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首页>农业政策

浙江省现代农业发展“十三五”规划(2016—2020)二

2016年08月02日 09:55 来源:浙江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浙江省农业厅

(二)夯实做强发展平台,打造农业发展新高地

聚焦重点区域和薄弱环节,强化农业基础平台建设,重点培育农业“一区一镇”(农业产业集聚区和特色农业强镇)新平台,积极推进农业“两区”提升发展和淳安等26县加快发展。

1.深化农业“两区”建设。按照“吨粮标准、永久保护”和“建管并重、整体提升”的要求,继续抓好粮食生产功能区建设,打造我省粮食生产的核心区域和保障粮食安全的生命线,实现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提高市县级功能区建设标准,加大投入力度,改善基础设施,提升耕地质量,全面完成800万亩建设任务,并将建成的粮食生产功能区整体纳入永久基本农田示范区,实行严格保护,牢牢守住300亿斤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红线。深化现代农业园区建设,推进园区农田基础设施改造提升,推广高效节水灌溉技术,提高排灌能力和旱涝保收水平。强化园区生产装备改善及仓储、物流等设施配套,提升机械化、设施化、智能化生产水平。组织实施农业“两区”绿色发展行动计划,率先在农业“两区”内实现清洁化生产、生态化发展。

2.着力打造农业“一区一镇”。按照“政府引导、市场导向、统筹规划、分步实施”原则和“集聚、特色、精品”要求,在农业“两区”建设基础上,通过集聚资源要素、提升产业层次、延伸产业链条、拓展农业功能等途径,创新农业生产、经营、管理方式和资源利用方式,培育建成30个左右农业产业集聚区和100个左右特色农业强镇,成为农业“两区”升级版和全省“双高”农业建设的先导区、样板区。省级制定总体建设方案,各地根据要求编制建设规划,确定建设内容并组织实施。

专栏2

农业“一区一镇”建设要点

(1)农业产业集聚区。立足区域优势和资源优势,以农业产业为基础,全产业链发展为主线,农业龙头企业和产地市场为核心,突出规模化、集聚化、生态化布局,注重种植、养殖、加工、流通等产业融合发展。区内土地集中连片,基础设施配套齐全,有优势特色农业主导产业、规模较大产地交易市场和农产品加工区块,具有产业集中布局、资源集约利用、功能相互融合等特点。

(2)特色农业强镇。以建制镇(乡)为范围,依托产业叠加文化、旅游、休闲养生等功能,按照生产、生态、生活和宜业、宜居、宜游“三生三宜”融合发展要求,科学布局农业生产、休闲旅游、公共服务等功能区块,突出生态保护和环境治理,农业产品、农事景观和乡土文化等的创意设计,实现主导产业强、基础设施全、生态环境美、农旅结合深。

3.推进淳安等26县农业加快发展。充分利用26县地形多样、气候多宜、农业品类多元的资源条件,将26县打造成为农业绿色发展的优势平台,加大政策扶持、农商对接和结对帮扶,完善农产品流通体系,大力发展山地蔬菜、特色水果、茶叶、食用菌、中药材和草食动物、家禽、蜂等特色优势产业,推广应用清洁化、标准化生产技术,培育农业区域公共品牌,推进农旅深度结合,实现跨越式发展,确保与全省基本同步实现农业现代化。

(三)加快农业产业提升,推动农业融合发展

1.稳定发展粮油战略产业。按照“稳粮增效、水旱并举”的发展思路,全面落实粮食生产责任制,强化政策扶持,组织开展粮油绿色高产攻关和示范创建,加强新品种、新技术、新模式示范应用,促进粮食和油料作物生产稳定。坚持产量、质量与效益并举,鼓励和支持规模经营主体种植优质品种,开展粮食加工及品牌化营销,延长产业链条。积极发展旱粮生产,充分利用山区丘陵和平原地区季节性抛荒地,不断丰富旱粮种植品种,推进产业化开发和加工。深化种粮补贴制度改革,积极培育种粮大户、家庭农场、粮食专业合作社及社会化服务组织等规模经营主体,探索组建粮食生产联合社,大力推进粮食适度规模经营。争取到2020年,基本形成以新型农业主体适度规模经营为主导,全程机械化作业、社会化服务相配套的粮食生产经营体系,规模化种粮比例实现翻番,达到50%左右,努力稳定1900万亩播种面积和150亿斤总产量。

2.着力提升主导产业。以农业“一区一镇”建设、“两区”提升和历史经典产业培育为载体,全面实施产业提升发展行动计划,着力提高特色化、精品化、标准化、设施化、生态化水平,打造主导优势产业集群。做强做优蔬菜、水果、食用菌、花卉等产业,重点优化品种结构,加强产品质量安全和品牌建设,提升产业发展层次;做深做精茶叶、中药材、蚕桑等历史经典、传统特色产业,挖掘文化内涵,拓展产业功能,将传统优势转化为增收优势;积极发展生态高效畜牧业,加快优良地方品种推广及饲养模式创新,促进安全、健康、营养、美味畜产品生产,满足市场消费需求。

专栏3

主导产业提升发展重点

(1)蔬菜产业。围绕保供给、保安全、促增收,稳定生产规模,优化品种结构,推进区域化、专业化、标准化、集约化生产。到2020年,全省蔬菜瓜果面积稳定在1100万亩左右,年总产量2100万吨、总产值650亿元。

(2)茶叶产业。围绕促进浙江茶产业传承发展,深入实施良种化、标准化、品牌化战略,着力推进“机器换人”、“电商换市”、精深加工和全产业链建设。到2020年,全省茶园面积稳定在300万亩左右,总产量18万吨;整合做强3—5个茶叶区域公共品牌,茶叶一产产值和综合产值分别达到200亿元、1000亿元。

(3)水果产业。围绕发展精品果业,稳定面积、优化结构、提升品质、做强品牌,加快特色水果开发、标准果园建设和“三低”果园改造。到2020年,全省果园面积达到450万亩,产量500万吨,产值250亿元左右。

(4)畜牧产业。坚持“生态优先、供给安全、结构优化、强牧富民”,优化区域布局、产业及品种结构,稳定生猪、奶牛,发展羊、兔、禽、蜜蜂等草食畜禽和特色产业,推进美丽畜牧业建设。到2020年,全省各类畜禽饲养量保持稳定,肉类自给率稳定在40%左右、畜牧业产值达到400亿元。

(5)花卉产业。以市场为导向,强基础、调结构、重创新、优品牌、增效益,加快产业转型升级。到2020年,全省花卉种植面积达到15万亩,销售收入30亿元以上。

(6)食用菌产业。坚持生态健康菇业发展方向,重点推进规模化、标准化、集约化、机械化生产。到2020年,全省食用菌总产量达到130万吨,一产产值突破80亿元,综合产值突破550亿元,出口额1.5亿美元以上。

(7)蚕桑产业。以稳定基地、巩固优势、提升效益为目标,拓展资源循环利用,挖掘生态、文化功能。到2020年,全省蚕茧总产量4万吨以上,优质茧率70%以上,产值30亿元。

(8)中药材产业。推行规模化种植、标准化生产、产业化经营、机械化加工和电商化销售,打造“浙产药材”品牌。到2020年,全省中药材种植面积70万亩,实现一产产值80亿元、综合产值500亿元、出口额1亿美元以上,高效生态、道地优质的产业体系基本形成。

3.大力发展新兴产业。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和现代生物技术等新手段,大力培育生物农业、智慧农业、电子商务等新产业,积极探索发展订制农业、会展农业和众筹农业等新业态。按照“在发掘中保护,在利用中传承”的原则,深入挖掘田园景观、自然生态、环境资源,结合农耕文化、农事节庆活动和农业设施,通过生产创意、产品创意和品牌创意,大力发展休闲观光农业和创意农业,提高农业的文化软实力和持续竞争力。争取到2020年,打造休闲观光农业精品线路100条,年接待游客1亿人次、产值突破400亿元。

4.加快产业融合发展。按照“粮经饲统筹、农林牧渔结合、种养加一体、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要求,通过科学安排、综合利用农业生产物质资源要素及时间、空间等布局,加快种养业内部各产业间融合发展。纵向上,积极推进农业全产业链建设,引导农业企业应用新材料、新技术、新工艺、新设施,积极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健全农产品冷链物流体系,加快农产品产地市场建设,扩大代耕代种、统防统治、烘干储藏等生产性服务,推动农业“接二连三”、一二三产业或一三产业融合发展。横向上,加快农业与旅游、教育、文化、健康养老等相关产业深度互融,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发挥农业多种功能。

(四)加强农业生态保护,发展生态循环农业

以全国现代生态循环农业试点省建设为抓手,坚持政府引导、市场主导、社会联动、主体自觉,着力推动产业优化布局、资源高效利用、生产清洁安全和环境持续改善。到2017年完成“一控两减四基本”建设目标,2020年在全省域范围建立现代生态循环农业发展制度体系和长效机制,成为全国现代生态循环农业先行区。

1.加强农业污染综合治理。以污染治理和源头控制为重点,落实主体责任,统筹推进农业水、气、土污染综合治理。以畜禽养殖规模化和生态化为抓手,全面深化畜禽养殖污染治理,实现畜禽养殖污染物全收集、全处理、全达标;深入实施化肥农药减量增效行动,加快推进有机养分和高效环保农药替代、测土配方施肥、新型肥料应用、水肥一体化、绿色防控技术应用及统防统治,提高肥药利用率。开展农业面源污染监测国控点建设,配套建立省级农田氮磷流失等农业面源污染监测体系,形成较为完善的农业面源污染监测体系。以农业“两区”为重点,组织实施土壤污染治理行动计划,建立健全土壤污染监测预警体系,努力控制外源性污染,研究推广污染土壤治理技术,形成一批科学有效的土壤污染治理模式,有序推进污染土壤治理。

2.深入推进示范创建。围绕构筑绿色发展新高地,组织实施“十百千万”示范创建推进行动,开展整县制现代生态循环农业示范试点和区域性现代生态循环农业示范区项目建设,建设一批示范县、示范区、示范主体和生态牧场,以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和有机肥需求为依据,优化种养业布局结构,严格落实生态畜牧业发展规划和畜禽禁限养区,调整畜禽养殖种类、规模和总量,积极推行农牧结合的生态种养模式,打造现代生态循环农业先行区和绿色农产品主产区。

3.着力构建制度体系和长效机制。围绕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循环利用,以推进“主体小循环、园区中循环、县域大循环”三级循环为重点,采用政府购买服务、市场化运作、服务主体承接等形式,加快农作物秸秆、沼液和商品有机肥利用,培育回收利用(处置)主体,落实收储场地、配套运输车辆等设施设备,建立农药化肥废弃包装物、废旧农膜、病死动物等回收和无害化处理体系,全面构建现代生态循环农业制度体系和长效机制。

专栏4

现代生态循环农业“十百千万”推进行动

(1)整建制推进的市、县(市、区)。在湖州、衢州、丽水市和桐庐等共41个县(市、区),围绕“一控两减四基本”目标任务,按照“一项目标任务、一个推进方案、一套支撑政策”的要求,编制整建制推进实施方案,突出制度完善和机制创新,形成常态化运行和监管机制。重点在全面治理畜禽养殖污染、推进种植业清洁化生产、促进农业废弃物循环利用等方面寻求突破,为试点省建设提供样板。

(2)现代生态循环农业示范区。组织实施区域性现代生态循环农业示范区建设项目,集成生态循环农业模式和技术,形成现代生态循环农业技术模式集中展示区。全省建成110个现代生态循环农业示范区。

(3)现代生态循环农业示范主体和生态牧场。以在县域大循环、区域中循环中起支柱作用的种养配套企业、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企业、沼液配送服务组织和清洁化生产主体、畜牧业全产业链合作社(企业)等为重点,全省建成现代生态循环农业示范主体1000个、生态牧场10000家以上。

(五)坚持产管齐抓并举,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

以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示范省创建为抓手,坚持“产出来”与“管出来”两手抓,努力实现“一保二创三高于”创建目标,确保“舌尖上的安全”。

1.推行农业标准化生产。按照“四个最严”要求,加强农业标准体系建设,重点制修订一批生产上急需,覆盖产地环境、生产过程、产品质量、加工包装的农业标准及操作规程;以地产主要农产品为重点,采用“一品一策”模式,加快农业标准化技术推广应用,促进农产品按标生产、按标上市、按标流通。

2.加强农产品质量监管。落实农产品质量安全责任主体,明确政府属地管理责任,强化部门行业监管责任,突出生产经营者的第一责任。实施最严格的农产品质量安全全程监管制度,围绕突出问题和薄弱环节,坚持检打联动,加强风险监测和监督抽查,组织开展专项整治和“绿剑”集中执法行动,严守农产品质量安全健康的底线。加快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体系建设,全面构建省、市、县统一的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平台,整县制推进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体系建设。组织开展农产品质量安全放心县创建,加强对经营主体的职业培训,积极探索农业经营诚信机制、农产品质量安全市场准入与产地准出衔接机制,率先实现农产品质量可控、问题可追、责任可究。“十三五”期间,全省抽检农产品合格率达到98%以上。

3.实施农产品品牌发展战略。加强农业品牌培育,引导推进品牌创建和整合,着力打造一批有影响力、有文化内涵的优质农产品区域公共品牌,提升农产品市场竞争力和增值空间。顺应农产品绿色、健康消费需求,鼓励农业生产经营主体参与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农产品地理标志“三品一标”认证,依法加强对标志使用的管理和保护。积极开展农产品品牌形象宣传推介,组织农业企业参与各种农博会、展销会,努力提高各地名特优农产品的知名度和美誉度。

(六)提升农业设施装备,改善农业发展条件

1.改善农田基础设施。坚持耕地严格管护、地力培育和农田设施完善配套推进。严格执行耕地占补平衡政策,对承包耕地农户、村级组织发放耕地保护补贴,落实管护责任。深入实施“千万亩标准农田质量提升工程”,加大商品有机肥施用、秸秆还田、绿肥种植等技术推广,改善耕地质量条件,提升农田地力。按照“集中连片、旱涝保收、稳产高产、生态友好”要求,整合相关资源,进一步推进土地整理、高标准农田、农田水利和美丽田园等建设,改善农田基础设施,不断提高综合生产能力和防灾抗灾能力。到2020年,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提高到0.60以上,标准农田中一等田比重达到50%以上。

2.加快农业领域“机器换人”。深入实施农机购置补贴政策,加大对新机具、新产品及专用型农机具的研发、引进和示范推广。建立健全老旧、高能耗农机报废及更新制度,加快农机产品升级换代,扩大中高端农机产品配比。组织开展农业“机器换人”示范县、示范区建设,加快良机良种良法良制配套,提高机械化作业适应性,促进农机装备加快向自动化、智能化、智慧型方向发展。大力培育农机专业化合作组织及服务主体,建设一批具有农机作业、销售、维修、培训等多种功能的综合服务中心。进一步深化“平安农机”建设,防范农机事故发生,确保农机安全生产。

专栏5

农业“机器换人”发展重点

(1)粮油作物领域。重点推广水稻机械化栽植(包括育插秧、直播等)、施肥、植保、收获、烘干以及稻谷加工等装备。引进和推广马铃薯、大豆等旱粮作物收获、加工机械,加大油菜栽植、收获机械推广应用。

(2)蔬菜瓜果领域。重点推广蔬菜瓜果播种机械、工厂化穴盘育苗播种生产线,引进和试验、示范蔬菜瓜果移栽、收获以及适用于山区果园的运输机械,加快普及蔬菜瓜果采后分级包装、贮藏保鲜设备。

(3)茶叶食用菌领域。茶叶重点推广茶园中耕、施肥、茶树除霜防冻、茶叶修剪、鲜叶分级等机械设备,茶叶清洁化、自动化加工流水线,山区茶园轨道式运输机械等。食用菌重点推广集拌料、装袋和扎口于一体的菌棒生产自动流水线、杀菌和接种设备。

(4)畜禽养殖领域。重点推广畜禽养殖饲草料加工机械、散装饲料贮存塔、生猪饲料自动饲喂系统、畜(禽)舍环境控制设施、排泄物清理和消毒设备等。

(5)设施农业领域。重点推广钢架大棚、玻璃温室等生产设施,及配套的防虫网、遮阳网、喷微灌和光温水肥自动控制系统、远程监控系统等智能装备。

(6)生态农业领域。重点推广农业废弃物和病死动物资源化利用、无害化处理设备,农用无人机、自走式喷杆喷雾机等高效、节药、安全型植保机械。

(7)智慧农业领域。重点推广农业自动化生产加工流水线、农业物联网设备、农业机器人等基于现代信息技术的自动化、智能化农机装备。

3.推进农业“设施增地”。支持各类农业生产主体因地制宜发展钢架大棚、玻璃温室等设施,配置应用立体栽植、多层养殖、控温控湿、物联网等装备,提高水、土、肥的利用率,推进农业“设施增地”和“节水增地”。到2020年,全省设施农业面积400万亩以上。

你可能感兴趣

最新资讯
    加载中...
    火热
    招募中
    城市
    姓名
    电话
    免费获取合作资料

    下载土流APP

    获取一手地块信息

    美国优质土地都在这里

    去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