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首页>土地政策

吕梁山生态脆弱区林业生态综合治理工程规划(2)

2016年11月30日 09:34 来源:吕梁市人民政府

3.加强森林资源综合保护。严格执行《林地保护利用规划》,坚守森林资源管理红线。严厉打击破坏森林资源违法行为,重点打击非法侵占林地、乱砍滥伐林木、非法盗挖古树大树、非法猎捕野生动物和非法收购、运输、销售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植)物及其制品等违法犯罪行为。加强征占用林地审核审批,严肃查办各类毁林案件,做到有案必查、有查必果,确保森林资源平安生长。严密防范森林火灾,强化森林火灾预防、扑救、保障三大体系,实行定点责任看护和网格化巡查制度,建立健全各级政府护林防火目标责任制,科学制定各级森林防火预案,加强森林消防专业队伍建设,组织开展区域内农林交错区可燃物清除工作,特别是加大清除林区路边、林缘地带杂草等可燃物力度,确保不发生重特大森林火灾,到2020年,区域内森林火灾受害率稳定控制在0.5‰以下。加强林业有害生物监测预警、检疫御灾、应急防治体系和公共服务保障能力建设,继续开展常发危险性和重点林业有害生物灾害治理,对突发林业有害生物灾害开展应急救灾,加强县级防治检疫站基础设施建设,大力推进以生物防治为主的无公害防治。到2020年,林业有害生物成灾率控制在4‰以下。

4.提升区域森林质量和经营水平。对符合抚育条件的中幼龄林进行抚育采伐、补植、人工促进天然更新、修枝割灌等森林经营活动,实现区域内森林群落在人为干涉条件下的自然生长发育,提高林分生长量,有效增加森林蓄积量。到2020年,区域内完成森林抚育200万亩,每年完成40万亩。

(二)构建稳定高效的经济林产业体系。

认真落实省政府强农惠农富农政策,大力发展传统经济林和特色经济林产业,促进农民增收致富,实现改善生态与产业富民协同发展。

1.稳定发展传统经济林。巩固优化核桃、红枣、杏、苹果、梨等传统经济林,推进干鲜果经济林规模化、标准化、专业化发展,提高传统经济林综合效益和农民增收水平。制定实施“一村一品、一县一业”发展规划,坚持适地适树、良种栽培、规模种植、科学管理的原则,采取新建和改造相结合,区域内每个市县因地制宜,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一批示范基地、示范园区,带动吕梁山区乃至全省经济林发展。新建示范基地要注重品种改良和结构调整,改进生产方式和栽培模式,推广绿色有机、矮化密植等现代栽培管理技术。对现有干鲜果低质低效经济林要实施科学修剪、高接换优等综合管理。

2.大力发展特色经济林。依托自然优势和资源禀赋,充分挖掘林地资源潜力,大力发展双季槐(单季槐)、油用牡丹、文冠果、黑椋子、翅果油、黄连木等区域特色经济林。积极建设一批特色经济林林木良种壮苗生产基地,审定和认定一批符合当地发展的经济林品种,保障特色经济林建设的优质种苗供应,全面提升特色经济林良种化水平。集中连片建设一批特色经济林产业示范园区,每个园区发展3-5万亩特色经济林,实现吕梁山区特色经济林面积和产量稳步增长。

3.开展经济林管理技术培训。制订经济林管理技术分年度培训计划,组建经济林管理技术服务团队,重点培养一批懂技术、会管理、会经营的技术人员和乡土专家,实现高级专家搞培训、技术团队搞服务、乡土专家在一线模式。坚持每年对区域内发展面积较大的核桃、红枣、苹果、梨等干鲜果经济林开展专项培训,对符合区域发展要求的双季槐、油用牡丹、翅果油树等特色经济林要举办推介会,确保农民及时掌握最新的经济林管理和技术知识。

4.推进经济林产业化经营。充分利用“百企千村”产业扶贫工程,培育壮大前景好、带动力强的经济林龙头企业,提高龙头企业的市场竞争力和对农户的带动能力。培育具有区域特色经济林品牌。规划建设一批经济林产品交易市场。积极发展冷链贮运、连锁经营、产销对接、电子商务等现代物流业和营销方式。扶持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等合作组织。大力发展与经济林紧密结合的观光采摘、农事体验、休闲游憩等产业,进一步扩宽经济林产业发展领域,不断提高经济林发展综合效益。

5.加强经济林政策支持。将发展经济林统筹纳入水利、农业、林业、扶贫等重点工程建设规划和年度计划,统筹资金、落实任务,加大造林补贴、种苗补贴、科研开发、技术推广、防虫防病等专项资金发展经济林的支持力度。完善落实农户贷款税收优惠、小额担保贷款贴息等政策。推进干果经济林纳入政策性农业保险。

(三)构建环境友好的人居绿化体系。

加快重点区域绿化,着力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实施通道沿线绿化、城郊森林公园建设等“身边增绿”工程建设,积极推动部门绿化,深入开展林业生态县创建活动,提高城乡居民的生产生活质量,促进人与自然和谐,推动区域经济社会全面进步。

1.努力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按照《山西省改善农村人居环境规划纲要(2014-2020年)》,科学编制本地区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年度工作方案,按照各部门职责分工,重点实施完善提质工程、农民安居工程、环境整治工程和宜居示范工程。积极开展村镇绿化美化。重点对村镇周边、主要街道两侧、农舍庭院、进出村道路、公共绿地进行绿化,努力做到路边有树、庭院有绿。到2020年,区域内60%的村镇实现基本绿化。

2.大力开展通道沿线荒山绿化。区域内高速公路、一二级国省道、旅游路、铁路沿线第一山脊线或两侧1000米范围之内宜林荒山基本实现绿化。通道两侧栽植树冠高大、寿命长久的乔木,建设立体复层、结构合理、功能完备的绿色长廊;沿线荒山绿化要因地制宜,提高苗木标准和造林质量,确保能成活、快郁闭。城市出入口、出省口以及通道重要节点要提高常绿树种比例,强化乔灌混交,形成集景观效应、生态效应和社会效应于一体的防护林体系。到2020年,所有铁路、公路宜绿化里程绿化率达到95%以上,两侧宜林荒山绿化率达到90%以上。

3.因地制宜建设城郊森林公园。加强城镇周边绿化,建设防护林带,合理规划城镇广场、公园、街旁游园等公共绿地,加快城郊森林公园建设,为城镇居民提供健身、休闲、娱乐的活动场所。增加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自然保护小区、湿地公园总面积占区域国土面积的比重。新建一批国家级和省级森林公园。

4.有序开展林业生态县创建活动。按照《山西省创建林业生态县实施方案》的要求,积极开展省级林业生态县创建活动,力争到2020年区域内60%的县(区)达到林业生态县标准。厂矿企业、机关单位、部队院校等都要进行绿化,尤其是资源型企业,要建设环厂林带,减少污染,增加绿色。开展林业生态市、生态县、生态乡、生态村、生态大户、生态学校、生态营、生态单位等林业生态“八创”活动,大力推进城乡绿化和部门绿化。

(四)构建长效完善的水利水保体系。

坚持优化配置、高效利用、保护优先、综合治理的原则,提升水利资源配置水平,加快河流库区周边绿化,加大水土流失治理力度,不断完善区域水利水保体系建设。

1.提升水利资源配置水平。以大水网中部引黄和万家寨引黄工程为依托,加快小水网配套工程建设,实施西山提黄灌溉工程,为生态林业和民生林业灌溉提供必要的水源条件。加强集水节水技术应用和配套基础设施建设,推广集雨窖、小管出流等节水灌溉技术,北部沙区和中南部平川地区要推广微灌、滴灌等节水措施,为切实提高经济林产出、有效增加农民收入奠定基础。

2.加快河流库区周边绿化。依托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水利水保项目、国家水土保持重点建设工程、水土流失重点治理工程、国家农业综合开发水土保持项目以及小流域综合治理等国家及省级重点工程项目,在朱家川河、三川河、昕水河等主要河流干流两侧以及库区周边、引黄干渠等重点区域,营造水土保持林和水源涵养林,有效增加植被、涵养水源。

3.加大水土流失治理力度。按照“预防为主、全面规划、综合治理、注重效益”的原则,在丘陵阶地区、缓坡风沙区、黄土丘陵沟壑区以及林草植被覆盖较好的山区建立水土流失预防保护区,在京津风沙源治理项目区、黄河多沙区等建立重点治理管护区,在水土流失严重的山丘区,以小流域为单位进行综合治理,保护和合理利用当地的水土资源。加强农村“四荒”治理和开发,依靠政策并利用市场机制,调动社会力量参与水土流失治理。

(五)构建现代畜牧业发展体系。

按照宜草则草、宜牧则牧要求,大力开展生态草地建设和天然草地建设,切实转变畜牧业发展方式,拓宽饲草饲料来源渠道,调整种植结构,优化资源配置,建立科学化、规模化、集约化的现代畜牧业发展体系。

1.大力开展生态草地建设。重点在一些高、寒、冷、凉的土石山区,退化、沙化、盐碱化和水土流失严重的地区,按照草灌乔逐步演进的生态建设规律,大力开展生态草地建设,修复草地生态系统,恢复和增强草地植被的生态功能,提高土壤的水肥含量,改良土壤结构,维护江河源头安全,保护生物多样性。到2020年,区域内实现生态草地恢复600万亩。

2.大力开展天然草地保护。在划定基本草原的基础上,有步骤地推进划区轮牧,并实行以草定畜,实现草畜协调发展,推进利用柠条、沙棘等进行生物围栏,并在不破坏原有天然草原植被的情况下,采用点播、穴播等方式改良草地,提高植被覆盖度。到2020年,区域内实现天然草地保护500万亩。

3.转变畜牧业生产方式。重点培养家庭牧场、养殖大户、标准化养殖小区等新型畜牧业经营主体。积极引导牛、羊散户向标准化养殖转变,发展适度规模经营。引导和调动社会资金、民间资金投入,鼓励从事二、三产业的私营企业转产畜牧业。通过贮草库、农机库等基础设施建设,配套相应的收割加工机械,大幅提高优质苜蓿生产能力。建立网上交易平台,促进草产品的生产销售,实现草产业的转型升级。到2020年区域内棚圈建设面积400万平方米,舍饲圈养比例达到80%以上。

4.拓宽饲草饲料来源渠道。大力调整种植业结构,对25°以上的坡耕地、严重沙化耕地和改良后的盐碱地,主要种植苜蓿和草玉米等饲草。大力推行粮草兼作型农业发展,实现粮与草共同增收,同时在占用面积不足30%的有林地、疏林地和果园地推广林草间作模式。推广青贮、氨化等技术措施,扩大对农作物秸秆、柠条等灌木以及林产剩余物开发利用,满足舍饲圈养需求。合理建设一批草种基地,保障草地建设用种需要。到2020年区域内建设基本草场300万亩。

四、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吕梁山生态脆弱区林业生态综合治理工程是关系我省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省级重点工程,为保障工程顺利实施,省政府成立吕梁山生态脆弱区林业生态综合治理工程领导小组,发改、财政、水利、农业、林业、扶贫等部门为成员单位。领导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省林业厅。有关市县要成立相应的领导机构,实行行政一把手负责制,定期召开协调会议,研究解决工程实施问题。省政府每年对工程规划执行情况和建设成效组织开展专项督查考评,确保完成好规划任务。

(二)统筹实施工程。吕梁山生态脆弱区林业生态综合治理工程要统一思想、统一部署、统一规划、统一实施、统一验收,各有关部门要各司其职、各尽其责,积极安排落实工程项目。要保障工程建设的持续性,各市和有关部门要将吕梁山生态脆弱区林业生态综合治理工程纳入“十三五”发展规划,并认真组织实施。要保证资金投入的稳定性,积极筹措建设资金,建立完善的资金运作保障机制。

(三)明确部门责任。根据部门职责分工,发改部门负责对上报固定资产投资项目的审批工作;财政部门负责资金筹措工作;水利部门负责河流、库区、引黄干渠绿化、小流域治理和经济林水利配套设施建设工作;农业部门负责退耕还草、人工种草及舍饲圈养工作;林业部门负责组织实施林业生态建设工作;扶贫部门负责易地扶贫搬迁和经济林扶贫项目实施工作。

(四)深化改革创新。针对吕梁山生态脆弱区林业生态综合治理实际,积极推进体制改革和机制创新,注重用市场机制解决综合治理工程中面临的困难和存在的问题。结合我省资源型经济转型综改试验区建设,要在重点领域、关键环节进行改革攻坚,探索出一条生态脆弱区实现生态良好转变的新路子。要坚持市场化管理,实行阳光操作,建立符合市场经济要求的管理机制,提升综合治理成效。林业部门要开展购买式造林试点,用市场机制推动林业生态建设。

(五)强化监督服务。各地、各部门要牢固树立服务意识,积极组织开展吕梁山生态脆弱区林业生态综合治理政策咨询、项目实施和技术服务工作,制定年度项目方案,在政策、项目和资金落实上予以倾斜,努力形成推进合力。各市和有关部门依据各自职责,将任务细化、量化,定期对有关市、县进行考核,逐级对工程进展情况进行监督,确保吕梁山生态脆弱区林业生态综合治理工程取得实效。

 

你可能感兴趣

最新资讯
    加载中...
    火热
    招募中
    城市
    姓名
    电话
    免费获取合作资料

    下载土流APP

    获取一手地块信息

    美国优质土地都在这里

    去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