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江县“十三五”农业发展规划
“十三五”时期(2016—2020年),是德江县实现加快发展、后发赶超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五年,德江发展面临的战略机遇前所未有,发展条件前所未有,同时也面临一些不利因素带来的严峻挑战。深入分析德江县“十二五”农业规划实施情况,准确把握“十三五”时期面临的发展环境条件,明确“十三五”发展的总体思路、主要目标、战略任务和主要举措,对于加快农业产业化的发展,促进农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推进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建设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农业具有重大意义。按照县委、县政府精心编制好“十三五”规划的统一部署,制定本规划。
一、“十二五”期间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情况
(一)取得的成就
“十二五”以来,全县各级各部门认真贯彻落实县委、县政府制定的一系列发展农业农村经济的政策措施,积极抢抓机遇,以稳定脱贫奔小康总揽农业农村工作全局,始终把“三农”工作作为工作的重中之重,全县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取得巨大成就。农业增加值从2010年的13.2亿元增加到2015年的22.7亿元,年均增长6.6%。农业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到“十二五”末,粮经比调整到34.8:65.2 ;农民人均纯收入6800元,实现年均增长13%左右的目标。现代高效农业示范园区建设加快推进和完善,合兴万亩白茶示范园区、高家湾现代都市农业观光园、长丰米阳山草地生态畜牧产业示范园加快建设,合兴万亩白茶示范园区被列入省级重点现代高效农业示范园区。农业产业化经营和规模经营的基础进一步巩固,全县有农业产业化组织504个,其中农业产业化省级重点龙头企业6家,市级重点龙头企业38家,县级重点龙头企业37家。认定无公害农产品7个、有机农产品1个,ISO质量管理体系1个,QS认证2个,全县无公害农产品产地认定累计面积达18.5万亩,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体系逐步完善,白茶、核桃及以天麻为主的中药材产业成为德江农业的特色优势产业。
(二)存在的问题
在充分肯定成绩的同时,也要清醒看到,发展中仍存在一些突出矛盾和问题。一是农业发展方式仍然落后,农村经济的综合效益和农业综合生产能力较差,依靠土地和劳动力投入为主的传统农业现状没得到根本转变;二是土地集约化程度低。建立在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基础上的一家一户分散经营,成为制约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关键因素;三是农资价格偏高,农民生产经营成本加大,农民种粮积极性不高,粮食生产比较效益偏低;四是基础设施建设仍需进一步强,交通、水利、电力等基础设施体系仍不完善;五是科技贡献水平低,农业技术推广应用水平与现代农业的发展存在较大差距,农业科技创新能力和成果转化能力不强;六是龙头企业辐射带动功能弱,缺乏以农副产品加工为主的大型骨干企业,缺乏有市场竞争力的优势农产品品牌;七是农业产业服务体系不健全,规范完善的产业化经营和服务体系尚未真正形成,农户、基地和龙头企业之间没有真正形成"风险共担、利益均沾"的利益共同体。八是农民的质量意识、商品意识、市场意识、法律意识较弱。
二、“十三五”期间农业发展总体思路、发展原则和目标
(一)总体思路
按照建设“大数据”、“大健康”产业要求,以市场为导向,坚守发展和生态两条底线,以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为主线,以科技创新、体制创新和机制创新为动力,以现代高效农业示范园区建设、培育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发展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加强农业产业化经营基地建设为重要途径,以发展现代农业为方向,以农民增收、农业增效、农村稳定为目标,依托资源优势,大力培育、发展、提升特色产业,巩固发展传统产业,推进县域主导产业向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迈进,发展优质、高产、高效、生态、安全农业,促进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不断提高,农产品市场竞争力增强,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提高农业的整体素质和效益,促进为实现同步小康奠定坚实基础。
(二)发展原则
一是坚持因地制宜,发挥区域比较优势。充分考虑区域资源禀赋,突破行政区划,引导和鼓励相关产业集中集群发展,逐步形成区域化发展趋势。
二是坚持特色竞争和市场取向并举,突出规模效益。坚持加快农业产业结构的优化调整,做大、做强、做优特色优势农业,同时要充分考虑市场需求,结合三产联动,实现产业的多样化、优质化发展。
三是坚持重点产业重点扶持。重点扶持对农民增收贡献大的优势产业、特色产业、潜力产业做强做优做大,重点培育、壮大和引进对农民增收带动力强的龙头企业。同时,扶持和引导农民优先发展比较效益高、市场潜力大、有成熟龙头企业带动的农产品。
四是坚持科技创新,推动现代农业发展。用现代农业科技武装农民及农业产业化各环节,建立完善农产品质量安全标准和检测监督体系,加强绿色产品及基地认证,实施品牌化战略,推动标准化生产,鼓励龙头企业发展精深加工,提高科技含量,提升农业现代化水平。
五是坚持产业发展和生态保护并举,注重可持续。把农业产业发展与基本农田建设、耕地保护、资源合理利用、农村环境综合治理有机结合起来,注重农村生态环境保护,注重发展生态农业、循环农业、有机农业,实现农业和农村可持续发展。
(三)发展目标
围绕“四化同步”发展战略,从2015年到2020年,通过深化产业结构调整,重点打造“一心两带三走廊四园区”(即黔东北特色农产品集散中心,德沿高速生态农业示范带、德务高速生态农业示范带;乌江流域景观农业观光走廊、德煎城际快车道都市农业观光走廊、德高旅游新干线休闲农业观光走廊;高家湾现代高效农业产业示范园区、合兴万亩茶叶示范园区、米阳山生态畜牧示范园区、沙溪天麻产业园区),重点培育“十大产业”(茶叶、中药材、蔬菜、精品水果、观光农业、核桃等六大特色产业和粮食、油菜、畜牧、烤烟四大传统产业),推动农业产业布局区域化、生产规模化、经营产业化,逐步形成特色鲜明的区域性主导产业和优势产业,促进农民生产和生活方式的转变,提升农业经济效益。
到2020年,农业总产值达到57.2亿元,年均递增10%;农业增加值达36.5亿元,年均递增10%左右;农民人均纯收入17667元,年增长率20%以上。
粮食总产稳定在17万吨以上;建设优质油菜生产基地15万亩,产量达1.8万吨以上。
稳定生猪生产,突出发展牛、羊草食家畜,积极发展家禽生产和特色养殖,重点推进草地生态畜牧业发展,形成以牛、羊为主的优势产业体系和产业带,培育畜牧渔业新的增长点,到2020年基本建成生态畜牧业大县。
把生态茶产业培育成后续支柱产业,茶园面积达25万亩,形成2个有机茶产业带,抓好茶叶产业示范园区建设,示范带动楠杆茶区、龙泉茶区、枫香溪茶区建设;逐步完善茶园基础设施建设,实现茶园管理机械化作业;着力打造德江茶叶品牌,提高德江茶叶市场竞争力。
实现蔬菜种植30万亩、产量40万吨,水果种植9万亩、产量10万吨,黑木耳种植3000亩、产量3万吨,实现蔬果总产值17.2亿元。
培育10个省级以上主业突出、产业关联度大、科技含量高、规模效益强的农业龙头企业。
农业机械装备总量稳步增长,农业机械总动力达到43.6万千瓦,水稻、茶叶等主要农作物生产机械化综合作业水平达35%以上,农产品加工、排灌、植保达95%以上。农业生态环境和农村生产生活条件进一步改善,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到2020年,基本建成种养业良种体系、农业科技创新与应用体系、动植物保护体系、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农产品市场信息体系、农业资源与生态保护体系和农业社会化服务与管理体系;农机单轨运输机(线)建设覆盖全县茶园、果园等农业园区,农机综合作业水平提高到30%以上;科技进步对农业增长的贡献率提高约5个百分点,现代农业建设取得积极进展。
三、主要任务和发展重点
(一)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业生产条件
加强以高效农业示范园区建设为重点的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加大农业招商引资力度,引进一批具有较强实力的农业企业参与我县农业园区建设;引导农民采取投工投劳的方式参与直接受益的小型农田水利设施,农村水、电、路建设和户用沼气池建设以及大中型沼气池建设,努力改善农业生产条件。严格保护耕地和加大整治力度,进一步加大土地整治和开发力度,加强中低田土改造,以加厚土层、提高肥力为重点,不断提高耕地质量和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稳定确保农村粮食基本自给。
(二)加快现代高效农业示范园区建设,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
坚持特色产业区域布局规划,促进农业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和产业带建设。根据市场多样化需求,围绕“增加数量、扩大规模、提升档次、丰富内容”的思路,突出“五注重五突破”,大力实施“七进园区”和园区景区化“十个一”工程。以合兴茶叶园区、高家湾现代城市农业公园、米阳山草地生态畜牧园区和天麻特色产业园4个省级现代高效农业示范园区建设为途径,按照因地制宜、能大则大的原则,在各乡(镇、街道)建立现代农业园区,发展精品特色农业,努力打造一批有特色、上规模的知名品牌,尽快形成有竞争力的茶叶、天麻、生态畜牧、特色精品水果等特色产业体系。重点围绕“五化”(生产基地化、产品标准化、管理规范化、农民职工化、农村城镇化)抓提升,打造现代高效农业园区升级版。
加快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新型职业农民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发展。以培育及引进龙头企业、发展中介组织和建设原料基地为基本途径,积极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推动农业向市场化、产业化和现代化转变。
(三)大力推进农业结构调整,加快发展特色农业
发挥区域比较优势,大力发展特色农业和区域性特色农产品。按照市场需求,选择具有德江特点和市场前景的天麻、茶叶、核桃、肉牛等特色优质农产品作为开发重点,实施特色农产品原产地保护制度,打造一批有特色、上规模的知名品牌,形成有竞争力的特色农业产业体系。重点培育天麻和生态畜牧业两个亿元级以上产业。鼓励和支持有条件的地方大力发展乡村旅游。
进一步调整和优化畜牧业结构,重点建设标准化规模场、发展规模养殖户和养殖合作社,促进畜牧渔业发展。
(四)大力发展特色农产品加工,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
重点扶持和引导市级以上农业产业化经营重点龙头企业,增强龙头企业竞争力和带动力;把农产品加工企业作为农业招商引资工作的重点,引进一批具有较强实力的农产品加工企业参与我县农业产业化经营;进一步建立健全龙头企业与农民的利益联结机制,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发展,让更多的农户进入农民专业合作组织。
(五)深化和完善农村各项改革,增强农业农村经济发展活力
深化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建设配套改革,完善农业投资管理体制,推进农村金融改革和创新。进一步完善农村土地制度,以土地依法有序流转为突破,推进征地制度改革。加快农村小型基础设施产权制度改革,推进农村社会保障体制改革。
(六)实施“生态立县”和科技兴农战略,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农业
加强农业科技创新能力建设。加快农业技术推广体制创新。进一步加大良种良法的推广力度。加强农村劳动力技能培训和科技文化教育。大力开展以林业建设为重点的生态建设,发展农业循环经济,推进生态农业的发展。
(七) 强化对农业发展的支撑保障,加强“七大体系”建设
一是种养业良种体系。组织实施农作物种子工程、畜禽良种工程和水产良种工程。重点加强良种科技创新能力建设,强化种子资源保护与利用,完善种养业良种培育、选育、引育系统,推进良种繁育、推广应用的市场化进程,构建政府扶持与市场推进互动的种养业良种体系。
二是农业科技创新与应用体系。组织关键技术攻关,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推动科研向产业聚集、技术向产品聚焦,全面提升农业科技基础实力、创新能力和转化效力。
三是动植物保护体系。组织实施植物保护工程、动物保护工程。重点建设和完善动植物疫病虫害监测预警、预防控制、检疫监督、药残监控、技术支撑、物资保障等系统,全面提高动植物疫病虫害有效预防、快速扑灭能力和农产品卫生安全监控能力。
四是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以推进农业标准化为突破口,学习和借鉴国际国内标准与惯例,突出产地环境监测、投入品质量监管、生产技术规范及市场准入等关键环节,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督、检测和认证体系设施建设,择优建设优势农产品标准化生产综合示范区(基地)。
五是农产品市场信息体系。重点围绕农业信息采集传输、储存开发、发布服务,建立县级数据服务平台。升级改造农产品批发市场,发展农产品新型流通方式,建设和完善农产品营销促销服务平台。
六是农业资源与生态保护体系。组织实施农村沼气工程、沃土工程、旱作节水农业示范工程、中低产田土改良工程等。重点培肥地力,提高耕地质量,加强农业资源与生态环境的监测预警,改善农业生产环境和农村生产、生活条件。
七是农业社会化服务与管理体系。突出公益性技术服务和农业综合执法,重点强化队伍建设和能力提升,围绕构建多形式、多样化、多层次和公正、规范、高效的体系这一目标,创新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