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黑龙江日报
长期以来,由于在耕作过程中对土地一直重种轻养,使黑土水土流失日益严重。从2006年开始黑龙江省推广保护性耕作,目前全省有国家级示范县20多个,保护性耕作的技术体系已成熟,推广面积已达到2000多万亩――
龙江九月,丰收在望。
这两天,望着自己承包的2500亩玉米地,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泰来县江桥镇艾伦村农机大户王跃文的心情特别好。
同样是玉米,王跃文种的玉米植株就比周围村民的高出一米左右,株粗大约多出1倍,一根玉米植株能结出两三个棒。眼看就要秋收了,王跃文保守地估算,今年亩产能达到600公斤。
而这块玉米地曾经是一片被江水冲刷过的沙土地,那时是村里最差的地,玉米亩产只有300公斤左右,现在它已变成了黑油油的良田。这一切都缘于5年前王跃文在这里开始采用的一种先进、科学的耕作方式――保护性耕作。
土地耕出休养生息
泰来县农业机械化管理局局长杜学静告诉记者,该县地处黑龙江省西部,十年九春旱,年降水量不足380毫米,其土壤多为风沙土。风沙土质的耕地面积达50多万亩,占旱作耕地面积的一半,而且还在逐年扩大,生态环境日益严峻。又由于在农业生产中人们单纯地追求产量,对土壤多次耕翻,机动车进地次数多,造成土壤压实后板结,蓄水抗旱能力下降,加之大量使用化肥、农药,使泰来县发展农业生产越来越艰难。
为此,早在2007年,泰来县就开始在全县逐步推广实施保护性耕作技术。2008年,该县成为保护性耕作全国示范县。现在,这个县实施保护性耕作的耕地已发展到10万亩。
据了解,保护性耕作主要有四个特点:深松打破犁底层,有利于雨水下渗和作物根系成长,建立源源不断的土壤水库;利用免耕、少耕技术,减少对土壤层的破坏;用大量秸秆和残茬覆盖地表,以减少雨水地表径流和水分的蒸发;秸秆腐烂形成大量有机质,增加土壤肥力。
经过测试,实施保护性耕作的地块可减少地表径流65%,提高天然降水利用率20%~25%。现在,泰来县实施保护性耕作的土壤有机质含量已由5年前的0.36%提高到0.67%。
农民耕出增产增收
泰来县克利镇乾兴村村民吴国军种了20亩玉米。今年,他没像往年那样忙着旋耕灭茬,破垄夹肥、坐水、镇压、中耕铲趟,而是采用保护性耕作法,一次完成春播。这样减少了四五道生产工序,既省工又省力。其中最明显的莫过于省水,吴国军家的地是岗地,特别旱。往年春播时一般都要浇三四次水,今年只浇了一次,玉米长势却比往年还好。现在他一算账,种一亩地仅水钱就省了四五十元钱。
保护性耕作改变了传统的整平耙细的耕作方式,不仅使农业生产工序由繁到简,而且作业全部是机械化,这样明显提高了生产效率。泰来县宁姜乡农民崔生海种了200多亩玉米,以前到生产季节就忙得不可开交。但是两年前采用保护性耕作以后,种地省事了,他就用闲下的时间去跑运输,去年多挣了1万多元。
而已经用保护性耕作法种了5年玉米的王跃文,收入早已翻了番,现在成了远近闻名的百万元户。
据技术人员测算,保护性耕作与传统耕作相比,平均每亩节省成本90元左右,省工25%左右,3~5年后,可增产10%~20%。
粮食耕出“品”“量”双佳
黑龙江省传统的玉米生产环节是,农民在春播以前将废弃的玉米秸秆焚烧,秸秆残茬用旋耕机粉碎。焚烧玉米秸秆污染环境,旋耕土地则严重破坏了土壤结构,造成养分流失。而由于保护性耕作采用秸秆覆盖腐烂还田技术,能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使土壤原有的生机与活力逐渐得到恢复。
杜学静说,最近他们惊喜地发现,多年未见的蚯蚓竟然出现在实施保护性耕作的地块,表明这里的土质已变得非常好。
这个县克利镇乾兴村农民李思军告诉记者,以前他种40亩玉米要用60公斤化肥,今年用保护性耕作法种,只用了20公斤化肥,省了很多化肥钱。
黑龙江省农委农业机械化管理局科技教育质量处处长李宪义说,实施保护性耕作将使黑龙江省化肥的使用量逐年减少,这样必然能提高粮食的品质和产量。因此,保护性耕作对黑龙江省农业的优质、高产、可持续发展有着重要意义。
黑土地要耕出“遍地开花”
李宪义说,保护性耕作就是尽量少动土、少耕地,让土地休养生息,慢慢恢复“地力”。黑龙江省是农业大省,长期以来,由于在耕作过程中对土地一直重种轻养,人们对土地采取的是掠夺式的经营方式和不合理的耕作技术,使黑土水土流失日益严重。
早在20世纪中期,美国、澳大利亚等发达国家就开始研究保护性耕作,以取代传统的耕作技术,保护土地和生态环境,现在,一些国家保护性耕作的面积已占本国耕地的80%以上。
黑龙江省从2006年开始推广保护性耕作技术。目前,该省保护性耕作的发展已走在全国前列。全省有重量级保护性耕作示范县20多个,保护性耕作的技术体系已成熟,农机装备也基本得到保障,推广面积已达到2000多万亩。
据了解,今后黑龙江省将出台一些相关政策引导农民实施保护性耕作,所有新建农机作业合作社都将配置保护性耕作机具。并将保护性耕作技术从玉米、大豆耕作区向水稻、马铃薯、杂粮耕作区推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