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 张掖日报
昔日,一家人围着10多亩土地“转”,一年“刨”个万把元的收入,如今,将土地租赁给种田能手杲延善种植特色高效经济作物,老两口在自家土地上打工,再加上儿子、媳妇外出打工的收入……一手拿租金,一手拿工资,“两头获利”的刘旺庆坐在自家的房前算起了他的“幸福账”。像刘旺庆这样,通过土地流转实现增收致富的农民在山丹比比皆是,这是该县大力推进土地适度规模经营,促农增收的一个缩影。
多措并举,稳步推进土地流转
该县在不改变土地用途的前提下,采取转包、出租、互换,实行土地流转集约化、规模化经营,显现出能人带动、企业基地、合作社(协会)组织、亲友托管等多种土地流转模式,促进农业增产、农民增收。目前,全县流转土地17.5万亩,占总播面积的33.6%,涉及农户15987户,占农村总户数的42.1%。规模经营户达379户,流转面积千亩以上的村达59个,三分之二的农村劳动力转移到二、三产业求发展,农民非农收入占总收入的55%以上。
政府搭桥,政策扶持土地流转
在县乡成立流转工作协调领导小组,在16个村建立村级土地流转服务点,形成“县有中心、乡有站、村有点”的三级服务体系,为农户提供指导和服务。出台《关于积极推进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工作的指导意见》、《促进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扶持土地规模经营奖励办法》等,促进土地流转规模经营、有序进行。对连片规模经营的流转户,流转3年以上连片在200至500亩、500至1000亩、1000亩以上的,县财政一次性分别给予每亩20元、40元、60元的奖励。对流转土地发展设施现代农业的,由政府协调贷款,提供为期3年的贷款贴息,成效显著的,在有关项目资金安排上予以倾斜和支持。
双轮驱动,合力服务土地流转
大力引进、培植和发展农业龙头企业,积极组建农民专业合作社,引导企业、合作社发挥技术、品牌、资金、市场等优势,盘活土地资源,助推农业生产方式转向产业化、规模化和品牌化,以流转土地带动企业、合作社和农民互惠多赢。按照“公司+基地+农户、合作社+农户”的形式,通过企业、合作社租赁承包农民土地建立原料基地,与外地客商、加工企业签订购销合同,实行订单生产,签订农业订单35万亩。县芋兴粉业公司签订马铃薯种植订单合同3.2万亩,其中租赁农民土地直接经营2.9万亩。目前,该类企业已达12户。绿大地瓜菜种植专业合作社通过土地入股统一经营1500亩耕地发展白皮洋葱生产,亩均纯收入在1000元以上,农户通过收取租赁费和受雇务工亩均纯收入750元,现已成立该类合作社24家。
能人带动,引导扩张土地流转
积极搭建能人创业平台,组织实施能人带动战略,引导致富能人和种植大户租赁农民土地发展规模化经营,带动土地流转。致富能人张明清积极与德农公司等多家县内外农业企业联系,联合能人大户曹军德、赵英等人,以每亩450元的价格租赁承包土地4563亩,种植油葵、马铃薯等经济作物,农户在获得土地使用权转包费的同时,还可通过切种、种植、田间管理、收获等渠道增加农业务工收入。通过能人带动,全县土地流转也由过去村内转包、代耕代种向大户跨区域成片租赁发展,由单一的粮油生产向高效经济作物高原夏菜、中药材、制种等转变。流转大户成百上千亩租赁农村土地进行规模化种植,推动了全县马铃薯、高原夏菜、制种、双孢菇等主导产业的快速发展。土地流转出现了速度加快、规模扩大、形式多样的趋势,“村成片、社成带、户联户”的“一村一品”、“一镇一品”农业产业化格局正在逐渐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