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江都市
“一根甘蔗两头甜”,谈到“土地流转”话题,宜陵镇农经助理张学庭给记者打了个形象的比方。据介绍,去年以来,宜陵镇采用土地流转、招租发包、组建合作社等方式,在16个行政村、128个村民小组推行农业适度规模经营试点。截至9月底,该镇已流转农户4525户、土地11148亩。其中,7个村96个组的9505亩承包地已完成整村、整组土地经营权流转,4个村完成农地股份合作社组建。张学庭说:“整建制推进农业适度规模经营,走活了加快城乡统筹发展的一盘棋。”
催生农业“大管家”
指着一张全国地图,江都市宏顺农机服务合作社理事长唐洪显得特别兴奋:“我们的收割机南征北战,范围已覆盖东北、宁夏、上海、福建等地。如今,我又成了宜陵镇土地流转后的‘大管家’,农业机械派上了大用场。”
今年5月,41岁的唐洪参加宜陵镇土地流转招标会,通过几轮竞拍,他拍得2300亩土地的5年经营权。“用2300亩土地搞规模经营,让我实现了一举两得。”唐洪告诉记者,自2008年成立宏顺农机服务合作社以来,入社人数、大型收割机数量已从6人、30多台发展到现在的104人、80多台。现在搞土地规模化经营,一是可以增加农业机械的使用率,二是通过规模化种植、专业化生产、规范化管理,亩产效益比“一家一户”至少高出三成左右。唐洪介绍说,与农民一家一户忙种田相比,大户可通过“集团采购”、推广优良品种和“测土施肥”、机械化流水线作业实现降本增收,效益肯定比农民要好。“我正计划着进一步扩大经营面积,力争规模达到8000亩。”唐洪满怀信心地告诉记者。
记者在采访时了解到,截至目前,宜陵镇已产生农科站、专业合作社、企业、种田能手等4种类型的农业“大管家”34个。
土地流转能“生”钱
328国道把西湖村一分为二。沿着向南的一条水泥路,记者来到了张西组。目之所及,沉甸甸的稻穗随风摇曳,成片的丰产方即将开镰。张西组组长张步清告诉记者,张西组共有100户,已有99户签定了土地流转合同,剩下1户秋收后即流转。
农民为何对土地流转投“赞成”票?搞土地流转是不是村组干部的“一厢情愿”?记者就此采访了张西组的几位农户。66岁的张祥林告诉记者,他家有6亩田,儿子在外面打工,以前仅靠老两口来种田,即使风调雨顺,也只能赚一点辛苦钱。现在,他把田租给大户承包经营,每亩每年稳得267.5公斤水稻,按照目前市场价每公斤2.8元折算,6亩田可得租金4494元。平时,他仅帮大户给稻田放水一项,一季收入超过2000元。张祥林笑眯眯地说:“现在是手不动、腰不弯,收入比过去翻一番。”与张祥林的感受一样,抱着孙女的樊庆珍喜笑颜开:“儿子在宁夏打工,媳妇在企业上班,我上有80多岁的老人,下有6个月的孙女,要是在过去,6亩多田田只能‘望天收’。现在好了,什么都用不着烦神。”
“土地流转确实是‘一个欢喜两个笑’,农民怎么算都划得来,村组干部更省心。”张步清告诉记者,以土地入股的农民现在可以有三块收入:一是国家惠农补贴资金,二是入股租金保底分红,三是务工性工资收入。“即使将来大家年纪大了也不烦神,可以用流转金换养老金。”张步清说,随着土地流转工作的推进,西湖村的村组干部的工作重点正在向扶持承包大户、招商兴办企业、推进新农村建设方面转移。
规模经营是方向
谈到为何整建制推行土地流转,宜陵镇农经助理张学庭向记者道出了个中原因。近年来,随着城市化、工业化进程的加快,青壮年农民纷纷“洗脚上岸”、入城进厂,留守种田的几乎全部是妇女和老人,人称“3860”人员,农村土地经营规模小、成本高、效益低、抗风险能力差、市场竞争力弱等问题逐渐显现。此外,与宜陵镇工业项目相继投产开工相比,农业发展相形见绌,具有强劲支撑力、辐射作用大的农业大项目、好项目缺乏。“这些问题不解决,‘致富农民’就是一句空话。”
“在土地承包权不变的基础上,流转经营权,推行适度规模经营,打破一家一户种田模式,有利于解放农村生产力,有利于让老百姓多受益。”该镇分管农业的人大副主席王爱军告诉记者,宜陵的试点做法主要有两条:一是建立完善镇土地流转服务中心,实行一条龙快捷服务,对流转土地公开招租发包,并推行议标竞拍;二是大力推广土地股份制,形成“土地变股权、农户变股东,有地不种地、收益靠分红”的机制,确保利益分配以实物保底,以现金分红。
“我镇第三批试点工作已经铺开,明年动作更大,我们力争在2012年底实现农业适度规模经营全覆盖。”王爱军介绍,今后将全面接受江都现代农业产业园辐射,以“宜妃”品牌为支撑,建立生态观光农业园,扩种1500亩蔬菜,发展1000亩黄桃、500亩花木园艺、300亩钢架葡萄;与江苏里下河农科所、市种子公司合作,培育优质高产的稻麦新品种,建立优质商品粮基地;新建占地40亩的养鹿场……
农业现代化之路该怎么走?宜陵镇整建制推进农业适度规模经营,应该是捷径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