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接:江山市现代农业发展“十三五”规划(2016—2020) 上
第三章 主要任务与重点工作
紧紧围绕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助推生态文明建设、打造现代田园江山的总体要求,以“两区”建设为主平台、主载体,全面落实“转型、差异、集聚、绿色、创新”战略,集中力量,精心组织,采取综合性举措,加快建设现代农业、走新型农业现代化道路,加快推进江山市农业发展方式转变,着力构建江山市高效生态农业发展的新格局。
一、着力构建“5+X”农业产业体系
(一)优化提升粮食、食用菌和畜禽三大传统产业。
以农田综合生产能力建设为核心,加快粮食生产功能区建设,强化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改善粮食生产条件,保护基本农田,提高耕地质量;稳定面积,主攻单产;优化结构,提高品质;构建粮食生产全产业链,促进粮油增效、农民增收、农村稳定。围绕“稳粮增收、提质增效、质量安全、持续发展”目标,促进粮油产业稳定增长。积极培育规模种粮大户,争取百亩种粮大户达90户以上。突出推广优质高产新品种和先进适用技术,力争全年水稻主导品种种植面积达19.5万亩。到2020年江山市粮食产值8亿元,粮食生产面积稳定在56万亩,粮食总产23.5万吨,其中水稻生产面积41万亩,水稻总产19.8万吨,人均占有粮食390公斤;到2020年江山市油料产值1.2亿元,油料生产面积15.5万亩,油料总产1.7万吨,其中油菜生产面积14.5万亩,油菜总产1.6万吨,人均占有油料40公斤。
食用菌产业着手完善菌种生产经营机制,探索走多品种、多元化发展道路。引导食用菌企业,建设食用菌园区,优化品种结构,提高产品附加值。培育食用菌母种生产龙头企业1至2家,推广食用菌新品种1个以上。保持江山白菇、秀珍菇、竹荪三个主要传统食用菌品种的稳定发展。要积极引进、推广珍稀食用菌品种进行试验、示范,扩大种植有一定基础的如猴头、香菇、木耳等品种的面积,优化食用菌产品结构。积极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菌农,促进食用菌产业稳步发展,菌农收入进一步提高。促进食用菌循环经济发展,强化生态环境保护,稳步推进工厂化、标准化生产。园区建设的基础上,重点培育乡镇级科技示范园区、基地的建设。使江山成为一个综合发展食用菌的强市,提高江山市食用菌产业的竞争力。到2020年食用菌栽培总量力争达2.1亿袋,产值达6.8亿元。
按照“生猪控量提质、家禽控量调整、控制发展食草牲畜”发展思路,优化区域布局,提升规模经营,推进设施应用,加强生态化、标准化、智能化建设,突出良种,突出生态,确保畜禽生产和畜产品安全。在减量的基础上,加大良种培育、精细化管理技术、标准化饲养技术、资源循环利用技术、无害化处理技术的研发和投入,更新品种、提高品质,保障生猪饲养的利润。畜禽产业抓好控量提质,规范畜禽屠宰市场,努力引进畜产品加工企业。实施畜禽种苗工程建设,大力推广应用人工授精等先进适用技术,进一步提高畜禽生产科技水平。保护开发江山特有种质资源,如江山白毛乌骨鸡、白鹅等。加强动物防疫、检疫和投入品监管,所产的畜产品达到无公害以上标准。
“十三五”期末,生猪饲养量降至50万头以内,家禽饲养量降至1800万羽,家禽存栏量400万羽,出栏量1400万羽。非生猪类养殖年产值占牧业产值的25%以上,畜牧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50%以上;规模养殖比例达到90%以上,良种覆盖率在95%以上,生猪存栏1000头以上规模场全面建设自动化喂料系统及生猪养殖追溯系统;病死畜禽无害化处理全覆盖,种养结合的生态养殖模式普遍推行,排泄物综合利用率97%以上,沼液综合利用率90%以上,养殖业污染得到全面治理。
(二)做大做强蜜蜂、茶叶二大优势产业。
立足本地资源和基础优势,围绕把江山建造成为全国的标准化养蜂生产基地、蜂产品原料供应中心与集散地、蜂产品电商交易中心、蜂产品深加工基地的目标,积极推广机械化养蜂设备。努力发展中蜂和定地养蜂,开展蜂产品功能因子开发,推广蜜蜂授粉技术,以产品精深加工为突破口,以销售模式创新为抓手,努力促进蜂蜜产品在渤海商品交易所上市交易,走“区域化布局、标准化生产、产业化经营、电商化销售、社会化服务”之路,不断提高蜂业的整体竞争力,加强质量安全监管,全面打响中国蜜蜂之乡品牌,强化蜜蜂文化宣传,深入实施蜜蜂产业振兴计划,做大做强江山蜂业。确保养蜂规模保持23万箱左右,巩固提升蜂业的全产业链,全市蜂业年总产值达到18亿元。
加快茶树品种改良,推进低产低效老茶园改造。加强标准茶园建设,推进标准化生产、机械化采摘、组织化经营、规范化管理。提高现代加工水平,积极推广应用现代化、清洁化、自动化茶叶加工生产线,开展省级标准化名茶厂创建。强化产业龙头培育,构建江山茶产业社会化综合服务体系,加强各类主体联合、利益联结,推动茶农、加工企业、营销主体合作。推行全程质量控制技术,健全生产档案与产品质量追溯制度,确保茶叶优质、安全。做强以江山绿牡丹茶为主导的区域优势品牌。到2020年,全市茶园面积稳定在5万亩左右,产量2500吨,总产值达到2亿元;通过认证的绿色、无公害、有机茶基地面积达20%以上,良种覆盖率达75%以上。“江山绿牡丹茶”争创省著名商标,茶企业争创省名牌产品1个、市著名商标2个,基本建成茶树良种化、茶园生态化、加工规模化、生产机械化、经营产业化和优质、生态、高效的现代茶产业体系,茶产业、茶经济和茶文化协调发展。
(三)加快发展农业新兴产业。
引进推广名特优新品种,丰富水果种类。积极发展设施水果,提升品质效益。主要建设保温抗逆的连栋大棚、8米宽钢管大棚、简易避雨大棚等,棚内配备节水灌溉系统,防虫网、性诱剂、色板等无害化杀虫系统,配备遮阳网、补光灯、二氧化碳发生器等提质增效系统,不断提升设施的环境调控能力。特色蔬菜需结合江山市冬春季耕地资源、有机肥资源、劳动力资源丰富的实际,开发一批新型高效的山地蔬菜、稻茬蔬菜和资源可循环利用的无土栽培蔬菜,大力发展无公害、绿色、有机蔬菜。发展设施蔬菜,扩大保健型、药用型蔬菜种植规模,提高果菜集约化生产水平。“十三五”期间集中精力发展火龙果、黄秋葵、长瓜、西瓜、葛根等江山特色优势果菜。力争至2020年,全市果菜播种面积稳定在14万亩左右,新增设施果菜面积5000亩、高效生态循环果菜面积1万亩,果菜产量亩增10%以上、产值亩增15%以上、纯收入亩增10%以上,大幅提高升果菜产业可持续发展能力。
充分依托江山市良好的生态环境、优越的区位条件、丰富的生物资源、深厚的农耕文化和特色的田园乡村,以及现代农业园区建设契机,大力开展农业招商、选资,着力引进一批实力强、理念先进、建设标准高的企业或企业集团,应用创意产业理论与原则,深入挖掘、开发、整合乡村生活、生态和文化功能,深度发掘农业文化创意元素,不断丰富休闲观光农业内涵,把“两区”建设与旅游、办节、科普教育、民宿等内容有机结合起来,现代农业园区内,重点推进一、三产业融合的项目建设,突出诗画田园。提升家庭农场发展质量,按照美丽、规范、安全、生态、优质、高效的标准,把一个个家庭农场打造成休闲观光农业的美丽景点。力争通过“十三五”的努力,基本形成布局合理、特色鲜明、运营规范、效益良好的休闲观光农业发展格局,把休闲观光农业发展成为推动农业转型升级、实现三产联动发展的新兴产业,成为顺应现代休闲消费需求、促进农民就业增收的富民产业。创建5个以上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星级示范点,培育30个市级休闲观光农业示范点、打造1-2个富有地方特色的农业主题公园,创建1-2个休闲观光农业综合示范区、建设5条休闲观光农业精品线路,休闲观光农业年总产值达3.5亿元以上,把江山市打造成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中的精品。
(四)进一步提升农产品加工物流业。
引导农业企业应用新材料、新技术、新工艺,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现代物流业、农业服务业,促进农业产业分工合作,提高竞争力。完善蜂产品在渤商所的交易服务体系,鼓励发展一批以蜂产品、茶叶、土鸡蛋、猕猴桃等特色农产品为主的电商化经营主体,推进农业产业电商化发展。发挥江山市畜禽、果菜、茶叶等农产品主产地的优势,加大招商引资,积极引进农产品加工企业,延长农业产业链,提高农产品附加值。
二、加快培育现代农业经营主体
以培育龙头企业、合作社、家庭农场和新型职业农民等现代农业经营主体为重点,以四个提升为抓手,加快农业生产经营方式转变。坚持家庭经营的基础性地位,推进家庭经营、集体经营、合作经营、企业经营等多种经营方式共同发展,着力形成集约化的家庭经营与产业化相结合的现代农业经营体系。
(一)提升龙头企业带动能力。组织实施农业龙头企业提升工程,每个产业有一家以上省级龙头企业。加大对外向型农产品加工企业和与农民建立紧密合作关系的农业龙头企业的扶持,支持农业龙头企业参与农产品基地开发、加工技术改造,发展订单生产和流通服务业,提高精深加工水平和产品附加值;支持农业龙头企业应用现代信息技术改造传统农业,发展精准农业、智慧农业和农产品电子商务。着力发展开拓市场能力强、经营管理水平高的企业集团,鼓励以“扶优、扶强、扶大”为方向,引导企业通过品牌嫁接、资本运作、产业延伸等方式进行联合重组,做大企业规模,提高农户与市场联结的广度和深度。大力引进投资规模大、科技含量高、市场前景好、辐射范围广的现代设施农业、休闲观光农业和农产品加工项目。到2020年,全市新增国家级农业龙头企业1家(达到2家)、省级2家(达到10家)、衢州市级10家(达到44家)。
(二)提升专业合作社服务能力。组织实施百家农民专业合作社规范化建设工程,深入推进合作社规范化建设,健全组织体制、经营机制和管理制度,完善组织生产、统一服务、产品销售、对外联结等功能。政府扶持项目重点向规范化、示范性专业合作社倾斜,坚持以主导优势产业和特色产品为依托,引导合作社发展连锁经营、兴办农产品加工业和农村资金互助社,为社员提供产前、产中、产后一条龙服务。争取到2020年,全市新增省级示范性合作社5家(达到15家),力争全市入社农户占总农户数的70%以上,以农业生产经营为主的农户参与各类专业合作社比重达到70%以上。
(三)提升家庭农场发展能力。鼓励有文化、善经营、会管理的农户流转土地发展适度规模经营,引导农户以土地入股方式开展土地股份合作。鼓励规模经营农户通过工商注册登记,成立家庭农场和土地合作农场,实现“自然人农业”向“法人农业”转变。支持家庭农场采用新品种、新技术、新装备,发展规模化、标准化、专业化生产。推动农业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与家庭农场合作,以订单等形式发展生产。
(四)提升职业农民经营能力。立足提升传统农民、转化返乡农民、引入新型农民,着力培养有文化、善经营、会管理的职业农民,培育一批规模经营户、科技示范户、营销专业户。引导具有一定资本积累的外出务工农民、个体工商户、农村经纪人等返乡从事农业。鼓励种养大户、农村经纪人参加农业学历教育,加大金融信贷、社会保障等政策扶持,支持大学生从事农业自主创业或到农业企业、合作社就业。整合培训资源,积极实施千万农民素质提升、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程,推进专业技能培训和学历教育,促进农村实用人才队伍发展壮大。到2020年,培训新型职业农民2000名以上。
三、大力发展生态循环高端农业
按照生态文明、绿色化和农业现代化建设的总体要求,坚持政府引导、市场主体、依法管理、示范带动,以“减量化、再利用、再循环”为原则,以资源高效和循环利用为核心,以农作模式集成创新为载体,以先进技术和设施装备为手段,以环境影响评价为标准,以统筹农业发展规划、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培育循环农业产业为着力点,加快推进生产技术、装备技术、环境技术等生态循环高端农业发展体系建设。
(一)构建生态循环高端农业产业体系。按照《衢州市生态循环高端农业发展规划》和江山市农业产业特点,优化调整种养业的空间布局及其内部之间的结构。以“两区”建设为依托,以“沃土工程”为抓手,加快生态循环高端农业产业的培育,加快推进农业各产业中间产品和废弃物的相互交换、相互连接。强化生物功能,种养配套、农作模式创新、农业废弃物循环利用等途径,促进农牧融合。稳定粮食生产面积,积极推广“千斤粮万元钱”的新型种植模式,大力发展茶叶、食用菌等优势明显、品质优良、高效生态的特色精品种植业;积极发展种养结合、资源循环的畜禽、蜜蜂等特色精品畜牧业。依托农耕文化、田园景观、农业设施等,大力发展休闲观光农业,拓展农业生态功能。
(二)构建生态循环高端农业清洁化生产体系。推进种养配套、沼液利用等畜禽排泄物资源化利用模式。在稳定秸秆机械粉碎还田、能源化利用的基础上,积极补充实施秸秆饲料化、基料化、原料化等资源化综合利用模式。科学使用化肥、农药等农业投入品,深化测土配方施肥技术普及应用,增加有机肥、专用配方肥和新型肥料应用,大力推广大棚、喷滴灌、水肥一体化等节地、节水、节肥技术,通过肥效提升和养分替代,减少化肥用量。重点支持高效环保型肥料和低残留农药推广应用,农牧对接管网、沼气工程、沼液储运配送、农业废弃物加工处理等生态循环农业节点工程建设,以及畜粪、秸秆、农药包装收贮运和农业废弃物资源利用环节,加快建立健全农业生态循环、清洁化生产体系。
(三)构建生态循环高端农业保障体。依法严格保护耕地,特别是高标准基本农田等农业资源。依法规范化肥、农药、兽药、饲料及饲料添加剂等农业投入品市场秩序,严厉打击非法制售和使用违禁药物行为。加强耕地质量定位监测点建设和动态管理,逐步建立土壤环境质量监测体系,探索实行农业生态环境动态评价制度和农业环境标志制度。加大农业环境保护的执法力度,严厉查处违规排污造成农业水环境、土壤污染的违法行为。健全市、镇(乡)两级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机构,稳定监管队伍,落实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责任制,推行并完善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体系,落实农产品质量安全主体责任。
(四)培育农业高端新兴产业。发展生态循环高端农业将催生农业生态安全投入品产业、生态旅游业、清洁服务产业和智慧农业。通过技术引进和资源整合,培育江山市高端农业投入品产业联盟,大力发展有机肥料、生物兽药、植物源性生长调节剂和矿物源天然矿物肥料等符合生态循环高端农业生产的投入品。发展土壤固碳、养殖业污水和农村生活污水处理的清洁产业。加快推进生态旅游业和智慧农业。通过“十三五”期间的努力,实现“一控两减四基本”的目标,环境友好型农作制度、清洁生产和节能减排技术广泛应用,“主体小循环、区域中循环、市域大循环”农业发展格局基本构建,具有本地特色的生态循环高端农业发展体系和农业可持续发展长效机制基本形成,成功创建省级生态循环农业示范市。
四、加快改善农业物质装备
(一)完善农田基础设施条件。执行耕地保护制度。加强基本农田管护,严格执行基本农田、标准农田管理、占补平衡等各项规定,继续推进农村土地综合整治,加强农田水利设施建设,完善沟渠路配套,建设高产稳产的标准农田。要按不同的质量等级,因地制宜推进地力综合培肥和改良,通过鼓励扩种绿肥、推行秸秆还田、实施测土配方施肥等农艺措施,有效提高标准农田地力,从而促进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的不断提高。加大中低产田改造,提高土壤肥力。加快建立标准农田数量、地力等级、质量动态监测管理系统和长效养护机制,创新农田基础设施管护办法,明晰产权和责任,防范农田设施损坏,提高综合生产能力。特别加强粮食生产功能区保护,划定永久标准农田,真正起到保质量、保供应、保安全的长效作用。要求各乡镇(街道)、有关部门高度重视耕地保护工作,全面履行《基本农田保护条例》赋予的各项职责。农业部门进一步加强对基本农田的监管,禁止在基本农田内挖塘养鱼、种植多年生经济作物和从事非农项目建设。
(二)加快农业机械化与设施建设。加大标准化大棚生产基地和畜禽养殖设施建设,鼓励利用非耕地和质量提升难度较大的农田发展设施农业。景区周边适度建设农业设施,协调好设施农业与景点的关系。深入实施农机机械化促进工程,加快先进适用机械设备推广;提升水稻、油菜、茶叶等生产机械化程度,推广粮食机播、机耕、机收和烘干,油菜机播,“无人机”防治病虫害等新型农业机械,缓解农业用工难现象。建设一批水稻生产全程机械化、水稻病虫综合防治、油菜机收、蔬菜肥水同灌等基地;推广茶叶机采、果园节水灌溉等技术;鼓励引进和应用茶园机械耕作、茶叶清洁化、连续化流水线等加工设备。研发养蜂专用车。发展机械化、自动化、信息化和智能型畜禽养殖示范场,提升农机装备与应用水平。到2020年,全市农业机械总动力和农机原值预期分别达到48万千瓦与6.30亿元,主要粮食作物生产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在75%以上,其中:耕作机械化水平95%,收获机械化水平80%,种植机械化水平50%;全市粮食机械烘干能力批作业量由502吨提高到1000吨以上,规模生产的粮食基本实现机械化烘干;茶叶生产主要作业环节机械化率达50%,加工环节机械化率达90%;食用菌生产拌料、装袋(瓶)、灭菌等主要作业环节机械化率超过80%;农副产品冷藏保鲜、产后加工等机械化水平达到50%,大田蔬菜种植中耕整机械化水平达到80%,争取江山市列入省级农机化综合示范市。健全农机服务体系,培育示范性农机专业合作社50个,建设5个农机化示范乡镇、农机化服务中心2个以上、区域性农机维修中心3个,发展200个农机科技示范户、5个省级农业优势产业机械化示范基地。
(三)改善信息物流设施。发展农产品现代流通业,重点培育产地批发市场的改造升级和功能拓展,积极探索农产品连锁经营、电子商务、物流配送等形式。完善农产品供求信息发布平台和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监测等设施装备,增强农产品市场预测、预警能力和检测能力。加快农民信箱、新农村网站推广应用,覆盖全市所有乡镇、村,增强对农业生产的指挥调度、应急处置、市场监管和提供公共信息服务能力。
五、完善农业监管服务体系
(一)大力推进农业标准化生产。大力推行“确定一个主体、执行一套标准、培育一个品牌、制作一张生产模式图、建立一份生产档案”的农业标准化实施模式,指导农民科学使用农药、肥料等投入品,严格控制农产品药物残留、重金属含量。鼓励和引导农业生产经营主体按照“三品一标”生产规程组织生产,主要农产品“三品一标”认证率达55%以上,农产品规模化生产率63%以上,农业标准化生产程度63%以上。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推广应用率85%以上,其中生物农药推广应用达20%以上。水稻病虫害专业化统防统治率达45%以上,农作物病虫害绿色防控示范面积1.5万亩以上。加大有机农产品培育创建。深入实施有机农产品培育认证工作,持续抓好有机农产品培育。创建有机农场10个、示范性有机农场2个,有机农产品基地达2500亩以上,新增国家无公害农产品20个、绿色食品10个。
(二)完善安全放心农产品监管体系。积极提升农产品质量安全放心示范县水平,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和检疫监管,落实监管责任,提升监管能力。健全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体系,坚持技术措施与管理措施、源头治理和过程监管、阶段性整治与长效型防控相结合,完善农产品质量安全风险评估、产地准出、质量追溯、无害化处理等制度。全面开展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体系建设,完善市级农产品质量检测中心运营机制,强化农产品质量安全认证,积极完善衢州市级以上的农产品质量安全放心示范县。一是完善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体系。运用物联网等信息技术,建立健全融合政府监管、主体生产、质量检测、消费服务等功能,全市统一的“江山市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平台”,完善规模以上农业生产主体动态信息库,整县制推进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体系建设,实现主要农产品生产基地、精品农产品直营店和配送中心质量安全追溯覆盖率达80%以上。食用农产品监测综合合格率达98%以上,不合格农产品的追溯率达100%。二是完善市、乡镇、主体三级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网络。市、乡镇两级定性速测室免费对公众开放,60%以上的规模农产品生产主体建立定性检测点,形成以市检测中心为总监控,乡镇、主体为检测点的农产品三级监测网络。
(三)加强农机安全和农业防灾体系建设。认真贯彻《农业机械安全监督管理条例》、《浙江省农机化促进与农业机械安全管理办法》,巩固深化“平安农机”建设,落实农机安全生产责任制,改善农机监理装备、建立农机田间、场所等安全监督检查机制,加强警农合作和农机安全宣传教育,继续抓好拖拉机道路交通安全整治,严防农机重特大事故发生。加速粮油生产的社会化保障体系建设,加强植物检疫,加大科技推广力度,强化科技推广手段,扩大技术覆盖率,提高粮油产业防灾、减灾、抗灾能力。到2020年,农机万台事故死亡率下降5%,确保拖拉机道路交通安全死亡人数不突破政府下达的控制指标。立足防灾、抗灾和减灾相结合,以防为主,继续深化农业与气象协作,落实主要农作物种子和救灾物资储备,健全自然灾害应急防御机制,加强农业防灾减灾工作,努力减少灾害损失。
六、健全社会化服务体系
(一)着力推进农业科技支撑服务。加强新时期农技服务体系和农技推广队伍建设,进一步完善社会化服务功能,增强技术部门服务能力。围绕设施农业、生态农业、信息化等重点领域,强化产学研合作,加强农科教结合,不断创新“专家团队+农技人员+科技示范区”的科技成果示范推广转化机制。加强农业技术人才队伍建设,注重农技人员知识更新。组织新品种、新技术、新农机等使用的技能培训,提高其应用水平。扩大粮油生产先进适用增产增效技术应用,进一步提高粮油种植效益。
深入实施科技型示范区建设,充分利用农技110、农民信箱等手段,加强优良品种、实用技术创新与推广,促进科技成果转化。重视“互联网+”的技术应用,建设农业大数据、物联网,提高现代农业生产设施装备的数字化、智能化水平,发展智慧农业。积极推进智能灌溉系统、测土配方施肥系统、病虫害监测预报防控系统等信息技术在大田种植中的应用。积极推行健康养殖方式,推广设施养殖环境智能监控系统、联合选育网络辅助决策系统、饲料配方辅助决策系统、动物健康管理辅助决策系统和动物疫病诊断与预警辅助决策系统等,实现集约养殖场健康养殖的智能化管理。“十三五”期间,着力推进现代农业产学研协作,打造3个农科教相结合的示范基地,构建产学研一体化农业科技创新与推广体系。推进晚稻、食用菌、畜禽、蜜蜂、茶叶等种子种苗工程建设,使全市主导品种良种覆盖率达到98%以上。
(二)大力推进农业社会化服务。加快建立集农技推广、动植物疫病防控、农产品质量监管与农产品推广于一体,全程覆盖、综合配套、高效便捷的基层农业公共服务体系。引导社会力量向农业服务领域延伸,鼓励农业企业、专业合作社、专业大户开展代耕代管代收、农资经营、农机作业、病虫防治、动物诊疗、产品营销等专业化服务。“十三五”期间以家庭农场为主的农业经营主体要继续开展代育、代耕、代种、代管、代收(代烘干)等社会化服务,促进农民节本增收。力争到2020年,主要粮食作物生产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在75%以上,病虫害统防统治率达到85%。
(三)加强农产品营销服务。加快培育农村经纪人、农产品运销专业户和农村农产品电商营销组织,发展农业电商。培育壮大农产品流通企业,支持农产品加工流通企业改善设施,完善电商营销服务平台,扩大农产品电商销售。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的农业文化节庆、新闻发布、产销对接、展示展销等各类农业展会。加快品牌创新,进一步整合品牌资源,着力培育公共品牌。引导农业主体强化产销对接,大力实施品牌战略。继续举办江山绿牡丹茶开茶节、“三省四县”精品农产品展示展销等节会等。大力开发和加快构筑“品种更加先进、管理更加精细、品质更加精良”的品牌农业,打造江山农产品大众名品、精品等地域农产品的品牌体系。
(四)创新农业金融服务。落实和完善涉农贷款税收优惠等政策。推进农村信用体系建设。探索开展土地承包经营权、农房、大宗农业设施、农业生产基地等抵押贷款业务,鼓励融资性担保机构开展农业信用担保。进一步完善政策性农业保险制度,扩大政策性农业保险覆盖面和品种,探索建立农村保险互助社,增强农业生产经营稳定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