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米、小麦、棉花……这些农作物秸秆怎么用?大家能说上来的方法肯定多了去了。怎么用才能使得土壤增肥的同时,提高农民收益呢?最近,农业部给出了秸秆农用的“十大模式”,为平衡资源利用、环境保护、土壤改良提供了方案。
1.东北高寒区玉米秸秆深翻养地模式
基于东北地区玉米生产所处的气候与生态条件,以“深翻还田”为核心,通过促进农机农艺技术的结合,凸显出秸秆还田对黑土地资源保护的生态效益。
适宜范围:
东北、中原以及东部等主要玉米种植区,气候条件为降雨量450mm以上,积温2600℃以上。
具体怎么做:
联合收割机收割玉米后,将玉米秸秆粉碎均匀抛洒地面,然后用重型拖拉机深翻还田,在春季进行耙平,开展下一季农事生产。
这样做,可以实现深层土壤增碳的效果,构建黑土地合理耕层,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此外,还能形成良好的土壤空隙结构,提高黑土地土壤的储水能力与入渗能力。
2.西北干旱区棉秆深翻还田模式
将棉秆还田的模式,可以疏松土壤、改良土壤理化性、增加有机质、培肥地力等多重目标,同时消灭病虫害、提高产量、减少环境污染,从而有效解决我国棉花主产区棉秆利用率不高的问题。
适宜范围:
全国棉花种植的区域,尤其适宜于新疆等西北地区棉花规模化种植区域。
具体怎么做:
这种模式主要通过集成机械粉碎和深翻还田技术,利用秸秆粉碎还田机,将刚收获完的棉花秸秆粉碎后均匀抛撒于土壤表面,然后进行耕翻掩埋。
3.黄淮海地区麦秸覆盖玉米秸旋耕还田模式
麦秸覆盖还田免耕播种玉米,不用翻耕,节约成本,同时能减少土壤扰动,有利于提高作物产量。玉米秸秆粉碎旋耕还田可同时完成碎土、松土、混拌秸秆、平整土壤等作业,生产效率高,成本低。
适宜范围:
一年两熟制小麦-玉米轮作区,光热资源丰富,在秸秆还田后有一定的降雨(雪)天气,或具有一定的水浇条件;土地平坦、土层深厚。
具体怎么做:
基于黄淮海地区小麦-玉米轮作种植制度,在小麦收获季节,利用带有秸秆粉碎还田装置的联合收割机将小麦秸秆就地粉碎,均匀抛撒在地表,直接免耕播种玉米;在玉米收获季节,用秸秆粉碎机完成玉米秸秆粉碎,然后采用大马力旋耕机趁秸秆青绿时进行旋耕,完成秸秆还田作业后播种小麦。
4.黄土高原区少免耕秸秆覆盖还田模式
在作物收货后,将农作物秸秆及残茬覆盖地表,土地不进行翻耕,翌年采用免耕播种机进行播种或进行表土层耕作播种,防止水土流失,降低生产成本。
适宜范围:
黄土高原区、两茬平作区、农牧交错区和东北冷凉区。
具体怎么做:
需要从前茬作物收获开始考虑,其主要作业环节包括作物收获→秸秆粉碎处理→土壤深松→表土作业→免耕播种→田间管理等。
5.长江流域稻麦秸秆粉碎旋耕还田模式
农作物秸秆通过机械化粉碎和旋耕机作业直接混埋还田,配套农机农艺相结合的方式,充分发挥秸秆还田在培肥能力和增产增收等方面的积极作用,是目前长江流域应用范围最广的一种秸秆直接还田技术。
适宜范围:
长江流域的水稻-小麦、水稻-水稻与水稻-油菜轮作区,长江流域的部分小麦-玉米轮作区。
具体怎么做:
秸秆经收割机粉碎或秸秆还田机粉碎并均匀抛撒后,经旋耕机1~2次作业,即可栽插或播种下茬作物,流程简单、操作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