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政府发布《关于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的实施意见》,提出以稳粮增收、提质增效、可持续发展为目标,以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为重点,以发展适度规模经营为核心,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动农业生产方式、经营方式、资源利用方式和管理方式实现“四个转变”。到2020年,全省土地经营规模化率达到50%以上,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65%以上,种植业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84%以上。
山东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贯彻国办发〔2015〕59号文件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的实施意见
鲁政办发〔2016〕30号
各市人民政府,各县(市、区)人民政府,省政府各部门、各直属机构,各大企业,各高等院校:
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的意见》(国办发〔2015〕59号),推进农业转型升级,加快农业现代化进程,经省政府同意,现提出以下实施意见。
一、总体要求
(一)总体思路。牢固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把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作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的根本途径,以稳粮增收、提质增效和可持续发展为目标,以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和经营体系为重点,以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为核心,大力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着力转变农业生产方式、经营方式、资源利用方式和管理方式,推动农业发展由数量增长为主转到数量质量效益并重上来,由主要依靠物质要素投入转到依靠科技创新和提高劳动者素质上来,由依赖资源消耗的粗放经营转到可持续发展上来,不断提高劳动生产率、土地产出率和资源利用率,大力提升农业可持续发展能力,确保我省现代农业发展继续走在全国前列。
(二)主要目标。到2020年,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取得积极进展,全省承包土地经营规模化率达到50%以上,畜禽标准化规模养殖比重达到85%,农民合作社农户入社率达到50%以上,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65%以上,种植业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84%以上,农业可持续发展能力显著增强。
二、加快生产方式转变,提升农业发展质量和效益
(一)增强粮食综合生产能力。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坚守耕地红线,加快划定永久基本农田,大规模推进农田水利、土地整治、中低产田改造和高标准农田建设,加强粮食等大宗农产品主产区建设,探索建立粮食生产功能区和重要农产品生产保护区。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启动实施全省高标准农田建设规划,深入实施国家千亿斤粮食产能建设规划,在粮食产能大县建成一批优质高效粮食生产基地。扩大粮食高产创建规模,开展绿色增产模式攻关,实行良种良法配套、农机农艺融合,稳定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打造一批“吨粮市”“吨粮县”和“吨半粮乡”。到2020年,全省建成集中连片、旱涝保收高标准农田5982万亩,区域亩均粮食综合生产能力提高100公斤以上,建成粮食高产创建示范方3000万亩以上。探索建立有效机制,鼓励金融机构支持各类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积极参与高标准农田建设和中低产田改造,按照“谁受益、谁管护”的原则,明确责任主体,建立奖惩机制,落实管护措施。
(二)深入推进农业结构调整。坚持协调发展,推动粮经饲统筹、农林牧渔结合、种养加一体、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大力发展高效特色农业,调优调强园艺产业,做大做强特色产业,提升质量档次,集中建设一批果品、瓜菜、食用菌等标准化生产示范基地,扶持建设一批地方名特优果品生产基地,积极实施茶叶、蚕桑、中药材和蜂业等特色产业发展规划,力争到2020年,每个涉农县(市、区)至少培育2个产值在10亿元以上的优势特色产业。调活调精畜牧业,加强地方畜禽品种保护与开发,做强莱芜黑猪、里岔黑猪、鲁西牛、渤海黑牛、小尾寒羊、沂蒙黑山羊、德州驴、芦花鸡等地方特色品种,提升特种动物产业化水平。推进“粮改饲”试点,着力发展草食畜牧业,引导发展青贮玉米、苜蓿等优质饲草料,提高种植比较效益,促进粮经饲三元种植结构协调发展。实施“渤海粮仓”科技示范工程,开展“粮改饲”并举的多元化种植模式试验示范,加快盐碱地绿色开发关键技术研发,建立滨海盐碱地绿色、标准化“粮改饲”的多元种植体系。到2020年,全省青贮专用玉米3000亩连片种植面积达到200万亩以上,带动全省种植面积达到500万亩以上,实现青贮饲料基本满足草食家畜饲喂需要;优质牧草(苜蓿)1000亩连片种植面积达到20万亩以上,带动全省种植面积达到100万亩以上,苜蓿等优质干草基本满足产奶牛优质饲草需求。加快“海上粮仓”建设,提升水产养殖业,做大渔业增殖业,优化海洋捕捞业,做强加工流通业,拓展休闲渔业产业,到2020年,全省水产品总产量达到1000万吨。
(三)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完善农业生产标准体系、农产品质量检验检测体系和农业综合执法监管体系,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全面推行农业标准化生产,制定完善生产技术操作规程,培育农业生产团体标准,到2020年,蔬菜、果品、奶类等优势农产品标准化生产达到90%以上。强化农产品质量监管,健全从农田到餐桌的农产品质量安全全过程监管体系,加强省、市、县、乡、村五级监管队伍建设,健全完善区域性检验检测机构。严格农业投入品管理,强化农产品产地准出、市场准入检测。开展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试点,加快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追溯体系建设,强化上下游追溯体系对接,实现监管追溯平台互联互通和信息共享,不断扩大追溯体系覆盖面,推动实现农产品从农田到餐桌全过程可追溯。深入开展农产品质量安全县(市、区)创建工作,到2018年,实现农产品质量安全创建县全覆盖。
(四)大力实施农业品牌战略。深入贯彻实施“齐鲁灵秀地、品牌农产品”战略,打造山东农产品整体形象。建立品牌推进机制,加快培育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和企业产品品牌。建立品牌农产品评价体系,发布知名品牌农产品目录,加大品牌宣传,加强品牌保护、传承和创新,支持各类经营主体申请品牌认证、著名商标、驰名商标。构建品牌农产品线上线下相结合的营销体系,筹建山东品牌农产品网上商城。开展国家有机食品生产基地创建工作。扎实推进胶东半岛无疫区建设,引导企业开展生物安全隔离区建设,发挥无疫区品牌效益。到2020年,无公害、绿色、有机和地理标志农产品产地认定面积占食用农产品面积的60%以上,培育50个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和500个企业产品品牌,实现山东农产品整体品牌形象在国内外享有较高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五)加快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开展农产品加工业示范县(市、区)、示范园区、示范企业创建活动,引导农产品加工业向主产区、优势产区、特色产区、重点销区及关键物流节点梯度转移,形成加工引导生产、加工促进消费的格局。做优农产品初加工,扩大农产品产地初加工补助资金规模和品种范围。做强农产品精深加工,实施农产品加工技术服务平台建设项目,支持龙头企业加工设备改造升级,建设一批农产品加工技术集成基地。开展农产品及加工副产物综合利用试点,推进农产品副产物循环利用、加工副产物高值利用以及加工废弃物梯次利用,提高农产品加工转化增值率。到2020年,农产品加工业产值与农业总产值之比达到5∶1。
(六)推进农业生产机械化。加大农业机械化技术与设备研发力度,推广先进适用农机装备技术,推进相关技术集成应用,主攻薄弱环节机械化,优化提高机械设备性能,推进农机农艺融合、机械化与信息化融合。扩大农机深松(深耕)整地规模,今后5年完成深松(深耕)整地7435万亩。着力推进粮食生产全程机械化,主攻高效低损收获、宽幅精量播种、干燥、保护性耕作、秸秆综合利用、精准施肥和高效植保等环节机械化,提升粮食产前种子加工、产中机械化作业质量和产后干燥机械化水平。加快提升大宗经济作物生产播种、联合收获机械化水平,重点提升发展花生、棉花等作物生产全程机械化,推广发展大蒜、茶叶、中药材等作物生产重点环节机械化,破解发展大田蔬菜、水果等作物生产部分环节机械化。积极培育农机社会化服务主体,提高农机服务组织化程度和社会化服务能力。到2020年,全省粮食生产机械化水平达到93%,经济作物机械化水平达到65%,农业机械化发展继续保持国内领先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