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是花农科技培训。加强对广大花农开展花卉种苗快繁、优质丰产栽培、轻型基质栽培、目标花期促控栽培等新技术及新材料应用的培训和咨询活动,培训达到1000人次以上,提高花农的技术水平。
四是培育和扶持龙头企业。培育龙头企业,重点是培育天源现代农业观光园有限公司、建民集团苗木基地、莲荷休闲垂钓山庄,再引进一批龙头企业,通过招商引资引进有实力强、品牌好的花木企业,壮大一批骨干企业,吸引实力雄厚的民营企业进入花木生产、经营领域,增强花木企业的引导带动能力。
4、资金来源
新扩基地按平均投资1500元/亩,共约需525万元,大棚、水电、管网等建设总投资371万元,产业规划需投资896万元。其中,财政扶贫专项资金164万元,行业部门资金300万元,业主投入资金400万元,农户自筹资金32万元。
5、产品销售
一是规划建设占地10亩的花木专业交易市场,为我市乃至周边地区花木的交易提供一个销售平台。
二是组织分散微小型农民企业家、群众参与组建花木专业合作社,支持合作社参加各种展示展销活动,在巩固邵阳本地销售市场的基础上,组织合作社前往周边城市开拓销售市场,以促进花木销售。
三是借助互联网,通过微信朋友圈、微店、淘宝等平台搭建“互联网+花木”的网络销售模式,顾客在网上下订单,花农直接从产地发货,从而扩大花木销售范围。
6、扶贫效益
到2020年项目建成后,花木种植面积达到5500亩,其中绿化苗木2500亩,年繁育200万株;观赏苗木1000亩,年繁育40万株;盆景1000亩,可产200万盆;先切花、高档盆花1000亩,可采切花500万支,高档盆花150万盆。实现经济效益3300万元以上。
共带动300户建档立卡贫困户,扶持贫困人口1000人,实现贫困人口年人均收入增加2000元。
(五)乡村旅游
1、实施对象
实施对象为两类:一是火车站乡的朱家村、莲荷村等五个村;二是无稳定收入来源的贫困户。
2、目标任务
以火车站乡的紫薇公园及周边休闲山庄和农家乐为依托,以花卉苗木观赏、水果采摘、烧烤、垂钓、农庄休闲等为主题,通过大力推进乡村旅游的发展,使已有乡村旅游项目得到明显的提升和完善。到2020年,基本形成“1心1带2区多点”的格局,实现乡村旅游与农业、乡村旅游与企业、乡村旅游与文化产业的联动。
1心:以紫薇公园为中心。
1带:乡村旅游优先发展带——莲荷村→鸡笼村→新洲村→东郊渔场→朱家村的观光休闲度假带。
2区:形成以紫薇公园为中心的观光旅游区,以朱家村、莲荷村等村沿线为休闲带的乡村度假区
多点:朱家村、莲荷村、东郊渔场、鸡笼村等。
争取每年接待游客2万人次左右,带动乡村旅游直接就业200人左右,间接就业500人左右,每年旅游从业农民人均增收10%。共带动50户建档立卡贫困户,扶持贫困人口150人左右。
3、建设内容
一是基础设施建设。修建旅游公共卫生厕所10座,投资70万元;修建旅游区照明绿化工程,投资100万元;修建旅游区旅游标识,投资10万元。
二是配套设施建设。旅游区对乡村旅馆、家庭旅馆的规模、设施进行改造,投资50万元;加强旅游区的供水工程改造,投资50万元;加快旅游商品市场的建设,使邵阳当地地方土特产品和地方特色工艺品、纪念品有一个销售网点,投资50万元。
三是环境整治。吸引有实力的企业,投入双清乡村旅游开发。建设旅游区内地下排污沟,对地下污水进行统一处理,投资100万元;建设垃圾回收点,对地面垃圾进行统一收集,投资10万元。
四是从业人员培训。加强旅游从业人员的培训,主要涉及旅游社服务人员、旅游景区服务人员、旅游饭店服务人员。培训服务人员的基本礼仪、对旅游景区的讲解等,培训不少于1000人次,投资10万元。
4、资金来源
本产业各项设施的改造、新建共需资金450万元左右。其中,财政扶贫专项资金30万元,行业部门资金100万元,业主投入资金300万元,农户自筹20万元。
5、扶贫效益
到2020年,基本形成“1心1带2区多点”的乡村旅游格局,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经营单位可达30家左右,其中农家乐25家左右,规模以上园区5家左右,年接待游客达2万人次左右,年营业收入超过600万元,可带动700人左右直接或间接就业,其中建档立卡贫困人口150人左右,实现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年均增收2000元左右。
(六)养殖(水产、生猪)
1、实施对象
实施对象为两类:一是高崇山镇乡东郊鱼场、邢家村、谢姜村、马石村、杨梅村,渡头桥镇的姚喆村、鸡笼村、光辉村、井泉村及云水铺乡(爱莲办事处)的云水村、云石村、大水村;二是无稳定收入来源的贫困户。
2、目标任务
2016-2020年期间,在高崇山镇、渡头桥镇、云水铺乡(爱莲办事处)新建或扩建养殖基地1100亩,其中水产养殖基地1000亩,生猪养殖基地100亩。至2020年底,形成以东郊渔场为主体,其它养殖基地为补充的生态养殖圈,产品涵盖鱼类(青鱼、草鱼、鲢鱼、鳙鱼、鲤鱼、鲫鱼)、泥鳅、龙虾、黄鳝、甲鱼等,年产值达1000万元;生猪存栏达到1万头,年出栏达到1.6万头,年产值达800万元。
共带动300户建档立卡贫困户,扶持贫困人口1000人左右。
3、建设内容
一是基础设施建设和改造。池塘、猪圈、水渠、电网、道路、沼气池、污水沉淀池、饲料加工间、防疫消毒室、输排水管道和管理用房等设施的改造和新建。
二是人员培训。对养殖工作人员进行技术和管理培训,加强对市场的了解,学习新技术。
4、资金来源
本产业各项设施的改造、新建共需资金1200万元左右。其中,财政扶贫专项资金140万元,行业部门资金290万元,业主投入资金730万元,农户自筹40万元。
5、扶贫效益
到2020年,本项目建成后,实现水产年产值达1000万元;生猪存栏达到1万头,年出栏达到1.6万头,年产值达800万元。带动300户建档立卡贫困户,扶持贫困人口1000人左右,贫困人口人均年收入增加1000元左右。
四、资金测算与筹措方案
(一)资金需求测算
1、光伏产业
十三五期间,光伏产业总建站规模830KW,按1万元/KW的建站成本,共需投资830万元,其中2016年完成投资550万元,2017年完成投资280万元。具体投资构成如下:
(1)电气工程800万元(含光伏发电系统、电缆及辅材、电器调试、设备装卸);
(2)土建工程15万元(含支架基础工程、设备基础工程、电缆沟工程、防护围栏);
(3)并网接入系统和勘察设计15万元。
2、蔬菜产业
十三五期间,蔬菜基地建设共需资金3270万元。其中,2016年至2020年分别投入650万元、1000万元、960万元、330万元、330万元。
总投资具体构成如下:
(1)基础设施建设投资1520万元。其中:平整土地2500亩,投资250万元;改造、修建机耕道20千米,投资200万元;改造、修建水渠30千米,投资150万元;改造、修建电网10千米,投资50万元;改造、修建供水管网10千米,投资20万元;按10亩1池修建抗旱蓄水池和蓄肥池,投资800万元;按10亩设立警示牌、1村设立1管理标牌标准,投资20万元;建设2个高标准育苗基地,平均每个基地面积3亩,投资30万元。
(2)蔬菜基地扩改投资1650万元。其中:改造蔬菜基地1500亩,投资150万元;扩建蔬菜基地2500亩,投资500万元;改造大棚100亩,投资100万元;新建大棚300亩,投资900万元。
(3)培训菜农2000人次,按500元/人.次计算,菜农培训投资100万元。
3、水果产业
十三五期间,水果产业发展共需投入资金3745万元。其中:财政扶贫专项资金800万元,行业部门资金100万元,业主投入2845万元。其中,2016年至2020年分别投入749万元、824万元、824万元、760万元、588万元。
总投资具体构成如下:
(1)基础设施建设投资1725万元。其中:平整土地1100亩,投资110万元;改造、新建葡萄架700亩,投资560万元;改造、新建草莓钢架大棚200亩,投资600万元;改造、修建机耕道10千米,投资100万元;改造、修建水渠20千米,投资100万元;改造、修建电网5千米,投资25万元;改造、修建供水管网10千米,投资20万元;按10亩设立警示牌、1村设立1管理标牌,投资20万元;对葡萄、草莓种植基地按10亩1池标准修建蓄水、蓄肥池,投资300万元。抽水机、水泵、输水管等农机化设备875万元。
(2)水果种苗培育或引进投资1970万元。到2020年底,水果生产基地总面积达到1580亩,其中:葡萄种植面积780亩,引进优质葡萄种苗投资930万元;草莓种植面积300亩,每年培育种苗投资30万元,五年共投资150万元;中秋酥脆枣种植面积140亩,引进种苗投资5万元;板栗种植面积260亩,引进种苗投资10万元;无花果种植面积100亩,引进种苗投资5万元。各种农药、肥料、浇水、果袋、叶面肥共投资350万,人工投入(种苗栽培、专业技术护理)共投资520万元。
(3)培训果农1000人次,按500元/人.次计算,菜农培训投资50万元。
4、花卉苗木
十三五期间,花卉亩木产业发展共需投入资金896万元。其中,财政扶贫专项资金164万元,行业部门资金300万元,业主投入资金400万元,农户自筹资金32万元。其中,2016年至2020年分别投入180万元、225万元、220万元、150万元、121万元。
总投资具体构成如下:
(1)基础设施建设投资776万元:其中:新建3500亩花卉苗木基地土地平整,投资350万元;扩、新建水泥道路10千米,投资100万;改造、修建水渠5千米,投资25万元;改造、修建电网5千米,投资25万元;花卉苗木基地按20亩1池标准修建蓄水池,投资276万元。
(2)花卉亩木树亩培育或引进,投资70万元。
(3)培训花农1000人次,按500元/人.次计算,菜农培训投资50万元。
5、乡村旅游
十三五期间,乡村旅游产业各项设施的改造、新建共需资金450万元左右。其中,财政扶贫专项资金30万元,行业部门资金100万元,业主投入资金300万元,农户自筹20万元。其中,2016年至2020年分别投入80万元、150万元、120万元、50万元、50万元。
总投资具体构成如下:
(1)基础设施建设投资180万元。修建旅游公共卫生厕所10座,投资70万元;修建旅游区照明绿化工程,投资100万元;修建旅游区旅游标识,投资10万元。
(2)配套设施建设投资150元。旅游区对乡村旅馆、家庭旅馆的规模、设施进行改造,投资50万元;加强旅游区的供水工程改造,投资50万元;加快旅游商品市场的建设,使邵阳当地地方土特产品和地方特色工艺品、纪念品有一个销售网点,投资50万元。
(3)环境整治投资100万元。含污水、垃圾处理及回收
(4)培训服务人员的基本礼仪、对旅游景区的讲解等,培训400人次,按500元/人.次计算,培训投资20万元。
6、养殖产业
十三五期间,养殖产业各项设施的改造、新建共需资金1200万元左右。财政扶贫专项资金140万元,行业部门资金290万元,业主投入资金730万元,农户自筹40万元。其中,2016年至2020年分别投入200万元、300万元、300万元、200万元、200万元。
总投资具体构成如下:
(1)基础设施建设和改造投资1100万元。池塘、猪圈、水渠、电网、道路、沼气池、污水沉淀池、饲料加工间、防疫消毒室、输排水管道和管理用房等设施的改造和新建。
(2)培训养殖及管理人员1000人次,按1000元/人.次计算,培训投资100万元。
(二)资金筹措方案
产业扶贫共需资金10391万元。
五、保障措施
扶贫攻坚,是实现全面小康的艰巨任务,也是落实共享发展理念的紧迫要求,如何实现对人民群众的庄严承诺,坚决打赢这场攻坚战,应重点在以下五个方面狠下功夫。
一是精准发力,在发挥组织作用上狠下功夫。建立健全扶贫开发工作领导机构,强化工作责任制和各级党政主体责任,做到领导亲自挂帅,亲自安排部署。确保分工明确、责任清晰、任务到人,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
二是精准调研,在摸清基层情况上狠下功夫。掌握基层第一手资料是打赢扶贫攻坚战的关键一环。要认真落实“第一责任人”要求,对照新一轮扶贫开发工作标准,及时深入低收入家庭开展调查研究,了解贫困状况,分析致贫原因,提出措施办法,制订扶贫规划,做到实事求是,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给党委政府当好参谋。
三是精准建卡,在确定具体对象上狠下功夫。建档立卡将为扶贫开发决策和考核提供重要依据。要认真执行农业部等九部门联合印发的《贫困地区发展特色产业促进精准脱贫指导意见》、《湖南省“十三五”农业现代化发展规划》,通过低收入家庭申请,综合考虑申报家庭的住房、教育、健康等方面情况,由所在村(居)召开村民(居民)代表大会进行民主评议,形成初选名单后,分别由乡(镇)、区人民政府进行逐级审核和复审确认,最后由村(居)委会公示确认名单,从而确保“扶真贫”“真扶贫”。
四是精准考核。进一步建立完善扶贫绩效考核体系,注重检验扶贫成效,形成倒逼机制,确保扶贫干部能够沉下去,做到扶持到户、因户施策。
五是精准督查,在工作落实推进上狠下功夫。以渡头桥镇为例,未来五年,占总人口10.96%且年收入低于2800元的贫困人口,需要跟全区人民一道共同迈入全面小康社会,任务艰巨。要坚持跟踪指导,加强督促检查,抓好工作落实;要加强对因残致贫、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等情况的调查研究,做到在精准施策上出实招、在精准推进上下功夫、在精准落实上见成效,增强低收入家庭“自我造血”功能,建立贫困家庭自我脱贫的体制机制,营造人人皆愿为、人人皆可为、人人皆能为的全社会参与扶贫开发的良好氛围,确保精准扶贫“一个不少、一户不落”。
为此,可以从如下几方面进行措施保障建设:
(一)加强组织领导。为统筹做好邵阳市双清区产业精准扶贫攻坚工作,区政府成立产业精准扶贫攻坚工作领导小组,由区政府分管领导任组长,发改、财政、交通、农业林业水利、国土、人社、经贸、文广、扶贫、供销、银行等相关部门为成员,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区农业林业水利局,由区农业林业水利局局长任办公室主任。各成员单位要充分发挥职能作用,各司其职,密切配合,确保产业精准扶贫工作有序、有效推进。要建立联席会议工作机制,定期研究解决工作推进中的矛盾问题。各乡(镇)、村要成立相应工作机构,统筹谋划好区域内产业脱贫攻坚工作,研究解决具体问题,精心组织,周密部署,全力推进产业精准脱贫攻坚工作。
(二)落实扶持政策。各相关部门要把产业扶贫项目重点向贫困村、贫困户倾斜,发挥集约效应,逐年度、逐项目地投入贫困村、贫困户建设。财政部门要做好财政扶贫资金的调配和全程监管,切实发挥财政扶贫资金的杠杆作用;金融部门要扩大财信担保、小额信贷扶持范围和扶持额度,支持龙头企业、合作组织、能人大户、贫困村和贫困户发展农业产业;各部门要在责任范围内对产业园区、产业项目、龙头企业、合作组织建设实行前置规划审批,对达不到带动贫困村、贫困户增收致富要求的,不予项目扶持。各乡(镇)、村要落实主体责任,重点解决好“扶什么”、“怎样扶”的问题;要根据市场需求,因地制宜地为贫困村、贫困户选准发展产业;要对各类自主创业主体,落实相关扶持政策,提供优质服务;同时,还要创建优良的投融资环境,积极吸纳贫困群众就业的企业,带动产业精准扶贫工作。
(三)资金保障。
1、优化项目选择,确保扶贫成效。围绕全区农业特色产业发展的“精准扶贫”工程,主动与上级部门沟通、对接、汇报,着力加强对全区产业扶贫开发工作指导力度,因地制宜优化扶贫产业项目的选择,瞄准向上争取资金的途径,抓好产业项目的布局和实施,积极做好全区产业精准扶贫发展的文章,保证扶贫资金用对用好用活,确保扶贫开发取得成效。争取市、省级以上财政扶贫资金2084万元,行业扶贫资金2520万元,业主投入资金5675万元,各乡镇、村及农户自筹112万元,把这些资金重点投入到产业扶贫项目中。
2、加大监管力度,保证资金落地。全区以“三严三实”教育为载体,注重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围绕扶贫、履职尽责,围绕项目,加强监督三个方面的建设,认真落实两个主体责任。以强化和提升扶贫资金监管为突破,以“制度”为手段,加大对扶贫资金的监管力度,提高风险防控能力,有效推进了全区扶贫项目资金监管工作的有序开展,保证资金快速落地,确保资金、项目和干部安全。实现扶贫资金真正带动贫困地区、贫困农民脱贫致富。
3、整合扶贫资金,发挥聚集效应。以扶贫攻坚为目标,建立部门联席会议制度,着力整合其他涉农资金定向投入。同时,加大产业项目开发力度、农民实用技术培训力度、基础设施建设力度,通过整合其他涉农资金,放大财政资金聚集效应,发挥财政扶贫资金“四两拨千斤”的作用,实现财政扶贫资金的保质增量。
4、健全公示制度,接受社会监督。在财政扶贫项目资金的监管上,注重财政扶贫资金和项目建设的管理,建立公示、公告制度,严格执行项目公告、公示和招投标制度,并自觉接受群众监督和舆论监督,确保了财政扶贫资金使用安全,实现财政扶贫资金公开透明、阳光运作,切实做到从扶贫项目资金申报“最先一公里”和实施“最后一公里”的全程监督。
5、发挥部门职责,共同参与监督。充分发挥各级人大、政协、纪委、审计的监督作用,坚持扶贫项目资金报同级纪检监察备案制度,充分发挥民生特派监督作用,严格遵守中央八项规定、省委十项规定和市委十项规定,严防“四风”反弹,从严管好用好财政扶贫资金,切实做到阳光扶贫、公正扶贫和精准扶贫。
6、注重宣传导向,严守扶贫资金“安全网”。通过电视、网络、报刊等形式,全方位多角度广泛宣传扶贫资金是“高压线”、“救命钱”的思想,积极引导全区各级各部门提高对财政扶贫资金管理的重要性、紧迫性的认识,从思想意识上规范行为方式,实现对扶贫资金的有效管理。通过积极有效的宣传、监管,有效编织好扶贫资金“安全网”,确保扶贫资金的安全使用。
7、改革扶贫资金管理体制,加强扶贫资金整合力度。针对当前专项扶贫、行业扶贫、社会扶贫“三位一体”不断发展的现实情况,建议上级应进一步改革扶贫资金管理体制,比如,扶贫资金的管理应该进一步下放到县级政府,扶贫项目和扶贫方式由县乡政府根据实际情况自主确定。中央和省级政府负责监督、检查、考核和评估,将工作重点放在扶贫的实际效果和资金是否滥用等方面。通过进一步下放资金管理权,真正实现扶贫资金的基层整合,提高资金使用的针对性和效果。
(四)全面创新试点。各乡(镇)、村要把产业精准扶贫工作作为重中之重,每年至少培育1个以上产业扶贫示范点。要按照“四+”(产品+,贫困户+,电商+,创新+)产业精准扶贫模式和“六动”(政府推动,企业带动,合作互动,园区(产业)牵动,大户联动,干部促动)产业精准扶贫措施,积极探索,因地制宜开展产业精准扶贫创新工作。创新中可以“一+”,也可以“多+”;可以“一动”,也可以“多动”,鼓励形式多样的创新方式,支持独具特色、富有活力的产业模式,加快探索多渠道、多元化的精准扶贫新路径。
(五)要确保贫困户和扶贫项目的精准,提升扶贫资金利用成果。一是逐户调查摸底弄清底细。由扶贫部门牵头,各级人民政府负责,通过户户见面、座谈交流等方式,进行摸底调查,精准掌握贫困家庭的基本情况、收入支出构成情况和发展意愿等。二是在扶贫项目安排上,切实突出“精准”,必须准确清楚老百姓想什么盼什么,在掌握每个贫困家庭致贫原因的基础根据贫困户实际需要进行有针对性的帮扶,因村施策、因户施法,实现对贫困农户的精准化扶持。
(六)建设人才队伍,搞好产业服务。要结合地方产业发展和扶贫工作实际,建设梯级人才队伍。一是聘请知名专家教授,为山区农业产业发展把脉问诊,明确产业发展方向,解决产业发展中存在的突出问题;二是针对产业发展的重点领域、关键环节引进专业技术人才,破解产业发展中遇到的“瓶颈”与“障碍”,提升产业发展水平;三是通过“请进来、走出去”等方式,培养留得住的本地人才、乡土专家,提升科技人员的服务能力和服务水平;四是千方百计调动基层农业科技人员从事产业扶贫、服务产业建设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为产业发展多做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