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首页>聚焦三农

湖南省罗霄山片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十三五”实施规划(二)

2017年11月06日 12:12 来源:湖南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提升农业服务水平。进一步开展基层农技推广,提升农业生产服务水平。完善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体系,开展农产品产地安全质量提升工程,推进动物防疫、检疫站基础设施建设。建设农业综合数据库,加强农产品产销信息、农业技术信息等信息资源开发,提高农业生产、监测、销售全过程的信息化水平,利用电子商务等新业态更好地实现产销对接。

2、优化发展加工制造业。

农林产品加工业。大力推行农业标准化生产,积极推进茶叶、油茶、蔬菜、畜禽水产品、竹木等农林产品精深加工,支持企业农产品商标注册、有机食品、绿色食品和无公害食品的产地认证和产品认证,打造一批龙头企业和名牌产品,重点扶持炎陵黄桃、宜章福鹅、炎陵白鹅、东江鱼、茶陵黄牛等精深加工。

生物医药产业。挖掘地方特色生物资源、高山医药资源,加强中药材繁育基地建设。整合现有医药产业资源,大力推进高山苍籽、杜仲、厚朴、枳壳、仙茅、茯苓、丹参、白芷、金银花、红豆杉等优势中药材的精深加工,积极推进新产品研发和特色民族药品开发,延伸产业链,壮大现代生物制药产业。强化龙头企业建设,加大现代制药企业引进和培育力度,积极扶持本地生物制药龙头企业做大做强。

矿产资源深加工业。按照“基地化、规模化、一体化”的要求,强化资源整合,引导矿产开发向优势大企业集中、矿产加工向园区集中,形成勘、采、选、冶、深度加工一体化的产业发展格局,壮大产业链和产业集群效应。进一步整顿规范矿产资源开发秩序,加大落后小矿关闭退出力度,合理开发铁、莹石、铅锌、铜、钾长石、高岭土等有色金属和非金属资源,提升精深加工水平。强化矿产资源循环综合利用,促进矿业经济转型升级。

其它加工制造业。积极承接产业转移,加快发展和提升电工电器、硬质合金、新材料、精细化工、机械、纺织服装、建材、旅游商品开发等产业,培育一批主业突出、创新力强、技术领先、管理先进的龙头企业。

3、积极发展文化生态旅游业。

红色旅游。搞好桂东县“三大纪律、八项注意”颁布旧址、桂东县红军长征首发纪念地、宜章县湘南暴动指挥部旧址、茶陵县工农兵政府旧址、茶陵县将军馆、安仁轿顶屋、炎陵县红军标语博物馆、炎陵县县城—水口—中村—十都红色革命旧址群、汝城县湘南起义汝城会议旧址(“半床被子”故事发生地)等景点建设和红色旅游开发,建设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对接井冈山,打造红色文化精品旅游线路。

生态旅游。加强森林旅游规划指导和系统开发,充分挖掘森林、湿地、水体等生态资源的旅游潜力,将莽山、东江湖等景区建设成国内一流、国际知名的旅游休闲胜地。合理开发八面山、齐云峰、神农谷、云阳山、东阳湖等生态旅游资源,有效对接郴州市、衡阳市等市,打造湘东南生态旅游精品线路。对接罗霄山南岭国家生态风景道,规划建设湖南罗霄山旅游风景道体系,打造“神奇湘东”风景道旅游品牌。

休闲度假旅游。深入挖掘历史文化资源,大力发展文化体验旅游,打造特色文化旅游品牌。有序开发温泉资源,重点打造汝城温泉休闲度假品牌。积极开发乡村旅游资源,建设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园、稻田公园等休闲观光农业园区。加强生态旅游、红色旅游和文化旅游融合发展,大力推进旅游扶贫工作,促进国家罗霄山生态旅游协作区的跨省协作。

加强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强化快速旅游通道建设,完善主要景区景点与旅游通道之间的联络线,建立健全旅游道路标识系统。支持炎帝陵景区创建国家5A级景区,推进神农谷等重点旅游项目建设。加快“神奇湘东”文化生态旅游精品线路建设,完善游步道、观景台、停车场、旅游厕所、观光车、垃圾处理和环境保护、供水供电、亮化绿化等设施,加强游客接待中心建设,配套完善信息、通讯、餐饮、住宿、商业、娱乐休闲等功能,提升旅游接待能力。

4、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

现代物流业。规划建设一批现代物流园区,积极推动农产品物流中心、乡镇物流配送中心等区域性物流基地建设,加快完善与物流相配套的运输站场、仓储、商品配送、信息网络服务等综合服务平台,打造汝城县、茶陵县、炎陵县等区域性物流中心和湘赣边贸物流中心。强化现代物流企业培育,扶持本地物流企业做大做强,引导和鼓励有条件的物流企业组建大型物流企业集团。

商贸服务业。提升县城商贸功能,规划建设一批城市综合体、购物中心、主题购物公园、特色商业街区,培育一批大型商贸服务企业,打造宜章县、汝城县、炎陵县区域性商贸服务中心。培育花卉苗木、中草药、农副产品、建材、家具家电等专业批发市场,扶持综合性市场和边贸市场建设,辐射带动区域发展。加强城乡商业网点建设,完善社区商贸服务体系,打造一批镇级商贸中心,培育一批小型农村商贸中心、村级便民商业中心。发展电子商务、连锁经营、分销代理等新型业态,推进传统商贸业现代化转型。

金融业。积极发展新型农村金融机构,推进村镇银行和小额贷款公司建设。优化农村金融机构网点布局,增强网点服务功能,支持农业银行、农村信用社进一步拓展县域地区信贷业务。建立健全农村信用担保机制,扶持和发展农民互助性质的担保组织,建立多层次农村信用担保体系。

社区服务业。健全社区服务体系,大力发展家政服务、维修、代办代理、保洁保安、物流配送、信息咨询、休闲健身、文化娱乐等便民服务,积极培育医疗保健、社会养老、文化教育等领域新兴业态,扶持建设重点社区家政服务公司。

5、积极承接产业转移。

有序承接产业转移。明确产业转移重点,围绕区域产业定位,加大农林产品加工、现代物流、电子信息、矿产品精深加工、机械制造、轻纺服装等产业承接力度。创新招商引资方式,采取文化招商、以商招商、以乡招商等多种形式,提高招商引资效益。

促进产业园区发展。按照“产城融合、产业聚集”的要求,统筹片区产业园区建设,加快园区水、电、气、路、通信等基础设施和教育、医疗、体育、文化等配套设施建设,优化园区发展环境,提高园区的综合承载能力和吸引力,引导生产要素向园区集中、资源向园区整合、资金向园区流动、人才向园区汇集。

建立产业协作机制。探索产业协作发展利益共享机制,引导各园区优势互补、产业错位、协调发展,形成优势资源共同开发、产业园区共同建设、发展利益共同享有的产业协作发展格局。发展飞地经济,支持易地联合兴办工业园区。

6、产业化扶贫。

坚持“资金跟着穷人走、穷人跟着能人走、能人跟着产业项目走、产业项目跟着市场走”的产业精准扶贫思路,发展特色产业,建立健全产业到户到人的精准扶持机制,确保每个贫困村形成若干特色拳头产品,每个贫困户至少实施一个增收项目、掌握1—2项实用技术,使有劳动能力的贫困户实现增收脱贫。加快贫困地区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拓展农业多种功能,构建“接二连三”的农业全产业链,让贫困户更多分享农业全产业链和价值链增值收益。支持各类新型经营主体通过发展农林产品储藏保鲜、初级加工、精深加工、直供直销,采取订单帮扶模式对贫困户开展定向帮扶,提供全产业链服务。

7、资产收益扶贫。

鼓励贫困村将集体所有土地、林地、草地、荒山荒坡、滩涂等资源资产评估入股,增加集体经济收入。引导贫困户将承包土地经营权和个人财产,以及国家和省安排的财政扶贫资金入股企业、合作社、家庭农场,通过委托经营、合作经营等方式,获得资产收益,增加个人收入。探索建立扶贫资源资本化投入机制,财政扶贫资金、相关涉农资金和社会帮扶资金投入设施农业、养殖、光伏、水电、乡村旅游等项目形成的资产,可折股量化给贫困户和村集体,优先保障丧失劳动能力的贫困户。支持贫困地区开展水电、矿产资源开发资产收益扶贫改革试点。

(五)生态建设与环境保护

坚持生态优先发展理念,处理好生态保护与扶贫开发的关系,加强贫困地区生态环境保护与治理修复,提升贫困地区可持续发展能力。

1、建立健全生态补偿机制。

加大对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中贫困县的转移支付力度。根据“谁受益、谁补偿”原则,健全生态保护补偿机制。在贫困地区开展生态综合补偿试点,逐步提高补偿标准。健全各级财政森林生态效益补偿标准动态调整机制。引导和鼓励开发地区、受益地区与生态保护地区开展横向生态补偿试点,运用碳汇交易、生态产品服务标志等补偿方式,探索市场化补偿模式,引导各类受益主体履行生态补偿责任,开展跨区域生态补偿机制试点。支持在贫困县以政府购买服务或设立生态公益岗位的方式,以森林、草地、湿地、沙化、石漠化土地管护为重点,让贫困户中有劳动能力的人员参加生态管护工作。

2、加强生态建设与保护。

森林保护与建设。积极实施退耕还林、封山育林,推进生态公益林建设、天然林保护。积极开展建档立卡贫困人口生态护林员选聘工作。改善林分结构,严格控制林木采伐行为,建设沿河、沿湖和沿主要交通轴线的绿色廊道,构建生态优良、功能完善、景观优美的生态体系。

水源地保护与水土保持。加强对东江湖、洣水源头、洮水水库、黄岑水库等水源地保护,抓好中小河流流域治理。实施水土流失治理工程,通过治理崩岗,修建土石坊、挡土墙、拦沙坝、沉沙池,推进坡改堤等,减少水土流失面积。实施石漠化治理工程,积极保护山体植被,改造坡耕地,遏制石漠化面积扩大,逐步恢复石漠化地区的生态功能。

生态功能区建设。加强对熊峰山、齐云峰、神农谷、云阳山、莽山、九龙江国家级森林公园,普乐、黄岑水库国家级湿地公园、四都国家级地质公园,以及八面山、莽山、桃源洞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保护。积极建设茶陵县东阳湖湿地公园、宜章骑田岭自然保护区。以区域内的森林公园、湿地公园、自然保护区、国有林场为重点,加强对珍稀濒危野生动植物的保护,维护生物多样性。

3、加强环境保护与治理。

水环境保护。加强工业废水的集中控制和水污染源达标排放的长效管理,积极完善工业园区、工业集中区污水处理设施,提高工业废水无害化处理率和达标排放率。强化对畜禽和水产养殖污染排放的管理,有效控制农业面源污染。严格控制河湖沿线的生产生活垃圾污染,改善水环境,保护水资源。

土壤修复。全面实施湘江流域及重点矿区重金属污染治理工程,采取土壤置换、恢复植被、河道底泥清理等措施,推进土壤重金属污染治理与修复。

4、应对气候变化和防灾减灾。

防灾减灾体系建设。强化灾情监测预警能力建设,建立气象、水文、地质等灾害监测预警和信息传输系统、防汛抗洪监测预警预报系统,完善重大灾情预测预报体系。积极推进救灾指挥中心、应急避难场所、救灾物资储备库(中心)等防灾减灾重点工程和基础设施建设,提高重特大灾害的应急防御能力。

积极应对气候变化。加强气象预报基础设施建设,积极推进气象观测站、新一代预警天气雷达、农村气象灾害防御、气象预警体系建设,提升气候变化监测预警能力。加强适应气候变化特别是应对极端气候事件能力建设。

三、投资测算和资金来源

本规划根据湖南省罗霄山片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实际,结合国家片区规划编制指导意见,合理筛选各类建设项目。规划投资测算项目期限为5年,即2016—2020年。本规划的投资测算与片区各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相衔接。

(一)项目投资测算

本规划投资项目分为基础设施建设、农村生产生活条件改善、基本公共服务、产业发展、生态建设与环境保护五大类。筛选确定规划项目903个,5年预计投入资金2339亿元。

1、按项目类别测算。

基础设施建设项目。立足片区发展的现实需求,资金重点投向交通、水利、能源、信息化建设以及城镇基础设施建设等项目,着力解决片区发展的瓶颈问题。项目总数173个,预计投资589亿元,占项目总投资的25.2%。

农村生产生活条件改善项目。突出扶贫攻坚重点,资金优先安排农村饮水安全、基本农田整治、小型农田水利、农村小流域治理、农村电网改造、乡村道路建设、农村沼气建设、农村危房改造、农村通信与宽带网络、易地扶贫搬迁、村庄建设等项目。项目总数90个,预计投资343亿元,占项目总投资的14.7%。

基本公共服务项目。突出公共服务均等化,资金重点投向贫困群众最需要、最期盼、最关心的教育、卫生、文化体育、养老与社会救助、能力建设等领域。项目总数232个,预计投资318亿元,占项目总投资的13.6%。

产业发展项目。立足资源优势与产业基础,资金重点投向农业、加工业、乡村旅游业、工业、服务业以及县及县以下产业(物流)园区、集贸市场建设等项目。项目总数261个,预计投资801亿元,占项目总投资的34.2%。

生态建设与环境保护项目。突出扶贫攻坚重点,资金优先安排生态建设、生态修复、环境质量、应对极端气候、防灾减灾等项目。项目总数147个,预计投资288亿元,占项目总投资的12.3%。

2、按年度投入测算。

按照项目建设时序,本规划的年度项目投资计划分2016年、2017年及2018—2020年三个阶段进行测算。

第一阶段(2016年)。投资规模538亿元,占5年总投资的23%。其中,基础设施建设项目投资118亿元;农村生产生活条件改善项目投资84亿元;基本公共服务项目投资78亿元;产业发展项目投资194亿元;生态建设与环境保护项目投资64亿元。

第二阶段(2017年)。投资规模590亿元,占5年总投资的25.2%。其中,基础设施建设项目投资133亿元;农村生产生活条件改善项目投资85亿元;基本公共服务项目投资82亿元;产业发展项目投资226亿元;生态建设与环境保护项目投资64亿元。

第三阶段(2018—2020年)。投资规模1211亿元,占5年总投资的51.8%。其中,基础设施建设项目投资338亿元;农村生产生活条件改善项目投资174亿元;基本公共服务项目投资158亿元;产业发展项目投资381亿元;生态建设与环境保护项目投资160亿元。

3、按项目资金来源测算。

本规划项目资金来源于中央资金、省级部门资金、地方资金、业主融资和农户自筹。其中,争取中央资金640亿元,占比为27.3%;省级部门资金301亿元,占比为12.9%;地方资金475亿元,占比为20.3%;业主融资827亿元,占比为35.4%;农户自筹资金96亿元,占比为4.1%。

基础设施建设项目。总投资589亿元,按照政府和其他各方投入相结合的原则,争取中央资金192亿元,省级部门资金107亿元,地方资金102亿元,业主融资180亿元,农户自筹资金8亿元。

农村生产生活条件改善项目。总投资343亿元,按照政府和其他各方投入相结合的原则,争取中央资金130亿元,省级部门资金62亿元,地方资金62亿元,业主融资50亿元,农户自筹资金39亿元。

基本公共服务项目。总投资318亿元,按照政府和其他各方投入相结合的原则,争取中央资金98亿元,省级部门资金24亿元,地方资金93亿元,业主融资103亿元。

产业发展项目。总投资801亿元,按照政府和其他各方投入相结合的原则,争取中央资金112亿元,省级部门资金64亿元,地方资金184亿元,业主融资404亿元,农户自筹资金37亿元。

生态建设与环境保护项目。总投资288亿元,按照政府和其他各方投入相结合的原则,争取中央资金108亿元,省级部门资金44亿元,地方资金34亿元,业主融资90亿元,农户自筹资金12亿元。

(二)投资效益分析

经济效益。本规划重点对投资的GDP拉动效应进行定量测算。项目投资总量2339亿元,涵盖在基本公共服务等项目中的非固定资产投资部分在总投资中占比很小,且难以分离计算。本规划把总投资全部当成固定资产投资进行经济效益测算。我们以0.12的固定资产投资效果系数进行测算[1],预计可以带动片区GDP增加281亿元。

生态效益。通过规划项目的有效实施,到“十三五”期末,生态、植被将进一步恢复,城镇污水、生活垃圾、工业固体废物将基本实现无害化处理,生态环境质量将明显改善,防灾减灾能力显著增强,建成比较完善的预警、监测系统,救援处置能力大幅提高。

扶贫效益。基础设施、产业发展、农村生产生活条件改善以及基本公共服务项目的实施,将改善贫困居民的生产生活条件,进一步夯实产业扶贫基础,增强扶贫对象的自我发展能力。到“十三五”期末,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大幅提高,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幅度高于全国平均水平,稳定实现“两不愁、三保障”目标。

四、组织实施

充分发挥规划在资源配置中的引领作用,创新体制机制,加强政策统筹协调,凝聚社会力量,强化执行力,确保规划有效实施。

(一)创新体制机制

创新精准扶贫管理机制。加强建档立卡工作,健全贫困人口精准识别与动态调整机制,强化精准扶贫大数据管理应用,定期对贫困户和贫困人口进行核查,按照贫困人口认定、退出标准和程序,实行动态管理。加强农村贫困统计监测体系建设,提高监测能力和数据质量。健全精准施策机制,切实做到项目安排精准、资金使用精准、措施到户精准。严格执行贫困退出和评估认定制度。加强正向激励,贫困户、贫困村、贫困县退出后,原有扶贫政策在一定时期内保持不变,确保实现稳定脱贫。

创新社会扶贫参与机制。发挥政府主导作用,广泛动员社会资源,确保投入力度与脱贫攻坚任务相适应。完善对口帮扶机制,鼓励和引导片区与中央单位、省内发达地区建立对口帮扶关系,探索在乡镇之间、行政村之间结对帮扶。强化驻村帮扶,完善党员领导干部联系基层制度,强化省、市、县三级党委和政府定点帮扶工作,实现驻村帮扶工作队对所有贫困村、帮扶责任人对所有贫困户“两个全覆盖”。推动社会帮扶,鼓励各类企业和社会组织支持片区发展,积极推进专业社会工作扶贫,大力支持志愿者扶贫。

创新资金项目管理机制。对纳入统筹整合使用范围内的财政涉农资金,将审批权限下放到贫困县。优化财政涉农资金供给机制,以脱贫攻坚规划为引领,以重点扶贫项目为平台,统筹整合使用财政涉农资金。加强对脱贫攻坚政策落实、重点项目和资金管理的跟踪审计,强化财政监督检查和项目稽查等工作,充分发挥社会监督作用。建立健全扶贫资金、项目信息公开机制,确保资金使用安全、有效、精准。

(二)健全支持政策

加大资金投入。积极争取中央财政专项扶贫资金,省财政加大扶贫投入力度,市县要将财政专项扶贫资金纳入本级预算,逐年加大投入,确保财力投入与本地脱贫攻坚任务相适应。落实行业部门脱贫攻坚责任,相关部门资金和项目安排要重点向贫困地区倾斜,并最大限度落实到贫困村和贫困户。

加大金融支持力度。鼓励和引导各类金融机构加大对扶贫开发的金融支持,引导金融机构扩大片区涉农贷款投放,促进降低社会融资成本。鼓励银行业金融机构创新金融产品和服务方式,积极开展扶贫贴息贷款、扶贫小额信贷、创业担保贷款和助学贷款等业务。建立健全融资风险分担和补偿机制,支持有条件的地方设立扶贫贷款风险补偿基金。鼓励有条件的地方设立扶贫开发产业投资基金,支持片区符合条件的企业通过主板、创业板、全国中小企业股份转让系统、区域股权交易市场等进行股本融资。推动开展特色扶贫农业保险、小额人身保险等多种保险业务。

完善土地政策。开展工矿废弃地复垦利用试点,规范推进农村集体土地使用权流转试点。支持探索重大能源和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涉及的淹没区及生态修复整体绿化用地方式改革。完善建设用地审批制度,保障区域发展重点工程建设、易地扶贫搬迁和生态移民建房用地。在土地利用年度计划、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周转指标上向片区县适度倾斜。

强化人才支撑。依托国家重大人才工程,支持片区各类人才队伍建设。以提升片区公共服务水平、改善民生为着力点,有计划地培养科教文卫等领域急需紧缺人才。支持进一步优化人才发展环境,健全引进、培养和使用人才的激励机制。

(三)深化开放合作

加强区域合作。主动融入国家战略部署,加强区域合作。向南融入湘粤开放合作试验区建设,向东融入湘赣合作开放试验区建设,探索建立区域合作的新机制、新模式。依托跨区域交通网络,深化与周边县市的互动合作,通过基础设施对接、产业优势互补、旅游景点互连、生态环境共建,逐步实现与周边县市的错位协调发展。

扩大对外开放。完善对外开放战略布局,健全对外开放体制机制,优化对外开放营商环境。充分发挥地处湘南产业转移示范区的优势,依托环长株潭城市群的集聚辐射功能,全面开放一般制造业准入,有效提升新型工业化水平,有序开放服务业领域,促进内外资企业一视同仁、公平竞争。

(四)加强组织领导和监督

明确扶贫主体责任。严格落实省负总责、市县抓落实的工作机制,执行脱贫攻坚一把手负责制,落实省市县乡村五级书记一起抓扶贫的要求。省发改委、省扶贫办、省民政厅负责本规划实施的指导协调和监测监督。各行业相关部门要按照各自职能分工,负责本行业规划项目和具体任务的落实落地,合力推进规划实施。片区内各市、县级党委、政府承担主体责任,强化措施,抓好落实,确保完成规划任务。

强化规划实施监督。充分发挥地方人大、政协以及社会公众等主体的作用,严格监督规划落实情况。加强配套资金管理与资金落实情况的监督检查,确保脱贫攻坚工作落实到位。

实施规划考核评估。结合省委、省人民政府扶贫考核工作要求,积极开展片区规划评估。强化考核结果应用,对规划实施较好的主体,采取加大项目、资金支持力度等方式予以激励。对规划落实不到位的主体,加大监督与沟通力度,力求规划目标实现。

你可能感兴趣

最新资讯
    加载中...
    火热
    招募中
    城市
    姓名
    电话
    免费获取合作资料

    下载土流APP

    获取一手地块信息

    美国优质土地都在这里

    去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