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首页 > 聚焦三农

鲁甸县十三五农业发展规划

2016年09月21日 09:18来源:鲁甸县农业局点击量:0

鲁甸县十三五农业发展规划

“十三五”阶段,是实现第一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入冲刺的关键阶段;是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由追求数量增长转到数量质量效益并重上来,由主要依靠物质要素投入转到依靠科技创新和提高劳动者素质上来,由依赖资源消耗转到可持续发展上来,走高效、安全生产、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农业发展之路;是切实提高我县农业基础及装备水平,适度发展集约化生产,走出大宗农产品国际市场价格的“天花板”封顶,县内生产成本“地板”不断抬升的困境,为实现第二个“一百年”奋斗目标迈出实质性步伐的重要时期。积极绘全县“十三五”农业发展蓝图,明确农业发展方向、目标,保障措施有力,使全县农业逐步迈向现代化道路。

鲁甸县十三五农业发展规划

一、“十二五”农业回顾

(一)取得的成绩

1、农产品总量持续增大

2015年农业部门预计农牧渔农产品总产可达79.25万吨,农牧渔总产值21.89亿元。其中粮食总产18.15万吨(薯类折主粮),总产值6.11亿元;肉蛋总产7万吨,总产值9.6亿元;蔬菜总产21.76万吨,总产值2.86亿元;水果总产量6.3万吨,总产值2.41亿元,其中苹果3.2万吨,产值1.28亿元;马铃薯鲜产30.5万吨,产值3.05亿元;油糖作物总产0.15万吨,总产值0.06亿元;渔业总产0.35万吨,产值0.6亿元;蚕茧产量0.06万吨,产值0.25亿元。 2015年比2010年同比农产品总量增31.15万吨,增64.8%,总产值增11.29亿元,增106.3%。2015年农民人均纯收入实现5725元(2014年统计中农民人均纯收入已改为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此数据为可比口径数),比2010年增3153元,增125.9%。农牧渔增加值中,把劳动力成本也计入纯收益,共增纯收入5.68亿元,农民人均增收1385.4元,占“十二五”农民人均纯收入比“十一五”增量的43.94%。

2、优势产业增速明显

畜牧、马铃薯、蔬菜、水果等农业优势产业增速明显,“十二五”比“十一五”产量增78.35%,产值增126.55%,分别比全县平均增速高出13.85和21.05个百分点。标准化生产、适度规模化种养、机械化应用、无害化生产均得到发展,品质不断提高,市场竞争力增强;几个产品获得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证书。

3、粮食生产后劲加强

深刻领会中央提出的“确保饭碗任何时候都牢牢端在自己手里”的精神,切实提高粮食生产能力。“十二五期间”,除基础设施等建设外,累计投入良种补贴、农资综合补贴、地膜补助、高产创建、间套作、品种更换等方面资金2.5亿多元,粮食增产幅度大,比“十一五”增24.48%,年递增4.5%。高产、优质、高抗、宜机收、专用品种引试、推广、粮食样板年年开展,高产典型攻关,高效种植模式研究不断进行,增强粮食生产后劲。

4、规模经营有突破

“十二五”期间,全县土地流转形势好,流转土地8.2万亩,流出土地农户2.5万户,占承包总土地面积、承包总农户的1/5以上。其中流入种养大户、专业合作社、农业生产企业的4.1万亩,占现有土地面积的6.1%,50亩以上规模经营共65户,其中5000亩以上2户,1000亩以上5000亩以下7户,有从事种植、养殖、种养结合、生产及加工等形式。全县新增注册农民专业合作组织53个,其中合作社42个,专业协会11个,带动效果显著。

5、农业设施装备有提升

通过月亮湾水库建设、农业综合开发、土地整理、现代烟草农业、高稳产农田建设、中低产田地改良、病险水库加固、水土流失治理、石漠化治理等项目的实施,投入资金6.1亿元,部分土壤得到改良,水利化程度提高,完成中低改11.84万亩,其中高稳产农田2.6万亩,全县建成高稳产农田达31万亩。县内累计完成农村户用沼气池6.1万余口,户用沼气池覆盖率达60%,其中农业局完成中央投资1亿元,建成户用沼气池4.5万余口、小型沼气池49口、大中型2座、网点188个。新建塑料大棚0.2万亩,设施农业起步扬帆。农机总动力达27.5万千瓦,比“十一五”增11%,完成购机补贴0.25亿元,马铃薯、玉米、水稻种收机械开始示范应用。

6、农村经营管理到位

农民负担监督、农村财务、农村土地承包合同等三项管理力度大,新农村建设村容村貌整治、发展农村集体经济、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等三项指导到位。基本完成小寨镇,并启动龙树、水磨、新街、梭山四个镇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登记颁证工作,稳定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指导、完善土地经营权流转,鼓励适度规模经营。

7、动植物病虫害预警防控常态化,开展农产品安全监测

动植物重大病虫害预警防控常态化,积极开展生猪、肉牛等日常检疫,农药、兽药、饲料、农资市场整治力度大,农业执法队伍稳定,有效控制有害生物、疫病进出县境。县乡农产品安全监管机构建立,新鲜蔬菜、水果农药残留检测常态化,检测合格率达99%,农户安全用药意识增强。

8、全力以赴参与抗震救灾、恢复重建

“803”地震发生后,农业局除少数人员留守单位外,其余均深入救灾一线,参与救人、排危、人员安置、核灾、物资押运、发放;参与龙泉、龙井、乐红三个村的民房恢复重建“八包八保”,现已接近尾声。积极核实、上报农业受损情况、申报农业重建项目,切实做好批复的农业重建项目的规划及开工准备工作。

(二)存在问题

1、基础设施仍然薄弱

虽然“十二五”期间设施装备提高,但水利化程度总体不高,低产田地面积仍大,田间排灌、道路网络仍需完善;尤其是山区更是如此,靠天吃饭的状况依然突出。由于种植技术、销路等原因,塑料大棚效益未充分发挥。只有少数合作社及农机推广部门有极少量中小型种收机具,且作业只是试验示范,全县种养业以小型微耕机、青饲料切碎机为主,如何因地制宜发展种收、病虫草害防治、中耕管理、养殖等大中型、小型机具是“十二五”农机发展的主要问题。加工设备少,有少数酿酒作坊,几条农产品加工生产线,加工量少。

2、农业产业化程度不高

基础设施薄弱,设施农业少之又少,优势产业的种养规模、总产量不断提高,但集约化、专业化、农机化、信息化、冷链物流滞后、加工能力、服务能力、营销能力均差,龙头企业带动能力弱,产供销联系不紧密,产业化程度不高,对农民增收的贡献未充分挖掘。

3、农产品安全工作力度不够

开展新鲜水果、蔬菜农残检测,但对大宗农产品马铃薯、玉米、水稻等并未检测,作为食品不放心,也对养殖产品的安全产生隐患。部分农药、化肥的过量使用,对土壤、水体污染,农膜持续使用造成土壤残留量增加,养殖废弃物、农村垃圾等,给农业生产均带来隐患。

4、农业持续发展形势严峻

全县农业生产粗放程度大,主要靠资源的消耗、物质要素投入来进行。虽然不断开展实用技术、劳动技能、新型农民、新型职业农民等培训,但数量有限,尤其新型农民、新型职业农民比例太低,生产经营的作用不明显。生产成本不断上升,劳动力价格高尤为突出,农业生产、特别是粮食生产效益低;我县山区面积大,给集约生产、机械化生产带来困难,这也是劳动力成本降不下来的因素。工厂、道路、民居等对良田地的占用,也给农业生产带来不利。

二、“十三五”发展规划

(一)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二中、三中、四中全会精神,抓住国家“一带一路”建设,以及继续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和沿海产业向内地和西部加速转移,乌蒙片区开发;省委、省政府提出的修建泛亚铁路,把云南建成沟通中国内陆,连接东南亚、南亚的“大陆桥”,发展高原特色农业;市委、市政府强势推进昭鲁一体化建设等机遇。加快农业发展方式转变,以提高农业效益和农民收入为核心,以市场为导向,以优势产业和品牌产品为支撑,以科技创新和提高劳动者素质为突破口;以地震恢复重建、昭龙示范带建设、大型灌区建设、现代农业建设等为契机,切实加强基础设施和农业装备建设;发展适度规模经营,扩大农产品精深加工,延长农业产业链;发展协调、循环种养业,休闲观光农业;狠抓农业环境保护和农产品安全监管,走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可持续农业发展道路。

(二)基本原则

1、坚持科学发展原则

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总基调,切实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拓宽农业发展路子,积极调整种养业结构,以及种植业、养殖业内部结构。充分发挥科研院校、农技推广部门、龙头企业、协会、农业从业者的创新能力,联合技术攻关,解决生产、加工、贮运等全程中的瓶颈问题,使农业提质、增效、绿色、节能。

2、坚持指导性和可操作性相结合原则

既要对当前国际国内农业前沿技术进行了解,把握农业发展动向,使规划具有前瞻性;又要熟悉全县农业现状,因地制宜,使规划符合本县农业发展实际,不好高骛远,又具有较强的实用性和可操作性,切实指导全县农业发展,使规划得以落地开花结果。

3、坚持统筹兼顾和突出重点相结合原则

要统筹农业发展的方方面面,推动形成产、加、销一条龙,农、工、贸一体化全面发展格局。统筹发展与资源节约、环境保护,种植业与养殖业与观光农业,整个种养业与优势产业,财政投入与其它多元化投资等关系。注重重点和关键环节,突出基础设施、农业装备建设,以优势产业为依托,重点项目为主要抓手,以规模化、标准化、产品安全化为突破,全面提升全县农业发展水平。注重衔接,“十三五”规划要与“十二五”规划、中央、省市相关产业规划、高原特色农业发展规划、乌蒙片区开发规划、地震恢复重建产业规划、昭龙经济带规划、大型灌区规划等相衔接,使规划更具有连续性,避免重复建设,提高资金、资源的合理、有效利用。

(三)发展目标

到“十三五”末,农业发展方式有较大转变,农业基础、装备明显提升,土地产出能力提高,粮食产量增加、农业结构更合理、优势产业产业化程度高,农村生产生活条件明显改善,科技创新能力提升、机制体制健全,农民素质提高,使农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综合实力显著提升。

1、总目标

农牧渔业农产品总量105.27万吨,总产值32.63亿元,比2015年分别增26.02万吨、32.8%,10.74亿元、49.1%,年递增5.8%、8.8%。占农牧渔业产值的比重:优势产业畜牧、蔬菜、水果、马铃薯84.8%,其中畜牧业36.3%,蔬菜13%,水果25.1%,马铃薯10.7%。农牧渔内部种养比1:0.68,粮经比1:1.95。农牧渔效益提高使农民人均收入比“十二五”增加1395.4元,年递增14.9%。粮食播种面积58万亩,总产20.02万吨(薯类折主粮),年递增2.03%,产值6.75亿元。

马铃薯种植面积20万亩,产量36万吨(折主粮7.2万吨),年递增3.4%,产值3.6亿元,年递增3.4%。水果面积9.4万亩,产量13.25万吨,年递增17.5%,产值7.5亿元,年递增28.5%。蔬菜面积18.8万亩,产量30.65万吨,年递增7.1%,产值4.36亿元,年递增8.8%。魔芋1万亩,产量1万吨,产值0.2亿元。油菜1万亩,产量0.1万吨,产值0.05亿元。向日葵、花生、苏麻等经济作物1万亩,产量0.1万吨,产值0.06亿元。玉米制种0.4万亩,产量0.12吨,产值0.1亿元。年末畜禽存栏197.2万头(匹、只),出栏225.3万头(匹、只),其中牲畜存栏70.2 万头(只),增长 28 %,出栏 61.3 万头(只),提高31%;家禽存栏127万只,出栏164 万只,增33%。肉蛋总产8.92万吨(肉6.12万吨,蛋2.8万吨),年递增5%,产值12.2亿元,年递增5%。渔业养殖面积1.5万亩,产量0.5万吨,年递增7.9%,产值1.01亿元,年递增11.3%。桑园面积5万亩,养蚕6万张,鲜蚕茧产量0.21万吨,年递增33.3%,产值0.42亿元,年递增14.9%。

2、分目标

粮食  秋粮面积52万亩,夏粮6万亩。其中玉米23万亩,产量9.89万吨,增14.2%,单产430公斤/亩,产值2.17亿元;薯类21万亩,总产38万吨(折主粮7.6万吨),产值3.8亿元【其中马铃薯20万亩,鲜薯产量36万吨(折主粮7.2万吨),增18%,单产1800公斤/亩,产值3.6亿元】;水稻1.5万亩,产量0.87万吨,单产580公斤/亩,产值0.26亿元;麦类2.5万亩(小麦1.5万亩,大麦0.5万亩,燕麦0.5万亩),产量0.3万吨,单产120公斤/亩,产值0.1亿元;荞麦4万亩,产量0.64万吨,单产160公斤/亩,产值0.2亿元;杂粮6万亩(豌豆2.2万亩,蚕豆0.8万亩,大豆1.5万亩,其他杂粮1.5万亩),产量0.72万吨,单产120公斤/亩,产值0.22亿元。水果  苹果6万亩,挂果面积4.5万亩,产量10万吨,产值5亿元以上;樱桃面积1.7万亩,产量0.85万吨,产值1.36亿元;桃面积0.6万亩,产量0.6万吨,产值0.3亿元;葡萄面积0.15万亩,产量0.3万吨,产值0.3亿元;梨面积0.6万亩,产量1.2万吨,产值0.24亿元;其它李子、杏子、草莓、杨梅等水果面积0.35万亩,产量0.3万吨,产值0.3亿元。蔬菜  重点发展商品蔬菜面积10万亩(冷凉和温凉型无公害商品蔬菜基地6.6万亩,冬早蔬菜基地3.4万亩),建设育苗大棚及大棚蔬菜建设0.3万亩,文屏现代蔬菜核心示范园面积0.3万亩,茨院、桃源2个田园庄园面积0.4万亩,文屏生态蔬菜庄园0.1万亩。畜牧  猪存栏43万头、牛14.2万头、羊13万只;猪48万头、牛5.4万头、羊7.9万只。家禽出栏164万只,其中:鸡出栏160 万只。猪肉产量4.8万吨,产值4.8亿元;牛肉产量0.17万吨,产值3.39亿元;羊肉产量4.8万吨,毛产量64吨,产值0.79亿元;禽肉产量0.4万吨,蛋产量2.8万吨,产值1.64亿元。渔业  牛栏江电站库区网箱养殖15亩,产量0.11万吨,实产值0.23亿元;鳟鱼、鲟鱼为主的流水养殖10亩,产量0.01万吨,产值0.05亿元;池塘养殖0.55万亩(其中昭龙经济带0.05万亩),产量0.4万吨,产值0.65亿元;稻田养鱼0.15万亩,产量0.02万吨,产值0.03亿元;库区大面生态养殖0.8万亩,产量0.03万吨,产值0.05亿元。

85%的人还看了
你可能也爱看
附近热门土地
最新资讯
    查看更多资讯
    加载中...
    暂时还没有结果哦,您可以搜索别的条件试试
    火热
    招募中

    下载土流APP

    获取一手地块信息

    小土给您发了元的新用户红包
    距离领取结束时间还剩
    11
    59
    59
    恭喜获得土流红包
    0
    已存入您土流APP的账户券包
    您可下载app进行查看和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