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重点任务
(一)调结构。优化产品结构、生产结构、产业结构和生产力布局,聚焦农业种养生产环节,优化粮经饲和养殖结构,持续壮大特色优势产业,积极开发名、特、优、新产品,让农产品的供给数量更充足,品种和质量更契合消费者需要。
1.优化粮食种植结构。围绕提升种粮比较效益,因地制宜调整优化粮食种植结构,依靠科技,主攻单产,确保粮食总产稳定在1000万吨以上的战略底线不动摇。强化旱作农业区的粮食生产主体功能区地位,引导适度调减天水、陇南海拔1600米以上小麦条锈病核心区冬小麦和中部浅山易旱区春小麦、水地大田和中东部高海拔旱作区玉米面积,发展收益较高的经济作物;引导中部和河西灌区适当增加马铃薯种植面积,着力优化粮食专业化生产格局。坚持提质增效并重,压减普通型、扩大专用型,重点发展优质专用小麦玉米、加工型马铃薯和优质杂粮杂豆。多途径开发食物资源,加快推进马铃薯主食化,构建起以小麦、玉米、马铃薯为支撑,特色杂粮为补充的粮食生产体系。
2.优化特色农产品结构。突出蔬菜优势产业带建设,加快设施蔬菜发展,加大老旧日光温室和塑料大棚改造升级力度,积极发展非耕地设施蔬菜,支持扩大冷凉型高原夏菜种植,做精做优高原夏菜和设施蔬菜;进一步提高优质水果供给能力,以优质高效果品基地建设和低产低效果园改造为重点,鼓励苹果适宜区稳步扩大种植规模,建成2000万亩以上的优质林果基地,做大做强特色果品产业;进一步加强马铃薯种质资源保护和品种改良,继续实施马铃薯脱毒种薯全覆盖工程,大力发展主食化等优质专用马铃薯,做大做优马铃薯产业;稳步发展道地中药材,选育推广优良品种,促进地产中药材规模化、标准化、规范化种植,推进传统大宗药材在传统优势产区发展,做强做精陇药产业;扎实推进国家级玉米制种基地建设,加强玉米种质资源保护,加快自主知识产权品种的培育,规范玉米制种秩序,做专做强玉米制种产业;鼓励各地因地制宜建设特色产品基地,加快发展花卉、油橄榄、食用菌、核桃、花椒、葡萄、红枣、枸杞、皇冠梨、黄花菜、百合等地方特色产品,满足市场不同层次需求。
3.优化养殖结构。深入挖掘养殖资源优势,大力发展牛羊产业,继续深入开展牛羊产业大县和现代畜牧业示范县建设,积极推进标准化规模养殖,着力改善畜牧业基础设施,加快推进畜牧业生产方式转变,提高畜产品生产能力。加快推进牛羊品种改良,提高牛羊良种化程度,开发藏羊、牦牛、细毛羊、滩羊等地方特色品种资源,大力发展肉牛肉羊专用品种,满足中高档市场细分需求,全面提升牛羊产品供给能力和水平。稳步发展猪禽养殖业,加强良种繁育体系建设,改进生产工艺,推进生态养殖、健康养殖,发展无公害绿色有机产品,优化猪禽产品供给。因地制宜发展有市场需求的特色养殖。充分利用林业资源发展林下养殖。鼓励发展有比较优势的渔业新品种,推进水产健康养殖,提升水产品市场竞争力和安全供给水平。实施奶牛遗传改良计划和振兴奶业发展行动,扩大优质奶生产规模,促进奶业转型升级。
(二)提品质。坚持把提升农产品质量作为有效对接消费需求的突破口,健全完善农业投入品和农产品生产、加工、流通各环节监管和服务,加快构建农产品从农田到餐桌全过程监管保障体系,满足消费者对产品品质、安全、营养、口味的要求。
1.加快农产品品种升级换代。认真实施创新驱动战略,充分调动科研院所、龙头企业等创新主体的积极性,强化农产品品种原始创新的关键支撑,加大马铃薯、玉米、苹果以及牛羊等特色优势品种培育力度,着力增强优质农产品源头供给。瞄准市场需求,着力选育发展一批有竞争力的名特新优农产品,加强优质农产品品种研发推广,加快促进农作物品种和畜禽品种升级换代,力争到2020年主要农作物品种更新换代一次,畜禽良种化率稳步提升;加大优质林果品种引进、选育、驯化、示范、推广,加快优质林果品种改良步伐。
2.加快推进农业标准化。全面落实《甘肃省标准化发展战略纲要(2014—2020年)》和《甘肃省标准化发展战略纲要实施方案(2015—2020年)》,加大农业标准化工作力度,加快建设以粮食、草食畜、蔬菜、特色林果、中药材等主要农产品为重点,涵盖生产、加工、储存、包装、运输、流通等环节的农业地方标准体系和出口农产品标准体系。鼓励企业建立和完善生产技术、工艺流程、质量控制等各环节的农业企业标准体系。严格贯彻执行国家、行业标准,开展农业标准化生产督查;加大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力度,加快先进实用技术普及应用,推动农业标准化生产全面落实。继续开展园艺作物标准园、畜禽标准化规模养殖场和水产健康养殖场创建,优化农业综合标准化示范区布局,努力实现主要农产品生产、供给全过程标准化覆盖。
3.大力培育农产品品牌。实施农业品牌化战略,加快设计推出甘肃农产品整体品牌形象,着力培育优质粮食、牛羊肉、苹果、高原夏菜、马铃薯、中药材、玉米制种、油橄榄、油菜、食用百合、核桃、樱桃、葡萄、枸杞等区域公用品牌,鼓励各类经营主体创建企业知名品牌,加快构建以地方整体品牌为龙头、区域公用品牌和企业知名品牌为主体的农产品品牌体系。建立农产品品牌目录制度,鼓励引导各类农产品市场主体做大品牌、保护品牌。加大品牌农产品营销和宣传力度,通过国内外专业展会及各类媒体,推介宣传陇字号农产品整体品牌,利用媒体舆论、广告宣传、节庆活动等手段,发布公益性广告,扩大品牌农产品美誉度和影响力。
4.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实施食品安全战略,加快完善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体系,严格管行业必须管安全和属地管理责任。积极推进农产品质量安全县创建活动,持续推进“三品一标”认证,着力强化安全环境、清洁生产、生态储运等关键环节的质量监管,积极探索质量安全监管新机制和新模式。加快推进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信息平台建设,探索建立食用农产品准出准入衔接机制,构建覆盖农产品生产、收购、储藏和销售、运输等各环节的质量安全追溯体系,力争实现主要农产品追溯管理全覆盖。实行严格的农业投入品使用管理制度,持续开展种子、农药、兽药、饲料及饲料添加剂、生鲜乳、生猪屠宰、水产品等专项整治行动,严厉打击禁限农药、水产品药物滥用、兽药抗菌药物滥用和饲料非法添加,降低污染物排放对农产品质量的影响。加大农产品质量安全信息公开力度,实施“红黑榜”制度,强化社会公众监督。
(三)降成本。突出投入成本、用工成本、营销成本控制,发展适度规模经营,控制生产资料投入,推进农业生产全程机械化,创新营销方式,优化经营体系,努力提高农业竞争力和比较效益。
1.着力降低农产品投入成本。加快培育壮大专业大户、家庭农(林)场、农民合作社、农业龙头企业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鼓励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促进各生产要素优化配置,提高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和劳动生产率。严格实行农业标准化生产,不断优化农药、肥料等农业生产资料投入品种结构,推广节本增效技术,降低农业投入成本。积极推进化肥农药零增长行动,鼓励引导农民增施有机肥、科学施用农药,大力推广测土配方施肥、机械化精量施肥和水肥一体化节水技术,促进农作物病虫害专业化防控与绿色防控融合发展。
2.持续降低农业用工成本。大力推进农业机械化,扶持发展大中型、多功能、高性能、节能环保的农业机械,加快废旧机具报废更新,逐步解决农业机械结构性过剩与不足并存的矛盾;积极研发推广农业生产急需的各类农机设施装备,全面实施主要农作物生产全程机械化推进行动,大力发展农机社会化服务组织,鼓励农机大户和农机合作社发展农业生产全程托管或主要生产环节托管服务,着力拓展农机社会化服务范围。支持新型农机服务主体开展代耕代种、联耕联种等专业化规模化服务,加快设施农业、畜禽养殖业、中药材、果业自动化、智能化、机械化发展,加快机械换人步伐,努力降低农业生产用工成本。
3.不断降低农产品营销成本。加强农产品批发市场和农贸市场建设,推进“农超、农企、农社、农校”等多渠道产销对接。大力培育和发展农产品电子商务企业,支持农产品电商模式创新,鼓励各类经营主体网上开店、线下配送、社区直销;引导特色农产品生产经销商入驻知名电商平台,实现线上线下融合发展。整合现代物流体系,加大鲜活农产品冷链物流建设,减少物流损耗。有条件的农产品加工园区打造农产品加工品集散中心、物流中心、展销中心和价格形成中心,发展直供直销电子商务、移动互联网营销、第三方交易平台等新型流通业态,创新商业模式,降低流通成本。借鉴当前国际上的新型农业发展模式,探索发展“直销农业”,减少中间环节,实现农产品从产地通过配送中心直接到达客户。继续实施和完善鲜活农产品“绿色通道”政策。充分利用国际国内两种资源、两个市场,加大向西开放力度,鼓励有实力的农业龙头企业走出去,加强与中西亚国家开展农产品贸易投资合作。
(四)补短板。加快改善农业基础设施和农业物质装备条件,着力补齐农业科技、信息、投入等关键短板,优化生产体系,努力突破农业生产力提升的瓶颈制约。
1.加强高标准农田和农田水利等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整合新增建设用地土地有偿使用费、农业综合开发、现代农业发展、农田水利设施建设补助资金,按照《高标准农田建设(GB/T30600—2014)》的要求,集中开展以土地平整、农田水利、土壤改良、机耕道路、农田林网等为主要内容的高标准农田建设。实施耕地质量保护与提升行动,加快划定永久基本农田,坚决禁止擅自将耕地“非农化”。加快推进引洮供水二期、敦煌水资源利用与生态保护、河西走廊国家级高效节水灌溉示范区项目建设。继续抓好适宜地区的“五小”水利工程+特色农业高效节水灌溉建设。落实好全国抗旱规划实施方案确定的抗旱应急水源工程、引调提水工程和小型水库工程,增强重点旱区应急供水保障能力。加大农业防灾减灾基础设施装备投入,增强抵御自然灾害防控能力。
2.加大关键技术创新力度。发挥农业科技创新在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的引领作用,瞄准国际前沿和农业重大共性关键技术,积极争取国家重大创新项目,按照全产业链设计、一体化推进,统筹各环节之间、产业链上下游之间协同创新,组织生产企业和科研院所开展大协作、大联合,力争在农林产品品种培育、农业资源高效利用、农产品精深加工及节能减排等重大领域、关键环节实现重大突破。支持国家和省级农业科技园区打造创业服务平台,使之成为主导产业集聚的先行区、新型经营主体孵化实验区、先进实用技术推广示范区。积极发挥种业创新在农产品供给中的先导作用,支持种业企业培育优质高产、多抗广适、适应机械化生产的新品种。支持航天育种示范推广,开展分区域、分作物标准化的高产高效、绿色可持续技术模式攻关,加大各区域主导品种和主推技术遴选推介,加强已有成熟技术的集成应用。加大畜禽遗传资源保护力度,在挖掘甘肃地方畜禽优势品种的同时,加强畜禽新品种培育、品种改良攻关和养殖模式创新,扶持畜禽产品加工技术升级创新。
3.加快推进农业信息化。加快完善农业信息化服务体系,升级“12316”三农信息服务平台,全面提升农业信息服务能力和水平。实施“互联网+”现代农业行动,推广成熟可复制的物联网应用模式,大力发展数字农业、精准农业、智能农业,积极推动种养业生产、农产品加工和流通全过程信息化,加快信息化对传统生产模式、产销关系的提升改造,完善灾害预警预报防控体系。实施“金农”工程二期,整合涉农部门的信息资源,加强农业大数据建设,打造包括农业生产导向、产业发展分析、市场供求预警、质量追溯体系等全产业链的大数据平台,重点加强农作物种子、农药监管追溯信息系统建设,推动农业供给侧与需求侧精准对接。
4.健全农业投入机制。加大财政投入和资金整合力度,优化财政支出结构,创新财政支农方式,逐步扩大担保、贴息、基金、风险补偿,以及公私合作、购买服务、民办公助、以奖代补等资金规模,引导金融资本、工商资本更多投向农业农村,充分发挥财政资金的引导和杠杆作用。加快构建多层次、广覆盖、可持续的农村金融服务体系,全面激活农村金融服务链条。创新农村金融服务模式,发展普惠金融,降低融资成本。着力推进以省、市、县三级政府政策性担保机构为龙头,商业性担保和民间相互担保为两翼,多层次担保、联保、互保和再担保协调发展的农业担保体系。完善农业保险制度,探索政策性保险与商业性保险有机结合的有效实现形式,积极创新农业商业保险服务,推行菜单式保险服务,打造覆盖全部产业链、保障各个风险点、提供多层次保额的“三农”组合保险产品框架,完善政策性农业保险市场准入和退出机制,提升农业金融保障水平,努力降低农业融资和生产经营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