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记者在河南各地调研时看到的干旱景象不同,在许昌县将官池镇一条道路的两侧,记者看到,一侧是土地皴裂、满眼枯黄的玉米地,一侧则是经一排排喷灌设施刚刚灌溉过的绿油油的油菜地,一条窄道竟隔开“冰火两重天”。
“这片油菜地属于天和农场,共有1000多亩,上面的喷灌喷头每一亩地铺设了5排,每天都会喷一次,所以在这次干旱中农场所受影响不大。”正在农场劳作的一位农场工人告诉记者。
天和农业发展有限公司一位姓宋的经理向记者介绍,这1000多亩地由公司通过土地流转而来,从2008年开始,公司已在全国流转了3万多亩农地,仅在许昌就有8000亩。节水灌溉设施由公司投资兴建,根据每块地块的布局合理调配每个地块的水位压力,在此次的抗旱过程中发挥了比较大的作用。
“中国传统的一家一户的农业种植制度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农田水利的建设和维护,抗旱能力十分低下,所以下一步应该进一步加大土地流转力度,”杨汴通表示,“与一家一户、各自为战相比,土地流转后,在农田水利的资金投入方面会更有优势,在节水灌溉方面也会更有动力。”
上述水利专家指出,我国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为0.52,远低于0.7—0.8的世界先进水平。但是,即使把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提高1个百分点,其投资也非常巨大,且需要一个较长的建设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所以,通过引入市场机制,多方融资,加大资金投入力度,提高灌溉水的利用效率,更凸显出其重要性。
记者同时注意到,在安装了喷灌设施后,天和农场一口井的覆盖面积多达100亩,而记者在叶县调研时,水利局党组成员徐小兵告诉记者,当地每口机井的覆盖面积只有50亩。
目前节水灌溉得到前所未有的关注。据中国证券报记者了解,水利部近日召开《全国现代灌溉发展规划》审查会,在确定2020年各项目标的基础上,进一步明确全国范围内推广农业节水灌溉技术。根据相关市场测算,完成该规划提出的目标任务,有望拉动超过2500亿元的投资,对具有技术及市场优势的区域性节水灌溉管材设备生产商及工程商形成利好。
而随着水利投资的加大,相关上市公司也紧抓机遇。以大禹节水为例,公司此前已开始借助节水技术积极介入土地流转蓝海。大禹节水从2013年底开始,在广西崇左市江州区流转承包20万亩土地进行甘蔗种植经营,全部配套滴灌设施,预计年利润能达1.8亿元。而未来,随着水利市场机制的建立,水利类上市公司将率先受益。
另有专家指出,在一家一户小规模生产的现实短期难以改变的情况下,充分挖掘水的商品属性,建立全国性的水权市场也是破解农田水利体制顽疾的良策。当前水权市场建设正在加速。今年八月,水利部启动了7省区水权试点工作,通过确定初始水权,建立全国性的水权交易平台,鼓励和引导地区间、用水户间的水权交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