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首页 > 土地市场

《安徽省扎实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实施方案》

2016年07月18日 08:53来源:中国安徽点击量:0

省委省政府印发《安徽省扎实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实施方案》

5月16日,中共安徽省委、安徽省人民政府印发《安徽省扎实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实施方案》,并发出通知,要求各市、县委,各市、县人民政府,省直各单位,各人民团体,结合实际认真贯彻执行。 《安徽省扎实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实施方案》全文如下。

为全面贯彻落实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特别是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安徽时的重要讲话精神,扎实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优化存量、引导增量、主动减量,为经济持续增长培育新动力、打造新引擎,省委、省政府决定围绕调结构、稳市场、防风险、提效益、增后劲,推进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特制定本方案。

一、总体要求

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特别是视察安徽时的重要讲话精神,按照“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牢固树立并贯彻落实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落实宏观政策要稳、产业政策要准、微观政策要活、改革政策要实、社会政策要托底的要求,扎实推进科技创新、产业创新、企业创新、产品创新、市场创新,深入实施“调转促”行动计划,着力扩大有效需求,扎实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注重加减乘除并举,提高供给结构对需求变化的适应性,提高供给体系质量和效率,加快培育新的发展动能,增强持续增长动力,促进全省经济持续健康较快发展。

二、基本原则

——坚持企业主体。尊重企业意愿和发展规律,保障企业自主决策权,充分调动企业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激发企业活力和创造力,提高资源要素配置效率。

——坚持政府推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强化政府组织引导和协调服务,分类施策、分业引导,在改革发展稳定上营造良好环境。

——坚持市场引导。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运用市场机制,倒逼企业技术、产品、业态、商业模式等创新,提高供给结构适应性和灵活性。

——坚持依法依规。注重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严格遵照国家政策规定,依法依规推进“去降补”,确保在法治轨道上推进各项工作。

——坚持突出重点。统筹当前和长远,坚持问题导向、目标导向,科学确定即期、三年和五年改革重点任务,抓住牵一发动全身的关键环节,把握节奏、有序推进,解决突出矛盾和问题。

——坚持改革创新。依靠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供给侧和需求侧改革,全力推进高水平的双向开放,创新体制机制,最大限度激发和调动各方面积极性创造性,促进社会生产力大解放大发展。

三、主要目标任务和措施

坚持稳中求进,抓住关键点,在优化现有生产要素配置和组合、增强经济内生增长动力上下功夫,在优化现有供给结构、提高产品和服务质量上下功夫,在培育发展新产业新业态、提供新产品新服务上下功夫,力争全省各级“去降补”主要目标任务一年有所突破、三年基本完成、五年全面完成,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攻坚取得显著进展,发展效益和效率显著提升,发展动能显著增强,引领我省经济迈上新台阶。

(一)围绕调结构,推进去产能。按照做优增量、调整存量的双重任务要求,2018年底,基本实现“僵尸企业”市场出清,全面完成国家下达的淘汰落后产能任务。到2020年,产能利用率达到合理水平,转型升级取得明显成效。

1.处置“僵尸企业”。 (1)积极稳妥处置“僵尸企业”,倒逼过剩产能特别是落后产能退出,保障市场出清、社会稳定。(2)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有序、一企一策、精准处置,对已停产半停产、连年亏损、资不抵债、靠政府补贴和银行续贷存在的企业,通过兼并重组、债务重组、破产清算等方式,实现市场出清。 (3)司法机关要加快破产清算案件审理,依法为实施市场化破产程序创造条件。 (4)坚持多兼并重组、少破产清算,积极推进破局性、战略性兼并重组和结构调整。支持发行优先股、定向发行可转换债券作为并购重组方式。 (5)停止对“僵尸企业”的财政补贴和各种形式保护。落实财税支持、不良资产处置、失业人员再就业和生活保障,以及对“僵尸企业”处置任务重、财政困难的地方给予专项奖补等政策。争取国家工业企业结构调整专项奖补资金支持,盘活企业存量土地。

2.化解过剩产能实现脱困发展。(1)坚持市场倒逼、企业主体、政府推动,综合运用市场机制、经济手段和法治办法,积极稳妥化解过剩产能,促进钢铁、煤炭行业结构优化、脱困升级、提质增效。 (2)2016年起,按5年规划、前3年攻坚的要求,压减粗钢、煤炭过剩产能。 (3)严控新增煤炭产能,加快淘汰落后产能,有序退出过剩产能,减量重组保留产能,推进企业改革重组,促进行业调整转型,严格治理不安全生产,严格控制超能力生产,严格治理违法违规建设,严格限制劣质煤使用。 (4)严控新增钢铁产能,依法依规退出达不到环保、能耗、质量、安全、技术等标准要求的产能,鼓励企业通过主动压减、兼并重组、转型转产、搬迁改造等退出部分产能,严格执法监管,推动行业升级。 (5)围绕落实“一带一路”战略,支持和引导煤炭、钢铁、有色、建材等企业富余产能向境内外转移。 (6)综合运用奖补、税收、金融、土地、标准等政策措施,形成化解过剩产能的工作合力。 (7)把职工安置作为化解过剩产能的重中之重,通过企业主体作用和社会保障相结合,多措并举做好职工安置工作,维护职工合法权益。

3.深化国资国企改革。 (1)按照“推进企业重组、推进整体上市,完善现代企业制度、完善国资管理体制,防止国有资产流失”的总体思路,分类推进国有企业改革。 (2)积极稳妥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开展混合所有制企业员工持股试点。(3)积极创造条件将更多的主业资产注入上市公司,推进省属企业集团整体上市。 (4)以管资本为主推进国有资产监管机构职能转变,针对企业类别和功能定位,积极推进分类改革、分类发展、分类监管、分类考核,提高国有资本运营效率,确保国有资产保值增值。 (5)加快改组完善国有资本投资、运营公司,改组设立若干具有保障服务功能或产业引领作用的国有资本投资运营公司。 (6)加快推进规范董事会建设,扩大企业负责人市场化选聘比例,推进有条件的企业试行职业经理人制度。

4.优化国有资本布局结构。(1)加大结构性改革力度,推动国有资本合理流动优化配置,加快从缺乏竞争优势的非主业领域及一般产业的低端环节退出。 (2)盘活国有资产,按照市场方式,坚持依法、自愿、互利原则,依托优强省属企业,通过股权合作、资产置换、无偿划转等方式,强化同质化业务和细分行业整合,推进同一集团公司内部相同或相近业务、同一产业链业务重组整合,推动企业资源向优势产业和价值链高端聚集。 (3)严格控制国有企业非主营业务投资,优化组织结构,合理限定法人层级,加快三级以下公司清理,有效压缩管理层级。

5.剥离企业办社会功能。(1)坚持市场导向、政企分开,分类指导、分步实施,多渠道筹资、合理分担成本,以人为本、维护稳定的原则,加快剥离国有企业办社会职能和解决历史遗留问题。 (2)推进国有企业职工家属区“三供一业”分离移交,剥离国有企业办医疗、教育、市政、消防、社区管理等公共服务机构,对国有企业退休人员实行社会化管理,推进厂办大集体改革,集中解决少数国有大中型企业问题。(3)支持工业企业分离企业内部的生产性服务业,组建独立经营的市场主体。 (4)2020年,基本完成剥离国有企业办社会职能和解决历史遗留问题。

(二)围绕稳市场,推进去库存。坚持分类指导,因城施策,用3年左右时间,去化商品房库存2500万平方米。到2018年底,全省商品住宅去化周期控制在15个月以内,商业办公等非住宅商品房去化周期控制在48个月左右。到2020年,实现供需基本平衡,房价总体稳定,有效控制市场潜在风险。

1.实行差别化调整。(1)合肥市房地产去库存重点是保障供求平衡,保持市场稳定,避免大起大落。 (2)房地产库存较大的城市重点是有序调控房地产用地供应,提高新市民住房购租能力,提高棚户区改造货币化安置比例,有序扩大和优化住房需求。 (3)强化用地管理,分类确定土地供应规模,促进房地产市场健康发展。

2.建立购租并举的住房制度。(1)取消过时限制性政策,积极落实支持城镇居民住房消费相关政策。 (2)支持将有稳定就业的进城务工人员、城市个体工商户、非全日制从业人员,以及其他灵活就业人员纳入住房公积金制度范围。连续缴存住房公积金一定时限的,享有住房公积金提取、贷款等相关权益。 (3)通过发放商业银行和住房公积金组合贷款、公转商贷款贴息、信贷资产证券化等方式,拓展贷款资金来源,支持住房公积金缴存人贷款。(4)培育和发展住房租赁市场,鼓励自然人和各类机构投资者购买库存商品房,成为租赁市场的房源提供者,鼓励发展以住房租赁为主营业务的专业化企业。 (5)通过政策性银行中长期贷款支持、减免行政事业性收费等措施,引导鼓励有条件的企业收购或长期租赁库存商品房,面向社会出租。 (6)对符合条件的居民实施货币化租金补助,把公租房范围扩大到非户籍人口,实现公租房货币化。2016年,政府不再新建公租房。

3.鼓励农民进城购房。 (1)深化农村产权制度改革,维护好进城落户农民的土地承包经营权、宅基地使用权、集体收益分配权,将农民的户口变动与 “三权”脱钩。探索进城落户农民自愿有偿退出土地承包经营权、宅基地使用权和集体收益分配权机制。 (2)对自愿退宅进城农民购买普通商品住房的,当地政府可给予一次性购房奖励或其他补助。 (3)推进惠农安居贷款,简化收入证明要件和担保手续,对农民实行灵活的还款方式。 (4)健全财政转移支付同农业转移人口落户数量挂钩机制,建立城镇建设用地增加规模同吸纳农业转移人口落户数量挂钩机制。

4.大力推进棚改货币化安置。(1)提高棚改货币化安置比例,更好满足新市民的住房需求,2016年城市棚户区改造货币化安置比例原则上不低于50%。 (2)对在售商品住房消化周期超过2年的,原则上不再安排新建棚改安置住房;确需实物安置的,政府原则上不再直接组织安置房建设,公开从市场购买安置房。

5.推进结构调整和产业重组。(1)鼓励房地产开发企业顺应市场规律调整营销策略,适当降低商品房价格,利用房地产调整时机,促进房地产业兼并重组,提高产业集中度。 (2)在符合城乡规划的前提下,鼓励房地产开发企业将库存工业、商业地产改造为科技企业孵化器、众创空间,将库存商品房改造为商务居住复合式地产、电商用房、都市型工业地产、养老地产、旅游地产等。(3)做好制度设计,取消过时的限制性措施,营造主要靠市场进行产业重组的可预期环境。

6.加快消化农产品库存。 (1)优化农业生产结构和区域布局,加快构建粮经饲兼顾、农牧渔结合、生态循环发展的新型种养结构。推进种植业、畜牧业、渔业结构调整,发展精准农业,适应市场需求调优、调高、调精。 (2)鼓励各地出台农产品产地初加工扶持政策,支持粮食主产区发展粮食精深加工和特色加工,推进主食产业化,全面推进“放心粮油工程”和“主食厨房工程”,减少陈化损失,消化过大的农产品库存量。

(三)围绕防风险,推进去杠杆。 2018年,全省银行业金融机构杠杆率控制在合理水平,直接融资占全部融资比重力争超过25%,金融业务主要风险指标达到监管要求。 2020年,直接融资占全部融资比重达到30%,证券化率达到60%,企业资产负债率控制在合理水平,政府负债率和债务率控制在警戒线以内。

1.扩大企业直接融资规模。(1)推进符合条件的企业在主板、中小板、创业板、“新三板”、省区域性股权交易市场上市(挂牌)。推动上市公司股债并举,公募私募并行,多渠道再融资。探索设立小微证券公司。 (2)大力发展股权投资,充分发挥安徽产业发展基金作用,加快发展天使投资、创业投资等各类股权投资基金。争取国家在我省开展股权众筹融资试点。 (3)鼓励企业扩大债券融资规模,不断优化融资结构,降低融资成本。支持各类企业发行公司债、可转换债和可交换债、企业债券、短期融资券、中期票据、中小企业集合票据、永续债等债务融资工具。争取国家在我省开展绿色债券、不良资产证券化、基础设施证券化等创新试点。

2.有效防范政府债务风险。(1)严格控制新增债务规模和融资成本,对政府债务实行限额管理,融资利率一律不得超过同期银行贷款基准利率的1.3倍。(2)严格举债程序,各级政府在限额内举债,举债项目分别列入年度一般公共预算或政府性基金预算,并报本级人大或其常委会批准。 (3)做好地方政府存量债务置换工作,用3年左右时间实现政府存量债务全置换。 (4)完善全口径政府债务管理,加快建立以政府债券为主体的地方政府举债融资机制,实行政府债务管控和限额管理,对政府或有债务加强统计分析和监管。(5)推动政府融资平台市场化转型和融资,鼓励政府融资平台存量公共服务项目转化为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PPP)项目,降低地方政府存量债务。 (6)开展风险预警监测,运用债务率、新增债务率、逾期债务率等指标进行风险评估,新增地方政府债券额度分配和债务风险挂钩。

3.有效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1)规范各类金融活动,加强对新型金融业态的监管,持续开展互联网金融风险整治和监管,解决好新的“三角债”问题,做好各类交易场所清理整顿,依法打击和遏制非法集资。落实属地管理责任和监管部门责任,加强风险监测预警,妥善处理风险案件,坚决守住不发生系统性和区域性金融风险的底线。 (2)建立政府引导、市场化运作的金融征信体系。建立包括银行业、证券业、保险业机构以及各类具有金融交易行为和金融服务的企事业机构在内的信息采集和综合统计体系,推进与省公共信用信息平台交换和共享。健全金融行业守信激励和失信惩戒制度。全面开展中小微企业和农村信用体系建设。 (3)支持金融机构增资扩股,足额提取拨备,有序处置不良资产,推动债务重组,增强金融市场主体实力。 (4)在风险可控前提下,按照“一项目一对策”和市场化处置原则,妥善处置各类融资信托产品、私募资产管理产品等出现的兑付问题,主动释放信用违约风险,及时依法妥善处置信用违约。支持成立融资指导委员会、债权人委员会,有针对性地对已出现资金风险信号的企业实施帮扶。开展不良贷款真实性核查,加快商业银行不良贷款核销和处置进度。积极对接国家合意贷款管理模式调整,促进金融机构扩大有效信贷投入。

(四)围绕提效益,推进降成本。落细落实降成本举措,打好组合拳,到2018年,企业综合成本比2015年下降 5%—8%。2020年,制度性交易、人工、税负、社保、财务、电力、物流等成本降幅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减轻企业负担,增强企业发展活力。

1.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1)衔接落实国务院取消和调整行政审批项目等事项,进一步清理规范中介服务、社会服务,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降低服务成本。 (2)深化政府权责清单制度建设,适时推出清单“升级版”。逐项制定事中事后监管细则、行政处罚裁量权基准,强化权力规范运行和制约监督。 (3)探索建立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制度,建立行政审批中介服务收费清单、基本公共服务清单,推动市场主体依法平等进入清单之外领域。(4)深化商事制度改革,扎实推进“三证合一、一照一码”登记制度改革。 (5)加快全省统一的电子政务平台建设,推进政务服务网上申请、网上受理、网上办理、网上审核、网上监督等全程电子化。

2.降低人工成本。 (1)降低基本养老保险、失业保险缴费费率,降低企业住房公积金缴存比例。(2)落实钢铁、煤炭等行业内部退养、内部安置等政策,妥善做好富余人员分流安置,实现减员增效。 (3)建立与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最低工资标准调整机制,合理确定最低工资标准,调整幅度原则上不超过社会平均工资增长幅度。 (4)支持企业实施“机器换人”,提高劳动生产率。

3.降低企业税费负担。(1)进一步正税清费,清理各种不合理收费特别是垄断性中介服务收费,营造公平的税负环境。 (2)落实国家结构性减税、企业研发费用税前加计扣除,以及小微企业、高新技术企业税收优惠等政策,全面实施营改增、资源税从价计征改革。 (3)进一步落实省、市、县三级涉企收费清单制度,降低收费标准。停止省级涉企行政事业性收费项目立项审批。开展涉企收费专项督查,坚决遏制各种乱收费。

4.降低企业财务成本。 (1)发挥市场利率定价自律机制协调作用,引导金融机构合理定价,抑制企业融资成本不合理上升。(2)加大对银行业违规收费清理规范和督查处罚力度,禁止质价不符的收费和无服务的乱收费。降低登记、公证、评估、抵押等财务费用,公布收费价格清单。 (3)支持大中型企业发行各类中长期债券、票据等。 (4)2016年起,进一步降低政策性融资担保机构为中小微企业贷款担保费率。

5.降低电力价格。 (1)推进电价市场化改革,完善煤电价格联动机制。 (2)实施输配电价改革,适时下调工商业用电价格。 (3)继续扩大电力直接交易范围,探索将电力直接交易范围由现行工业用户扩大到符合条件的一般工商业用户,完善省内交易平台,鼓励发用电双方通过平台参与竞价交易。

6.降低物流成本。(1)推进流通体制改革,提升流通网络化、信息化、集约化水平。 (2)深入推进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县建设,培育打造一批省级电子商务进农村示范县、示范乡镇和“电商村”。大力发展跨境电子商务,推进合肥跨境电子商务综合试验区建设,完善合肥、芜湖跨境电子商务综合服务平台。 (3)加强现代物流园区和智慧物流建设,开展商贸物流标准化专项行动,推进物流标准化试点。 (4)平衡各种运输方式,提高运输效率。进一步理顺铁路专用线价格,适当降低收费公路收费标准。

7.降低农业生产成本。(1)支持多种类型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服务主体开展土地托管、代耕代种、联耕联种等专业化规模化服务。鼓励农民在自愿前提下以土地经营权入股合作社、龙头企业,形成土地流转、土地托管、土地入股等多种规模经营模式。 (2)开展农业社会化服务示范创建,示范推广一批高产高效、资源节约、绿色环保技术,大力推广节水、节肥、节药等节本增效技术,深入开展测土配方施肥和农作物病虫害绿色防控,全面推进绿色增效示范行动,实施化肥和农药使用量零增长行动。

(五)围绕增后劲,推进补短板。加强薄弱环节,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现代服务业,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到2020年,基础设施支撑力持续增强,创新发展能力大幅提升,生态环境明显改善,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体系进一步健全,经济社会发展的协调性、平衡性显著增强。

1.系统推进全面创新改革试验。(1)建设有重要影响力的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和产业创新中心,在产学研用合作、科技成果“三权”管理、股权和分红激励、科研人员离岗创业与职务发明、科技人才流动等方面先行先试,加快形成一批科技、产业、人才、改革成果。 (2)着力打造创新战略平台,建设合芜蚌综合创新示范区,加强前沿关键技术攻关,努力形成一批突破性创新成果。 (3)支持更多符合条件的高新技术企业和科技型中小企业实施股权、期权和分红激励,吸引集聚高层次创新人才和领军人才。 (4)深化军民融合,推进合肥高新区国家级应急产业基地、芜湖高新区国家级军民结合产业示范基地建设,深化电子信息、航空航天、轨道交通等领域军民先进技术合作。

2.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1)深入实施“调转促”行动计划,增强创新驱动发展引擎作用,加快推进产业迈向中高端。(2)按照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服务化的方向,实施好《中国制造2025安徽篇》、“互联网+”行动计划,加快技术、产品、业态、模式等创新。 (3)高标准建设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发展基地,引导各地建设一批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集聚区,支持新型显示、工业机器人、新能源汽车、高性能集成电路、生物医药、高端装备制造等产业成长。 (4)积极对接国家重大专项、国家战略性产业发展基金,争取获得更多支持。

3.提升企业创新能力。 (1)抓好创新型省份“1+6+2”以及企业研发费用加计扣除、高新技术企业所得税减免、股权和分红激励等政策落实,支持企业加大研发力度。 (2)抢抓国家修订高新技术企业认定标准机遇,实施高新技术企业培育计划。 (3)实施创新型领军企业培育行动,培育一批在国内外具有影响力的创新型领军企业。引导中小微企业向 “专精特新”发展,培育壮大一批科技小巨人。 (4)依托骨干企业,建设一批重点(工程)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企业技术中心、工业设计中心、博士后科研工作站等创新平台,力争到2020年,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发展基地全部建有国家级创新平台。 (5)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加快推进技工大省建设,努力把人口优势转化为人力资本优势。

4.支持企业技术改造和设备更新。(1)启动新一轮重大技术改造升级工程,大幅度增加企业技术改造投入,更多采用后补助、贴息等方式,以政府投资助力社会投资。创新金融支持方式,提高企业技术改造投资能力。 (2)加快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深度融合,推动传统制造业与大数据、物联网、工业设计等深度融合,推进人机智能交互、智能物流管理等技术和装备应用,建设一批智能工厂、数字车间示范工程。 (3)提高产品和建筑物技术标准,倒逼企业技术进步。

5.扩大消费品有效供给。 (1)开展改善消费品供给专项行动,以改善供给引领消费需求。(2)制定轻工、纺织、食品、医药等产业创新提升实施方案,开展个性化定制、柔性化生产,培育服装家纺、家居等时尚产品,开发生态有机食品、绿色家电等新品种,发展现代中药、养生保健、康复器械等健康产品。(3)加强信息消费试点城市建设,推广智能穿戴、智能安防等新型信息产品,扩大信息消费和信息服务。 (4)落实新能源汽车推广计划,鼓励购买使用新能源汽车。 (5)扩大使用绿色建材、高强度钢筋、钢结构、高强度混凝土和铝型材等。

85%的人还看了
你可能也爱看
附近热门土地
最新资讯
查看更多资讯
加载中...
火热
招募中
城市
姓名

下载土流APP

获取一手地块信息

小土给您发了元的新用户红包
距离领取结束时间还剩
-
-
-
恭喜获得土流红包
0
已存入您土流APP的账户券包
您可下载app进行查看和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