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推进绿色循环发展,补齐可持续发展能力不足短板
(二十一)推进主体功能区建设。完善主体功能区差别化支持政策,出台镇安、柞水等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产业准入负面清单。制订全市空间规划试点工作方案,推进各项规划有效衔接。学习榆林市和富平县“多规合一”试点经验,推进市县“多规合一”。(市发改委牵头,市规划局、市国土局、市环保局、市财政局按职责分别负责)
(二十二)积极创建循环经济示范城市。围绕创建国家循环经济示范城市目标任务,鼓励民间资本参与城市地下综合管廊、园区循环化改造和再生资源回收利用体系建设,建立健全现代农业、现代工业、现代服务业、社会层面“四大循环体系”。加强重要矿产资源和大宗尾矿库资源勘查与开发,大力培育尾矿新型建材龙头产业和骨干企业群,提高矿产资源开采回采率、选矿回收率和采选综合利用率,补齐资源综合利用循环链系,进一步提升国家共伴生矿产及尾矿资源综合利用示范基地建设水平。规划布局城市建筑垃圾开发利用产业,实行经营许可招拍挂方式。到2018年底前,中心城市不少于两家龙头企业,各县不少于1家龙头企业。到2020年,建成国家循环经济示范城市。(市发改委牵头,市国土局、市安监局等部门配合,各县区政府、商丹园区管委会具体实施)
(二十三)筑牢生态安全屏障。实施最严格的环境、耕地、林地、水资源保护制度,加强秦岭生物多样性生态功能区保护,继续实施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和矿区植被恢复等重点生态工程,划定生态保护红线,加大病险及无主尾矿库普查和治理力度,争取中省给予重点支持。落实陕西省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实施方案和全市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实施方案,积极创建国家生态文明示范工程试点市和国家森林城市。开展国土绿化行动,推进湿地自然保护区及湿地公园建设,到2020年,森林覆盖率达到69.5%。(市发改委、市林业局、市安监局牵头,市国土局、市财政局等部门配合)
(二十四)加强河流综合整治和土壤污染防治。按照系统治水、柔性治水理念,加大农田面源和企业点源污染治理,实施清净水体工程,推进河流污染治理和生态系统功能恢复,完善污水垃圾处理设施及配套管网。到2020年全市新建城(镇)区雨污分流管网建设达到100%,老城(镇)区达到80%,城镇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90%以上。丹江、洛河等流域地表水国控断面水质优良比例(≥Ⅲ类)达到100%,确保南水北调中线水源地水质安全。制订我市土壤污染防治工作方案,加强固体废弃物管理,优先保护农田土壤环境质量安全。(市水务局、市住建局、市城管局、市环保局牵头,市国土局、市农业局等部门配合)
(二十五)扎实推进治污防霾。深入实施大气污染防治行动,加快推进集中供热、“煤改气”、“煤改电”。强化机动车尾气治理,2017年底前全部淘汰2005年以前注册运营的黄标车。积极推广新能源汽车,全面推进实施节能低碳重点工程、工业能效赶超等行动。到2020年,单位生产总值能耗下降及四项减排指标全面完成省上下达计划任务,可吸入细颗粒物年均浓度下降15%。(市环保局牵头,市发改委、市财政局等部门配合)
六、多措并举促进增收,补齐城乡居民收入偏低短板
(二十六)以就业促增收。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多渠道扩大就业。积极争取中、省工业企业结构调整专项奖补资金支持,通过就业援助、开发公益性岗位、扶持就业创业等措施,做好“去产能”下岗职工再就业工作。深化与阿里巴巴、京东等战略合作,大力发展农村电商。加大政府投入力度,进一步完善基层就业和社会保障服务工作平台规范化建设。(市人社局、市发改委牵头,市财政局、市商务局等部门配合)
(二十七)推动城镇居民收入倍增。健全职工工资决定和正常增长机制,促进中低收入职工工资合理增长。完善最低工资和工资支付保障制度,落实同一企业农民工与非农民工同工同酬。推行企业工资集体协商制度,推动建立企业职工工资随企业经济效益能增能减机制。可选择1-2家企业开展员工持股改革试点。拓宽租金、利息、股息、红利等增收渠道。“十三五”期间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11%左右。(市人社局、市工信局牵头,相关部门配合)
(二十八)开辟农民增收新渠道。调整产业布局优化供给结构,推动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形成契合市场需求、供给与需求匹配、生产与消费对接的农产品供给体系。鼓励农民经营山水、经营村庄、经营家园,发展休闲观光农业、乡村旅游。到2020年,粮食自给率稳定在70%左右,农产品加工转化率达到50%以上。(市农业局牵头,市发改委、市国土局、市旅游局等部门配合)
(二十九)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落实中省出台的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实施意见,制定实施增加城乡居民收入扩大中等收入群体规模的政策措施,健全税收、社会保障、转移支付等再分配调节机制,加快形成“橄榄形”收入分配结构。2020年底前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比与全省平均水平差距缩小50%。深化机关事业单位工资和津贴补贴制度改革,实施县以下机关职务与职级并行制度。规范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工资列支渠道,加强对垄断性企业财务支出监督和审计。建立基本养老金正常调整机制。(市人社局牵头,市发改委、市财政局、市审计局、市工信局等部门配合)
七、坚持开放发展,补齐经济外向度不高短板
(三十)主动融入“一带一路”。加快基础设施融入,推进向西向东的大通道建设。推进陆路货运口岸建成营运,实现出口货物直接“出关”,努力把商洛建成丝绸之路经济带上重要的物流中转、集散和储运节点。加快产业发展融入,推进与丝绸之路沿线国家及新疆、甘肃及沿海省市建立产业协作关系,推动支柱产业向产业链末端和价值链高端延伸,促进经济转型升级,力争在开拓国际市场方面实现新突破。加快经贸文化融入,推动外贸、外资、外经融合发展,提高外向型经济发展水平。充分利用秦楚文化、河洛文化等历史文化品牌和优质生态旅游资源,扩大商於古道、金丝峡等旅游景区的影响力,建设丝绸之路特色精品旅游线路。(市发改委牵头,市工信局、市商务局、市旅游局等部门配合)
(三十一)加强区域经贸合作。加强与关天经济区城市合作,加快融入大关中城市群。强化与汉中、安康战略合作关系,共同推进陕南绿色循环发展。加强与十堰、南阳等毗邻地区协作,共同推进西武(西合)高铁、南水北调人工增雨基地等重大项目,积极打造陕鄂豫经济带、汉丹江经济带。深化宁商扶贫协作,津商对口协作,拓展与京津冀经济合作,加大产业转移和科技、经贸、人才交流。深化与国际友好城市交往,增强商洛国际影响力。(市发改委牵头,市商务局、市招商局、市工信局等部门配合)
(三十二)不断创新招商方式。坚持节会招商,积极参加西洽会暨丝博会、中国西部跨国采购洽谈会、陕粤港澳经济合作周等招商活动。充分利用网络招商平台,加大产业推介和产品展销力度,确保招大引强。强化主题招商,突出特色农产、休闲旅游、健康养老等重大项目,提高市场竞争力。完善驻地招商,在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冀等发达地区建立常态化招商机制,提高招商引资靶向性和成功率。突出资本招商,深化“小巨人企业孵化”计划。探索境外招商,提升吸引外资的能力和水平。“十三五”期间,新引进世界和国内500强等优势企业10家以上。(市招商局、市发改委牵头,市金融办、市工信局等部门配合,各县区政府、商丹园区管委会具体实施)
(三十三)推进重大改革落地见效。突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深化行政审批、国有企业、投融资、财税、农村等重点领域改革,推动改革举措落地生根。加强政策落实情况督查评估,打通惠民惠企改革政策落地的“最后一公里”,切实降低企业制度性成本。强化各县(区)、各部门推进本地区本领域改革的主体责任,健全改革落实全流程高效率可核查责任链条体系。(市发改委牵头,相关部门配合)
八、深化体制机制创新,补齐民营经济发展不足短板
(三十四)优化民营经济发展环境。认真贯彻落实中省关于进一步促进民间投资健康发展的政策措施和全市扩大民间投资促进民营经济加快发展的实施意见,集中清理阻碍民间投资健康发展的不合理规定。改进提升政府服务,营造“亲”“清”新型政商关系。大力推进信用信息互联共享,建立健全守信联合激励和失信联合惩戒机制,引导金融市场和金融机构加大对信用优良民营企业的融资支持力度,全面构建以信用为核心的新型市场监管体制。(市发改委牵头,市人行、市银监局等单位配合)
(三十五)推进民营经济提质增效。按照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要求,鼓励民营企业进入制造业、能源化工等产业的中高端领域,参与铁路、航空、高速公路、城市轨道交通、信息等基础产业项目建设。支持和引导民营企业参与国有企业改制重组、国有控股公司上市增资扩股及企业经营管理。积极争取省级财政对民营经济新增生产性贷款予以贴息政策支持,对符合条件的民营企业生产性项目投资贷款按照同期人民银行贷款基准利率的50%给予贴息。到2020年,非公有制经济增加值占GDP比重达到58%。(市发改委牵头,市财政局、市工信局等部门配合)
(三十六)大力推广PPP模式。贯彻落实中省关于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领域的PPP项目实施意见,积极探索建立民间资本科学合理回报机制,采取资本金注入、投资补助、贷款贴息,以及政府投资股权少分红、不分红等方式支持项目实施,提高社会资本投资回报,增强项目吸引力。鼓励民间资本以资金、技术、管理等资源,通过优势互补、强强联合、组建联合体等方式,有效参与PPP项目建设运营。(市发改委、市财政局牵头,相关部门配合)
九、大力发展服务经济,补齐第三产业占比偏低短板
(三十七)推进服务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探索准入前国民待遇加负面清单管理模式,有序推动金融、教育、文化、医疗等服务业向民企和外资开放。深化服务业监管体制改革,实现由“重审批、轻监管”向“宽准入、严监管”转变,改善服务消费环境。搞好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和标准化试点,推进商贸物流、文化旅游、现代金融、信息服务、健康养老、众创众筹等服务业发展,加快产业集聚和层次提升。到2020年,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到40%以上。(市发改委牵头,相关部门配合)
(三十八)推进文化旅游物流产业规模化发展。
文化产业:积极培育文化企业,发展文化中介机构,加快实施一批文化产业项目,重点打造秦楚文化、河洛文化、仓颉文化、商鞅文化、四皓文化、商於古道文化品牌,推动文化娱乐、文化创意、动漫制作、传媒广告、出版印刷业以及诗歌、小说、声乐、戏剧等艺术精品融合创新发展,不断拓展和丰富文化产业发展领域,推动文化市场繁荣发展。力争到2020年,文化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到2.5%。(市文广局牵头,市发改委、市财政局、市工信局等部门配合)
旅游产业:建立旅游联盟,坚持陕南旅游发展“一盘棋”,整合规划建设一批旅游精品景区和线路,构建大秦岭人文生态旅游度假圈。深化“一节一赛”品牌,加快山阳漫川关、柞(水)宁(陕)国家旅游休闲度假区等特色小镇、精品景区、美丽乡村开发建设,积极推进旅游与文化、体育、农业、林业、水利、中医药等产业融合,大力发展避暑躲霾、休闲度假、民宿康养、文化体验、体育休闲、农业观光、红色旅游等新型业态,全面发展商洛全域旅游。到2020年,全市5A级景区达到2家,4A级景区达到10家,3A级景区超过30家,接待旅游人数突破6000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达到300亿元,旅游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到10%左右。(市旅游局牵头,市发改委、市文广局、市体育局、市农业局、市林业局、市水利局、市卫计局等部门配合)
物流产业:以商山物流园、商洛农特产品物流中心二期及各县区特色农产品物流、冷链物流等项目建设为重点,加强物流设施建设。加快物流信息化、标准化、智能化建设,强化多式联运,促进网购、快递协同发展,培育新型物流业态,把商洛建成“一带一路”物流节点城市。改造提升商贸服务业,完善商贸网点布局,形成层次合理、功能互补的区域商业网络。力争到2020年,物流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到5.5%。(市发改委牵头,市商务局、市交通局等部门配合)
(三十九)培育服务经济发展新业态。积极适应以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智能制造为代表的第三次产业革命潮流,大力发展互联网信息服务、健康养老等高成长性服务业,推进服务业与一、二产跨界融合、服务业各部门之间深度融合。实施电子商务入镇(村)工程,培育壮大逛集网、大秦岭特产网、众品网等电子商务平台。顺应科技、信息发展和市场变化,推进制造业定制产品、定制生产、定制服务,提高生产性服务业专业化和高端化水平。深化“互联网+服务业”应用,培育互联网龙头企业,推进服务业技术创新和商业模式创新。(市发改委牵头,市工信局、市商务局等部门配合)
十、实施金融创新战略,补齐金融业发展不足短板
(四十)大力培育金融市场主体。支持长安银行等加快发展,鼓励现有金融机构服务网点向基层延伸。吸引各类金融机构在商设立业务总部、分支机构,力争更多的股份制商业银行入驻。深化农村信用社改革,推动商州、洛南农信社改制组建农村商业银行。鼓励符合条件的商业银行在空白县(区)发起设立村镇银行,支持县域小额贷款公司设立。(市金融办牵头,市人行、市银监局等部门配合)
(四十一)提高企业直接融资比重。支持企业利用国内国外两种市场、股权债权两种工具,扩大直接融资规模。支持企业在陕西股权交易中心、新三板挂牌,在创业板、中小板、主板上市。支持企业使用借贷组合、项目收益票据、创业创新公司债等创新品种。积极发展金融租赁、融资租赁。做大做强市融资担保有限公司,提升融资担保服务能力。到2020年,在陕西股权交易中心挂牌企业不低于20家,上市企业和新三板挂牌企业不低于8家,担保市场规模超过15亿元。(市金融办牵头,市人行、市工信局等部门配合)
(四十二)深化金融发展创新。鼓励国有大型银行承销政府债务,优化地方信贷结构。积极稳妥发展互联网金融,支持官方民间借贷登记中心和P2P借贷平台等互联网金融业态发展。通过与金融机构、社会资本合作,组建各类产业发展基金,保障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市金融办牵头,市人行、市发改委等部门配合)
补短板是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一项重要任务,也是事关我市追赶超越、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战略举措。各县区各部门要结合实际,抓紧制订具体工作计划,细化推进措施,落实责任单位,夯实工作任务,强化保障措施,确保补短板各项工作深入扎实开展。要全面实施鼓励激励、容错纠错、能上能下三项机制,充分激发广大干部干事创业担当的积极性,营造补齐短板、推动发展的浓厚氛围。市发改委要会同相关部门细化分解补短板重点任务,并切实加强督查协调。各牵头部门和责任单位要密切沟通、形成合力,确保各项任务落到实处。对工作落实不到位的,按有关规定严肃问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