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春三月,农村已是犁耙水响忙春耕,可荆州区八岭山镇北湖桥村的龚金春看上去却比较清闲。自从家里的耕地流转后,他就当上了“地主”,一边坐收土地租金,一边还在附近的“李开宝家庭农场”打工,在荆州区,像龚金春这样的“地主”还有很多。土地流转让这一群体变成“双薪族”。
土地流转催生“多薪”农民
土地,是农民的命根子。在城市打工效应的扩张下,越来越多的农村青壮劳动力走进了城市,留守的大多是老人、妇女和儿童。超强度的重体力活,对他们而言,已无法承受,令在外务工者也无法安心。
土地流转之初,许多农户都很担心土地权属问题,自己会不会永久性失去耕地?尤其是外出务工人员,担心年纪大了回家无耕地可种。
区农业局、区经管局组织机关干部多次到乡(镇)村、农户家中走访,反复宣讲政策。久而久之,农户的担忧消除了,土地流转速度逐渐加快。
龚金春给我们算了一笔账:家里原来种有10几亩田,年毛收入也就2万元左右。自从耕地流转后,他就在附近的李开宝家庭农场打工,一年能领到4万多元工资,每年每亩田还能拿到700元的租金。
从土地流转中尝到甜头的农户,争相将自家的耕地推荐给家庭农场或专业合作社。“李开宝家庭农场”负责人李开宝说,到现在还有很多农户找他,要把自家耕地流转给农场耕种。
在荆州区,像龚金春一样流转土地坐收地租、返聘务工领薪水的村民越来越多。
土地流转,发展了农村经济、增加了农民收入。去年,该区农业生产总值67亿元,同比增长4%,农村常驻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5500元,同比增长10%。
区农业局负责人苏颜京介绍,土地流转,为差异性、融合性生产奠定了基础,也有效解除了外出务工的后顾之忧。
比价效应加快土地流转
长期务农的李开宝,粮食丰收就是他的希望。每到收获季节,看到沉甸甸的稻穗,总是打心眼里乐。可随着种子、化肥、农药等生产成本不断攀升,每年收获的粮食,除去成本,只能勉强维持一家人的基本生活,若遇到天公不作美的年景,粮食就会减产欠收……
粮价过低、生产成本增加,分散种粮已无任何优势。如何发展现代农业、提高土地收益、增加农民收入?
区委书记周昌俊在全区农村工作会议上提出,要从城郊的实际出发,培育和引进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大力推进土地流转和农业规模经营,加快现代农业发展。区长夏光宏要求,要把土地流转拿在手上抓,2016年区政府将重点考核各镇办(管理区)、各村的土地流转情况。
在稳定和完善家庭承包经营的基础上,荆州区《关于加快推进农村土地流转的意见》出台。
区农业局、经管局按照全区“政府引导、产业带动、群众自愿、规范有序”的原则,积极探索土地流转的方式方法,推进土地流转的进程。
2012年,以政策为导向,在区农业局、经管局大力帮扶下,李开宝成为全市首家“家庭农场”的农场主,流转本村及周边部分农户土地3210亩,从事双低油菜、优质小麦、绿色水稻的种植和销售。规模化经营降低了生产成本,为他带来可观收益,也带动了周边百姓增收。
菱角湖管理区引导农场职工流转340亩耕地,成功引进江苏正信光伏有限公司农光互补发电基地项目。在管理区的保障大队,一排排发电板已经安装完毕,主体工程已基本完工,预计4月中旬可以并网发电。发电板下预留有香菇、白芨等喜荫农作物和养殖类产业的种植养殖空间,相关设施正在规划建设中。
农村土地流转,适度规模经营,有效降低了生产成本,进一步增强了农村经济发展活力。
截止去年底,全区累计流转土地达12.83万亩,涉及2.04万农户,分别占全区耕地面积的25.8%和农业户数的24.5%,百亩以上的规模经营户88个,李开宝家庭农场、天河国富家庭农场经营规模已超过3000亩,经营规模不断扩大,全区规模2000亩以上的家庭农场已达7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