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福建省政府办公厅印发了《福建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实施意见》,提出到2020年打造7个全产业链总产值超千亿的产业。今日,福建省发改委对意见作出解读。
意见要求,围绕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完善利益联结机制为核心,以制度、技术和商业模式创新为动力,以新型城镇化为依托,突出绿色生态优势,着力构建农业与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现代产业体系,形成城乡一体化的农村发展新格局,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农村繁荣,为全省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重要支撑。
意见明确了农业发展目标。到2020年,福建省农村产业融合发展总体水平明显提升,产业链条完整、功能多样、业态丰富、利益联结紧密、产城(镇)融合更加协调的新格局逐渐形成,茶叶、蔬菜、水果、畜禽、水产、林竹、花卉苗木等7大优势产业的全产业链总产值均超千亿元,创建一批效益更好、影响力更大、带动力更强的区域性、全国性特色农业品牌,农业竞争力逐步提高,农民收入持续增加。
意见还提出,福建省有关部门按照各自职责分工,合力推进农村产业融合发展;同时加大财税支持,落实国家有关税收扶持政策,积极争取中央相关资金支持,省级在现有资金渠道内倾斜安排一部分支持加快推进农村产业融合试点。全文如下:
福建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实施意见
闽政办〔2016〕212 号
各市、县(区)人民政府,平潭综合实验区管委会,省人民政府各部门、各直属机构,各大企业,各高等院校:
推进农村产业融合发展,是拓展农业多种功能和拓宽农民增收渠道的重要举措,是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和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的必然要求,也是推进我省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指导意见》(国办发〔2015〕93号)精神,结合我省实际,现提出如下实施意见:
一、把握重点,明确农村产业融合发展方向
(一)指导思想。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按照中央和省委决策部署,坚持“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牢固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新理念,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围绕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完善利益联结机制为核心,以制度、技术和商业模式创新为动力,以新型城镇化为依托,突出绿色生态优势,着力构建农业与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现代产业体系,形成城乡一体化的农村发展新格局,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农村繁荣,为全省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重要支撑。
(二)基本原则。一是坚持市场导向。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积极发挥政府引导作用,营造良好发展环境。二是坚持统筹推进。推进农业现代化与新型城镇化相衔接,与新农村建设相协调,着力促进农村产业集聚发展。三是坚持分类指导。要因地制宜,探索不同地区、不同产业的融合模式和利益联结机制。四是坚持农民自愿。在尊重农民意愿的前提下,强化利益联结,保障农民获得合理的产业链增值收益。五是坚持改革创新。打破要素瓶颈制约和体制机制障碍,激发融合发展活力。
(三)主要目标。到2020年,我省农村产业融合发展总体水平明显提升,产业链条完整、功能多样、业态丰富、利益联结紧密、产城(镇)融合更加协调的新格局逐渐形成,茶叶、蔬菜、水果、畜禽、水产、林竹、花卉苗木等7大优势产业的全产业链总产值均超千亿元,创建一批效益更好、影响力更大、带动力更强的区域性、全国性特色农业品牌,农业竞争力逐步提高,农民收入持续增加。
二、因地制宜,发展多类型农村产业融合方式
(一)产城(镇)融合型。围绕中心城市和中小城市建设,在城市郊区建设科技型、生态型农业,推动现代都市农业与城市生态涵养保育相结合。推动农业二三产业向县城、重点乡镇发展,带动加工、包装、运输、机械制造、餐饮、信息、金融等产业,促进产城(镇)融合、产城(镇)互动和农村繁荣。支持具有农业特色产业、生态魅力和历史文化积淀的小城镇,完善生态景观、市场交易和物流等配套服务功能,保持乡镇本土风貌,建设成为具有田园城市、风情渔乡、绿色小镇等特色的宜居宜业魅力小镇,带动农业现代化和农民城镇化。
责任单位:各市、县(区)人民政府,平潭综合实验区管委会,省发改委、住建厅、农业厅、林业厅、海洋渔业厅、国土厅、旅游局、商务厅等
(二)产业链延伸型。适应市场需求,大力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及综合利用,提高农产品附加值。将主食产业化作为保障食品安全的重要民生工程,鼓励企业延伸粮食加工产业链,开发新型优质健康粮食产品。开展主食加工提升行动,巩固闽南烘焙食品、沿海米面制品和沙县小吃等特色小吃的优势主食加工业,加快我省马铃薯由鲜食向主食加工转型。发挥我省海洋资源优势,实施海洋新兴产业培育发展工程,支持海洋生物及医药保健品产业;积极培育渔业综合体,拓展渔港经济及上下游产业。实施木本粮油建设工程和林业特色产业工程,发展林下经济。改造提升竹家具、竹炭产品、松脂等传统加工业,积极发展多酚类物质提取等笋竹精深加工。支持利用米糠、果皮、茶渣、畜禽废弃物等低值农副产品生产稻米油、精油、茶多酚、血浆蛋白粉等农产品精深加工业。
责任单位:各市、县(区)人民政府,平潭综合实验区管委会,省农业厅、经信委、科技厅、海洋渔业厅、林业厅、商务厅、财政厅、粮食局等
(三)农业内部融合型。发挥我省区域生态优势,加快发展绿色农业、循环农业,推进农业内部结构调整。强化农业种养结合,发展草食畜牧业,推进种养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无害化处理。培育推广加工专用型品(苗)种,加强我省优势农产品蔬菜、果品、畜产品、水产品、薯类、中药材等加工专用原料基地标准化建设,推进种养加一体化发展。实施“地力提升1112工程”和化肥农药使用量零增长行动,推进生态农业建设。重点建设健康生态养殖基地,积极推动南日、东山、西洋等岛屿附近海域的“海洋牧场”建设。积极发展园林花卉产业,推进农林复合经营。
责任单位:各市、县(区)人民政府,平潭综合实验区管委会,省农业厅、林业厅、海洋渔业厅等
(四)功能拓展型。加强产业链横向拓展,推进农业与旅游、教育、文化、体育、会展、养生、养老等产业深度融合。支持农家乐、休闲农庄、森林人家、水乡渔村等农林渔各类休闲农业示范创建。大力发展创意农业,加强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发掘和保护,开发具有地方特色的创意农产品、农事景观、伴手礼、民间手工艺品等特色产业项目。大力推进优秀农耕文化教育进校园,统筹利用现有资源建设农业科普、教育、社会实践和研学旅游示范基地。鼓励各地探索建设农业主题公园、农业嘉年华、教育农园、摄影基地、森林景区、渔人码头、运动垂钓等,提高产业融合综合效益。
责任单位:各市、县(区)人民政府,平潭综合实验区管委会,省农业厅、林业厅、旅游局、教育厅、文化厅、民政厅、海洋渔业厅等
(五)技术渗透型。培育现代农业生产新模式,利用物联网、互联网、智能控制、远程诊断、产品标识等现代信息技术,整合现代生物技术、工程技术和农业设施,在设施园艺、设施渔业、畜禽养殖、食用菌工厂化生产等领域扶持推进智慧农业,发展集农业物联网装备设计研发、制造、工程总包和配套服务为一体的智慧农业交钥匙工程服务产业。大力发展农产品电子商务,构建完善农村电子商务服务、物流配送体系,鼓励互联网企业与农业生产企业经营主体合作,建立农产品专业购物网站、交易平台和服务平台,开展会员制农业、社区支持农业、农产品直销店、农业众筹等多种新型业态,支持东盟海产品交易所建设,实现农产品线上线下交易与农业信息深度融合。
责任单位:各市、县(区)人民政府,平潭综合实验区管委会,省农业厅、经信委、发改委、科技厅、商务厅、林业厅、海洋渔业厅、农科院等
(六)产业集聚型。重点建设农业“一区两园”(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福建农民创业园、台湾农民创业园)、国家和省级农业科技园区、海洋产业示范园区、渔港经济区等园区,改善大宗优势特色农产品冷藏保鲜、烘干、分级和包装等设施装备条件,改造升级农产品批发市场,完善农产品冷链物流体系,集中建设一批农产品低温物流园区、产地预冷集配中心、冷库改造、批发市场低温物流专区,购置冷藏运输工具等,建成集标准化原料基地、集约化加工园区、体系化物流配送和营销体系“三化一体”以及园区、农区、镇(城)区“三区互动”的融合发展集聚区。
责任单位:各市、县(区)人民政府,平潭综合实验区管委会,省农业厅、科技厅、林业厅、海洋渔业厅、发改委、经信委、商务厅、交通运输厅、财政厅、环保厅等
三、培育提升,壮大农村产业融合主体
(一)提升农民合作社和家庭农场融合发展能力。引导农民合作社和家庭农场规范健康发展。支持农民合作社延长产业链,发展农产品加工、销售和统防统治、烘干储藏等专业化服务,拓展经营内容。开展农民合作社创新试点,支持发展农民合作社联合社。鼓励各类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融合,引导农民合作社上连龙头企业、下连家庭农场,密切各主体间利益联结机制,促进全产业链发展。支持农民创新创业,兴办小微企业,因地制宜发展农产品加工。
责任单位:各市、县(区)人民政府,平潭综合实验区管委会,省农业厅、林业厅、海洋渔业厅等
(二)打造农村产业融合领军企业。发挥龙头企业在推动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上的示范引领作用和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的重要主体作用,鼓励龙头企业带动农户和农民合作社发展适度规模经营,实行规模化种养、标准化管理、专业化生产,为农产品加工业发展提供原料保障。鼓励龙头企业建设现代物流体系,加强产业链建设和供应链管理,健全农产品营销网络。支持龙头企业开展无公害、绿色、有机农产品和地理标志产品保护,实施品牌战略,提升农产品竞争力,带动产业升级发展。加强龙头企业动态监测管理,推动龙头企业扶持政策措施的贯彻落实。
责任单位:各市、县(区)人民政府,平潭综合实验区管委会,省农业厅、经信委、商务厅、林业厅、海洋渔业厅、供销社、财政厅、工商局、质监局等
(三)发挥供销合作社综合服务优势。发挥供销合作社的流通网络优势,大力打造“网上供销合作社”。创新农资经营服务方式,推进服务转型,开展土地流转、农机作业、“五新”推广、收储加工、技术培训、咨询服务等系列化、个性化服务,构建覆盖产加销各环节的综合服务新机制。探索开展农村合作金融服务,延伸服务链条。加强新型庄稼医院建设,建设省级庄稼医院总院,改造提升县乡村庄稼医院,开展农资技物结合服务。
责任单位:各市、县(区)人民政府,平潭综合实验区管委会,省供销合作社
(四)促进行业协会和产业联盟协调发展。鼓励龙头企业、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成立产业联盟,以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等为技术支撑,进行农产品市场拓展,突出产业联盟的营销带动作用。发展壮大农产品加工产业联盟,以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企业为核心,在全省开展农产品加工产业联盟建设。支持行业协会发挥行业自律、教育培训和品牌营销作用,开展标准制订、商业模式推介等工作,采取组织专家团等形式,为企业提供技术诊断、解决方案等服务。
责任单位:各市、县(区)人民政府,平潭综合实验区管委会,省农业厅、教育厅、林业厅、海洋渔业厅、民政厅等
(五)鼓励社会资本投入。创新农业投入的新型融资方式,鼓励利用PPP模式、众筹模式、互联网+模式以及发行私募债券等方式,投资设施农业、现代种业、特色农业、休闲农业等领域。支持符合上市条件的大型农产品加工企业通过多种方式上市融资,加快自身发展。鼓励工商企业发挥技术、市场和资金优势,参与农村产业融合。推广第三方治理模式,鼓励社会资本开展畜禽养殖污染治理等农业环境治理和生态修复。对社会资本投资建设连片面积达到一定规模的高标准农田、生态公益林等,允许在符合土地管理法律法规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依法办理建设用地审批手续、坚持节约集约用地的前提下,利用一定比例的土地开展观光和休闲度假旅游、加工流通等经营活动,促进产业集聚和农村产业融合发展。
责任单位:各市、县(区)人民政府,平潭综合实验区管委会,省发改委、财政厅、国土厅、农业厅、林业厅、海洋渔业厅、环保厅,人行福州中心支行、福建证监局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