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三五”蔗糖产业发展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目标
(一)指导思想
以党的十八大及十八届五中全会和省委九届十二次全会精神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视察云南时的重要讲话精神,紧扣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全力降成本、强基础、补短板,突出转型升级,实施“双高”基地建设和产业链延伸双轮驱动战略,抢抓发展机遇,主动承接第三次糖业转移,引导人力、资本、技术等资源向优势地区和企业聚集,打造具有较强综合竞争力的蔗糖产业体系,促进云南糖业在全国的产业地位稳步提升,实现云南糖业提质发展。
(二)基本原则
——政府引导,企业主体。加强规划引导,完善扶持政策,深化改革开放,为蔗糖产业发展创造良好环境。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激发企业活力和创造力。
——合理布局,规模发展。根据不同区域产业基础和资源禀赋,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引导原料生产向最适宜区域集中,蔗糖加工向集团化龙头企业集中,优势资源向蔗糖产业集聚,实现规模发展。
——科技驱动,提质增效。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突出企业技术创新主体地位,支持企业提升创新能力;加强品种改良、机械化运用、产业链延伸等关键核心技术推广,促进产业升级和产品创新,实现产业提质增效。
——优化供给,强化服务。开发蔗糖多样性产品,形成新的竞争优势。优化蔗糖产业综合服务体系,完善运行调节机制,提升糖业公共服务水平。
(三)发展目标
1.原料基地建设发展目标
到2020年,甘蔗种植面积稳定在500万亩以上;高产高糖原料基地由150万亩发展到250万亩,糖料生产成本与食糖出口大国差距明显缩小。
2.制糖加工发展目标
到2020年,实现糖厂日处理甘蔗达到25万吨,年产糖产品300万吨;以红糖为主导的大健康产品、以低聚果糖为主导的功能性糖产品形成一定规模,产量达30万吨。
3.资源综合利用和产业链延伸发展目标
到2020年,实现年产蔗渣浆纸20万吨、酒精15万吨、酵母3.5万吨、有机肥20万吨以上,糖业综合利用及深加工产值达到70亿元,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行业抗风险能力显著提高。
4.主要经济技术指标
——实现工农业产值达到350亿元左右。制糖工业产值中,白砂糖:综合利用产品:深加工产品比值为7:2:1。
——全省甘蔗良种覆盖率提高到95%以上,比“十二五”良种覆盖水平提高5个百分点;甘蔗平均工业单产4.5吨/亩以上,比“十二五”单产提高0.3吨/亩以上,实现工业入榨量2200万吨以上;甘蔗平均含糖分15%以上,平均出糖率13%以上。
——糖厂单条生产线规模达到日处理甘蔗3500吨以上。
——糖厂能耗由“十二五”末的每加工100吨甘蔗能耗折标煤4.9吨降低到4.5吨以下。
——糖厂耗水量由吨蔗耗水5吨降低到1.5吨以下。
四、产业布局和发展重点
(一) 产业布局
1.原料分布
围绕“稳住省内面积、拓展境外规模”的大逻辑,优化区域布局,保障原料供应。省内方面,按照临沧、德宏片区要“稳”,保山、普洱片区要“振”,红河、玉溪、版纳片区要“精”,文山片区要“拓”的思路,实施区域差异化发展战略,全面提升糖料综合竞争力。境外方面,按照境外甘蔗发展“3+2”模式,继续推进中国与缅甸、老挝的甘蔗原料合作项目,积极探索与越南的甘蔗原料合作,大力拓展境外替代种植和跨境农业合作空间。
在甘蔗原料发展布局上,全省规划甘蔗种植生产县(市、区)41个,其中规划省级糖料甘蔗重点县(市、区)32个(含国家糖料蔗核心基地县21个)。
2.制糖加工布局
——糖厂。“十三五”期间糖厂基本维持现有格局,结合甘蔗原料发展情况,在新蔗区以及境外种植潜力较大的边境地区适时布局新建糖厂;鼓励现有制糖企业开展技术改造升级,提升产糖规模,日处理2000吨以下糖厂根据原料供应情况实施技改升级或兼并关闭。
——酒精(酵母)厂。按照原料集中供应原则,鼓励糖蜜集中生产酒精(酵母),引导产糖州市按照企业规模布局1-2个酒精(酵母)生产企业。
——延伸产业链和深度综合利用。结合市场需求、资源禀赋和产业链基础,按照供给侧改革思路,积极布局延伸产业链和深度资源综合利用项目。昆明市:依托交通、市场等优势,重点发展高档糖果生产项目;红河州、普洱市、德宏州、临沧市:重点发展特色食糖和高端高品质蔗糖;玉溪市、临沧市:重点发展深度资源综合利用项目。
(二)发展重点
以提质增效和打造全产业链综合竞争力为主线,按照“两型三化”要求,着力从建设“双高”基地、实施技术创新和深度资源综合利用、建设新型物流营销体系等方面下功夫,将蔗糖产业打造为高原特色示范产业。
1.以“双高”基地为载体抓实原料保障
(1)实施基础设施优化工程。结合甘蔗高优蔗园和“吨糖田”建设,以做精做优为导向,改造提升甘蔗种植条件。以解决旱地蔗区干旱和用水问题为重点,着力推进重点水源工程建设,已配套水源地区要强化田间节水型地面灌溉设施建设,不具备水源条件的地区要因地制宜建设蓄水池、坝塘、小型泵站等,推广配套水肥共用滴(喷)灌系统。到“十三五”末有效灌溉率达45%以上,高效节水灌溉占有效灌溉面积的15%。推进蔗区硬化路建设,鼓励制糖企业投资修建和改善蔗区道路。推进蔗区土地整治,对旱坡地蔗区重点进行地块平整,配套沟、林、路、池、窖、管等,提高坡地蔗园保土、保水、保肥能力。坝区蔗园按照“田成方、路相连、渠相通”要求,继续完善路、渠、桥、涵、闸、池等设施,进一步提高排灌和机耕能力。到2020年,全省建成21个标准化的糖料甘蔗“双高”基地,标准化蔗园面积达250万亩。
(2)实施良种良法普及工程。依托区域性新品种选育基地及种植示范基地,加快培育、引进和推广高产高糖新品种,提纯复壮现有优势品种,到2020年,力争培育应用甘蔗高产高糖新良种8-10个;加大甘蔗健康种苗推广力度,甘蔗新良种及健康种苗示范推广100万亩以上,全省高产高糖良种覆盖率达95%以上;加强甘蔗配方肥施用技术、地膜覆盖节水栽培技术、高效低毒农药防控技术的综合集成,示范推广200万亩以上。
(3)实施规模种植扩大工程。深化蔗区土地制度改革,完善土地所有权、承包权、经营权分置办法,引导和规范蔗区土地承包经营权向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有序流转,积极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通过资金、信贷、项目、人才培训等方面扶持引导,促进甘蔗专业合作社、专业乡、专业村、专业组和互助组发展,大力推广“公司+合作社+基地+农户”等经营模式,加大甘蔗种苗、农机、植保等专业合作组织的组建力度,提升产业专业化、规模化、集约化水平。到2020年,甘蔗专用合作组织提供的原料占全省入榨量的60%以上。
(4)实施机械生产示范工程。大力推广蔗区机械化深耕、深松技术和机械化收获技术,创新甘蔗机械化技术,重点研发适合云南蔗区的关键农机装备及核心零部件,特别是适合云南的甘蔗收割机。到2020年,择优建设8个1000亩以上的甘蔗全程机械化生产示范县,着力推进蔗区深耕深松作业和甘蔗机械收获实践,力争全省甘蔗深耕深松作业面积达60万亩以上,甘蔗机械收获作业取得实效。
(5)实施原料管理信息化工程。从甘蔗原料农务基础工作、甘蔗原料优化砍运计划编排、甘蔗原料砍运组织管理3个方面进行甘蔗原料全程信息化管理,提高甘蔗原料科学管理水平。扩展网络服务空间,加快推广应用甘蔗原料高效管理技术,实施“互联网+”行动计划,加强“互联网+甘蔗”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增强气象预警、灾害应对等综合服务能力,促进互联网和甘蔗科技深入融合发展,提高甘蔗原料生产信息化水平。到2020年,全省80%以上的制糖企业实现甘蔗原料全程信息化管理,蔗糖科技全覆盖。
(6)实施境外种植拓展工程。全面贯彻落实国家“一带一路”战略,切实发挥沿边技术、资金、农资等优势,鼓励推广境外甘蔗发展“3+2”模式;强化口岸通关能力、甘蔗境外种植进口配额、人民币跨境结算等方面的政策支持,为甘蔗和农资进出口开通“绿色通道”;继续推进中国与缅甸、老挝的甘蔗原料合作项目,积极探索与越南的甘蔗原料合作,多途径积极支持制糖企业“走出去”。
2.以转型升级为抓手提高产业综合竞争力
(1)在构建创新体系上下功夫。完善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用相结合的创新体系,依托相关企业、科研院所和高校成立云南省糖业创新中心。支持企业成立企业技术中心、工程研究中心等,强化企业技术支撑。大力发展与糖业紧密相关的生产性服务业,推动服务平台建设。加快加工与服务的协同发展,推动商业模式创新和业态创新。
(2)在优化资源配置上下功夫。推进制糖行业整合重组,引导企业按照市场化原则,促进优势资源向优势企业集中,鼓励和支持有实力的省内外大企业、大集团与现有制糖企业兼并、股权转让、重组、上下游合作,优化资源配置,提高制糖企业综合竞争力和规模制糖水平。
(3)在提升制糖工艺上下功夫。围绕中国制造2025行动方向,按照绿色食品和清洁生产的相关要求,利用高新技术、先进适用技术改进传统制糖工艺,积极探索应用膜技术、离子交换技术、色谱分离技术等技术,以“一步法”或“两步法”生产精制糖工艺为发展重点,鼓励企业开展制糖工艺改造提升为核心的技术创新。
(4)在资源深度利用上下功夫。推进蔗渣桨纸生产线工艺改造;支持制糖企业对锅炉进行改造提升效率, 节约蔗渣用于其他开发; 鼓励蔗渣发电,富余电力并网售电的热电联动模式, 实现降本增效;支持区域内糖蜜集中生产酒精或酵母等产品, 酒精废醪液集中处理生产PSB光合菌液态肥, 用于甘蔗种植施肥;推广滤泥、废渣等生产有机肥、复合肥,扩大其在农业生产各领域的应用;支持甘蔗叶、蔗稍生产畜牧饲料,大力发展蔗稍养牛。构筑“产业互补,循环一体,联合发展”的良好格局。
(5)在丰富产品供给上下功夫。推进糖业供给侧改革,改变糖厂产品单一现状,鼓励糖厂实现产品升级,提供新产品、创造新供给、开辟新市场、拓展新需求。糖产品除白砂糖外,积极发展精制糖、绵白糖、红糖、速溶糖、液体糖、黑糖、有机糖等;结合制糖工艺技术的改进提升,开发从蔗汁中提取天然抗氧化剂、二十八烷醇等产品;结合云南生物资源特点,引导生产高档糖果及保健糖、药糖等功能性糖产品。加快以蔗糖为原料的高附加值产品的研发和生产,积极发展低聚果糖、蔗糖酯、山梨醇、甘露醇、果葡糖浆、结晶果糖等蔗糖深加工产品,拓展蔗糖在医药、化工领域的应用,构建发展新优势。
(6)在产业绿色化上下功夫。坚持把可持续发展作为糖业发展重要着力点,加强糖厂节能环保技术、工艺、装备推广应用,全面推行清洁生产。积极推行低碳化、循环化和集约化,提高糖业资源利用效率。支持企业强化技术创新和管理,增强绿色生产能力,大幅降低能耗、物耗和水耗水平。建设绿色工厂,强化绿色监管,加强节能环保监察,推行企业社会责任报告制度,开展绿色评价。
(7)在生产信息化上下功夫。加快推动信息技术与糖业生产管理深度融合发展,推进生产过程智能化,全面提升糖业研发、生产、管理和服务的智能化水平。在“十三五”期间,以蔗糖智能生产、高效管理和优质服务为抓手,促进工业互联网、移动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先进技术和手段与蔗糖制造业相结合;着力建设涵盖甘蔗进厂称重、压榨、澄清、蒸发结晶、入库、质检、废水循环利用、节能降耗等甘蔗制糖相关各环节智能生产、智能监控、关键岗位机器人替代等系统;着力建设蔗糖产品安全追溯等管理系统;充分整合利用糖厂、物流公司、生产原辅料供应商、生产设备供应商、以及广大蔗农的线上和线下资源,研究开发集原料供销、设备采购、物流运输、货款结算、资金支付等于一体的移动电子商务、O2O(online tooffline,新业态应用)和无介质账户应用等系统等。
3.以“互联网+”为导向打造物流营销新模式
推动物流现代化建设。优化仓储点布局,推动传统食糖物流标准化、自动化和信息化,促进物流装备设施技术现代化、流通体系多元化、物流管理制度化、流通组织社会化和专业化;创新物流运输方式,组织铁路、公路、水路多式联运,努力降低食糖物流运输成本;尽快建成国家食糖储备库, 支持企业建设现代标准化食糖仓库, 争取期货交割仓库扩容。
推动“互联网+食糖”建设。围绕“互联网+”和“云上云”行动计划,重点促进以云计算、物联网、大数据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糖业的融合创新,打造“互联网+食糖”新模式。建立云南省食糖产业数据库;进一步打造食糖电子商务交易平台,规范交易内容、规则和风险控制;引导企业加大供给侧创新,突破白砂糖单一品种营销模式,根据市场需求拓展红糖、冰糖、精制糖、功能性糖等品种的网络营销空间。鼓励制糖企业构建“现货+期货+电子商务”等多层次营销体系,降低交易成本。
五、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
省级层面,由工业和信息化委履行蔗糖产业行业管理有关职责,进一步完善由省发展改革委、农业厅、科技厅、水利厅等部门组成的省级蔗糖产业联系会议制度,及时协调解决蔗糖产业运行中的困难和问题;各主产糖州市要建立和完善推进蔗糖产业发展工作机制,统筹推进地方蔗糖产业工作;各县(区)政府要成立相应工作机构,制定本县(市)蔗糖产业发展的实施意见,做好宣传发动、政策制定、资金筹措、组织实施等工作。
(二)强化政策扶持
组织实施蔗糖产业提质发展行动计划,加大对蔗糖产业发展的政策扶持和资金投入,重点支持蔗糖产业转型升级;调动和整合农业综合开发、土地治理、扶贫资金、水利投入、发改基本建设资金等各种渠道资金投入蔗糖产业建设,鼓励地方设立蔗糖产业发展专项资金;建立食糖工业短期储存运行调节机制,适时启动全省食糖短期收储计划,防范制糖企业流动资金断裂风险,稳定榨季生产运行;落实国家有关税收优惠政策,合理抵扣相关税费;进一步完善甘蔗政策性保险制度,有效降低蔗农灾后损失,积极探索糖料蔗价格指数保险制度;按照“政府引导、企业实施、财政支持、风险可控”的原则,支持和规范境外甘蔗种植发展。
(三)争取国家支持
围绕国家《糖料蔗主产区发展规划》,积极争取国家在蔗区基础设施建设、良种培育、机械化推广等方面给予更多支持;建议国家加强对食糖进口严格管控,提高配额外食糖进口关税税率,同时,进一步加大边境地区食糖走私力度,维护国内食糖市场健康运行;继续强化政策呼吁,争取国家实施食糖目标价格管理并把云南纳入试点范围;争取国家将食糖进口配额按食糖产糖分配到各主产区,提高配额分配的科学性、公平性;围绕境外甘蔗种植和农业合作,积极争取国家在甘蔗进口配额方面给予倾斜,尽快开通甘蔗和农资进出口“绿色通道”,对甘蔗种植所需物资出境和甘蔗运回国内加工给予通关便利。
(四)建设人才队伍
加快培养蔗糖产业提质发展急需的专业技术人才、经营管理人才、技能人才,建设一支素质优良、结构合理的蔗糖产业人才队伍。以企业为主体,以研究院所和职业院校为技术支撑,加大高素质产业工人队伍培养力度,培养一批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生产经营型、专业技能型职业蔗农;强化人才引进,重点引进甘蔗良种培育、病虫害防治、加工流程优化、制糖企业副产物延伸利用、物流营销等方面人才;引导产糖州市、糖料基地县主要领导思想和行动统一到省委、省人民政府的产业布局上来,持之以恒抓好蔗糖产业;加大干部培训、培养力度,在关键岗位配置一批懂行、重视糖业的领导干部,为蔗糖产业振兴发展打造坚实的人力资源“堡垒”。
(五)引导金融支持
引导金融机构加大蔗糖产业信贷投入力度,积极开展收储质押、仓单质押、应收账款融资等创新金融产品和服务,鼓励和支持银行业金融机构将制糖龙头企业纳入农业专项贷款范围;加快蔗糖产业投融资担保体系建设,健全风险补偿机制;鼓励蔗糖加工企业通过股份制、股份合作制、出售、兼并、租赁、承包等多种形式,吸引个体资本、集体资本、国有资本和国外资本投入,实现投资主体多元化;强化制糖企业资金链监测预警,防范系统性金融风险。
(六)推进品牌建设
加快推进蔗糖生产标准化体系建设,加强甘蔗良种种植、产品加工、包装、运输、销售等五环节的技术标准建设。鼓励和支持制糖企业进行无公害蔗糖、绿色蔗糖、有机蔗糖认定和产品认证,积极申报知名商标、著名商标、驰名商标,进一步增强品牌意识,打好云南生态牌,打造一批在国内乃至国际上都具有较强影响力和竞争力的“云糖”原生态品牌产品。实施地方品牌保护和打造战略,建立完善从生产到市场的质量监管可追溯制度,加强法制监管。
(七)强化科技支撑
完善“政、产、学、研”技术创新体系,加强蔗糖技术创新,建立云南省蔗糖产业技术创新中心,鼓励涉糖企业建立技术中心及工程研究中心,着力突破蔗糖重大关键技术和共性技术,在甘蔗良种培育、双高技术集成、农机装备、深加工和综合利用等方面取得一批重大技术成果。以涉糖企业为主体,以蔗糖产业技术创新中心为支撑,加强重大技术成果转化,推动糖业科技成果商品化、资本化、产业化,助力蔗糖产业创新发展、转型发展、提质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