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交市现代农业发展“十三五”规划(2016-2020)
“十三五”时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转变发展方式和深化改革的攻坚时期,也是我市深入实施“2112”工程战略、转型跨越发展的重要时期。为促进我市现代农业转型升级、加快“四化同步”进程,推动农业农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特拟定本规划。
一、“十二五”期间取得主要成就
“十二五”期间,我市以农业转型综改为统领,以发展都市现代农业,确保农产品有效供给和增加农民收入为中心,以推进我市农业和农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为总体目标,通过整合政策、创新机制、培植典型、示范引导,实现了粮食生产能力稳中有升、农业特色产业发展质效不断增强、农产品转化增值水平逐渐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更有保障。
(一)粮油生产能力稳中有升
“十二五”期间,按照“稳面积、提单产、增效益”的发展思路,着力落实惠农政策,统一优良品种,推广病虫害统防统治、测土配方施肥等节本增收技术,使农业生产成本得到有效控制,农作物重大病虫害预测与防控能力增强,粮油生产能力和经济效益在一定程度上有所提升。单产逐年提高,总产连续每年都完成了考核任务。2014年,测产分析全市粮食种植面积12万亩、平均单产94公斤/亩、总产1.1万吨。其中,油料种植面积达到1.1万亩、平均单产76公斤/亩、总产840吨。
(二)特色产业提质增效
依托资源优势和发展基础,突出小杂粮、马铃薯、食用菌、茶业、中药材基地建设及加工企业培植壮大。2014年底杂粮种植面积6万亩、年产量4049吨;马铃薯种植面积3.2万亩,产量4500吨,马铃薯高产创建示范地块达到1万亩,平均亩产量2877.6公斤;年发展食用菌50万袋,实现收入350万元;狐爷山岩茶种植面积达到500亩,年产干茶2500公斤;中药材种植面积达到0.5万亩。
(三)农业产业化水平不断提升
按照“基地做大、龙头做强、市场做活、主体做多”的总体思路,助推农业产业化水平不断提升。全市农业产业化经营和农产品加工业持续平稳发展。2014年,农产品加工企业销售收入完成3.98亿元,完成目标任务3.6亿元的110.5%。其中:县级农产品加工“513”企业完成销售收入2360万元;蔬菜、食用菌加工企业完成销售收入6700万元;茶业、胡麻、中药材加工企业完成销售收入3200万元;畜产品加工企业销售收入11300万元;其他加工企业(豆制品、蛋糕、熟食、干果等)完成销售收入16240万元。农民专业合作社达到530家,认证以种、养殖业为主的家庭农场21个。
(四)现代农业园区蓬勃发展
十二五期间发展初具规模的农业园区20个,总占地面积达到1万余亩,涵盖种、养、加工、狩猎、采摘、垂钓、茶文化以及生态氧吧等项目。其中龙城向新生态恢复示范园和老农红色农业文化园被列为太原市十大农业产业园。园区辐射带动我市农户5000户,主要产品达到20多种。休闲农业与乡村农家乐累计接待游客8万余人次,实现营业额约1300万元。今年河口镇温家山华阴杏喜获丰产,总产量达到60多万斤,采摘园盛果期累计接待人数达9000人次,实现收入200多万元;老农现代农业园区举办的“关头草莓节”期间累计接待采摘游客2.1万人次,实现纯收入160余万元。各产业园累计注册商标数量达10余个,其中古交市海粟粮油贸易有限公司生产的小杂粮注册商标“粟磊”、龙子村古交市绿盛苑农产品公司生产的蔬菜注册商标“净苑”、古交市逸香茶叶有限公司生产的岩茶注册商标“狐爷山”3个被评为山西省著名商标,此外原相乡逸香茶叶有限公司生产的茶业,正在申报山西省绿色食品,海粟粮油加工有限公司生产的小杂粮产品,正在申报山西省名牌小杂粮。
(五)科技服务贡献率上升
坚持把完善服务体系、增强服务功能、强化服务保障作为首要任务,着力提升农民素质、培育产业特色、实现富民强市。“十二五”期间,新建和改扩建5个乡镇农技推广区域站,乡镇区域站均达到“五有”标准;通过阳光工程、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农村实用技术培训,总计培训各类实用人才约30000人次、农技服务人员知识更新培训500余人次。全市累计大面积引进推广20多个新品种(系),主要农作物良种覆盖率达93%以上,良种与良法集成推广、测土配方施肥与绿色防控综合运用,推广农业适用技术20多项,有效提高了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和农业生产力。
(六)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建设逐渐完善
按照省市对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体系建设规划,不断加强公共检测体系建设。“十二五”期间,在5个乡镇区域站全部成立了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督管理站;筹资500多万元,启动占地300平方米的古交市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督检验站实验室项目建设,对农产品生产到销售到餐桌实行全程监测,确保蔬菜、水果、茶叶抽检合格率均达98%以上。全市累计认证无公害农产品10个,认证小杂粮无公害基地3万亩。
二、“十三五”时期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发展目标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按照我市“2112”的战略部署,坚持以提高农业发展质效为中心,把稳增长、转方式、调结构放在更加重要位置,力争在体制机制创新上取得新突破,在依法治农上寻求新保障,在现代农业发展上取得新成就,为保持农业农村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二) 基本原则
1、坚持强化农业的基础地位原则。进一步加大农业支持保护力度,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在稳定发展粮食生产的基础上,稳步推进农业特色产业建设,提高农民人均纯收入,确保主要农产品有效供给,为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提供有力支撑。
2、坚持转方式、促发展原则。推动农业由拼资源、拼投入品、拼生态环境的发展方式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农业物质装备条件改善和社会化服务能力提升转变,大力培育现代农业经营主体,促进农业生产经营的专业化、标准化、规模化和集约化。
3、坚持市场导向、科技创新原则。立足市场对农产品及其加工品的需求, 因地制宜,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实现资源优势向产业优势、市场优势和经济优势方面转化。加大技术攻关和技术创新力度,重视引进、开发应用高新技术、设备和工艺,加快企业技术改造,不断培育和提高企业的自主研发能力,着重发展精深加工,提高产品质量、档次,推动农产品深加工业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
4、坚持农业产业化经营原则。发展壮大农产品深加工龙头企业,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培育一批市场竞争力强的新型市场主体,促进农产品深加工企业与原料基地紧密结合,支持发展标准化产业基地,支持发展农村合作组织,支持发展生产营销大户,以企业带动农户增收。
5、坚持可持续发展原则。实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提高农业资源利用效率,规范农业投入品使用,推广农业低碳技术,大力发展生态农业、循环农业,加强生态建设,推进农村节能减排,推动经济、社会、生态协调发展。
(三)发展目标
以农业产业化为方向,以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为目的,加大农业结构调整力度,确保粮食生产安全,促进我市特色优势农业产业更快发展。到“十三五”末(2020年),粮油种植面积稳定在12万亩以上,年产量突破1.2万吨; 50亩以上农业规模化种植面积达1万亩;秸秆利用率达到98%,优良品种覆盖率达到98%,农业信息化覆盖率达80%;小杂粮、马铃薯、茶叶、中药材、花卉、水果、干果等特色农业种植面积突破5万亩;培植市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3家以上;申报绿色食品1个,无公害产品10个以上;农产品加工转化率达到25%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