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三五”时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期,是贫困人口全面脱贫的攻坚期,也是山西省扶贫开发啃硬骨头、攻坚拔寨的决战期。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决定》、省委省政府《关于坚决打赢全省脱贫攻坚战的实施意见》和《山西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为扎实推进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工作,确保到2020年现行标准下全省232万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58个贫困县全部摘帽,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编制本规划。
第一章发展形势
一、主要成效
“十二五”时期,省委、省政府认真贯彻落实中央扶贫开发决策部署和习近平总书记扶贫开发系列重要讲话精神,把扶贫开发作为最重大的民生工程,坚持产业扶持、技能扶持、资本扶持和不断改善贫困地区生产生活条件“3+1”的工作路径,扶贫开发取得明显成效,为全省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贫困地区农村居民收入快速增长。持续不断加大产业开发支持力度,以吕梁、太行两大连片特困地区为主战场,组织实施片区产业攻坚、企业产业扶贫等重大举措,组织6010名领导干部开展包村增收活动,帮助贫困村发展特色产业增收项目3.73万个。贫困地区农村居民人均收入由2010年的2520元增加到2015年的6078元,年均增幅达到19%。全省贫困人口由452万人减少到232万人,贫困发生率从18.7%降到9.6%。
贫困地区特色增收产业快速发展。立足区域比较优势,支持贫困县实施特色种养业片区开发项目57个,2949个村、89.8万贫困人口受益;36个国定贫困县实施特色产业开发为主的整村推进,1440个贫困村、46万贫困人口受益;企业产业扶贫工程带动2935个贫困村、50.9万农户发展生产基地,13.6万贫困劳动力就业增收;金融富民扶贫工程带动14.8万农户发展生产创业增收;26个县实施亚行贷款山西河川流域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建成种植、养殖特色产业基地99个,4万农户受益。
贫困人口自身发展能力显著提高。远抓教育,近抓培训,累计扶持贫困人口75.25万人,其中资助大学、高中、中职中技、高等职(专)业教育贫困生21.55万名,因学返贫现象大大减少。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结合贫困人口的实际和就业意愿,以订单等方式开展劳动力转移培训和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培训25.2万人次,转移就业率80%以上。设施蔬菜、畜牧养殖等适用种养技术培训28.5万人次,涌现了一批新型经营主体,贫困地区科技应用水平大幅提高,特色产业发展能力进一步增强。
基础设施建设和社会事业稳步推进。累计投资640亿元,扎实推进以水、电、路等基础设施和学校、卫生室等公共服务设施为重点的农村两轮“五个全覆盖”工程;投资400亿元实施惠及广大农民群众的“五件实事”;投资350亿元实施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完善提质、农民安居、环境整治、宜居示范”四大工程。130万农民喝上了干净水,116万农民住上了安全房,优化整合小学4051所,改造县乡公路、新建改建通村水泥(油)路2800公里,4400个村通天然气,600个村完成生活污水治理,乡村清洁工程覆盖所有行政村,农村人居环境显著改观。
精准扶贫重点工程初见成效。组织实施国家精准扶贫十项工程。开展光伏扶贫试点工作,支持大同、临汾两市5个贫困县的56个贫困村建设村级分布式电站,建设总规模200MW的地面集中光伏扶贫电站12座。出台《开展乡村旅游富民工程推进旅游扶贫工作的实施方案》,全省32个贫困村被国家批准为乡村旅游扶贫试点。推进电商扶贫工作,乐村淘网、唯真电子商务有限公司与贫困地区签订农产品销售合作协议;依托淘宝大学培训平台,培养电商扶贫创业带头人1150人。通过培训各级扶贫工作队队员、贫困村村委、大学生村官,进一步提升帮扶队伍的素质和能力。
吕梁、太行两大连片特困地区发展提速。累计投入3094亿元,支持吕梁、太行两大片区产业开发、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和生态建设,片区贫困发生率下降到11.7%,农民收入增长高出全省平均水平4个百分点。天镇至大同高速公路等20个交通项目建成通车,16个交通项目开工建设。吕梁山片区开工建设中部引黄、西山提黄灌溉等重大水利工程,在山老区实施“一村一井”工程,发展灌溉面积20万亩。实施吕梁山736万亩生态脆弱区植被恢复工程。临汾大宁110千伏输变电工程建成运行。
二、问题与挑战
“十三五”时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冲刺阶段,我省扶贫开发任务艰巨、形势复杂,完成脱贫攻坚任务面临诸多问题与挑战。
农村贫困状况仍较严重。一是贫困面积大、贫困人口多。全省119个县(市、区)中,102个县(区)有贫困人口;有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区,以下统称县)58个,贫困村7993个;贫困人口232万,占全省农村总人口的9.6%,高出全国平均水平3.9个百分点。二是贫困程度深、农民收入低。80%以上的贫困人口集中在西部吕梁山黄土残垣沟壑区、东部太行山干石山区和北部高寒冷凉区,2/3的贫困村农民人均收入不足3000元。三是因病致贫返贫现象大量存在。我省建档立卡贫困人口中,因病因残致贫的占31.7%,这些贫困人口丧失基本的劳动能力,依靠自身努力无法脱贫。
贫困地区农民增收要素支撑不足。一是贫困地区特色产业开发规模不大,龙头企业实力不强,加工转化能力不高,产业链条不长,科技支撑不足等问题较为普遍。企业产业扶贫受经济下行、效益下滑影响,项目投资意愿不足,进展较慢。二是针对贫困人口的金融产品缺乏,金融富民扶贫工程贷款门槛高、担保要求严、手续复杂,农业企业和贫困户贷款困难,金融扶贫受益农户普及率不高,农民进一步增收的要素缺少资金支撑。
经济环境对扶贫约束趋紧。一是我省经济增长放缓,财政减收,扶贫投入增长的难度加大。同时,受经济下行影响,新增就业岗位减少,贫困人口转移就业困难。二是受国际大宗农产品价格低迷和国内库存积压严重等因素影响,农产品价格下行压力增大,各类特色农产品价格下跌甚至达到近50%,农业生产成本又居高不下,农民家庭经营性收入增长十分困难。三是近年来煤炭市场持续下行,煤炭企业转型困难,不少产煤县成为财政困难县、产煤村成为增收困难村。
精准扶贫措施还需强化。一是建档立卡指标体系还需逐步完善,数据精准度还需进一步提高,从基本准确到比较准确,今后还需更加准确,力求精准。二是扶贫项目存在不接地气、针对性不强等问题,社会认可度和群众参与度还有待进一步提高。三是专项扶贫资金投入不足、社会资金整合度不高,客观上存在“小马拉大车”的问题,为了兼顾平衡,不少地方采取了“大水漫灌”扶贫方式,难以做到精准扶贫。四是实施易地扶贫搬迁后,配套产业发展滞后,搬迁的贫困人口没有相对稳定的收入支撑,因灾因病返贫的潜在风险加大,后续扶持问题比较突出。
扶贫开发管理体制亟待完善。一是目前扶贫管理体制难以适应全省脱贫攻坚任务。扶贫开发办作为办事机构,宏观协调各行业部门扶贫工作的手段不足,难以将脱贫任务细化到有关部门。二是各级扶贫机构队伍建设和能力建设滞后,机构编制缺少,人员素质不高,工作力量不强,与完成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艰巨任务要求不相匹配。三是有关部门和地方政府出台针对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的政策不多,现有资金使用渠道整合度不高,没有形成集聚效应,使用效率低。
三、优势和机遇
在综合分析问题与挑战的同时,必须准确判断把握我省脱贫攻坚的诸多发展优势和战略机遇。
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扶贫工作。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以前所未有的力度高度重视、高位推进扶贫开发。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扶贫开发工作会议上强调,脱贫攻坚战的冲锋号已经吹响,我们要立下愚公移山志,咬定目标、苦干实干,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确保到2020年所有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一道迈入全面小康社会。中共中央、国务院出台《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决定》。中西部22个省(区、市)党政主要负责同志签署脱贫攻坚责任书,向党中央立下了军令状,脱贫攻坚已成为全党和全社会的统一意志和共同行动。
省委、省政府全力推进脱贫攻坚。省委、省政府把脱贫攻坚作为第一民生,摆在全省工作突出位置,成立了由书记、省长任双组长的脱贫攻坚领导小组。出台了《关于坚决打赢全省脱贫攻坚战的实施意见》,全力推进、精准实施脱贫攻坚“八大工程”20项行动,要求各级党委、政府增强责任感和紧迫感,以更大的决心、更明确的思路、更精准的举措,采取超常规的办法,勇于担当、真抓实干,对坚决打赢脱贫攻坚这场硬仗做出了全面战略部署,表明了如期实现同步小康的坚强决心和信心。
贫困人口增收举措更加有效。我国农业现代化建设速度加快,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深入推进,为贫困地区发展草牧业为主的规模养殖、设施蔬菜花卉、干果经济林、小杂粮、中药材等特色优势产业提供了重大机遇。在试点基础上,旅游扶贫、光伏扶贫和电商扶贫等新兴绿色扶贫产业在全省逐步推开,有助于提高贫困地区农民生产生活水平。省政府组建山西扶贫开发投资公司,为贫困地区易地扶贫搬迁提供了资金保障。
贫困地区内生动力不断增强。贫困地区的基础设施明显改善,职业技能培训等素质提升工程深入实施,农村贫困群体的自我发展能力得到显著提高,主体意识不断增强,内生动力进一步激发,扶贫开发已经开始从政府、社会“外部驱动”转为“内外联动互动”,为打赢脱贫攻坚战增添了强大动能。农村土地确权等农村改革综合推进,城乡二元结构体制障碍逐渐破除,农业农村发展环境进一步优化,农民创新创业的积极性显著提高,为促进贫困地区经济快速持续发展注入了新活力。
扶贫开发工作经验更加丰富。“十二五”扶贫开发实践中,开创了一系列适合山西扶贫的新路子、新举措,在金融富民扶贫工程、光伏扶贫试点、易地扶贫搬迁工程、企业产业扶贫工程等方面,形成了在全国有一定影响的经验和做法。通过各类项目实施,使扶贫系统干部职工与基层干部群众得到了锤炼,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为落实“十三五”脱贫攻坚各项政策举措,打赢脱贫攻坚战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区域脱贫攻坚举措更加精准。吕梁市全面铺开“3105”重点工作,突出抓好经济林提质增效工程、贫困村光伏扶贫全覆盖、护工家政人员就业培训,精准实施脱贫攻坚十大重点工程。大同市推进“136”发展战略,实施特色产业脱贫等八项行动。忻州市启动实施“3659”脱贫攻坚策略,实施产业扶贫等九项脱贫攻坚工程。临汾市重点抓好光伏扶贫、金融扶贫、电商扶贫和消费扶贫四项“亮点工程”。太原市制定《关于开展“城区包乡、单位包村”对口精准帮扶的实施方案》,六城区和开发区设立精准帮扶专项资金,对口扶持娄烦、阳曲两个贫困县。运城市成立产业开发等十个专项工作组,初步构建起合力攻坚的大扶贫格局。
面对挑战和机遇,山西扶贫开发工作要主动适应经济新常态,认真贯彻省第十一次党代会精神,咬定脱贫攻坚目标、压实精准脱贫责任、完善精准帮扶体系、创新政策保障机制,采取超常规的办法措施,组织动员政府、市场和社会各方面力量,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为塑造山西美好形象、实现山西振兴崛起做出新贡献。
第二章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为根本遵循,围绕“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牢固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坚持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基本方略,按照省委“一个指引、两手硬”重大思路和要求,把脱贫攻坚作为第一民生,摆在全省工作突出位置,以脱贫攻坚统揽贫困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以“五个一批”为总路径,激发贫困地区干部群众内生脱贫动力,精准实施特色产业扶贫、易地扶贫搬迁、培训就业扶贫、生态补偿脱贫、社会保障兜底、基础设施改善、公共服务提升、社会力量帮扶脱贫攻坚八大工程,增加贫困人口收入。以吕梁、太行两大连片特困地区为主战场,破除贫困地区发展瓶颈,着力补齐贫困和生态脆弱两个短板,提升稳定脱贫能力,确保全省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同步迈入全面小康社会。
二、基本原则
坚持党政领导。发挥各级党委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严格落实脱贫攻坚党政一把手负责制。省市县乡村五级书记以上率下,扛起脱贫责任,层层签订脱贫攻坚责任书,加强脱贫成效考核督查,切实推进脱贫攻坚各项政策措施落实到位。
坚持精准扶贫。按照扶贫对象精准、措施到户精准、项目安排精准、资金使用精准、因村派人精准、脱贫成效精准“六个精准”的要求,树立精准扶贫理念和思维,精准聚焦识贫、扶贫和脱贫各个环节,对症下药,精准滴灌、靶向治疗,做到扶真贫、真扶贫、真脱贫。
坚持改革创新。准确把握脱贫攻坚新形势新要求,构建政府、市场、社会“三位一体”的大扶贫格局。创新财政投入机制,完善扶贫资金整合机制,创新金融扶贫机制,建立廉洁扶贫机制,健全贫困退出机制,为打赢脱贫攻坚战提供体制保障。
坚持生态优先。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把脱贫攻坚同生态建设紧密结合起来,加大贫困地区生态建设投入,发展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生态保育型农业,统筹治山治水,协调增绿增收,把建设绿水青山的过程变成贫困人口增收脱贫的生动实践。
坚持群众主体。扶贫先扶志,注重物质扶贫与精神扶贫同抓并举,转变贫困人口的思想观念,激发群众主体的内生动力,真正实现“要我脱贫”向“我要脱贫”的转变。充分调动贫困地区干部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树立宁愿苦干、不愿苦熬的观念。
坚持目标导向。围绕脱贫攻坚总体目标,找准贫困村、贫困户的致贫原因,因人因地施策,通过发展生产脱贫一批、易地搬迁脱贫一批、培训就业脱贫一批、生态补偿脱贫一批、社会保障兜底一批,确保贫困人口一个不落脱贫,贫困县全部如期摘帽。
三、目标任务
总体目标:到2020年,贫困地区自我发展能力明显增强,发展环境和条件明显改善,区域性整体贫困得到有效解决,58个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全部摘帽。农村贫困人口稳定实现不愁吃、不愁穿,义务教育、基本医疗和住房安全得到有效保障,贫困地区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幅度高于全省平均水平,基本公共服务主要领域指标接近全国平均水平。现行标准下232万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
四、战略部署
脱贫攻坚对象:102个县(区)在现行标准以下,建档立卡的贫困人口共232万人。贫困人口实行动态管理。
脱贫攻坚范围:102个有贫困人口的县(区),重点是58个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其中,国家级扶贫开发重点县36个、省级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22个。
重点区域推进:以吕梁山、燕山—太行山集中连片特困地区21个县为主战场,加快我省区域性整体贫困地区的脱贫步伐。
脱贫攻坚进程:按照脱贫攻坚的总体部署,全力打好年度战役,用4年时间完成58个贫困县摘帽任务,5年时间实现232万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推进贫困地区、革命老区经济社会全面发展。
贫困县摘帽:2017年14个,2018年17个,2019年27个。
贫困人口脱贫:2016年50万,2017年66万,2018年54万,2019年43万,2020年19万。
脱贫攻坚路径:以精准扶贫精准脱贫为方略,以“五个一批”为实施路径,通过发展特色产业,扶持115万有劳动能力的贫困人口脱贫;通过实施易地扶贫搬迁,帮助居住在“一方水土养不活一方人”地区的45万农村贫困人口脱贫;通过精准培训促进就业,支持带动30万左右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增收脱贫;通过实施生态补偿,使生态特别重要和生态脆弱区内的42万贫困人口实现稳步脱贫;通过低保、五保、医疗救助等社会保障政策和资产收益扶贫,帮助部分或完全丧失劳动能力的50万左右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实现兜底脱贫。“五个一批”工程相互支撑,互为补充,综合施策,确保建档立卡贫困人口一个不落地实现脱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