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枝特区生猪产业助推脱贫攻坚
三年行动实施方案(2017—2019年)
为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及市委、市政府关于产业扶贫的决策部署,充分发挥生猪产业在脱贫攻坚中的辐射带动作用,促进现代山地特色高效农业发展和农民脱贫增收,结合我区实际,制定本方案。
一、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按照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基本方略,以“户户有增收项目、人人有脱贫门路”为基本目标,以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围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增绿,坚持走“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之路,打好山地特色牌。以特色产业为支撑,按照“五全六化”要求,进一步强基础、创品牌、拓市场、促增收,推进品种品质品牌“三品联动”,实现农村生产生活生态“三生同步”、一二三产业“三产融合”、农业文化旅游“三位一体”,积极探索扶贫产业新模式、新业态、新路径,为促进现代山地特色高效农业,推进循环农业、创意农业、休闲农业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二)基本原则。
1.坚持以农为本、生态优先。有效提升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突出农业特色,促进产业融合,提高农业综合效益和现代化水平;保持农村田园风光,留住乡愁,保护青山绿水,实现生态可持续,真正让农民分享经济发展、农村改革新成果。
2.坚持农旅融合、多元发展。充分挖掘文化、旅游和自然资源,有效整合农业产业,盘活农村集体资产和农业资源,探索农旅文融合发展新模式,打造休闲农业、农事体验的亮点,让田园综合体、农旅文融合成为推动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和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渠道。
3.坚持市场主导、培育主体。按照政府引导、企业参与、市场化运作的要求,创新建设模式、管理方式和服务手段,全面激活内外销售市场,通过需求端信息,做好供给端配置,最大力量扶持和培育农产品生产、加工、销售经营主体,采取“公司(企业)+合作社(农户)”模式带动产业发展。
4.坚持品牌创建、以销定产。推进“三品一标”认证和地理标志产品培育,通过产品检测和品牌创建,确保农产品品质优良、品牌响亮;完善农产品加工、冷链物流和仓储配送等设施,培育农产品初加工和配送企业,大力开拓区内区外、线上线下销售市场,实现产品安全,销售畅通。
5.坚持“三变”改革、利益联结。按照“三变+N”改革模式,着力构建平台公司、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与农户的利益联结机制,带动农民持续稳定增收,让广大农民享受改革成果,增强获得感,提高满意度。
二、主要目标
(一)总体目标。结合区域优势,用三年时间发展生猪养殖,累计新增出栏生猪80万头,结合先进地区特别是深度贫困地区产业发展的经验做法,加大冷链物流设施建设力度,提升农产品标准化、规模化、商品化生产水平,提高农产品品牌影响力和市场占有率,把产业扶贫发展成脱贫攻坚主要路径。
(二)年度目标。2017年新增出栏生猪10万头;2018年新增出栏生猪30万头;2019年新增出栏生猪40万头。三年累计新增出栏生猪80万头。
(三)脱贫目标。2017年,带动农户1.7万户7.6万人增收,其中贫困户0.2万户0.5万人,预计脱贫0.3万人,人均增收200元;2018年带动农户1.7万户7.6万人增收,其中贫困户0.25万户0.73万人,累计脱贫0.35万人,人均增收450元;2019年带动农户1.7万户7.6万人增收,其中贫困户0.25万户0.73万人,累计脱贫0.65万人,人均增收700元。
三、产业布局
依托六枝特区大北农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和六枝特区强农农业开发有限公司,建立种猪场和育肥场,以梭戛乐群种猪场为核心,在大用、岩脚、落别、中寨、关寨、郎岱等乡镇建立育肥场,实行龙头企业集中带动发展,辐射村合作社建立养殖小区带动贫困村、贫困户饲养。
四、主要任务
(一)完善基础设施。完善各项目区养殖基地基础设施建设,新建标准化圈舍、沼气池、干粪池、粪污处理池、消毒室、兽医室、饲料库房等设施。
(二)优化产品加工。建立饲料加工仓储物流企业,保障饲料供应,同时加快六枝特区屠宰场选址新建步伐,积极为六枝及周边县(区)提供优质猪源,带动二、三产业发展。
(三)稳固市场销售。依托大北农集团组织销售生猪产品,统一制定标准、统一销售,同时积极与区内学校开展营养餐肉品供应合作,为学校提供安全、优质的猪肉。
(四)推进利益联结。由企业带动乡(镇、社区)建立生猪养殖产业合作社,企业提供技术及饲料,制定生产标准,统一组织销售;乡(镇、社区)生猪养殖产业合作社组织贫困农户通过在当地养猪场就业、入股、适量发展小规模养殖等方式参与产业发展,助推脱贫致富。
五、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成立生猪养殖工作专班,扎实抓好生猪扶贫产业的规划指导,履行好组织、协调、评审、调度、统计、监管等服务职能,进一步做实扶贫产业。各乡(镇、社区)要围绕《六枝特区产业扶贫三年行动实施方案(2017—2019)》(六府办发〔2017〕142号),立足实际、认真谋划、精心组织,结合本地脱贫攻坚目标任务和产业发展需要,详细制定本乡(镇、社区)生猪扶贫产业脱贫攻坚三年行动实施方案,确保生猪产业扶贫有序有效推进。
(二)强化资金保障。按照产业脱贫重点任务,围绕良种繁育基地建设、生产基地提升、加工设施改造、市场品牌宣传、质量体系建设、冷链物流建设、技术应用推广、经营主体培育等,以财政资金撬动社会金融资金。通过利用投融资平台激活金融资金、争取金融产品、项目、基金、农业保险支持,着力推进全产业链抱团发展。发展资金主要来源于整合到特区财政专户的扶贫资金,预计总投资12亿元,其中财政资金0.6亿元,产业子基金5.3亿元,其他资金6.1亿元,分别占总投资的5%、44.17%、50.83%。扶贫产业资金主要来源于中央和省级脱贫攻坚投资基金产业子基金、市“三变”扶贫产业基金、区级整合的涉农资金和平台公司融资、企业自筹等资金。
(三)强化科技支撑。加强人才队伍建设,深入开展“万名农业专家服务‘三农’”行动,加大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力度,加强农村实用人才培养,组建产业专家团队,加强与科研院校合作,集中力量推广科技。围绕扶贫产业、主推品种、主推技术、示范基地开展技术培训和技术指导服务,深入扶贫产业一线进行实地培训指导。各乡(镇、社区)要保证畜牧专业技术人才有充足的时间开展生猪扶贫产业技术服务,确保生猪扶贫产业高标准高质量发展。
(四)完善基础设施。抢抓落实国家、省、市在脱贫攻坚方面的优惠政策,整合力量,协调资金,加大产业基础设施投入,在产业道路、农田水利、土地整治和高标准农田建设、加工营销平台、冷链物流、市场建设等方面倾斜;在实施养殖扶贫项目的同时,同步推进水、电、路等基础设施配套建设;整合力量集中投、重点建,形成“集聚效应”,建立建、管、用长效机制,确保有限的扶贫资金用在刀刃上。
(五)推进产销结合。实行以销定产,着力推进订单农业,围绕建设高效生态、特色精品、绿色安全农产品目标,打造安全、生态、高效的名、特、优农产品生产基地,积极开展扶贫产业产地和产品的“三品一标”认证申报,注重农产品品牌打造和推介展销,在品牌培育、包装设计、产销对接上精准发力,着力培育一批知名品牌产品;努力抓好产销对接,打通农产品外销渠道,实现需求与供给无缝对接。积极创建农产品销售平台,通过省内省外、线上线下、市场订单、电子商务、学生营养餐等渠道,拓展扶贫产业销售路子,实现产业—基地—市场联动发展,推动产品外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