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首页>土地快讯

2016《河南省“十三五”防震减灾规划》

2016年08月25日 08:51 来源:河南省人民政府

五、重点项目

(一)河南省地震速报预警与地震监测能力建设。项目主要建设内容:包括河南省烈度速报与预警台网建设和河南省监测台网优化提升。

1.河南省烈度速报与预警台网建设项目。

(1)建设目标。建立河南省地震烈度速报与预警系统,提供全省范围内分钟级地震烈度速报和地震重点监视防御区秒级地震预警服务,强化地震速报和震源参数速报功能,为地震科学研究提供丰富的观测数据,加强信息化和公共服务体系建设,为社会公众迅速了解灾情、政府有关部门开展地震应急和部署抗震救灾工作提供服务。

(2)建设内容。台站观测系统:改造基准台29个,新建基准台23个,改造基本台5个,新建基本台145个,新建一般台300个。

通信网络系统:建设包括1个省级汇聚点、18个市级汇聚点、502个台站节点的通信网络。

信息化和公共服务系统:建设1个综合云服务、大数据的综合数据处理开放平台,实时数据处理能力不小于2000个预警台站。

社会服务信息发布系统:实现地震灾害、地震预警、地震速报、地震构造、地球物理专业数据等各类信息通过多种渠道向社会公众发布,充分发挥公众服务职能作用。

技术支持与保障系统:建设1个省级技术保障中心。

2.河南省监测台网优化提升工程。

(1)建设目标。完善监测产品体系,全面提升地震监测服务防震减灾的能力;优化台网布局,对我省主要断裂形成有效成网控制;坚持传统观测手段与新型观测手段相结合,开展多学科、多手段综合观测、场观测、深井观测。

(2)建设内容。优化建设2—3个核心台站,建设地球观象台和区域监测预报中心,将其打造为具有多种观测手段、具备长期稳定的观测环境、优良的基础设施和新观测理论、新观测方法、新传感器的实验和中试场所,可以开展科学研究、技术研发、设备中试、预测预报等工作。建设省辖市地震监测台网中心,处理辖区内台站监测数据。

新增4个次声波观测手段、15个数字化形变手段、7个电磁手段和33个流体手段。采用基于物联网的新型地震监测设备,集成多种传感器,降低地震监测设备成本,建设台间距小于10千米的密集观测网。

(二)河南省地震构造探查工程。

1.建设目标。在《河南省1∶20万新近系断裂构造图》基础上,在全省范围内开展城乡地震构造探查,尤其是对重点地区、重点城市及其附近的主要断裂开展危险性评价。建成包括全省1∶20万地震构造图、重点城市1∶5万—1∶1万和区域重点断层1∶10万主要活动断层分布图等为主要内容的地震构造数据库管理系统,提供数据信息查询服务。

2.建设内容。

(1)对我省已发现的规模大、活动时代较新、地震危险性较大的重要断裂开展活断层探测及地震危险性评价。

(2)完成全省省辖市及省直管县(市)所在城市的活断层探测及地震危险性评价。

(3)对我省地震重点监视防御区县级城市的主要断层开展活断层探测及地震危险性评价。

(4)建成全省地震构造数据库管理系统,实现数据信息查询、服务与维护。

(三)全民防震减灾素质提升示范工程。

1.建设目标。加强张衡地震科普馆布展建设,继承和发扬“科圣”张衡在地震观测、天文学等科学领域的历史成果;拓展科普宣传的深度和广度,将防震减灾知识宣传主动融入全省科普宣传工作,实现防震减灾知识科普宣传受众率90%以上,全面提升我省公众防震减灾综合素质。

2.建设内容。

(1)利用地震预警沙盘、声光电模拟、三维影像、互动显示终端等手段,布设张衡地震科普馆展馆,弘扬张衡文化,普及防灾减灾知识。

(2)主动融入河南省科技馆建设,将防震减灾知识宣传纳入全省科普宣传工作内容。

(3)在现有各省辖市建成的防震减灾科普基地(馆)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宣传、互动内容,扩大科普宣传覆盖面,加大宣传力度。

(4)利用现有各省辖市应急避险避难场所建设防震减灾科普教育基地,充分发挥其公共场所的优势,向社会公众广泛普及防震减灾知识。

(5)地震重点监视防御区各省辖市至少创建1个省级防震减灾示范县,至少创建5个省级防震减灾示范社区。全省创建2—3个国家级防震减灾示范城市,5—8个国家级防震减灾示范县,15—20个国家级防震减灾示范社区;创建1—2个国家级防震减灾示范企业。

(6)编制《河南省防震减灾科普示范学校创建标准》,推进防震减灾科普示范学校达标创建工作,达标率50%以上。加强示范学校校长和骨干老师防震减灾知识培训,实现培训覆盖率100%。

(四)应急救援训练基地建设。

1.建设目标。

(1)依托濮阳油田建设一个专业化、规模化、现代化的地震应急救援训练基地,开展综合性、专业化的应急救援培训,包括地震引发的建筑倒塌、山体滑坡等特殊环境下的专业训练,模拟地震灾害(事故)搜寻与救护工作,并承担向社会公众宣传防震减灾知识、普及自救互救常识的任务。

(2)基地设立训练废墟、虚拟仿真等地震专业化训练课目。面向社会提供经常性应急救援专业训练、合成训练、虚拟仿真训练等。实现单次80人、年均800人次的培训规模。

2.建设内容。

(1)建设供100人使用的普通教室、供90人住宿的搜救队员宿舍、供100人就餐的食堂、电子阅览室、语音教室、计算机教室、图书馆、学术厅室、室外体能训练场、专家公寓等公共基础设施。

(2)配备供80人使用的震后搜寻与救护必需的专业装备。具体包括:专业搜救装备、救援车辆、防护装备、通信设备、救护器材和保障设备等。

(3)建设指挥调度室、仿真训练室、预案推演室(可容纳40人左右)、体能训练馆(可容纳30人)、救援器材装备库、仪器设备维修保养室等,配置1套虚拟仿真训练系统和1套多媒体教学系统。

(4)建设1个搜救专业训练场,包括1个综合训练废墟、1组特殊环境专业及可恢复训练废墟。

六、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防震减灾工作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各级政府要加强对防震减灾工作的组织领导,地震工作主管部门和各相关部门要按照职责分工,各负其责,密切配合,共同做好防震减灾工作。确保实现规划目标,落实主要任务,实施重大项目。

(二)强化法制保障。加强对落实防震减灾法律、法规情况的监督检查。各级政府要定期向人大汇报防震减灾法律、法规落实情况,政府法制部门要会同地震工作主管部门对防震减灾领域政府规范性文件的执行情况进行监督检查。

(三)健全投入机制。全面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防震减灾法》与《河南省防震减灾条例》,将防震减灾工作经费列入各级财政预算,建立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的防震减灾投入机制。加大对重点监视防御区防震减灾工作的投入力度。

(四)强化人才支撑。人才资源是防震减灾事业的第一资源,要坚定不移地实施人才强业战略,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新,制定完善科学合理有效的人才政策,重点培养职业化的核心管理人才、高素质的业务骨干和高层次的科技领军人物,为防震减灾事业发展提供有力的智力支持。

(五)加强规划评估。健全规划实施监督检查与跟踪机制,对政策措施落实情况、规划目标任务完成情况、重大项目建设进度等进行适时监督检查,开展规划阶段评估,及时发现和解决规划实施中的问题,发挥规划的引领约束作用,推动规划目标任务全面完成。

你可能感兴趣

最新资讯
    加载中...
    火热
    招募中
    城市
    姓名
    电话
    免费获取合作资料

    下载土流APP

    获取一手地块信息

    美国优质土地都在这里

    去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