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2020年,果真能实现1亿左右农业转移人口和其他常住人口在城镇落户吗?
“开弓没有回头箭。”
西部地区农民会有开发土地的动力吗?
“怎么没有?你把招商引资的权利给农民,他就有开发动力了。”
城镇化过程,公众能够帮政府做什么?
“解铃还须系铃人,政府得自己改革自己。”
近日,国家发改委城市与小城镇改革发展中心主任李铁接受《国际金融报》记者独家专访,对于城镇化的速度、推进的路径,以及面临的改革难点等举国关注的话题,分享了自己的看法,专访从颇受诟病的土地财政谈起。
“卖地”模式弊病
“卖地”带来严重问题,最明显的就是房地产在行政推动下的扩张。其次,发展到一定程度,房地产来源就会枯竭
目前,中国房地产调控引起各方激烈辩论,对此,全国负责房地产开发的一位主要国企负责人向《国际金融报》记者坦言,“决定中国房地产价格的,不是市场、不是供需,而是地方政府卖地。只要财政体制没改革,只要地方政府继续依赖卖地,中国房地产价格就只升不降。”
这正是城镇化急需解决的问题,在接受《国际金融报》记者专访时,李铁详细分析了财政体制对城镇化的影响,“财政收入有两类:一是预算内收入,比如招商引资、工业税收等;二是预算外收入,土地出让、罚款,最主要是土地出让”。
李铁认为,“现在最主要的问题就是,对土地出让的过度依赖,导致预算内只能满足基本行政支出。几乎所有基础设施建设都要依赖预算外收入,很大程度是依赖土地出让,即‘卖地’。这就带来严重问题,最明显就是房地产在行政推动下的扩张。其次,发展到一定程度,依赖于房地产发展的资金来源就会枯竭,我们可以看到很多地方政府把未来多年的土地出让‘预期’都卖光了。如此恶性循环下去,城市发展怎么可能持续,因为总会有房子卖不出去的时候。即使各级政府解决基础设施建设资金来源也采用金融的手段,但纵观各种金融担保形式,最终担保抵押的仍然是土地。使我们对土地的依赖陷入‘万劫不复’的境地。这是一种不可逆的发展趋势,使得整个城镇化的发展必须依赖于土地,导致城市空间上的极度扩张,是造成城市粗放发展的根本原因。”
这正是目前许多城市的主要模式:招商引资、土地出让进行补偿,利用土地出让金进行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继续开发房地产解决资金短缺,城市建设空间范围迅速扩张,每一任政府都在把这种模式放大。
李铁说这将导致严重后果,“首先导致财政支出大幅增加,因为基础设施需要巨额投资。空间上的扩张,带来城镇化的成本越来越高,因为城市的空间摊得越大,所需要的基础设施投资就越巨大”,“服务业发展也会受限制,而服务业本身是城镇化最有发展前景的产业,会形成对工业就业的替代效应。但国际经验显示,服务业要求城市建设高密度,高度聚集来降低服务成本。空间越分散,当然服务业成本就越高,城市摊得太大,政府治理的成本就越高,还得继续招商引资,支撑行政运转,也还得继续卖地开发房地产。于是财政进一步依赖土地,周而复始,恶性循环。”
如何优化财政收入结构
正在考虑可否通过物业税解决问题,但物业税也存在诸多难点,比如征收范围怎么确定,历史遗留问题怎么解决
未来城市发展依赖“卖地”的发展模式,还会持续多久?不过分依赖“卖地”,那靠税收可以吗?李铁认为,“未来的改革必须调整财政收入结构,减少对土地出让的严重依赖,提高预算内收入比重。未来我们希望把财政收入规范化,尽量让税收占财政收入更大比例。”
然而,又碰到新问题。“预算内收入增长就主要靠收税,最大的税收来源是工业税,需要通过招商引资来实现。招商引资就面临严重挑战,因为你需要跟其他城市竞争。600多个城市都在招商引资,因为谁招商多,谁就税收多,财政收入增长就快。”
竞争过程中,招商引资最好的条件是什么?城市相互间竞争招商引资,手里一般只有3张牌。“第一,提高公共服务水准,像北京、上海,但这要求产业发展水平要达到一定程度。第二,区位条件,这是比较特殊的条件。但是在同一区位条件下,还是存在许多城市,所以对于大部分城市来说没有特别明显的竞争优势。最有竞争优势的,是土地出让成本。谁的土地便宜,谁能压低土地价格,谁就能获得更多招商引资的机会。”
更何况,即使招商引资成功了,预算内税收补偿远水解不了近渴,短期内政府还得依赖“卖地”,“工业税收75%都交中央了,地方政府只有25%,所以靠税收增加财政收入,是一个长期的回报过程。那么短期的财政收入漏洞,怎么填补?还得通过土地出让。”
卖地风险高,招商引资救不了火,政府怎么找钱?李铁坦言,“这就是中国经济发展中,非常具有中国特色的城镇化规律和难题,所以必须要通过什么手段,来回避这一模式。”
总要有突破,征收物业税是目前正考虑的尝试点,但似乎又走入两难境地。李铁透露,“正在考虑可否通过物业税解决问题,但物业税也存在诸多难点,比如征收范围怎么确定,历史遗留问题怎么解决,比如过去不收物业税,收高了大众不愿交,收低了起不到替代作用,还有集体土地小产权房问题怎么认定。再者,要把所有物业纳入收税范围,城乡之间的差异怎么解决,因为会涉及大量的农村物业,农村房屋、土地以前不收税,将来收吗?将来城乡一体化,在所有税收中都城乡同权,不可能再城乡分割,不可能城市收税而农村不收。”
如何处置集体建设用地
国家没有任何政策要收回土地。现在不仅不收回,还要给予农民土地转让的权利
对于西部待开发或新开发的城市,“卖地”几乎是政府惟一的收入来源。对于这样的西部城市,城镇化的钱从哪里来?李铁认为,可以激发农民投资的动力。
农民会有投资开发的动力?
“怎么没有?你把招商引资的权利给农民,他就有开发动力了。” 李铁说,“以前政府把所有开发责任都揽在自己手里,征地、开发、补偿,全部都由政府承担,但是现在征地成本越来越高。降低开发成本最好的办法,就是把土地开发权交给农民,农民可以直接与金融机构谈判,直接获取贷款,获取长期收益。”
据记者了解,目前,农民自主开发土地的试点还没有开始,广东、四川、浙江等地都有农民在集体建设用地上自主开发的产业园区,多以乡镇产业园区的形式出现,李铁认为,“土地是农民自己开发,所以农民就不会浪费,不会像某些政府一样,把大量闲置面积搞大马路、园区景观工程,或者以便宜的价格给开发商或工业企业,而是用最小的土地空间来实现最大的招商引资收益。”
目前大量农民到城市务工后,农村土地大量荒废,因此部分农民虽然人离开农村,但仍不愿意放弃农村户口,正是因担心将来国家政策转向,会收回土地再重新分配。
“国家没有任何政策要收回土地。现在不仅不收回,还要给予农民土地转让的权利,下一步的改革估计无法回避土地的财产权益问题,土地能否用以抵押、能否贷款,都需要法律法规的进一步配套和完善。”
“至于土地荒废,这只是暂时现象。当土地有了收益,可以转移、置换,这种收益可以弥补他的收入,农民自己就会选择,而不用政府过多的操心。”
那么,多久能实现农民自由处理农村土地?
李铁没有给出明确的时间表,只是强调,“十八届三中全会已经指明了大方向,现在的任务是,10年内,怎么开始有关方面的试点,如何总结试点的经验,并进一步推广。”
城镇化速度由谁定
城镇化不是表面“现代化”,中国城镇化无法跨越阶段,必须尊重经济规律
按城镇化规划目标,2020年要实现转移1亿农村人口,能实现吗?
“开弓没有回头箭。现在不是中国要不要改革,要不要城镇化,而是当前的国际、国内形势,已经逼迫我们必须向前走,别无选择。”李铁说,“统计规律显示,我国如保持每年6%-8%经济增长率时,城镇化水平还能维持在一个百分点,也就是每年仍有1600万农村人口可进入城市。按这一速度,到2020年再转移1亿农村人口应该没有问题。”
城镇化不是表面“现代化”,中国城镇化无法跨越式发展,必须尊重经济规律。李铁说,“很多人总想跨越式发展。而我们是跨不过去的。过多追求所谓的‘现代化’,忽视城镇化的经济、社会规律,将导致严重后果。”
对于城镇化,哪些因素最核心、最关键?如果按影响城镇化改革因素的重要性,李铁认为按顺序排列是:户籍制度、土地制度、行政区划改革。至于平时最受关注的金融体制改革、财政体制改革,并不像前3个因素这样关键。“城镇化是牵一发动全身的系统性改革,几乎所有中国改革问题都在这里交叉。”
发改委在城镇化过程中,具体起什么作用?到2020年的城镇化“十三五”规划。“发改委已经牵头,制定了城镇化发展规划,也提出了很多改革设想。这些改革设想会转变为国务院‘十三五’发展规划,即持续到2020年的规划。”
未来的城镇化,发改委也提出要利用试点推进改革。以前制定的规划,都是我们在试点经验基础上,进行的大量调研、总结,而未来在政策操作过程中要不断调节,怎么进一步完善,还需要进一步调查研究。
“还有很多问题没有完成设计,还有很多问题存在很大争论,仍需要大量试点经验,远没有结束。”
那么公众在城镇化规划中,能帮助政府做什么?“在当前的形势下,改革的动力虽然取决于公众和社会,但是重点在于政府。因为所谓的改革要取决于政府的决心。毕竟过去延缓中国城镇化健康发展的制度障碍,都来自政府。”
那么怎么解决这些问题?“解铃还须系铃人。政府得自己改革自己,是政府在面对市场化需求时,发现了自己存在种种问题。政府的改革力度有多大,取决于政府对问题的认识有多深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