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枝特区食用菌产业助推脱贫攻坚
三年行动实施方案(2017—2019年)
为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省委、省政府及市委、市政府关于产业扶贫的决策部署,充分发挥食用菌产业在脱贫攻坚中的作用,结合我区实际,制定本方案。
一、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按照中央、省、市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战略部署,以“户户有增收项目、人人有脱贫门路”为目标,增强食用菌产业助推脱贫攻坚作用,围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增绿,坚持走“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道路,做好六枝食用菌品牌。以林下食用菌产业为支撑,进一步强基础、创品牌、拓市场、促增收,推动六枝食用菌产业规范化、标准化、集约化发展,积极探索扶贫产业新模式、新技术、新途径,夯实循环农业、创意农业、休闲农业发展基础。
(二)基本原则。
1.坚持政府引导、分类指导原则。强化政府在出台政策、搭建平台、整合资源、完善机制等方面的作用;加强规模化、标准化食用菌基地建设;根据各乡(镇、社区)资源禀赋和食用菌产业发展基础,分类指导,明确主攻方向,打造六枝食用菌产业示范区。
2.坚持合理布局、精准脱贫原则。尊重市场主体和农民意愿,综合考虑我区食用菌产业基础,遵循市场规律和需求,合理确定产业规模和品种,优化产业布局。积极引导和组织贫困户参与食用菌产业发展,共享发展红利,稳定增收。
3.坚持质量安全、绿色发展原则。牢牢守住发展和生态两条底线,把生态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协调生产、生态、生活,实现绿色产业可持续发展。推进“三品一标”认证和培育,建立产地准出、市场准入制度和申请国家SC认证,实现产品质量安全可追溯,确保六枝食用菌品质优良、品牌响亮。
4.坚持品牌引导、市场运作原则。突出产品特色,开展品牌创建,提升品牌形象,努力提高六枝食用菌市场竞争力和产销衔接能力,规避市场风险,促进产业持续发展。
(三)主要目标。
1.总体目标。围绕林下仿野生菌、稻—菌轮作模式、建设目标及产业定位,重点抓好食用菌生产体系、规范体系、经营体系、生态体系、技术服务体系、品牌体系等六大支撑体系建设。通过三年时间,发展平菇、香菇、羊肚菌三个主导品种,配套发展猴头菇、姬松茸等品种。预计到2019年,全区发展食用菌2000亩,总产量达4000吨,产值达2400万元,标准化技术覆盖率达85%以上,“三品一标”基地认证率达60%以上,带动建档立卡贫困户120户420人脱贫。
2.年度目标。2017年,实施平菇、香菇、猴头菇、姬松茸等食用菌栽培500亩,产量达1000吨,产值达600万元;带动建档立卡贫困户20户70人脱贫。2018年,实施平菇、香菇、猴头菇、姬松茸等食用菌栽培500亩,产量达1000吨,产值达600万元,同时发展废弃菌棒再利用产业;带动建档立卡贫困户40户140人脱贫。2019年,实施平菇、香菇、猴头菇、姬松茸等食用菌栽培1000亩,产量达2000吨,产值达1200万元,同时发展废弃菌棒再利用产业;带动建档立卡贫困户60户210人脱贫。
二、产业布局
(一)菌棒培育及工厂化示范栽培区。在木岗产业园区加工菌棒原料,在郎岱农业园区生产菌棒,年生产能力500万棒。工厂化示范栽培50万棒。
(二)林下栽培区。在月亮河、牛场、新场、关寨等林地资源丰富的乡镇发展食用菌1400亩。
(三)大田栽培区。在木岗、大用、中寨、落别、九龙等稻田较多的乡(镇、社区)发展食用菌600亩。
三、重点任务
(一)建设标准化、规模化基地。重点打造月亮河乡500亩林下食用菌栽培基地,完善生产便道、水利灌溉、电网等基础设施,配套食用菌栽培、收获机具;打造塔山社区年产菌棒300万棒生产基地,完善菌棒栽培设施设备。
(二)完善加工流通设施建设。完善产品包装、保鲜储藏、商品化处理等生产环节,在月亮河乡、塔山社区建造配套冷藏室、冷藏运输车等设备。
(三)培育壮大经营主体。以招商引资为抓手,引进和支持省内外龙头企业入驻我区发展食用菌产业。壮大经营主体队伍,开辟绿色通道,增强经营主体实力。大力推广“三变”改革经验,完善企业与贫困户的利益联结机制,保障贫困户利益。
(四)建立质量安全追溯体系。强化质量安全监管,建立和完善产品检验检测体系,搭建质量安全可追溯平台。完善标准化检测体系,修订地方标准,组织开展食用菌基地标准化认定工作,引导和支持经营主体申报“三品一标”认证。
(五)提高技术支撑水平。挖掘地方野生食用菌资源,加快引进、开发、推广优质、高产、抗逆、符合市场需求的新品种,完善产业技术体系,鼓励科技人员领办、创办和入股企业,为食用菌产业发展提供技术支撑。
四、保障措施
(一)强化组织领导。成立以特区政府分管领导为组长,特区农业局局长为副组长,特区经济和信息化局、财政局、交通运输局、林业局、水务局、市场监管局、扶贫局、供销社等单位1名副职及各乡(镇、社区)分管农业的领导为成员的食用菌产业扶贫工作领导小组,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于特区农业局,具体负责食用菌产业规划、组织协调、服务指导、统计调度等日常工作。各乡(镇、社区)要成立相应组织机构,安排专人负责抓好食用菌产业扶贫工作,整合资源、集中力量、精准发力,形成统一领导、分工负责、合力推进的工作机制,定期或不定期研究食用菌产业发展情况,解决存在的问题和困难,为食用菌产业发展提供组织保障。
(二)强化政策保障。相关部门应建立扶贫产业水、电、路、讯基础设施服务保障制度,食用菌生产、加工、物流等环节享受我区产业发展最优惠政策,常年吸纳贫困户就业发展的经营主体享受减免税收或低税收等优惠政策。
(三)强化产销对接。改进和创新产销对接机制,构建高效稳定的省内外产销渠道,鼓励贫困村开展食用菌直产直销,减少流通环节。建立长期稳定的产品供求关系,特区公共机构优先购买贫困村的食用菌产品。帮助在贵阳和对口帮扶六盘水的城市建立产品销售窗口。
(四)强化资金支持。统筹整合省、市、区三级扶贫资金和涉农资金,向深度贫困村和带动贫困户多的规模化经营主体倾斜,推进食用菌产业基础设施和生产设施建设,采取以奖代补、边建边补、贷款贴息、融资担保等多种方式撬动社会金融资本,引导和扶持食用菌产业发展壮大。加大扶贫产业子基金对食用菌产业的投资力度,做好食用菌产业入保工作,力争产业保险全覆盖。
(五)明确工作责任。按照政府主导、部门指导、乡(镇、社区)主抓、平台公司和企业牵头、合作社和农户参与实施的原则,进一步明确工作责任。
1.明确部门责任。特区林业局负责食用菌产业的服务指导,相关部门和单位配合;特区经济和信息化局负责食用菌产品的产销对接,确保种得出来销得出去;特区市场监管局负责市场监督管理、品牌创建及市场体系建设;特区财政局负责做好食用菌产业扶贫项目的资金筹措、监督管理;特区水务局负责做好水利设施配套建设;特区交通运输局负责做好产业路的配套建设;特区供销社负责做好产品需求端的对接和配合,拓展销售渠道。
2.明确乡(镇、社区)责任。乡(镇、社区)作为扶贫产业的主阵地、主战场,要承担主体责任,结合实际,精心谋划食用菌产业扶贫项目,做到可实施、有效果、能增收;宣传发动和协调群众,为项目实施提供保障;建立扶贫产业台帐,详细制定实施方案,组织实施和推进项目,创新利益联结机制,确保贫困户产业全覆盖。
3.明确平台公司责任。六枝特区扶贫开发投资有限责任公司、六枝特区强农农业开发有限公司要抓好食用菌产业的资金筹措、基地建设、生产管理、产销对接等工作,采取“公司+合作社+农户(贫困户)”模式,推动产业发展,带动群众增收。
六枝特区特色水产助推脱贫攻坚
三年行动实施方案(2017—2019年)
为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省委、省政府及市委、市政府关于产业扶贫的决策部署,扎实推进特色水产扶贫,结合我区实际,制定本方案。
一、总体思路
立足资源禀赋,大力发展具有山地特色的水产养殖,充分发挥特色水产养殖业在脱贫攻坚中的作用,促进山地特色产业高效发展和贫困农民增收。
二、发展目标
(一)总体目标。用三年时间,充分利用山地气候特点和冷流水资源发展特色水产养殖0.5万亩(虾、蟹、鱼养殖0.46万亩,台湾泥鳅养殖0.015万亩,鲟鱼、三文鱼等冷流水养殖0.025亩),到2019年,产值达4.5亿元以上。在水产集中区至少建1个以上冷冻加工基地。
(二)年度目标。2017年,特色水产养殖0.3万亩,产值达2.7亿元;2018年,特色水产养殖0.1万亩,产值达0.9亿元;2019年,特色水产养殖0.1万亩,产值达0.9亿元。三年完成特色水产面积0.5万亩,产值4.5亿元。
(三)脱贫目标。2017年,带动农户0.4万户1.8万人增收,其中贫困户0.03万户0.1万人,预计脱贫0.05万人,人均增收3000元;2018年,带动农户0.46万户2.1万人增收,其中贫困户0.05万户0.21万人,累计脱贫0.1万人,人均增收3200元;2019年,带动农户0.47万户2.15万人增收,其中贫困户0.05万户0.21万人,累计脱贫0.1万人,人均增收3300元。
三、产业布局
以六枝特区强农农业开发有限公司为龙头,带动其他企业(合作社)重点建设特种养殖虾、蟹、鱼、蜂、台湾泥鳅、鲟鱼、三文鱼等产业,到2019年建成水产养殖基地0.5万亩。
(一)虾、蟹、鱼养殖。主要分布在落别乡板照村、坝湾村,月亮河乡六堡村、中寨村,关寨镇补底村,岩脚镇阿岔村,龙河镇龙场村,新华镇王家冲村,郎岱镇坝子村等村寨。
(二)台湾泥鳅、鱼养殖。主要分布在岩脚镇高桥村、岱瓮村等村寨。
(三)鲟鱼、三文鱼等冷流水养殖。主要分布在关寨镇补底村、新场乡沙地村、梭戛乡沙子村、新华镇王家冲村、岩脚镇岱瓮村等村寨。
四、保障措施
(一)实施“依法治渔、科技兴渔”战略。严格执行渔业养殖及特种水产养殖相关规定,加强渔业安全监管和渔业生态环境资源保护,提升水产品质量安全管理水平。加大科技投入,大力引进、开发应用先进适用技术和管理经验。到浙江、湖北等渔业大省学习考察,邀请专家到现场指导,提升我区渔业发展技术含量。
(二)健全保障体系。主要从产业链条、服务体系、政策措施等方面,健全产业扶贫保障体系。
1.强化产业链监管。加强良种供应保障、生产基地建设、农产品加工、农产品流通、农产品销售等环节监管。
2.建立健全服务体系。加大技术服务、农产品质量追溯、冷链物流等体系建设力度。
3.加大工作力度。加大组织领导、政策落实、资金投入、保险支持力度。
(三)坚持市场导向。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引领,发挥区域特色优势,坚持产业发展与自然条件、现有基础、发展潜力有机结合,因地制宜发展产业。结合市场现实需求和潜在需求,重点发展市场前景广阔、有地方特色的优质水产品。
(四)坚持规划引领。将特色渔业发展与当地农业产业规划紧密结合,相互配合,做到“一次性规划,分阶段实施,多类型并存,滚动式发展”。积极探索打造休闲渔业、特色渔业等渔旅一体化发展新路子。
(五)坚持政府市场联动。以“三变”改革为抓手,实现资源整合、要素集聚,发挥龙头企业、渔业专业合作社带动作用,遵循市场规律,发展生产基地、开拓产品市场、推动产业升级。
(六)培育经营主体。加大龙头企业支持力度,对贫困地区龙头企业给予贷款贴息或补贴。创设特色农产品保险机制,规避特色农产品生产经营风险。对龙头企业符合国家有关规定的、用于农业产业发展的生产经营设施用地按设施农用地管理。优先保证农产品加工、流通等环节用地。引导龙头企业领办专业合作组织,引导农民专业合作社和建档立卡贫困户入股龙头企业,带动建档立卡贫困户脱贫致富。
(七)创新利益联结机制。鼓励企业吸收贫困家庭劳动力长期就业或季节性务工,增加贫困户收入;鼓励贫困户以土地、自有设施设备、闲置资金等入股龙头企业,通过分红增加收入;推广订单帮扶模式,鼓励新型经营主体和有发展能力的贫困户共同发展特色产业,实现利益共享。
附件:六枝特区特色水产助推脱贫攻坚三年行动(2017—2019年)指标核算表
养殖 | 年度实施面积(亩) | 综合效益(万元) | 公斤/亩 | 单价 | |||||||
品种 | 2017年 | 2018年 (1000) | 2019年 (1000) | 2017年 | 2018年 | 2019年 | (元/公斤) | ||||
-3000 | 产量 | 产值 | 产量 | 产值 (万元) | 产量 | 产值 | |||||
(公斤) | (万元) | (公斤) | (公斤) | (万元) | |||||||
小龙虾 | 1500 | 600 | 300 | 300000 | 1800 | 420000 | 2520 | 480000 | 2880 | 200 | 60 |
大闸蟹 | 500 | 300 | 200 | 50000 | 1200 | 80000 | 1920 | 100000 | 2400 | 100 | 240 |
四大 | 200 | 200 | 500 | 100000 | 600 | 200000 | 1200 | 450000 | 1350 | 500 | 30 |
家鱼 | |||||||||||
台湾 | 100 | 50 | 0 | 60000 | 360 | 90000 | 540 | 90000 | 540 | 600 | 60 |
泥鳅 | |||||||||||
鲟鱼、 | 200 | 50 | 0 | 3000000 | 30000 | 3750000 | 37500 | 3750000 | 37500 | 15000 | 100 |
三文鱼 | |||||||||||
合计 | 3000 | 1000 | 1000 | 3510000 | 33960 | 4540000 | 43680 | 4870000 | 4467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