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平县土壤环境保护方案
西平县在河南粮食生产核心区主体范围内,是产粮、油大县和蔬菜产业重点县。保护好土壤环境事关粮食安全,事关粮食核心区建设,事关西平县土壤污染防治工作的成败。为切实加强未污染和轻微污染农用地土壤环境保护,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落实预防为主,保护优先的工作原则,根据国务院《土壤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国发〔2016〕31号)、《河南省清洁土壤行动计划》(豫政〔2017〕13号)、《驻马店市土壤污染防治工作方案》(驻政办〔2017〕110号)要求,结合我县实际,制定本方案。
一、总体要求
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按照“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牢固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坚持预防为主、保护优先的基本原则,落实河南省委、省政府和驻马店市委、市政府关于土壤污染综合防治先行区建设的决策部署,多还旧账、不欠新账,以预防和确保优先保护类耕地面积不减少、环境质量不下降为核心,以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为出发点,立足全县土壤污染防治工作实际,加大优先保护类耕地土壤环境的保护力度,全面推进农业面源污染防治,严防工业源和生活源向农业转移。大力推进高效绿色循环农业发展和产业升级,提升土壤环境综合监管能力,创新土壤环境管理体制机制,探索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农用地土壤环境保护管理技术模式,构建政府为主导、生产经营者为主体、社会组织和公众共同参与的优先保护类农用地土壤环境保护体系。
二、工作目标
工作目标:到2020年,摸清农用地相关基础信息,全面防控污染源,基本建立农用地保护体系;结合农用地环境质量划分结果,实行分类管理,有效切断污染来源,促进农业绿色发展,推动农业产业升级,确保优先保护类耕地面积不减少,土壤环境质量不下降;结合驻马店市土壤污染综合防治先行区建设,推进土壤环境保护体制机制创新,提升土壤环境综合监管能力,积极学习先进经验,探索土壤环境保护新思路、新方法,形成一套切合实际、行之有效的土壤环境保护模式。
到2030年,优先保护类耕地不减少,土壤环境质量稳中向好,绿色、高效、现代化农业发展模式基本形成,土壤环境风险得到全面管控,土壤环境保护体系建立健全。
主要指标:到2020年,优先保护类耕地面积不减少,土壤环境质量不下降。
土壤环境保护工作具体考核指标要求如下:
表2-1西平县优先保护类耕地土壤环境保护方案考核指标
三、主要任务
(一)全面摸清农用地状况,夯实土壤环境保护基础
1.建设监测网络,加强监测管理
积极参与土壤环境监测网络建设。以国控、省控耕地土壤环境质量监测点位为依托,以驻马店市土壤环境监测网络建设为契机,积极参与点位布设工作;以重点监控企业及其周边、集中式饮用水源地保护区、果蔬菜种植基地、危险废物产生及处理处置企业为重点,做好风险监测点位布设工作,重点掌握涉重金属、危险废物企业周边的土壤污染情况。(县环保局牵头,县财政局、国土局、农业局等参与,各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管委会负责落实。以下均需各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管委会落实,不再列出)
加强监测能力建设。结合我县土壤环境监测能力建设工作,重点加强农用地土壤环境监测能力。通过配备重金属快速检测仪、农药残毒快速检测仪等土壤污染物快速检测监管执法设备,改善农用地土壤环境监测条件;加强监测队伍建设,建立农用地土壤环境监测小组,积极参加上级部门组织的监测人员培训,提高人员农用地土壤采样、快速检测分析、执法检测等监测执法能力。鼓励有资质的社会环境监测机构有序、合法、合规参与农用地土壤环境监测。(县环保局牵头,县农业局、发改委、财政局等参与)
建立农用地土壤环境质量监测制度。加强土壤环境质量例行监测,耕地基础点位每5年监测1次,掌握全县农用地土壤环境质量状况及其变化;风险点位每年监测1次,重点关注六价铬等重金属指标,掌握重点区域土壤环境质量状况及其变化情况,及时预防土壤污染。(县环保局牵头,县财政局、国土局、农业局等参与)
2.开展农用地摸底排查,建立农用地信息档案
以农用地土壤污染详查为契机,结合我县实际,分部门、分层次开展农用地信息摸底工作。以基本农田为重点,以乡镇、街道为基本单位,核实各乡镇、街道的农用地分布、面积、作物类型、种植结构、集中连片情况,打好农用地分类工作基础。进一步收集完善农业投入品使用情况、农业面源污染防治、灌溉水水源等农业生产信息。在开展工业企业环境监管、工业固体废物堆存场所排查、生活源控制等工作时,优先开展农用地周边的相关污染源、排污途径排查。环保部门负责摸清农用地周边污染源信息,农业部门负责种植结构、农艺措施、化肥农药使用等农业生产情况和农业面源污染信息,国土部门负责理清农用地分布、面积、集中连片情况、基本农田分布情况等土地空间分布信息,水利部门负责查清灌溉水情况。(县农业局牵头,县环保局、国土局、水利局、卫计委、发改委、林业局、畜牧局、科工委等参与)
建立摸底信息共享。结合前期摸底情况,建立信息共享共通机制,做好分析研判,为农用地土壤环境质量划分、土壤环境保护工作提供前期参考。以土壤污染防治协调机制为依托,构建农用地土壤环境保护信息共享机制,充分实现信息共享。根据各部门分工,协调合作,建立农用地信息档案,摸排信息档案作为农用地土壤环境质量划分的重要参考,并根据农用地土壤环境质量划分结果,进一步完善。(县农业局牵头,县环保局、国土局、水利局、林业局、畜牧局、科工委等参与)
3.开展土壤环境质量类别划定工作,明确保护重点
核查详查点位。按照国家和河南省土壤污染状况详查工作总体部署,对国家和省下达的农用地详查点位进行现场核查,对需要调整的点位提出调整意见。结合调整结果,确定我县详查点位情况,积极做好当地人员访谈,确保采样工作顺利进行。(县环保局牵头,县财政局、国土局、农业局等参与)
积极配合农用地土壤环境质量类别划分工作。按照驻马店市安排部署,农业部门应积极配合河南省、驻马店市农业部门,学习试点区域工作经验,按照国家农用地土壤环境质量类别划分技术指南,结合西平县前期开展的农用地摸底信息档案,根据土壤环境质量状况,综合考虑农产品超标情况、土壤污染来源、污染途径、农用地集中连片程度等,以耕地为重点,将未污染和轻微污染的农用地划为优先保护类、轻度和中度污染的划为安全利用类、重度污染的划为严格管控类。2018年底前完成全县农用地土壤环境质量类别划定工作。(县农业局牵头,县环保局、国土局、林业局、畜牧局等参与)
(二)明确保护目标和预防重点,强化保护措施
1.积极探索土壤污染源解析
在省、市相关部门的技术指导下,基于土壤详查、相关部门资料调查与收集,针对农用地,尤其是优先保护类耕地,客观评价其土壤环境质量现状,解析土壤污染来源、污染范围、污染特点、污染程度及污染物种类,分析土壤中污染物种类、来源和分布,查明土壤环境中主要污染物组分的类型、分布范围及污染程度。明确全县土壤污染情况的主要问题与成因,从而精准找出问题症结所在,有针对性地多方面、多角度提出保护措施,科学指导土壤环境保护实践工作的开展。(县环保局牵头,县农业局、国土局、水利局、科工委、林业局、畜牧局、发改委等参与)
2.细化保护任务
根据全县农用地土壤环境质量类别划分结果,分部门、分层级落实土壤环境保护工作。建立县、乡镇(街道)、片区3级管理层次,落实各级政府、相关部门任务划分,明确各方目标,加大土壤环境质量保护力度。县级层面负责统筹管理全县各乡镇(街道)、环保、农业、国土等部门工作;乡镇(街道)负责辖区内的各项土壤环境保护工作,积极联系相关部门,确保优先保护类耕地面积不减少,土壤环境质量不下降;以乡镇(街道)为单位,根据耕地的产权、归属、生产经营、种植结构、灌溉水源、外部污染源等情况,按照片区内基本情况一致的原则,将辖区范围内的优先保护类耕地划分为若干责任片区,以村干部或生产经营者为责任人,实施片区管理。(县农业局牵头,县环保局、国土局、水利局、科工委、畜牧局、发改委等参与)
3.建立网格化管理
以县、乡镇(街道)、片区3级管理网络为依托,以片区为基本单位开展网格化管理工作。环保部门根据片区划分,集中整治外部污染源,切断污染途径,防止外部污染源污染农用地土壤环境;农业部门根据片区划分,加强农业面源防治,推动农业绿色发展和产业优化升级;国土部门负责土地空间管理,优先将优先保护类耕地划定为基本农田,严防占用优先保护类耕地。以种粮大户、家庭农场、合作经营社为试点,探索以生产经营者为负责人的“田长制”。生产经营者全面负责优先保护类农用地的环境保护工作,关注农田周边污染,及时向环保部门举报排污、倾倒行为。在农业部门指导下,积极参与农业面源防治工作,落实农业绿色发展和提质升级。按照“谁保护,谁受益”的原则,统筹各项补贴,优先向农业面源防控积极、耕地环境质量良好的地块倾斜。(县农业局牵头,县环保局、国土局、水利局、科工委、畜牧局、林业局、发改委等参与)
4.完善信息档案,明确各方责任
结合县、乡镇(街道)、片区3级管理网络,以片区为基本单位,建立全县优先保护类耕地土壤环境质量档案信息。信息应包括统一编号、基本情况(面积、权属)、外源防控情况、农业面源防控情况、灌溉水情况、各方责任人及联系方式。根据土地利用变更和土壤环境质量变化情况,每3年对档案信息进行更新,逐步完善耕地土壤环境质量档案信息。(县农业局牵头,县环保局、国土局、水利局、林业局、畜牧局、科工委、发改委等参与)
5.建立耕地质量定期研判响应制度
建立土壤环境质量定期评估制度。根据土壤环境质量监测结果,每年研判农用地土壤环境质量状况,评估农用地周边污染风险,解析变化趋势及原因,并及时查清影响土壤环境质量的诱因、来源、责任方。以分析研判和调查结果为依据,及时采取应对措施,开展专项防治工作,确保优先保护类耕地面积不减少,土壤环境质量不下降。(县农业局牵头,县环保局、国土局、水利局、林业局、畜牧局、科工委、发改委等参与)
(三)严格监管外部土壤污染源,杜绝土壤污染转移
1.防控工业源污染排放
自2017年起,排查农用地周边工业污染源。对农用地周边3km范围内现有重点工业企业进行排查,对可能造成土壤污染的相关行业企业加强监督检查,防止对耕地造成污染。(县环保局牵头,县农业局、国土局、科工委等参与)
加大农用地周边工业企业环境管理力度。有关部门应加强对农用地周边企业的日常监察、监管力度,督促农用地周边企业采用新技术、新工艺,加强污染防治,提升清洁生产水平。重点防控含铬废水排放,确保废水、废气排放和固体废物处理、处置符合国家有关规定,防止对周边农用地土壤造成污染。(县环保局牵头,县农业局、国土局、科工委等参与)
严控新增工业污染。根据国家相关规定,严格控制在优先保护类耕地集中区域新建有色金属冶炼、石油加工、化工、焦化、电镀、制革等行业企业,环保部门依法不予审批可能造成耕地土壤污染的建设项目。(县环保局牵头,县农业局、国土局、科工委、发改委等参与)
2.防控各类废弃物污染转移
加强监督检查,严防污染物违法排放、倾倒行为。2017年起,开展向耕地及农田沟渠中排放有毒有害工业废水和未经处理的畜禽养殖粪便,占用耕地倾倒、堆放建筑垃圾、医疗垃圾、工业废料及废渣等违法行为的专项检查。及时采取措施,安全稳妥处置污染物,防止进一步污染农用地。严格追究排污、倾倒者责任,并根据检查结果,及时总结经验教训,提高污染防控管理水平。(县环保局牵头,县农业局、畜牧局、住建局、综合执法局、国土局、科工委、发改委等参与)
加大危险废物、工业固废收集、转运监督管理。一是源头严管,严控转运去向,从源头切断非法倾倒、堆放行为。二是过程严控,环保部门应加强信息沟通,对过境的危险废物、工业固废运输车辆进行重点监管,严防其违法倾倒。三是区域严防,通过在优先保护类耕地周边设立宣传警示标识,依法合理设置路障等措施,预防非法倾倒、堆放行为。(县环保局牵头,县农业局、国土局、科工委、交通局、公安局、发改委等参与)
(四)防治农业面源污染,推行农业绿色发展
1.实施农药使用严格管控,推行绿色防控技术
严格控制农业生产过程中使用高毒、高残留农药,优先实施高剧毒农药替代计划。加大农产品市场准入工作力度,强化入市检测,以粮食、蔬菜、芝麻、水果等作物为重点,大力推进例行监测、动态管理、产品认证和质量追溯四项制度建设,落实监管责任,倒逼农民使用低残留农药或者减少农药使用量。2020年底,全面建立高毒、高残留农药全过程监管体系。(县农业局牵头,县供销社、环保局、粮食局、财政局、工商局等参与)
推广科学高效施药技术。推行精准科学施药,对症适时适量施药。在准确诊断病虫害并明确其抗药性水平的基础上,配方选药,对症用药。开发应用现代植保机械,替代跑冒滴漏落后机械,减少农药流失和浪费。2018年底前,完成西平县设施蔬菜基地的施药技术和施药机械调研;2019年,全面推广可以提高细小雾滴利用率的高效施药技术、高效防飘喷雾技术、光电机一体化技术等;2020年,全面完善全县设施蔬菜高效施药技术设施建设。(县农业局牵头,县供销社、财政局、工商局等参与)
全面推进绿色防控和统防统治技术。在西平县果树示范区绿色防控技术经验的基础上,在各乡(镇)果园和蔬菜基地全面推广防虫网、杀虫灯等绿色防控技术。2018年底前,分别制定果园、蔬菜绿色防控技术模式;2019年底,组织有绿色防控经验的技术人员,建立专业化绿色防控组织,提供蔬菜和果园等病虫害的专业化防控服务;2020年,园艺作物标准园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覆盖率达到80%以上。在西平县二郎乡统防统治试点经验成果的基础上,积极推进各乡(镇)主要粮食作物统防统治技术。2018年底前,聘请实践经验丰富的人员作为统防统治技术员,建立病虫防治统防统治专业化服务组织;2019年底,利用移动信息平台、简报等媒体工具,构建定期统防统治信息发布制度,宣传统防统治理念;到2020年,病虫害专业化统防统治覆盖率达到50%以上。(县农业局牵头,县供销社、财政局、工商局等参与)
推广绿色防控与统防统治融合技术。结合西平县杨庄乡绿色防控与统防统治示范基地技术成果,在全县粮食主产区积极推进绿色防控和专业化统防统治的融合。2018年底前,根据粮食作物种类,以农药减量控害保安全为目标,结合生物防治、物理防治技术,分别制定芝麻、玉米、小麦等主要作物绿色防控技术模式;2019年,建立或者依托现有专业化统防统治组织,实施绿色防控技术,推行统一组织、统一发动、统一时间、统一技术、统一实施的“五统一”措施;2020年,主要农作物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覆盖率显著提升,粮食主产区均建立绿色防控技术和统防统治技术融合示范点。(县农业局牵头,县供销社、财政局、工商局等参与)
提高病虫害预报预测准确性。根据病虫情的发生发展规律、近期户外调查的病虫情信息,结合影响病虫种群数量变动的主要因子未来变化情况,作出科学准确预测。根据病虫害预测情况,确定具体防治面积、防治作物、药品名称、用药技术、用药剂量和用药时间等信息,并通过网络、村委会广播等媒体发布,组织有经验的技术人员下田指导农民科学合理适量施药,保障病虫害防治效率和效果。(县农业局牵头,县供销社、工商局等参与)
2.合理使用化肥,提高利用效率
继续推进测土配方施肥工作。积极申请河南省测土配方专项资金,增加专项资金投入,重点在高标准粮田规划区内全面开展测土配方施肥,三年进行一次轮测,实现周期性测土;加强对农户测土配肥的补贴力度,将部分测土配方专项资金直接补贴给使用配方肥的农户,提高补贴效率;加大配方肥在设施农业及蔬菜、果树、茶园等经济园艺作物上的应用;扩大土壤测试指标范围,在常规五项测试指标(有机质、氮、磷、钾、pH)的基础上,增加铁、镁、硫等中微量元素测试,提高测土配方精准度。探索构建政企联合开展测土配方的模式,选定实施测土配肥的相关企业进行资金补贴,企业将智能配肥机逐渐普及到农村地头,将测土配肥商业化运作,加速测土配肥的普及。2020年,实现主要农作物精准化施肥,化肥使用量零增长,优先保护类耕地测土配方施肥技术覆盖率达到95%。(县农业局牵头,县供销社、财政局、工商局等参与)
大力推广高效施肥技术。在施肥过程中要注重小麦水肥耦合,大力推广水肥一体化技术。结合高效节水灌溉,在化肥施用强度较大的地区示范推广滴灌施肥、喷灌施肥等技术,促进水肥一体下地,提高肥料利用效率。在果园、蔬菜基地发展绿肥,注重有机无机肥配合,有效控制氮磷肥用量。在地力较差的地区探索实施周期性深耕深松和保护性耕作。到2020年,农作物肥料利用率达到40%以上。(县农业局牵头,县供销社、工商局等参与)
加快中低产田改造,提升土壤肥力。严格依法落实秸秆禁烧制度,整县推进秸秆全量化综合利用,优先开展就地还田。在农田基本设施配套齐全、灌溉用水充沛的地区,重点推广秸秆快速粉碎还田腐熟技术;在秸秆直接还田条件不成熟的区域,重点推广生物快速腐熟堆肥技术;砂姜黑土区,重点推广秸秆还田、增施有机肥技术。(县农业局牵头,县供销社、工商局等参与)
3.加强农药包装废弃物回收处理
开展农药包装废弃物定期调查工作。在己开展的农药包装废弃物调查基础上,建立定期调查制度,建立农药使用台账制度。由优先保护类耕地片区负责人统计农药使用量、使用药剂、使用次数等农药使用信息,农业部门负责定期核实,并记录到片区信息档案。每年开展1次全县农药包装废弃物状况调查工作,摸清回收处理状况及非正规堆放点位置信息,建立年度整治清单,并根据清单有序开展清理整顿工作。(县农业局牵头,县财政局、环保局、供销社、工商局等参与)
建立并完善农药包装废弃物回收体系。将农药包装废弃物回收处理资金纳入县财政预算,并要求农药生产和销售企业拿出部分资金,共同设立农药包装废弃物回收处理专项资金。选取盆尧镇和人和乡两个乡镇建立农药包装废弃物有偿分类回收站点,并对接转运和处置单位。按照废弃物材料性质不同,设置相应补偿金额或“以废换物”回收机制,鼓励农民自觉进行农药包装分类回收;设置专门回收管理人员,配备回收桶和转运车等专用设备;通过印发手册、宣传单、打标语等方法向农民宣传普及农药包装废弃物分类方法、回收站点位置、联系方式等信息,方便农民配合回收工作。各村可根据农药使用情况和包装废物调查结果,结合农村环境综合整治要求,配备一定数量的保洁员,负责一定区域内环境卫生的同时,定期捡拾农药包装废弃物并集中到指定场所,统一处理。力争到2020年,实现优先保护类耕地农药包装废弃物全回收。(县农业局牵头,县财政局、环保局、供销社、工商局等参与)
4.严控地膜使用质量,完善农膜回收利用制度
推进地膜覆盖减量化,产品标准化。积极推进地膜覆盖技术合理应用,科学推广“一膜两年用”技术,延长地膜使用寿命,减少地膜用量。全面落实使用标准地膜,推广应用0.01mm以上的加厚地膜,禁止生产和使用非标准地膜。(县农业局牵头,县财政局、环保局、供销社、工商局等参与)
完善农膜回收机制。大力推广新型高效地膜回收机具作业,加大地膜回收机具补贴力度,推广一批仿地表形性好、适用性强、作业效率高的废旧地膜回收机具。2018年底前,在农膜使用量较大的盆尧镇和二郎乡建成农膜定点回收站,通过村广播、宣传栏等途径进行宣传,建立定点有偿回收机制,根据废弃农膜上缴重量,兑换洗衣粉、肥皂、脸盆等生活用品,回收量较大的,可根据情况进行一定现金补偿。结合试点工作经验,逐步推广到全县。2020年,优先保护类耕地农膜回收率达到90%以上。(县农业局牵头,县财政局、环保局、供销社、工商局等参与)
5.严格管控畜禽养殖污染,强化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
以师灵、谭店等乡镇规模肉牛场,芦庙、出山、嫘祖、师灵、盆尧等乡镇生猪规模养殖场,五沟营、师灵等乡镇蛋鸡规模养殖场为重点,对农用地周边规模化养殖场、养殖小区、养殖户进行专项排查,摸清畜禽污染物的产生量、畜禽粪污处理处置、环保设施等基本情况。(县畜牧局牵头,县农业局、环保局等参与)
根据排查结果,建立畜禽污染重点监管名录,对不符合标准的养殖场依法进行关闭、搬迁。加强对优先保护类耕地周边养殖场监督管理工作,督促其配套建设粪污处理和综合利用设施,严控畜禽污染排放转移。2018年10月底前,规模化养殖场/养殖小区配套建设废弃物处理设施比例达到100%。严控畜禽粪污直接进入农用地,针对进入农用地的沼肥、农家肥等进行抽样检测,超出相关标准的,严禁在农用地中使用。(县畜牧局牵头,县环保局、农业局等参与)
6.加强灌溉水管理,推进节水农业
开展灌溉水调查工作。以优先保护类耕地为重点,摸清全县农用地灌溉水情况,掌握灌溉水来源、水源灌溉区域、污水灌溉情况等信息。按照灌溉周期,每年对灌溉水水源进行水质监测。根据监测结果,建立灌溉水水源名录,并严格按照农用地灌溉水质标准,实行不符合标准水源的退出、替换制度。(县水利局牵头,县环保局、农业局、林业局、国土局等参与)
按照优先保护类耕地片区划分,坚持定点取水,定渠进水,整合片区的灌溉水水源、取水口、灌溉渠道,水质监测结果,掌握优先保护类农用地片区灌溉水情况,记录到优先保护类耕地的档案信息中。(县水利局牵头,县环保局、农业局、林业局、国土局等参与)
加强灌溉水水源地、水质保护。2019年底前,完成全县灌区内入河排污口排查,确定各个排污口的准确位置,详细掌握排污口名称、责任单位、水质水量等情况。严禁向优先保护类耕地灌溉水源地非法倾倒、非法排放污水。(县环保局牵头,县水利局、农业局、林业局、国土局等参与)
推行节水农业。突出农艺节水和工程节水措施,推广水肥一体化及喷灌、微灌、管道输水灌溉等农业节水技术,健全基层节水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体系。充分利用天然降水,积极有序发展雨养农业。严控大水漫灌等粗放灌溉方式,减少地表径流对耕地土壤的污染。(县农业局牵头,县水利局、环保局、林业局、国土局等参与)
(五)加强生活源管控
规范生活垃圾收集处理。以创建省级生态文明县、文明乡镇为出发点,规范乡镇、村庄的生活垃圾收集处理。按照非正规垃圾堆放点排查工作有关要求,对其进行排查,建立非正规垃圾堆放点清单,摸清数量、分布及其对周边农用地土壤环境的影响。根据排查结果,对距离农田较近且环境风险较高的垃圾堆放点,制定非正规垃圾堆放点整治方案。(县住建局牵头,县环保局、科工委、农业局、林业局等参与)
加强污水处理厂污泥处理处置。定期对污水处理厂进行监督检查,确保在线监测设备正常运行。加强对已建成污水处理设施的运行、管理,加大对污泥去向检查力度,规范污泥处置活动。严控污水污泥直接进入农用地。(县住建局牵头,县环保局、科工委、农业局、林业局等参与)
(六)优化空间布局,发展绿色高效农业
1.推动基本农田划定,严守耕地面积不下降
根据永久基本农田划定工作要求,将符合条件的优先保护类耕地划为永久基本农田,并划定为粮食生产功能区和重要农产品生产保护区,实行严格保护。在优先保护类耕地集中的地区,积极开展高标准农田建设。(县国土局牵头,县农业局、林业局、环保局等参与)
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坚守耕地红线,强化耕地保护意识,强化土地用途管制,强化耕地质量保护与提升。坚决防止耕地占补平衡中补充耕地数量不到位、补充耕地质量不到位的问题,坚决防止占多补少、占优补劣、占水田补旱地的现象。(县国土局牵头,县农业局、林业局、环保局等参与)
2.转变农业生产方式,实施绿色发展新模式
树立绿色发展的农业生产经营理念,加快转变农业生产方式,由资源消耗型的粗放农业生产向精细、绿色、低碳、循环的现代化农业发展,避免因过度施肥、滥用农药等掠夺式农业生产方式造成土壤环境质量下降。科学合理安排种植业、养殖业发展方向和开发强度,限制资源消耗大,环境污染风险高的产业规模。各级政府、相关部门、农业生产经营者都应加快农业发展理念转变,通过邀请专家授课、宣传下乡等活动,加强宣传教育,树立绿色发展新观念、新思路。(县农业局牵头,县环保局、畜牧局、林业局等参与)
3.推动农业产业升级
积极发展多种形式适度规模经营。支持通过土地流转、土地托管、土地入股等多种形式发展适度规模经营,加强典型经验总结和推广。鼓励农业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行业协会等加强合作,推进代耕代种、病虫害统防统治等服务的专业化、规模化、社会化。对符合条件的经营业主,按照集中连片流转面积、种植结构调整、与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签订订单情况,分等级进行现金奖励。对已形成规模经营流转的土地,优先安排土地整理、农田水利灌溉、农业综合开发等高标准粮田建设项目。(县农业局牵头,县畜牧局、林业局、国土局等参与)
积极组织农业部门、农业生产经营者代表参观学习先进生态农业经营运作模式。根据我县特色农业情况,整合现有农业品牌,鼓励农业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行业协会等加强合作,打造区域性绿色农业品牌。依托农业产业化组织,以蔬菜生产基地和食用菌基地建设为重点,开展“一县一品”创建、“三品一标”农产品基地建设、申报国家级质量安全示范区等工作,积极推进全县特色高效农业发展,以提高农产品质量为动力推动农业生产经营者加强农用地土壤环境保护。(县农业局牵头,县畜牧局、林业局、财政局等参与)
4.配套林网,恢复农业生态系统
遵循生态系统整体性、生物多样性规律,合理确定农用地种养规模,建设完善防护林网、灌溉渠系等田间基础设施,恢复田间生物群落和生态链,实现农田土壤生态循环和稳定。以现有路沟渠港绿化为重点,对所有荒路荒沟荒港进行全部绿化,扩大绿化宽度,提高绿化层次。同时,整合农业综合开发项目、高标准粮田项目、千亿斤粮食建设项目、扶贫项目、土地整理等涉农项目,统一规划,建设高标准的农田防护林体系。树种配置以乡土树种为主,栽植深根窄冠的高大乔木揪树、榆树、朴树、榉树、白蜡、银杏等,2020年,优先保护类耕地林网控制率达到95%。(县农业局牵头,县畜牧局、林业局、财政局等参与)
(七)强化宜耕后备土地资源保护
加强我县未利用地的保护,严格控制开发强度。强化我县区域内滩涂、裸地等纳入耕地后备资源的未利用地保护。定期开展巡查,禁止向宜耕后备区域倾倒、堆放工业废渣及城市垃圾、粪便和其它有害废弃物。(县农业局牵头,县环保局、国土局等参与)
拟开发为农用地的,县政府组织开展土壤环境质量状况调查评估。根据评估结果确定农产品种植结构,不满足相应标准的,不得种植食用农产品。(县农业局牵头,县环保局参与)
四、保障措施与组织实施
(一)组织领导
建立全县土壤环境保护工作协调机制,并将土壤环境保护工作纳入全县土壤污染防治工作协调机制中,县政府定期召集各相关单位研究解决重大问题。县环保局要加强统一指导、统筹协调和监督检查,各有关部门要认真按照职责分工,密切配合,协同做好土壤环境保护相关工作。每年11月底前县环保局要将本年度工作进展情况向县政府报告。(县环保局牵头,县发改委、科工委、财政局、国土局、住建局、水利局、农业局、林业局、畜牧局、粮食局、供销社、工商局等参与)
(二)项目储备
制定项目储备库入库技术指导工作方案,建立完善土壤环境保护项目库,提升项目储备能力,积极争取国家有关资金支持。入库项目应根据前期工作基础,按照轻重缓急、择优遴选的原则,进行合理排序,并对延续项目和当年未安排的项目实行滚动管理。优先将相关资金安排用于立项和可行性论证等前期准备工作充分的项目。(县环保局牵头,县发改委、科工委、财政局、国土局、住建局、水利局、农业局、林业局、畜牧局、粮食局、供销社、工商局等参与)
(三)宣传教育
实施农业绿色发展全民行动,倡导节约、低碳的绿色生活方式,积极引导农业生产经营者采用绿色清洁的农业生产方式。结合我县土壤环境保护宣传教育工作方案,普及农用地土壤环境保护相关知识,引导公众参与保护土壤环境。加强政策法律法规宣传解读,营造保护土壤环境的良好社会氛围,推动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把土壤环境保护宣传教育融入党政机关、学校、工厂、社区、农村等的环境保护宣传和培训工作。鼓励种粮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以及民间环境保护机构参与农用地土壤环境保护。及时总结经验和技术模式,通过召开现场会、制作宣传品等方式开展多层次、多形式的宣传推广工作,充分发挥土壤环境保护的社会效益。(县农业局牵头,县委宣传部、科工委、教体局、国土局、住建局、环保局、粮食局等参与)
(四)技术支持
1.支持绿色农业生产技术、农业投入品等科研工作
支持在我县开展有机肥使用、农药绿色防控等研究,鼓励企业、产业集聚区与高校、科研院所开展合作,推进产学研结合,加速土壤污染防治技术成果转化。通过做好投入品控减总量和提高资源利用率,促进耕地地力持续提高,保证粮食数量和质量安全,以较少的农业资源消耗,在改善环境的同时,获得较高的农业生产效益。(县科工委牵头,县财政局、教体局、环保局、发改委、国土局、住建局、农业局、林业局等参与)
2.大力推行适用技术
积极引进农业投入品减量高效利用、有害生物绿色防控、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等方面的先进技术,加快成熟适用绿色技术、绿色品种的示范、推广和应用。(县农业局牵头,县财政局、林业局等参与)
3.加强农业人才培养
把节约利用农业资源、保护产地环境、提升生态服务功能等内容纳入农业人才培养范畴,培养一批具有绿色发展理念、掌握绿色生产技术技能的农业人才和新型职业农民。积极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鼓励其率先开展绿色生产。(县农业局牵头,县财政局、环保局、国土局、水利局、畜牧局、林业局等参与)
(五)资金保障
1.加大财政投入
加大对土壤环境保护投入力度,加快制定种养结合、农牧循环激励政策。统筹相关财政资金,将农业综合开发、高标准农田建设、农田水利建设、耕地保护与质量提升、测土配方施肥等涉农资金,更多用于优先保护类耕地集中的乡镇。对优先保护类耕地面积增加的乡镇予以适当奖励。支持有机肥生产、废弃农膜和农药包装废弃物回收处理等企业申请国家试点项目。(县财政局牵头,县农业局、环保局、发改委、国土局、水利局、科工委等参与)
2.完善农业生态补贴制度
建立与耕地地力提升和责任落实相挂钩的耕地地力保护补贴机制。加强对耕地保护责任主体的补偿激励。积极推进中央和地方各级涉农资金整合,综合考虑耕地保护面积、耕地质量状况、粮食播种面积、粮食产量和粮食商品率,以及耕地保护任务量等因素,统筹安排资金,按照谁保护、谁受益的原则,加大耕地保护补偿力度。鼓励地方统筹安排财政资金,对承担耕地保护任务的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和农户给予奖补。奖补资金发放要与耕地保护责任落实情况挂钩,主要用于农田基础设施后期管护与修缮、地力培育、耕地保护管理等。(县财政局牵头,县农业局、环保局、发改委、国土局、水利局、科工委等参与)
3.吸引社会资本参与
有效利用绿色金融激励机制,探索绿色金融服务农业绿色发展的有效方式,加大绿色信贷及专业化担保支持力度,创新绿色生态农业保险产品。加大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PPP)在农业绿色发展领域的推广应用,引导社会资本投向农业资源节约、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动物疫病净化和生态保护等领域。(县发改委牵头,县财政局、环保局、农业局、国土局、金融办等参与)
(六)加强环境监管执法
1.明确监管执法重点
以优先保护类耕地为重点,重点监管周边工业企业,严防非法倾倒、堆放,切断污染物进入途径。统筹考虑水、肥、药等生产要素使用和畜禽粪便、秸秆、农田残膜等农业废弃物产排状况,综合运用行政、市场、技术、法律等手段,对优先保护类耕地实行严格保护。(县环保局牵头,县科工委、公安局、国土局、住建局、农业局、安监局等参与)
2.加大执法力度
充分利用监管网格,明确责任,增加督查频次。提高执法水平,建立联合执法机制,严厉打击环境违法行为。各相关部门应积极配合环境保护各项执法工作,提升应急处理处置能力,完善执法衔接,建立共享机制,巩固和提升执法效果。(县环保局牵头,县科工委、公安局、国土局、住建局、农业局、安监局等参与)
(七)组织实施
1.加强目标考核
将土壤环境保护纳入土壤污染防治评估制度中,将土壤环境保护工作作为土壤污染防治目标任务的主要考核内容。根据省政府《河南省人民政府关于落实粮食安全省长责任制》的要求,严格执行政府领导干部耕地和基本农田保护离任审计制度。(县环保局牵头,县委组织部、县财政局、审计局、农业局等参与)
2.严格责任追究
对年度考核结果较好的单位和个人,予以通报表扬。对年度考核结果较差或未通过考核的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管委会及县直部门,提出限期整改意见,对整改仍不到位的,依法依纪进行责任追究。对在评估考核中瞒报、谎报的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管委会及县直部门,予以通报批评,对有关人员区分情节轻重,予以诫勉谈话、责令公开道歉、组织处理等;对盲目决策造成严重土壤污染问题的,要依纪予以处理;涉嫌犯罪的,要依法追究刑事责任,并移交司法机关处理;已经调离、提拔或者退休的,依法依纪实行终身责任追究。(县委组织部牵头,县监察局、审计局、环保局、人社局、农业局等参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