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人民日报
大荒地村位于吉林市城区北25公里,是该市的一个市级样板村。这些年来,村里的小日子一直过得还算殷实:全村920户3900口人,有耕地1300公顷,2010年人均纯收入达到了18000元。
过去,人们常说东北人小富即安,但是大荒地村没有这样。
经过村里反复考察、筹划,2011年1月召开了村民大会,把1300多公顷土地全部流转到村里,由村里成立农场,对土地实行集约化经营,统筹化管理,同时农场又与驻村企业进行公司加公司的对接,实行产业化运营。
转眼秋天到了,这里人们的生活发生了怎样的改变?
多赢账本各方满意
16日晚,日头刚刚落下,村里的路灯亮了起来。挟着丝丝凉意,我走进了村民朴春根家的小饭店。
48岁的朴春根在村里土生土长,他认为“村里这次土地集约化经营,对农民来说,非常合算”。
他算了笔账:“我有1.7公顷地,一年不种地能拿3万多块干钱。签了5年合同,不仅年年春天就给钱,让我们享受一年的银行利息,每年还会随行就市,看情况涨钱。土地流转后,我没啥事了,就在5月份开了这间小饭馆。现在,一个月挣个五六千不成问题。”
2011年1月,村里通过村民代表大会和村民大会讨论决定,鉴于村民每公顷水稻的纯收入在12000元左右,将流转费用定为13000元。国家的各项补贴每公顷有2500元,也一并发给农民。这样,农民不用种地,每年春天就可以拿到每公顷15500元的干钱。
“在土地承包经营权不变的情况下,他就算账了,不种地比种地拿得还多,刮风下雨与我无关。春天还拿秋天的钱。”村里的副书记管树新介绍,农民满意了,可土地收上来怎么管?我们在这个方面动足了脑筋。
村里成立了公司,大家叫它“农场”,统一对土地进行集约化管理。村里有驻村企业46家,以东福米业为代表,不少都是农产品加工大户。农场就近就便与他们进行了合作,村民称之为“人借马力,马借人威”。
由于实行机械化运营,统筹化管理,村里的农场首先对土地进行了规范化管理,仅明渠埋在地下一项,就让土地耕作面积增加了2%—5%。村里现在拥有各种大型田间作业机械70台,农业机械化的推行可大大降低生产成本,所以村里的农场也赚钱。
管树新在村里生活了几十年,他说,当年小岗村包产到户,释放了农业生产力。现在,实行集约经营,科学发展,是新一轮释放农业生产力。
土地流转以后农民怎么办?村里的46户驻村企业直接承载了这个问题。这些企业年农产品加工能力目前已达到18万吨,现在有800人在村企就业,平均年收入在15000至20000元之间。
要比就比幸福指数
“新农村要发展,但不能发展得不是农村的样了。未来,还得用田园风光为依托,发展现代农业,能在落地窗前看稻浪。”刘延东说。
刘延东既是村里东福米业的董事长,又是村委会主任。这是大荒地村去年实行的又一个探索“村企共建”的成果。
去年3月28日,村里实行了“村企共建”,成立了大荒地村的新党委。民营企业家刘延东在致富之后,一直回报家乡,他旗下的东福集团,也是村里经济发展的支柱,所以在村民中威望很高,以全票当选村书记。村主任也是经大家民主选举的,得票率达到了98%。
在生态农业有机农业上做文章是村、企达成的共识。这些企业都是经过环评一票否决才能进村的环保企业。
现在,村里正在上设备,以后取暖不烧煤,而是利用村里1000多公顷土地的稻草,压缩成稻草颗粒,将近1万吨的稻壳,压缩成炭棒做为取暖原料。而这些材料进入锅炉燃烧后产生的炉灰,又是农业生产中好的硅肥和钾肥。
管树新说,我们还正在建有机肥场,把垃圾中有用的废料,人畜粪便投入土地,增加地力。
说起发展方向,村干部们坦言,我们不比GDP,要比就比幸福指数。
2011年,村里新建由同济大学设计的农民新居7万平方米,可容纳600多户。作为配套,村里接下来要建牧业小区、蔬菜小区,由集体统一耕种,按平价标准卖给村民。
(编辑:凤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