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一)支持农业龙头企业发挥引领示范作用。扶持壮大农业龙头企业,大力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提高企业市场竞争力和产品附加值,带动农民增收致富。积极发挥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示范带动作用,鼓励龙头企业为农户提供技术培训等服务,大力发展村企互动的产销对接模式,推进原料生产、加工物流、市场营销等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促进产业链增值收益更多留在产地、留给农民。(市农业局、市海洋与渔业局、市市政园林局、市经信局、市财政局牵头负责)
(十二)发挥供销合作社综合服务优势。推动供销合作社与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有效对接,培育大型农产品加工、流通企业。健全供销合作社经营网络,支持流通方式和业态创新,搭建区域性电子商务平台。拓展供销合作社经营领域,由主要从事流通服务向全程农业社会化服务延伸、向全方位城乡社区服务拓展,在农资供应、农产品流通、农村服务等重点领域和环节为农民提供便利实惠、安全优质的服务。(市供销合作社、市商务局等负责)
(十三)积极发展行业协会和产业联盟。充分发挥行业协会自律、教育培训和品牌营销作用,开展标准制订、商业模式推介等工作。推动质量检测、信用评估等适合行业协会承担的职能逐步从行政机关移交给行业协会。鼓励龙头企业、农民合作社、涉农院校和科研院所成立产业联盟,支持联盟成员通过共同研发、科技成果产业化、融资拆借、共有品牌、统一营销等方式,实现信息互通、优势互补。(市民政局、市农业局等负责)
(十四)鼓励社会资本投入。鼓励各类社会资本投向农业农村,开展农村环境治理、农田水利、生态修复和小流域综合治理。相关扶持政策对各类社会资本投资项目同等对待。对社会资本投资建设连片面积达到一定规模的高标准农田、生态公益林等,允许在符合土地管理法律法规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依法办理建设用地审批手续、坚持节约集约用地的前提下,利用一定比例的土地开展观光和休闲度假旅游、加工流通等经营活动。能够商业化运营的农村服务业,要向社会资本全面开放。积极引导外商投资农村产业融合发展。(市发改委、市财政局、市规划委、市国土与房产局、市水利局、市农业局、市商务局、市海洋与渔业局、市旅游局等负责)
四、建立多形式利益联结机制
(十五)创新发展订单农业。引导龙头企业在平等互利基础上,与农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签订农产品购销合同,合理确定收购价格,形成稳定购销关系。支持龙头企业为农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提供贷款担保,资助订单农户参加农业保险。鼓励农产品产销合作,建立技术开发、生产标准和质量追溯体系,设立共同营销基金,打造联合品牌,实现利益共享。(市农业局、市发改委、市商务局、市工商局、市银监会、市保监会等负责)
(十六)鼓励发展股份合作。加快推进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将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到户、探索有条件的村(居)将集体经营性资产折股量化到户。以土地、林地为基础的各种形式合作,享受财政投入或政策支持的承包经营者均应让合作农户成为股东方,享受“同股同权、同股同利”,让农户分享加工、销售环节收益。探索形成以农户承包土地经营权入股的股份合作社、股份合作制企业利润分配机制,切实保障土地经营权入股部分的收益。(市农业局、市发改委、市财政局、市国土与房产局、市市政园林局等负责)
(十七)强化工商企业社会责任。鼓励从事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的工商企业优先聘用流转出土地的农民,为其提供技能培训、就业岗位和社会保障。引导工商企业发挥自身优势,辐射带动农户扩大生产经营规模、提高管理水平。完善龙头企业认定监测制度,实行动态管理,逐步建立社会责任报告制度。强化龙头企业联农带农激励机制,相关扶持政策与利益联结机制相挂钩。(市人社局、市农业局、市发改委、市财政局等负责)
(十八)健全风险防范机制。稳定土地流转关系,推广实物计租货币结算、租金动态调整等计价方式。规范工商资本租赁农地行为,建立农户承包土地经营权流转备案制度。建立健全我市农业信贷担保体系,并探索与农业保险、担保相结合,提高风险防范能力。增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契约意识,鼓励制定适合农村特点的信用评级方法体系。制定和推行涉农合同示范文本,依法打击涉农合同欺诈违法行为。加强土地流转、订单等合同履约监督,建立健全纠纷调解仲裁体系,保护双方合法权益。(市农业局、市发改委、市财政局、人行厦门中心支行、市工商局等负责)
五、完善多渠道农村产业融合服务
(十九)搭建公共服务平台。以区为基础,搭建农村综合性信息化服务平台,提升12316农业服务平台水平,强化信息资源整合。完善农产品质量安全可追溯管理信息平台建设,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加强农资监管信息平台建设,建立和完善农资经营诚信档案。建设农村产权流转交易市场,引导其健康发展。采取政府购买、资助、奖励等形式,引导科研机构、行业协会、龙头企业等提供公共服务。(市农业局、市经信局、市发改委等负责)
(二十)创新农村金融服务。综合运用奖励、补助、税收优惠等政策,鼓励金融机构与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建立紧密合作关系,推广产业链金融模式,加大对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的信贷支持。坚持社员制、封闭性、民主管理原则,发展新型农村合作金融。鼓励发展政府支持的“三农”融资担保和再担保机构,为农业经营主体提供担保服务。鼓励开展支持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的融资租赁业务。积极推动涉农企业对接多层次资本市场,支持符合条件的涉农企业通过发行债券、资产证券化等方式融资。加强涉农信贷与保险合作,拓宽农业保险保单质押范围。充分发挥厦门市担保有限公司农业担保分公司的作用,积极与相关金融机构开展农业担保贷款业务,逐步解决农业“融资难”问题。(市金融办、人行厦门中心支行、市财政局、市银监局、市证监局、市保监局、市农业局、市发改委、市国税局、市地税局等负责)
(二十一)强化人才和科技支撑。加快发展农村教育特别是职业教育,加大农村实用人才和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力度。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引导各类科技人员、大中专毕业生等到农村创业,开展乡村旅游创客行动。鼓励科研人员到农村合作社、农业企业任职兼职,完善知识产权入股、参与分红等激励机制。支持农业企业、科研机构等开展产业融合发展的科技创新,积极开发农产品加工贮藏、分级包装等新技术。(市教育局、市科技局、市农业局、市人社局、市发改委、市旅游局等负责)
(二十二)改善农业农村基础设施条件。实施高标准农田建设,继续加强农村土地整治和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改造提升中低产田。加快完善农村水、电、路、通信等基础设施。加强农村环境整治和生态保护,加强农村污水和垃圾处理等环保设施的建设、运行和维护,加大日常乡村保洁和污水处理力度。统筹规划建设农村物流设施,逐步健全以区、镇、村三级物流节点为支撑的农村物流网络体系。完善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道路、供电、供水、停车场、观景台、游客接待中心等配套设施。(市发改委、市财政局、市国土与房产局、市水利局、市交通运输局、市经信局、市农业局、市环保局、市商务局、市旅游局、市建设局、市市政园林局、国网厦门供电公司等负责)
六、健全农村产业融合推进机制
(二十三)加大财税支持力度。支持扩大农产品加工进项税额核定扣除试点行业范围,落实农产品初加工所得税优惠政策。落实小微企业税收扶持政策,积极支持“互联网+”现代农业等新型业态和商业模式发展。统筹安排涉农资金,加大对农村产业融合投入,支持农村产业融合发展试点,投资向农村产业融合发展项目倾斜。创新政府涉农资金使用和管理方式,研究通过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设立基金、贷款贴息等方式,带动社会资本投向农村产业融合领域。(市财政局、市发改委、市国税局、市地税局、市农业局、市海洋与渔业局、市商务局等负责)
(二十四)开展试点示范。围绕产业融合模式、主体培育、政策创新和投融资机制,开展农村产业融合发展试点示范,积极探索和总结成功的做法,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促进农村产业融合加快发展。(市发改委、市财政局、市农业局、市经信局、市商务局、市旅游局等负责)
(二十五)落实地方责任。各区政府要切实加强组织领导,把推进农村产业融合发展摆上重要议事日程,纳入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和年度计划;要创新和完善乡村治理机制,加强分类指导,因地制宜探索融合发展模式。各区政府要强化主体责任,制定具体实施方案,引导资金、技术、人才等要素向农村产业融合集聚。(各区政府负责)
(二十六)强化部门协作。各有关部门要根据本意见精神,抓紧制定和完善相关规划、政策措施,密切协作配合,确保各项任务落实到位。市发改委要会同有关部门对本意见落实情况进行跟踪分析和评估,每年将工作进展情况报告市政府。(市发改委牵头负责)
厦门市人民政府
2016年11月24日
(此件主动公开)
厦门市人民政府办公厅2016年11月28日印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