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促融合。以完善利益联结机制为核心,以制度、技术和商业模式创新为动力,以新型经营主体为载体,支持资本、劳动力、技术、资源等要素跨界优化配置,鼓励农产品生产、加工、储运、销售及农业多功能开发等融合发展,加快构建农业与二三产业交叉融合的现代产业体系。
1.加快培育新型经营主体。强化农民合作社和家庭农场基础性作用,引导家庭农场和专业大户规范发展,深入开展示范社创建行动,鼓励农民合作社发展联合社,引导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向农产品加工、销售等二三产业拓展。引导支持龙头企业发挥示范带动作用,建设标准化原料基地、物流配送中心和市场营销体系,创新“公司+N+农户”的经营模式。支持农垦企业深化改革,培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型现代企业集团,推进垦地合作共建。加快供销社改革,实行社企分开、双线运行,推动供销合作社与新型经营主体有效对接。鼓励龙头企业、农民合作社、农业科研院校成立产业联盟,带动技术、物资、资本、人才向农业全产业链聚集,催生农业新产品、新业态和新模式。积极引导新型经营主体创新利益联结机制,大力推行订单生产、直供直销,鼓励发展多种形式的股份合作。
2.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深入实施“十百千万”工程,大力培育农产品加工企业,积极支持大型企业上市融资,鼓励农产品加工技术创新,扶持农产品初加工、精深加工和综合利用加工,努力提高农产品加工转化率和附加值。认真落实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富民产业培育支持计划,鼓励农民合作社等开展农产品分级、清洗、精选、打蜡、包装、烘干等初加工服务,让农民从初加工中分享更多收益。优化农产品加工产业布局,统筹谋划延伸特色优势产业加工链条,支持各地积极培育农产品加工产业集群,重点扶持建设起点高、功能全、带动力强的特色农产品加工产业园区,引导加工企业集聚入园,打造产值过亿的农产品加工产业集群。积极迎合市场各层次消费需求,优先支持畜禽产品精深加工,重点加强马铃薯主食化加工和中药材精深加工,着力开发中高端系列化精深加工农产品。
3.积极发展休闲农业。拓展农业多种功能,推进农业与旅游、教育、文化、健康养老等产业融合发展,支持开发休闲度假、养生养老、创意农业、农耕体验等休闲服务项目。强化休闲农业规划引导,优化休闲农业区域布局,加快完善休闲度假设施、服务、管理等方面的标准,推动休闲农业向集群分布、集约经营转变。认真开展国家级和省级休闲农业示范县、示范点创建,实施乡村旅游富民工程和生态文明小康村工程,扶持建设具有历史、地域、民族特点的特色景观旅游村镇和休闲农业知名品牌。结合农村环境整治,推进美丽乡村建设,鼓励各地开展休闲农业特色村、星级户、旅游精品线路等创建与推介,积极参加国家最美休闲乡村和中国美丽田园推介活动,推动休闲农业基础设施升级改造。鼓励推出乡村酒店、特色民宿、自驾露营、户外运动等特色化、生态化、本地化的休闲旅游产品,全方位提升休闲农业经营服务能力和水平。
4.健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根据农业产前、产中、产后服务需求,细化专业分工,创新服务产品,进一步健全各类农业生产服务平台和农业产业化服务体系,满足农产品供给和农业产业化需求。引导服务领域向产前和产后延伸,向农业信息、金融保险和市场营销等领域拓展,加快完善基层农业生产资料供应体系、科技推广服务体系、信息支撑体系、农产品加工服务体系和物流保障体系为主体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搭建各类农业生产服务平台,重点推进良种推广、农机作业、统防统治、质量检测、农产品加工、电子商务等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放宽市场准入,加大扶持力度,引导多主体参与、多要素投入、多形式发展,多渠道吸引产业要素投向农业生产性服务业。加快服务产品和服务模式创新,健全完善农业服务标准体系,强化服务监管,提高服务质量,推动形成系列农业服务品牌。
(六)可持续。牢固树立绿色发展理念,坚持绿色发展、低碳发展、循环发展,优化资源利用方式,推动农业由主要依靠物质要素投入的粗放型发展向主要依靠科技的集约型发展转变,走产出高效、产品安全、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现代农业发展路子。
1.大力发展种养循环农业。按照资源利用节约化、生产过程清洁化、产业链接循环化、废弃物处理资源化的要求,突出特色优势产业间废弃物资源化循环利用,大力发展农牧结合、产加配套、粮饲兼顾、种养循环、集约发展的生态循环农业。积极推行秸秆还田、增施有机肥、少耕免耕、粮豆轮作等措施。重点推进玉米、马铃薯产业和草食畜牧业的循环衔接,大力推广“果沼畜”、“菜沼畜”等循环生产模式,创新生态循环农业模式,着力提升玉米等农作物秸秆和马铃薯加工废料的转化利用率,推动企业、园区生产小循环和区域产业大循环良性互动。禁止无序开荒,严禁超采地下水,在生态严重退化地区,加大调整种植结构力度,积极开展耕地轮作休耕制度试点和粮改饲及草牧业试验试点,集成推广种地养地和综合治理相结合的生产技术模式,合理利用“四荒地”、退耕地发展人工种草,引导饲用玉米、紫花苜蓿和草食畜牧业协同发展。在草原牧区,改善草产品供给结构,实行禁牧、休牧、划区轮牧和舍饲圈养,加快草原生态环境恢复。
2.大力发展高效节水农业。落实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加快推进农业灌溉定额管理和用水量控制。突出抓好河西走廊及沿黄灌区国家级高效节水灌溉示范区建设,全面开展区域规模化高效节水灌溉行动,在有灌溉条件的44个县市区和单位重点推广膜下滴灌和垄膜沟灌节水技术,积极推进耕作制度改革和灌溉技术提升。继续抓好国家级1000万亩旱作农业示范区建设,以产粮大县为重点,加快推广抗旱节水品种、全膜双垄沟播、水肥一体化、集雨节灌、深耕深松等高效农田节水技术,加快构建高效节水农业技术体系。
3.大力推进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推行农业清洁生产,认真落实“一控两减三基本”目标,积极推动规模化畜禽养殖场(小区)标准化改造,因地制宜推广畜禽粪污综合利用技术模式,探索规模养殖粪污第三方治理模式和PPP模式,着力加大畜禽养殖污染防治力度。因地制宜发展大中小型沼气工程,稳步推进沼气集中供气和生物天然气生产试点,鼓励引导沼肥高效利用。大力开展秸秆还田、秸秆饲料化、微生物腐化和固化炭化等新技术示范,加快秸秆肥料化、饲料化、能源化、基料化和原料化等利用,推进马铃薯加工废弃物资源化利用;鼓励使用耐厚地膜,加快可降解地膜示范推广,支持企业回收废旧农膜,健全完善废旧农膜回收加工利用体系,综合治理地膜污染;实施农业生态环境保护项目,扶持企业、专业合作社等对蔬菜生产加工流通环节产生的尾菜进行资源化利用,落实病死畜禽无害化处理措施,坚决打赢农业面源污染防治攻坚战。
四、强化组织实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各级要加强对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组织领导,按照本意见的部署,各司其职,协调配合,扎实推进。各市州要结合地方实际,制定具体实施方案,各有关部门要结合各自职能,强化工作措施落实,切实加大资金投入、政策支持和条件保障力度。
(二)加强规划引导。各地、各部门要把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与相关规划衔接,与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对接,遵循《甘肃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和相关专项规划,细化实化改革举措,落实各项规划确定的重大任务,统筹谋划好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工作。
(三)加强政策扶持。在继续落实好各项现有补贴政策的基础上,推动新增补贴向农业结构调整优化倾斜,支持特色优势产业结构调整。推进政府强农惠农资金整合,优化农业资金投向,调整完善优化农业结构的政策支撑体系,加大对优势产区、特色产业、优质产品的扶持力度;落实农业生产设施用地、附属设施用地和配套设施用地政策,在用水、用电等方面给予优惠倾斜。探索政府财政性资金与银行信贷资金相互结合的有效途径,引导和激励金融资本参与农业结构调整优化。
(四)加强服务指导。各地要强化服务指导,采取政府购买、资助、奖励等形式,引导科研机构、行业协会、新型经营主体提供生产、科技、人才培训等服务。有关部门要按照职责分工精心组织,切实抓好工作指导,推动重点工作任务的贯彻落实。
甘肃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2016年7月25日
(此件公开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