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山县“十三五”农业发展规划
“十三五”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是全面深化改革、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为明确“十三五”农业发展的目标任务和工作重点,编制广西壮族自治区南宁市马山县“十三五”农业发展规划。
一、“十二五”期间农业发展回顾
“十二五”规划实施以来,马山县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建设“两基两城一中心”的奋斗目标,全力推动农业生产稳步发展,农民收入持续增加,基本完成了预期目标任务,为实施“十三五”规划目标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一)农业生产稳步发展
“十二五”以来,马山县加大了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生产条件得到较大的改善,促进了农业生产稳步发展。2014年,全县农业产值12.18亿元,比2010年增加4.83亿元,增长65.71%,年均增长13.46%;农民人均纯收入6058元,比2010年增加2234元,增长58.42%,年均增长12.19%;粮食生产连年丰收,2014年粮食总产量18.31万吨,比2010年增加3.07万吨,增长20.14%,年均增长4.69%。特色产业规模不断扩大,2010年,全县桑园面积1.5万亩,蚕种饲养量3.75万张,产鲜茧1500吨,产值4950万元;2014年桑蚕面积发展到3.1万亩,蚕种饲养量6.35万张,产鲜茧3170吨,产值1.3亿元,桑园面积覆盖到全县11个乡(镇),出现了多个桑蚕合作社和种桑养蚕专业大户,超额完成了“十二五”规划的目标。金银花、旱藕、木薯、花生、蔗糖、蔬菜、水果等生产也稳步发展,2014年金银花面积5.5万亩,旱藕面积1.1万亩,木薯面积2.52万亩,花生面积2.84万亩,蔗糖面积4.36万亩,蔬菜面积11万亩,水果面积2.99万亩。
(二)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稳步推进
以抓好土地流转工作和生态农业开发为示范带动,大力推进“小块并大块”、土地承包经营确权登记颁证试点工作,2014年全县连片流转土地面积达9.3万亩,连片流转100亩以上并进行规模化经营的农业基地达211个。
(三)农民专业合作社进一步发展壮大
坚持“农民为主、政府扶持、多方参与”的原则,组织、指导经济能人带领群众以我县特色产业或已形成一定规模的产业为主设立农民专业合作社。2014年,全县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到142个(“十二五”期间新增128个),其中种植业79个,养殖业43个,旅游业2个,农机业18个。“十二五”期间,马山县古寨瑶族乡民乐村古宜生态种养专业合作社分别荣获“2011年广西农民专业合作社示范社”和“2011年度南宁市规范化农民专业合作社”称号,马山县古朗瑶乡山银花专业合作社荣获“2011年度南宁市规范化农民专业合作社”称号。
(四)支农惠农政策落实到位
认真开展农作物良种补贴项目工作,做好全县农作物良种种植面积的统计汇总、审核、公示和上报,2011-2014年累计发放良种补贴2935.09万元,涉及94093户,其中早稻良种补贴755.48万元,涉及69366户;玉米良种补贴1412.09万元,涉及94093户;晚稻良种补贴767.52万元,涉及67786户。农作物良种补贴政策的落实,提高了农民使用优良作物种子的积极性,良种覆盖面不断扩大,农产品产量逐年增加,农产品品质有了较大的改善。
(五)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体系进一步完善
一是建立了县、乡两级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机构,配置了检测设备,2011-2014年累计完成蔬菜、水果等农产品农药残留检测10300个样品,合格率99.9%;二是创建乔利乡无公害蔬菜生产基地12900亩,2011-2014年生产蔬菜产品87390吨,其中叶用蔬菜42480吨;三是加强农产品生产质量监管,使用高毒高残留农药等问题得到有效遏制,农产品质量明显提升;四是充分发挥农业行政执法职能作用,积极开展农资打假护农活动,2011-2014年累计检查农资市场800余个次、农资经营户3000多个次,受理群众投诉案件26起,立案查处农资案件7起,农资市场得到进一步规范。
(六)农业科技成果得到推广普及
一是加快新品种、新技术示范推广,水稻、玉米、大豆、果蔬等作物良种覆盖率达96%以上;二是全面推广应用高产高效农业技术,2011-2014年,推广测土配方施肥技术280.45万亩、免耕栽培技术72万亩、间套种栽培技术56万亩、水肥一体化栽培技术2.5万亩,农业科技含量得到进一步提高;三是加强农业科技培训,2011-2014年累计开展技术培训5.68万人次,进一步提高农民劳动技能。
(七)新农村建设扎实推进
投入300多万元实施古零镇弄拉屯、永州镇局卜屯等新农村示范工程5个,完成了30个农村沼气乡村服务网点和3400座沼气池的建设;投入543万元实施移民新村建设项目10个;投入2785万元实施土地整理项目2.68万亩,完成周鹿镇琴马村连塘片等11个村连片土地开垦项目,新增耕地面积1932亩;投入1695万元实施村级公益事业“一事一议”财政奖补试点项目109个,受益群众9.4万人。
(八)农村生态建设取得新成效
大力开展“美丽马山•清洁乡村”活动,全县推广清洁技术33.98万亩,回收农药瓶19.65万个,清捡废弃物32.12吨,投入资金160多万元。建立农业清洁技术推广示范点11个,推广标准化高产栽培技术、绿色植保技术、测土配方施肥技术、秸秆还田技术、生物有机肥利用技术等农业清洁生产技术。投入300万元对古零小都白农家乐、弄拉旅游景区等进行重点打造绿化、美化工程。实施“清洁乡村”活动,农村垃圾得到有效处理,生态环境明显改观。
二、“十三五”农业发展的环境条件
(一)有利条件
从宏观上看,“十三五”农业发展面临三个方面的有利条件:一是“十三五”是国家推进新型城镇战略的关键时期,核心是人的城镇化,重点是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重要的支撑是健全体制机制,形成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工农互惠、城乡一体的新型工业城乡关系,让广大农民平等参与现代化进程、共同分享现代化成果。这必将从根本上打破长期以来城乡分割的困局,强农惠农的力度势必不断加大,农业农村将获得更多、更快、更好的发展机遇。二是农村改革全面深化,城乡要素双向流动加速,市场配置资源的力度进一步强化,工商资本不断向农业领域渗透,促使土地向农民专业合作社、龙头企业、家庭农场、专业大户流转,实行连片开发,产业集约化经营,将大幅度提高土地利用率,实现规模效益,改变传统的小农生产经营模式,农民的生产经营积极性、农业的生产潜力都将得到进一步释放。三是现代农业深度推进,着力“四化”同步发展,农业发展方式正在发生深刻改变。特别是通过农业农村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农村现代高效种养业快速发展,撬动农产品加工业的突破性发展,促进农业农村三产服务业不断激活,正在催生“接二连三”的“第六产业”,传统农业的格局将会彻底突破,农业产业链条延伸,功能拓展,效益也会有较大的提高。
从马山县自身实际看,“十三五”农业发展也面临三个方面的有利条件:一是马山县属亚热带气候,光热丰富,雨量充沛,气候温暖,无霜期长,气候条件适宜,具有发展种植业的气候优势。二是具有比较丰富的特色农产品资源,如金银花、旱藕、桑蚕、红薯等,这些特色农产品在区内外已享有一定的知名度,市场前景广阔,有利于进一步扩大生产规模。三是马山县农村道路、水利、供电等基础设施的覆盖面不断拓展延伸,保障水平不断提高,县域内的过境高速公路进一步延伸,有利于加速农产品流通,推动二、三产业与农业融合发展。
(二)不利因素
1、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不强。马山县耕地大部分为中低产田(地),虽然这几年以水利建设、耕地整理为核心的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得到了加强,但有效灌溉面积和旱涝保收面积比重偏低,有效灌溉面积占耕地面积23.51%,旱涝保收面积占耕地面积17.06%,农业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弱,阻碍了农业生产的发展,综合生产能力有待进一步提高。
2、农产品生产规模小,组织化程度较低,龙头带动能力不强,产销协会作用未能很好发挥。马山县农产品生产经营大部分以一家一户为单位,难以适应市场需求,无力承担市场变化带来的风险;分户经营的土地规模小,难以完善水利道路等农业基础设施,抵御自然灾害能力差;小生产经营和大市场需求无法对接,生产者始终处于被动局面;龙头企业数量少,多数生产规模较小,竞争能力较弱、带动能力有限;农产品产销组织化程度仍然很低,各类农产品产销协会发展尚欠不足,营销手段比较落后,主动出击找客商少,多为被动等客户上门。大部分农业龙头企业和农产品专业合作社带动能力不够强,导致主导产业不突出,无法做大做强特色农业产业。
3、农业产业竞争力不强。马山县农产品批量小,标准化率、商品率、产业化率仍处在较低的水平,还不适应市场经济的要求,农林牧渔服务业不发达,制约了第一产业的更快发展,产业竞争力有待进一步增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