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土地利用、农业发展、城乡建设等相关规划,按照全国统一标准和分解下达的“两区”划定任务,结合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和永久基本农田划定工作,明确“两区”具体地块并统一编号,标明“四至”及拐点坐标、面积以及灌排工程条件、作物类型、承包经营主体、土地流转情况等相关信息。整理完善软件资料,及时归档上报。
1.摸清底数,编制工作方案(2017年12月底前)。成立领导小组、工作小组,深入各乡镇实地调研,收集整理永久基本农田划定、土地利用现状调查、农村承包地确权颁证、农业地理和土地管理资料、近期高分辨率遥感图等资料成果,并结合高标准农田分布、产业布局等,编制出一套科学合理、切实可行的实施方案.
2.宣传发动,强化思想认识(2018年1月上旬)。召开“两区”划定启动培训会,传达学习中央、省、市“两区”划定相关精神,安排部署我区“两区”划定工作,将“两区”划定工作内容培训到各村社、农户,明确“两区”划定工作的重要意义。
3.组织招标,确定依托单位(2018年1月底前)。根据“两区”划定技术规程要求,通过有资质的社会代理机构,设置合理的招标条件,采用公开招标的方式,确定有资质的技术依托单位开展“两区”划定工作。
4.精准划定,按时上图入库(2018年2月上旬-10月中旬)
(1)内业作业。相关部门提供相关的基本农田数据、确权颁证数据、全国第二轮土地调查成果、国民经济十三五规划、生态红线保护规划、新一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高标准农田建设规划、土地整治规划、基本农田保护区规划、主体功能区规划、城乡建设规划、交通规划、生态退耕及灾毁资料、土地利用类型调查数据、地形图、影像图等,以及其他规划和相关必要的基础数据。
(2)外业勘查。由农业局会同各部门组成“两区”划定工作队,配合作业单位和各乡镇开展外业实地勘查,同时做好建档立卡,登记造册,统一编号,标明坐标、面积以及灌排工程条件,作物类型,承包经营主体,土地流转情况等相关工作;各乡镇按辖区负责制确定专人配合“两区”划定工作,并对划定的“两区”落实管护责任。
(3)完成上图入库、设立标牌。建好“两区”数据库。农业局组织作业单位完成“两区”划定图件的审核公示,整理“两区”划定的基础材料、图件、表册和文本成果,安装好系统设备。农业局协同各乡镇组织作业单位负责制作、设立、监督管理标志牌。
5.查漏补缺,完善划定资料(2018年10月下旬)。积极开展自查工作,对“两区”划定各个工作阶段的成果资料进行进一步的收集整理,查漏补缺,迎接上级部门对“两区”划定成果的验收考评。
(二)“两区”建设要求
1.着力生产能力建设。按照统筹规划、因地制宜、集中连片、旱涝保收、稳产高产、生态友好的要求,加强“两区”综合生产能力建设。以高标准农田建设和土地整治为依托,完善“两区”范围内的骨干水利工程和小型农田水利设施建设力度,因地制宜兴建“五小水利”工程,发展节水灌溉,打通农田水利“最后一公里”。在今后三年中,涉及农业综合开发、农地平整、水利工程建设等项目,原则上均安排在粮食生产功能区内。“两区”实现田成方、渠相连、路相通、涝能排、旱能灌,地力等级提高,适合大中型农业机具作业,成为稳定提升我区粮食产能和保障油菜籽等重要农产品供给的有力支撑。
2.发展适度规模经营。以“两区”为平台,着力培育种粮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产业化龙头企业等新型经营主体,健全农村经营管理体系,抓好对土地经营权流转和适度规模经营的管理服务,鼓励采用土地股份合作、土地托管、代耕代种等多种方式发展适度规模经营。支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按项目管理规定申报和实施财政支农项目,优化生产结构,增加绿色优质农产品供给。力争5年内“两区”适度规模经营率提升5个百分点以上。
3.突出服务综合配套。以发展粮油适度规模经营为突破口,着力深化“两区”范围内的基层农技推广机构改革,大力发展农业经营性社会化服务主体,构建覆盖全程、综合配套、便捷高效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提升农技推广和综合服务能力。重点抓好育秧中心、粮食收储中心、加工中心和社会化服务主体建设,提高粮油产前、产中、产后综合社会化服务水平,推动粮油产业向前端延伸推进规模经营、结构调整,向后端延伸配套烘干、物流仓储等设施,走精品路线、高端路线、品牌路线,将“两区”建设成为引领我区现代农业全产业链发展和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的驱动引擎。
4.抓好产业结构调整。根据市场需求,抓好“两区”粮油结构调整,优化粮油产品供给结构和质量,满足城乡居民消费升级和加工转化需求。水稻生产功能区以国标二级以上优质稻推广为主,力争到2020年国标二级优质稻种植面积达到16万亩以上;小麦生产功能区以用于加工馒头、面条的中筋或中强筋小麦为主,力争到2020年中筋及以上小麦种植面积达到14万亩以上;玉米生产功能区要适度调减普通籽粒玉米,以养定种、以种促养、种养结合,因地制宜发展青贮饲用玉米和甜糯玉米,示范推广饲草玉米等新型饲用作物,力争到2020年青贮饲用玉米种植面积达到1.6万亩。油菜籽生产保护区推广双低油菜品种,改善油菜籽品质。通过“两区”建设,为全区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树立示范标杆。
5.深化绿色高效创建。年均在“两区”建设范围内选定2万亩集中连片、辐射带动力强的区域开展粮油绿色高产高效创建,集成增产技术模式攻关,推广使用绿色发展机械化技术,提升粮油生产全程机械化水平,推动“一控两减”和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循环利用,实现永续健康发展。利用“互联网+”、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现代信息技术,为全区现代农业绿色发展和推进“互联网+”打造典型样板,确保示范带动成效明显。高产示范片水稻、玉米、小麦、油菜亩平产量分别达到600公斤、600公斤、400公斤、200公斤。
五、工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明确责任分工。成立由区长为组长,分管副区长为副组长,区政府办、区委农办、区农业局、发改局、国土分局、财政局、规划分局、交通运输局、水务局、林业局等相关部门负责人和各乡镇乡(镇)长为成员的“两区”建设领导小组。领导小组负责组织安排部署“两区”建设具体工作,制订建设实施方案,研究解决“两区”建设中的重大问题等工作。区发改局要加强统筹协调,做好政策谋划和项目支持,会同有关部门适时组织开展第三方评估。区财政局要会同相关部门扎实开展支农资金分配管理改革,建立健全支持“两区”建设的支农项目资金供给保障机制。区农业局、区国土局要负责指导各乡镇做好“两区”划定规划,会同有关部门制定“两区”划定、验收、评价考核操作规程和管理办法,做好“两区”划定上图入库工作。各成员单位要按照职责分工,负责提供“两区”建设所需的相关资料,并指定专门人员,负责联络、沟通和协调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下设区农业局,由区农业局局长任办公室主任,负责“两区”建设工作的日常组织和协调工作。
(二)加大政策支持,强化资金投入。一是落实工作经费。“两区”划定所需技术依托单位作业服务费、乡镇业务工作经费、农业局业务工作经费纳入本级财政预算安排。技术依托单位作业服务费严格按照招投标及合同价格据实结算;乡镇业务工作经费用于乡镇、村两委聘请人员协助技术依托单位地块实地核查、“四至”确认、基本信息搜集等误工补助,该项经费由农业局依据各乡镇“两区”划定实际面积划拨到各乡镇用于支付误工费用;农业局业务工作经费用于开展相关会议、技术培训、工作宣传、学习考察、招标采购、外业指导、印刷资料表册、检查督查、数据入库、验收总结等各项工作,由区财政安排解决。二是增加基础设施建设投入。把“两区”作为农业固定资产投资安排的重点领域,将现有的高标准农田、土地整治、新增千亿斤粮食生产能力田间工程、农业综合开发、现代农业生产发展资金、产粮大县奖励资金、水利发利发展资金、大中型灌区续建配套及节水改造等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投资安排进“两区”。三是创新金融支持政策。鼓励金融机构完善信贷管理机制,在符合条件的“两区”范围内探索开展粮食生产规模经营主体营销贷款试点,加大信贷支持力度。完善政府、银行、保险公司、担保机构联动机制,深化小额贷款保证保险试点,推进“两区”农业保险全覆盖,健全大灾风险分散机制。
(三)严格“两区”保护,落实管护责任。依据《农业法》《土地管理法》《基本农田保护条例》《农田水利条例》等法律法规要求,落实“两区”保护相关制度,严格永久基本农田管理,确保“两区”范围内耕地数量不减少、质量不降低,将宝贵的水土资源保护起来。落实管护责任,按照“谁使用、谁受益、谁管护”的原则,将“两区”地块的农业基础设施管护责任落实到经营主体,督促和指导经营主体加强设施管护。并鼓励农民、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农民用水合作组织、新型经营主体等参与建设、管理和运营。管护经费原则上由管护主体负责筹集。区农业局、国土资源局是粮食生产功能区管护工作的业务指导部门,负责粮功区范围划定、管护方案的审核及管护工作的技术指导;各乡镇负责管护项目的监督管理。
(四)加强动态监测,实现信息共享。建立“两区”监测监管体系,乡镇人民政府为监测监管第一责任主体,区乡农业部门、统计部门为监测监管第一实施主体,定期对“两区”范围内农作物品种和种植面积等进行动态监测,掌握和分析地块变更、种植结构变化等相关动态情况,实现精细化管理。建立“两区”信息报送制度,及时更新“两区”电子地图和数据库。建立健全数据安全保障机制,乡镇人民政府为第一责任主体,农业部门负责技术指导,统计部门负责信息收集更新,在保证信息安全前提下开放“两区”电子地图和数据库接口,实现信息互通、资源共享。
(五)严格督查考核,逗硬奖惩措施。由区目督办牵头把“两区”划定工作列为专项考核,加强对“两区”划定工作进展情况的跟踪,及时掌握划定工作动态,督促承担单位按规定的工作进度要求完成工作任务。将“两区”建设工作成效纳入对相关部门、乡镇的专项考核。对工作主动,进展顺利,成效显著的乡镇进行通报表彰和奖励,对行动迟缓的乡镇进行通报问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