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时候,情怀能引起消费者的共鸣,然而在营销过程中,情怀只是一种辅助手段,激情和热情不能代替科学,那些情怀故事不能成为消费者为落后的生产力买单的理由。
中国有机农业的短板
1、土壤
我们开始重视土壤的生态改良和利用,但是在理念上仍未脱出传统常规农业的窠臼。绝大多数的有机农业生产者只知肥力而不知地力(指土壤持续产生矿质养分和其它养分的能力)。
过去,限于对科学的认识,不可能了解地力的本质,更多的是表现了古人对现象和结果的观察和总结。有些农场模仿式沿袭了古代的做法,比较极端的甚至不耕作、不施肥,顺天自然。
自然生态系统是典型的低生产力模型,古代的土壤培肥方法有着科学的局限性,只有科学地培养地力才是解放土壤生产力的有效方法。
2、肥料
从可持续的土壤地力角度看,使用腐熟的有机肥至少是舍本逐末,但是目前的有机农业施用腐熟的有机肥几乎是很好的选择,目标是直接为作物提供有机养分,不但施用的成本远高于化肥,而且对于增强土壤微生物的繁殖能力,提高地力的作用非常有限。
中国的有机生产者对产量很看重。为达到与使用化肥同等的效果,有机肥的投入量至少是化肥的5倍,这和国际上主导的定期休耕、恢复地力的逻辑根本上反拧;规模生产也意味着更多的工业化“烙印”,这与充满田园气息的有机生产方式相悖。
此外,无论是堆肥还是商品有机肥,如果其原料来源于常规的畜禽养殖,其抗生素和重金属残留仍然是个严重的问题。
最理想的肥料来源是生产体系的自循环,但是国内的生态有机农场的循环大多有名无实,根本原因是配套的循环技术落后,循环效能与生产实际需求严重脱节,难以实现高效率、低成本的循环。
3、病虫害
有机行业内最普遍的做法是用生物农药加物理方法替代化学农药,虽然减少了环境损害,但其成本高、见效慢、效果差,综合效能远远低于化学农药,寻找更有效、更低成本的替代物和替代技术成为从业者追逐的目标。
但是,这种方式仍是以毒杀为目的,属于后端治理的方法。百年来,农业的人虫大战从未停止,而人类也从未真正胜利过。
发展生物多样性,利用自然界生物链关系平衡生态,实现对病虫害的前端治理,是有机农业的选择。但是由于理论上的不确定性、实施生物多样性是否能够平衡生态与生产,以及大面积实施的真实效果,都是需要面对的问题。
4、有机生产者本身
中国有机食品协会提供的材料显示:大部分新进入企业只浅层次地认为这是一个有潜力的市场,而对于这个市场的消费者定位、产品营销等并不了解。
更多的人可能对有机种植根本都不了解,对有机的技术、要求等不熟悉,只是盲目的开始从事有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