根(文)脉。

(二)兰州都市文化产业区。该区域包括兰州、白银、定西、临夏、甘南,区域内拥有科技、人才、交通、制造、市场、资金和民族文化等众多资源优势。产业区建设要突出现代都市优势和特色,着力推动文化与科技、金融、制造、创意设计服务的深度融合,在改造提升传统文化业态的同时,加快发展文化创意设计、文化装备制造、文化数字内容等知识密集型文化业态,打造高层次文化产业圈。突出城市文化功能定位,积极培育发展文化金融服务、文化商贸流通、文化人才培养、文化产权保护和交易、文化企业孵化、文化科技研发等支持文化产业发展的服务性产业,着力打造服务甘肃、辐射周边省区的综合性、高端化、专业化文化服务集聚区。发挥省会城市的辐射带动作用和民族文化资源富集优势,推动实现区域内互补发展、联动发展、共享发展,加大特色民族文化资源的挖掘开发力度,着力打造临夏特色民族文化产品、甘南藏文化产品、陇中特色文化产品研发生产销售集聚区,培育特色文化旅游目的地。

(三)河西走廊文化生态产业区。该区域包括嘉峪关、酒泉、张掖、武威、金昌,是古丝绸之路的重要途经区域,区域内历史文化遗存丰富、世界遗产密集、民族文化形态多样、自然风貌独特。产业区建设要突出开放发展,重点围绕“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依托丝绸之路(敦煌)国际文化博览会、敦煌行·丝绸之路国际旅游节等重大文化节会,大力开展国际性文化会展活动。突出融合发展,打造集戈壁、沙漠、绿洲、丹霞、民族风情、历史文化于一体的西部特色文化旅游区,加大旅游文化产品开发,培育文化旅游产业;利用独特的自然环境,按照国际标准举办特色体育活动、赛事和展会,培育文化体育产业;对葡萄、香草花卉等特色农业进行文化创意开发,提升文化附加值,发展特色文化休闲农业。围绕国际会展和赛事,引进国外文化企业、产品和服务,健全产业链,形成特色产业体系。

二、打造特色文化产业

按照区域相近、产业关联的原则,提高文化产业规模化、集聚化、专业化水平,培育一批特色文化产业。依托兰州、天水等地的工业园、高新技术产业园、高等院校、装备制造企业、龙头文化企业,开发利用本地文化资源,积极培育独具特色的文化科技融合、文化教育培训、文化创意设计、文化装备制造等产业。发挥商业集聚区的要素聚集功能和高速公路、铁路、机场等在要素流通中的通道效应,重点打造文化商贸业、文化物流中心。将特色文化产业建设纳入城市发展和新型城镇化建设、村容改造,建设有历史记忆、地域特点、民族特色的特色文化城镇和乡村,延续历史文脉,承载文化记忆。将特色文化产业建设与城乡景观风貌、功能提升紧密结合,扩大文化消费空间,提升人居环境的文化内涵,培育良好的文化消费习惯。利用民间民俗工艺品制作传统、特色文化城镇街区乡村和文化遗产(遗迹)等资源,重点发展民间民俗工艺品产业、特色文化旅游产业。  专栏4 特色文化产业

1.兰州文玩艺术品商贸产业:依托万博金城古玩城及周边文化产品交易市场和兰州古玩城等,建设兰州文化艺术商贸产业群。

2.嘉峪关科技生态创意文化产业:以方特欢乐世界为核心,整合南湖文化生态园、观礼古镇夜光文化街、玉龙湾生态文化旅游产业园、三禾雄关奇石城等,建设嘉峪关科技生态创意文化产业群。

3.酒泉汉唐文化创新产业:重点建设夜光杯文化旅游博览园、锦绣酒泉主题公园等项目, 对丝绸之路博览园、酒泉玉文化博览园、酒泉酒文化博览园进行改造,打造集文化经贸、文化旅游、文博业等为一体的汉唐文化新区。

4.张掖文化体育产业:依托已形成的中国张掖祁连山国际超百公里户外运动挑战赛、全国山地救援交流赛、全国徒步大会、清华EMBA丝绸之路(张掖)全球商学院智慧精英挑战赛等,发展文化体育配套服务产业,打造文化体育产业群。

5.金昌香草花卉文化创意产业:围绕金川区花卉种植基地,规划建设香草保健疗养园、芳香文化产业园、香草美育创意产业园、香草婚庆创意产业园等,发展文化创意配套产业,打造金昌香草花卉文化创意产业群。

6.葡萄酒文化产业:依托我省葡萄种植园、葡萄酒文化节、葡萄酒堡等,发展葡萄酒文化配套产业,打造葡萄酒文化产业群。

7.书画产业:依托通渭、陇西、镇原等地区浓厚的书画文化氛围,培育书画交流、交易、培训、展览、衍生品开发等,打造在全国有影响的书画产业群。

8.平凉养生文化产业:依托平凉良好的自然人文环境和传统养生文化,打造平凉养生文化产业群。

9.庆阳农耕与岐黄文化产业:依托庆阳农耕文化资源、岐黄中医药文化资源、农耕文化产业园和香包、刺绣等民间民俗工艺品基础,建设农耕与岐黄文化产业群。

10.天水民间工艺品生产加工产业:依托天水雕漆、陶艺、鸳鸯玉、古琴、竹雕、木雕、砖雕、脊兽、丝毯、庞公石等品牌工艺品生产企业,打造旅游商品加工产业群。

11.西和乞巧文化产业:依托西和县丰富多彩的乞巧文化,建设乞巧文化特色村,开发特色文化产品和活动,打造乞巧文化产业群。

12.临夏民族民俗文化产业:围绕临夏砖雕、木雕、雕刻葫芦、地毯、民间刺绣、穆斯林特需文化产品等,打造临夏民族民俗文化产业群。

13.夏河藏族民俗文化产业:依托藏地特色文化旅游业,发展藏族歌舞演艺,扩大民族服饰制作、唐卡制作等民族文化艺术品生产,打造藏族民俗文化产业群。

14.藏羌彝文化产业走廊甘肃段产业:在我省相关区域,加快发展一批民族手工艺品生产、民族服饰生产、民族特需文化产品生产及相关衍生产品开发等特色产业群,加快发展具有地域特色和民族风情的文化旅游业、民族演艺娱乐业。

说明:“十三五”期间,将在此基础上,再规划建设16个特色文化产业,并根据实际情况和发展需要,对名称、内容、分布、数量进行动态调整。

三、建设文化产业示范园区和基地

按照运行方式集聚化、布局方式集群化、发展方式集约化的原则,建设一批产业支撑作用明显的文化产业示范园区。提高文化产业示范园区基础设施、服务管理机构建设,增强产业孵化能力,提高产业集聚度。坚持政府主导、市场参与、错位发展原则,加强规划设计、可研论证,创新文化产业示范园区发展模式。文化产业示范园区发展要着力推动产业升级和优化,培育主导产业,完善产业链,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要强化基础设施建设,规范园区管理,完善配套服务功能,创新服务方式,着力搭建产业发展服务平台。鼓励利用废旧工业厂房、仓储用房、传统老街等兴办文化产业示范园区。力争到2020年,在全省建设30个占地面积在100亩以上的标准化专业化文化产业示范园区,其中重点建设10个工业创意设计示范园区、1—2个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园。

文化产业基地是自主创新研发能力强,在专业领域影响贡献较大,在内容、技术、模式、业态、体制机制等方面具有明显的典型示范和引领作用,具有一定规模的文化企业(机构)。力争到2020年,全省建成100个文化产业示范基地,其中重点建设10—20个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基地。

专栏5 重点文化产业示范园区

一、国家命名的文化产业园

敦煌文化产业示范园

二、省委宣传部、省文化厅、省新闻出版广电局联合命名的文化产业园

1.兰州创意文化产业园

2.兰州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

三、地区和企业命名的文化产业园

1.兰州文化旅游产业园(兰州兰木家具有限责任公司)

2.飞天文化产业园

3.西北印刷文化产业园

4.甘肃省广播电视网络文化产业园

5.裕固族特色文化产业园

6.金昌市创意文化产业园

7.武威天马文化产业园、

8.武威创意文化产业园

9.中华始祖文化产业园

10.天水雕漆文化产业园

11.天水创意文化产业园

12.平凉数字文化创意园

13.白银区铜工艺产业园

14.白银平川区艺术陶瓷文化产业园

15.庆阳民俗文化产业园

16.陇西李氏文化产业园

17.岷县洮砚文化产业园

18.通渭县书画产业园

19.西狭颂中华书法文化产业园

20.临夏民族民俗文化产业园

21.羚城藏族文化产业园

22.甘南文化旅游创意园区

说明:“十三五”期间,将在此基础上,根据实际情况和发展需要,对产业园名称、内容、分布、数量进行动态调整。

第五章 强化支撑保障体系

加快骨干文化企业培育,健全文化市场体系,壮大人才队伍,夯实产业发展基础,补齐短板,强化产业支撑保障体系,打造知名品牌,提升全省文化产业核心竞争力,构建开放发展新格局。

一、培育骨干企业

充分发挥读者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等文化企业(集团)优势,推动跨地区、跨行业、跨所有制兼并重组,着力打造10个以上的旗舰型文化企业集团,使之成为我省文化市场的主导力量和文化产业的战略投资者。加快发展创新型文化企业,着力培育100家以上拥有核心技术、创新成果和自主知识产权的创新型文化企业,重点培育一批文化科技创新型企业。创造良好的政策环境和平等竞争机会,培育一批富有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的民营骨干文化企业。在政策允许范围内,发展混合所有制文化企业,引进一批国内外知名的行业引领性文化企业。加大对骨干文化企业的支持和扶持力度,开展骨干文化企业100强评选工作。加大文化企业上市培育力度,争取到2020年,全省上市文化企业达到3—5家。

二、健全市场体系

发挥政府宏观调控和市场配置资源作用,强化行业组织建设管理,构建统一开放、公平竞争、规范有序的文化产品和要素市场体系,促进文化资源有序流动。制定负面清单,建立健全文化市场准入和退出机制。大力发展经纪、代理、评估、鉴定、推介、咨询、拍卖等中介服务机构,完善文化产业中介服务市场。大力发展连锁经营、物流配送、电子商务等现代流通组织形式,鼓励建设城市文化娱乐综合体,构建覆盖城乡的文化产品流通网络,加快培育和发展农村文化市场,引导和促进城乡文化消费。

三、壮大产业人才队伍

创新文化人才培育引进方式,实施优秀文化企业家培养计划,建立职业化、市场化、专业化经营管理人才队伍,突破高端文化人才紧缺瓶颈。加强国有文化企业干部人才选拔考核任用管理,逐步建立国有文化企业负责人党委任命和社会招聘相结合的人才选拔机制。健全文化产业人才培养机制,逐步形成高等教育与在职教育、专业技能培训、中等专业培训相结合的人才培养体系。完善激励机制,鼓励知识产权、专利技术入股,调动创新型文化人才的积极性。优化职称评定、技能认定、评奖表彰办法,形成公平竞争、各尽所能的人才成长环境。依托省内高校、科研院所及大型文化企业,建立文化产业智库,为全省文化产业发展提供政策建议和智力支持。

四、打造知名文化品牌

深入实施品牌发展战略,加强文化商标注册和品牌管理,加大知名品牌保护力度,提高“读者”等甘肃文化品牌的识别度、知名度、美誉度和牵引度。对具有地域特征的民族民俗特色文化产品鼓励注册集体商标、证明商标,培育一批凝聚民族文化特色的品牌。引导文化企业主动注册商标,开展优质品牌认定、推介、提升工作,加快培育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知名品牌。加强对老字号、知名商号的保护和传承,推出一批传统特色文化品牌。

五、构建开放合作发展新格局

全面融入“一带一路”建设,构建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国际化的文化产业开放合作发展新格局。瞄准国际文化产业前沿,引进一批具有引领性、带动性、战略性的文化产业项目和企业,提升国际化水平。加大国际文化市场研究,有针对性地开发面向国际市场的文化产品,培育一批外向型文化企业,加快推动甘肃文化“走出去”。加强国际合作,依托兰州新区综合保税区和武威保税物流中心,建设国际文化贸易中心,吸引外资企业和国内优秀文化企业在我省进行文化科技研发生产和服务外包,将我省打造成为主要面向“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集创意设计、产品生产、文化贸易、成果展示等为一体的国际文化产业集聚区。

专栏6 文化产业支撑保障体系

1.骨干文化企业培育:建立骨干文化企业名录库。对于实力强、前景好的骨干文化企业在资源配置、资金支持等方面给予倾斜。发挥文化产业智库优势,支持和帮助龙头企业完善管理体系,提升管理水平和效益。

2.上市文化企业孵化:确定拟上市文化企业备选名单,成立上市辅导团队,对企业进行全面系统辅导,提高企业上市成功率。对上市文化企业给予奖励。

3.文化产品市场建设:在全省建设一批专业性文化产品批发市场,健全文化产品流通体系。支持各地改造提升发展现有文化商品交易市场,建设一批特色化现代化文化商贸产业群。

4.文化产业“走出去”:建立文化产品出口奖励机制。借助丝绸之路(敦煌)国际文化博览会,加大对外文化贸易合作。建立一批海外文化贸易基地(中心),拓宽对外文化贸易渠道。鼓励我省文化企业通过在境外新设、收购、合作等方式,加快走出去步伐。

5.文化金融融合发展:政府牵头建立文化金融服务平台,建立文化产业金融担保风险补偿金,建立政府、银行、文化企业和保险公司多方合作机制。建立文化金融工作联席会议制度。鼓励和支持银行金融机构成立文化金融服务团队,提供专业服务。

6.文化产业智库建设:采取政府引导、社会参与的方式,组建一批官方和民间文化产业智库。支持智库开展文化产业规划、决策咨询、管理培训等活动。建立健全文化产业智库管理工作机制。

7.文化品牌建设:建立知名文化品牌库。开展“一地一品”特色文化品牌建设活动。开展知名文化品牌宣传推介活动。将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和丝绸之路(敦煌)国际文化博览会打造成为甘肃文化标志品牌。

你可能感兴趣

最新资讯
    加载中...
    火热
    招募中
    城市
    姓名
    电话
    免费获取合作资料

    下载土流APP

    获取一手地块信息

    美国优质土地都在这里

    去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