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印发《关于加快大同市有机旱作农业发展的实施意见》的通知
各县(区)人民政府,市直各委、局、办:
现将《关于加快大同市有机旱作农业发展的实施意见》印发给你们,请认真组织实施。
大同市人民政府办公厅
2017年11月28日
关于加快大同市有机旱作农业发展的实施意见
为全面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山西重要讲话精神,加快有机旱作农业发展,培育特色优势产业,推进农业现代化进程,根据山西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有机旱作农业发展的实施意见》(晋政发[2017]47号),现提出如下实施意见。
一、重大意义
大同市位于山西省最北部,地处黄土高原与内蒙古高原交界地带,高寒冷凉,属于典型的温带大陆性半干旱季风气候,是以旱作农业为主的地区。在长期的生产实践中,面对山多地少、土壤贫瘠、水资源匮乏的自然环境,探索和发展了平整土地、施用有机肥、精耕细作、轮作养地、保持水土等有机旱作农业技术,充分利用了自然资源,有效抵御了干旱,实现了耕地开发利用,形成了独具一格的农业特色产业,培育出谷子、燕麦、荞麦、黄花等众多的优质特色产品。新的历史时期,传统农业加快向现代农业转变,有机旱作农业生产水平大幅提高,促进农业农村发展不断迈上新台阶。但同时看到,当前我市有机旱作农业发展面临资源约束收紧、农机农艺不配套、旱作品种选育滞后、特色产业发展不足、加工转化能力不够、市场竞争力不强等新问题,农业发展方式亟待创新升级,向追求绿色生态可持续、更加注重满足质的需求转变。
加快有机旱作农业发展,是我市农业发展的唯一路径和正确方向,有利于立足我市资源禀赋,破除农业发展制约瓶颈,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推动农业转型升级;有利于遏制农业面源污染和生态退化,保障食物安全、资源安全和生态安全,推动农村绿色发展;有利于推进农业节本增效,做大做强特色产业,促进产业兴旺和农民增收。
二、总体要求
1、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以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山西重要讲话精神为指引,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农业提质增效可持续为方向,突出抓好耕地质量提升、农水集约增效、旱作良种筛选、农技集成创新、农机配套融合和绿色循环发展,加快特色优势产业发展,进一步调整优化农业结构,着力构建具有鲜明区域特色的有机旱作技术体系、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走出一条生产生态和谐相融、特色产业高效发展的有机旱作农业道路,把我市有机旱作农业打造成全省现代农业的重要品牌和发展典范。
2、基本原则
坚持绿色发展、生态和谐。顺应自然,尊重客观实际,准确把握主体功能区定位,科学匹配生产要素,注重整体效能和可持续性,把有机旱作农业发展和生态建设相结合,构建农业与环境循环共生的有机旱作农业发展新格局。
坚持立足实际、因地制宜。综合考虑资源禀赋、区位特点、产业基础等因素,分类施策,实行差异化发展,推动形成各具特色的有机旱作技术模式和优势产业。
坚持市场导向、主体运作。研究市场规律,挖掘农业竞争优势。以消费需求为引领,以龙头企业、家庭农场、经营大户、合作社及新型服务组织为主体,积极培育壮大具有地方特色的支柱产业、主导产品和特色品牌。
坚持政策推动、示范引领。创设扶持政策,增加资金投入。培育、总结、凝练有机旱作农业和高效特色产业共同发展相互促进的典型模式,搞好示范带动和引导服务,点面结合,整体推进。
3、主要目标
到2020年,初步建立起具有当地特色的有机旱作技术体系,主要农产品供给能力和农业生产质量效益有较大提升,全市农业基础条件得到较大改善,绿色有机农产品快速发展,特色产业发展取得显著成效。具体指标为:
全市耕地地力提高0.2个等级;农作物水分利用效率提高5%;抗旱节水良种普及率达到90%;农业机械化率达到70%以上;农业标准化生产率达到40%以上;绿色有机农产品种植面积年均增幅30%以上,绿色有机农产品种植面积达到10万亩以上。
到2030年,形成完善的有机旱作农业技术体系,构建高效的农业生产体系、产业体系、经营体系,农业与生态和谐互惠的局面基本形成,绿色供给能力显著提升,特色主导产业基本实现绿色有机标准化生产,具有当地特色的有机旱作农业成为全省现代农业发展重要品牌。
三、布局和任务
统筹考虑区域资源禀赋和产业发展基础,着力破解突出问题,明确主攻方向,主打“特色”“优质”牌,加快培育优质杂粮、蔬菜、杏果、草牧业、中药材等特色优势产业,集成一批有机旱作农业技术模式,打造一批高效发展典型,创建一批优质特色品牌。
(一)大同盆地区域。
在大同县、阳高县、天镇县、南郊区4个县区,重点布局冷凉露地蔬菜、杏果、优质高效粮食产业、高效设施农业以及农产品加工业。着力破解基础设施不配套、农药与化肥过量使用、水资源利用效率不高等问题。大力推进标准化生产,以创建品牌、延伸产业链条和实施农业走出去战略为核心,打造优质果菜生产区,建设现代农业示范区。
(二)恒山区域。
在浑源县、灵丘县、广灵县3个县,重点布局优质杂粮、中药材和食用菌产业。着力破解中低产田多、土壤蓄水保水能力低等问题。大力发展绿色有机农业,推进有机封闭示范。注重品牌建设,大力培育广灵小米、浑源黄芪等区域品牌。因地制宜发展山区生态休闲农业、庄园经济。
(三)西北丘陵区域。
在左云县、新荣区2个县区,重点布局杂粮、草牧业等特色产业。着力破解土壤风蚀、耕作粗放、生态环境脆弱、农牧结合不紧等问题。大力调减籽粒玉米,强化农牧结合,加快构建粮经饲协同发展的三元结构。
四、重点工程
(一)耕地质量提升工程
1、严格保护耕地。执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加强永久基本农田保护和利用,守住547.06万亩耕地红线。落实耕地占补平衡,建立占用耕地剥离耕作层土壤再利用制度,保住耕地质量红线。(市国土资源局、市农业委员会负责)
2、加强耕地建设。加强统筹规划,坚持不懈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通过平田整地、整修地埂、加厚土层等措施,提升土壤蓄水蓄肥能力,提高耕地质量。到2020年,建成高标准农田100万亩。(市发展改革委员会、市财政局、市国土资源局、市水务局、市农业委员会负责)
3、积极培肥地力。采取秸秆还田、增施有机肥等土壤培肥方式,增加土壤有机质,提升耕地地力等级。大力实施有机肥替代化肥行动,逐步扩大试点作物和试点范围。全面推进测土配方施肥。到2020年耕地土壤有机质含量提高0.2个百分点,测土配方施肥技术覆盖率达到90%以上,果菜优势产区有机肥替代化肥20%以上。(市农业委员会负责)
(二)农水集约增效工程
4、因地制宜建设集雨补灌设施。集中科研力量,加强协作攻关,开展以集雨、蓄水高效利用为核心的节水抗旱研究。加大旱作区农田基础设施建设力度,适地筑坝,拦截雨季降水,旱季提水灌溉农田,有效集蓄降水,提高自然降水利用率。(市水务局、市农业委员会、市科技局负责)
5、大力发展节水灌溉。强化农田水利工程建设,着力建设农田节水灌溉设施和配套工程,抓好末级渠系和田间灌溉管路配套,打通农田灌溉“最后一公里”。加强以渠道防渗、管灌、喷灌、微灌为主的的节水工程建设,适量发展自动控制、节水高效的智能灌溉及水肥一体灌溉施肥系统。到2020年,新增节水灌溉面积20万亩。(市水务局、市发展改革委员会、市财政局、市农业委员会、市国土资源局负责)
6、推广农艺节水措施。以提高农业用水效率和效益为核心,因地制宜推广渗水地膜、沟垄种植、免耕少耕、深翻深松等技术措施,增强抗旱节水能力。(市农业委员会、市农机局负责)
7、健全农业节水管理机制。落实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加强水资源管理,强化农业用水管理和监督,严格控制农业灌溉用水量,合理确定灌溉用水定额。推进农业水价综合改革。(市水务局、市发展改革委员会、市财政局、市农业委员会负责)
(三)旱作良种攻关工程
8、加快抗旱节水新品种的引进筛选。围绕特色产业发展需求,引进筛选抗旱节水、适合机械化、抗病抗逆、省肥省药的资源节约型新品种。力争到2020年,全市引进筛选出马铃薯等抗旱节水新品种3个,引进筛选出谷子、高粱、黍子等特色小杂粮抗旱节水新品种10个。(市农业委员会负责)
9、加快抗旱节水优种示范推广。加大抗旱节水新品种推广力度和示范基地建设,分作物、分区域广泛示范推广,加快品种更新,提高新品种应用水平。到2020年建立抗旱节水新品种展示基地1000亩。(市农业委员会负责)
(四)农技集成创新工程
10、加强有机旱作新农艺的试验研究。立足当地实际,开发资源节约、绿色增产、质量安全的有机旱作新技术。深挖传统技术精华,促进技术集成创新。充分发挥农业科研力量,广泛开展有机旱作新农艺探索研究、试验、示范。(市科技局、市农业委员会负责)
11、示范推广先进适用农艺。因地制宜推广间作套作、全膜双垄沟播等广适性技术,以及玉米探墒机播、渗水地膜谷子穴播、马铃薯起垄栽培、果菜节水灌溉等适宜技术。扩大适宜农艺技术的应用面积,提高技术贡献率。到2020年,先进适宜农艺技术推广应用面积达到100万亩。(市农业委员会负责)
(五)农机配套融合工程
12、研发满足我市特色农业和农艺要求的农机装备。坚持自主开发和引进、消化、再创新相结合,探索完善多方协作、共同发展的研发创新机制,逐步建立有机旱作农业机械化产、学、研、推相结合的研发创新体系。研发适应平川区、丘陵山区的大型复式机具和经济耐用、环保低耗的小型机具。加快电动农机开发、推广应用。推进农机信息化发展,建设大同市智慧农机云平台,实现农机定位耕播、变量施肥、收获、植保等旱作农业的精准化作业。(市农机局、市科技局负责)
13、推进农机农艺融合。探索高效适宜机械化有机旱作农业技术,努力促进农作物耕、种、收、管、防全程机械化。在杂粮、林果、蔬菜、中药材、休闲等产业优势区域建设特色产业机械化示范区,推进农机化新技术新设备的示范应用,着力推动全市特色农业发展。继续推进率先实现农业机械化示范县乡村、农机化示范社场户工作,不断提升农机化综合水平。力争到2020年,使全市90%以上的可机械作业旱地普及应用机械化有机旱作农业技术。(市农机局负责)
(六)绿色循环发展工程
14、推进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鼓励养殖密集区建设集中处理中心,开展专业化集中处理,引导粪污就近就地还田利用,支持畜禽粪污能源化。推进秸秆肥料化、饲料化、基料化、原料化和能源化利用。积极支持规模化生物天然气工程。积极推进农田残膜和农药包装废弃物回收利用试点,探索建立废旧地膜回收站点、回收网络和加工体系。到2020年,畜禽粪污综合利用率达到75%以上,秸秆综合利用率达到85%,农用残膜回收试点区回收利用率达到80%。(市农业委员会负责)
15、推进化肥农药零增长行动。实施配方施肥替代习惯施肥、有机肥替代化肥、新型肥料替代传统肥料、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培育科学施肥社会化服务组织的“三替代两培育”措施。推广病虫绿色防控技术和新型植保机械,推进病虫专业化统防统治。到2020年实现化肥、农药使用量零增长。(市农业委员会负责)
16、探索休耕轮作制度。根据国家部署和当地实际,有计划有步骤对生态脆弱、资源环境压力大的耕地开展休耕轮作。积极开展耕地轮作技术模式的探索与推广,重点推广籽粒玉米与马铃薯、饲草作物、杂粮杂豆等轮作技术模式。在生态严重退化地区逐步开展休耕试点。(市农业委员会负责)
17、发展循环农业。推进种养循环、农牧结合,构建农作物—秸秆—养畜—畜禽粪便—肥料—农作物等上下游互逆的循环链,开展粮改饲和种养结合型循环农业试点,扶持一批农牧循环示范区。发展“林下经济”,以林地资源和森林环境为依托,发展林菌、林药、林禽、林粮、林菜等高效林业立体模式。建立林业加工—木屑—食用菌—培养基—饲料、肥料等产业链。(市农业委员会、市林业局负责)
五、保障措施
(一)强化组织领导。
各地、各部门要切实提高认识,强化责任落实。市政府成立大同市有机旱作农业发展领导小组,组长由市政府分管副市长担任,成员由相关部门负责人担任,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市农业委员会。各县区也要建立健全领导机构,加强部门统筹协调,推动工作落实。
(二)强化典型示范带动。
立足区域生态特点和产业发展现状,按照“一年起步、三年初见成效、五年基本建成”的思路,大力开展典型创建,突出特色产业有机封闭示范。打造一批以村、乡或新型经营主体为单元,区域稳定、技术成熟、生产规范、有注册品牌的有机旱作农业封闭示范片,严格按照标准封闭示范,引导有机农业发展,引领产品升级。选择旱作农业基础好、特色产业优势突出、提质增效带动能力强的县区开展有机旱作农业示范县整建制创建。支持基础好、有特色的县区率先推进。
(三)强化品牌打造。
推进有机旱作农业标准化,制定符合当地实际、易于推广的有机旱作生产地方标准。强化有机旱作标准体系推广应用,树立全省有机旱作农业发展标杆。以功能农业为引领,推进杂粮、杏果、畜禽、蔬菜、中药材等农产品精深加工。积极推进“三品一标”认证和示范基地创建。围绕特色产业和优势产品,抓好“广灵小米”、“左云、灵丘苦荞”、“浑源黄芪”、“天镇唐杏”等县域公共品牌建设,推进“大同黄花”等市域公共品牌建设,逐步形成整体发展优势,带动全市农业提档升级。组织优质产品参加“山西品牌中华行、网上行、丝路行”活动,支持有条件的特产农作物品牌企业申报“中华老字号”、“山西老字号”,打造有机旱作优质品牌。
(四)强化政策支持。
加大资金扶持。按照“大专项+任务清单”模式,新增设立有机旱作农业任务清单。完善农业补贴政策,到2020年基本建成以绿色生态为导向、促进农业资源合理利用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农业补贴政策体系和激励约束机制。探索创设有机肥替代化肥、良种繁育、增施有机肥等补贴政策。充分发挥财政资金引导功能,积极引导金融资本、社会资金加大对有机旱作农业投入,发展特色产业。推动农业政策保险提标扩面增品,逐步将杂粮、杏果、蔬菜、草食畜、中药材等特色产业纳入市级政策性保险范围,进一步提高农业风险保障水平。推进农业信贷担保体系建设,大力扶持农业适度规模经营。
(五)强化体制机制创新。
坚持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健全完善县乡农村产权流转交易市场体系,积极推进“三权分置”,落实土地集体所有权、稳定农户承包权、放活土地经营权。推进农民合作社创新发展,鼓励农民以农村承包土地经营权入股成立土地股份合作社,推广“保底收益+按股分红”等模式。支持农民举办专业合作、股份合作等多元化、多类型的合作经济,发展跨区域、跨产业联合社。坚持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发展“订单农业”,促进产销衔接。注重经营体系创新,进一步完善订单带动、利润返还、股份合作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与农户的利益联结机制,让农民成为有机旱作农业发展的参与者、受益者。加快完善社会化服务体系。加快发展农业生产性服务业,大力推进农业生产托管,积极探索推进服务规模经营、带动普通农户发展有机旱作农业的新途径。
(六)强化宣传培训。
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的宣传培训活动。利用报纸、电视、广播、互联网、12316平台等各种传媒,广泛宣传有机旱作农业政策、理念、技术和模式。针对市县乡各层级政府部门、各类生产经营主体等开展专题培训和现场观摩,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形成各级政府支持、全社会积极参与有机旱作农业发展的浓厚氛围。
大同市加快有机旱作农业发展2018年行动计划
为深入贯彻落实郭迎光副省长在全省有机旱作农业现场推进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全面推进我市有机旱作农业发展,走好有机旱作农业发展路子,加快发展现代特色农业,现制定有机旱作农业2018年行动计划。
一、主要目标
着力抓好大力提升耕地质量、集约利用农水资源、加快旱作良种筛选、推进旱作农艺创新、推进农机配套融合、推进绿色循环发展、进一步优化农业结构、培育有机旱作品牌、打造有机旱作农业典型等重点任务,全力推动全市有机旱作农业又好又快发展。2018年力争实现全市耕地地力提高0.1个等级,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达到0.55,全市抗旱节水良种普及率达到83%,示范区农业机械化率达到67%以上,农业标准化生产率达到33%以上,绿色有机农产品种植面积力争增加30%以上,旱作农业示范典型确定并扎实起步。
二、重点任务
(一)大力提升耕地质量
严格落实耕地保护措施。从严管控核定新增建设用地规模和控制建设占用耕地,严守547.06万亩耕地红线。(市国土资源局负责)
扎实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统筹实施土地平整、小型水源、田间灌排、农田防护与生态环境、田间道路与土壤改良等工程,2018年完成建设任务15万亩。(市发展改革委员会、市财政局、市国土资源厅、市水务局、市农业委员会负责)
强化地力培肥。在全市所有农业县区推广测土配方施肥50万亩,在大同县、阳高县、天镇县、南郊区4个果菜优势县区建设以增施有机肥为主要内容的有机无机配合施用示范区1万亩,在浑源县中药材优势区实施园地沃土示范工程1000亩。(市农业委员会负责)
(二)集约利用农水资源
积极推进集雨补灌设施建设。依托高标准农田建设等项目,通过适地筑坝,集蓄降水,旱季提水灌溉农田,有效提高自然降水利用率。(市水务局、市农业委员会、市国土资源局、市财政局负责)
大力发展节水灌溉。以地表水为灌溉水源的,重点发展末级渠系、田间管道工程;以地下水为灌溉水源的,积极发展渠道防渗、滴灌、喷灌、微灌工程,新增高效节水灌溉面积4万亩。(市水务局、市发展改革委员会、市财政局、市农业委员会、市国土资源局负责)
积极推广水肥一体化技术。以提高水肥利用效率为核心,因地制宜示范推广水肥一体化技术1000亩。(市农业委员会负责)
(三)加快旱作良种的引进筛选
加强抗旱节水新品种引进筛选试验。加大工作力度,引进筛选出马铃薯等抗旱节水新品种1个以上,引进筛选出谷子、高粱、黍子等特色小杂粮抗旱节水新品种3个以上。在全市9个县区均衡布点开展抗旱节水新品种展示,建设抗旱节水新品种展示基地300亩。(市农业委员会负责)
(四)加快推进旱作农艺创新
加强旱作农业技术创新。以2017年秋季地膜覆盖试验成果为依托,示范推广秋膜覆盖新农艺。(市农业委员会负责)集成推广有机旱作技术。在杂粮作物上,重点推广渗水地膜谷子穴播、全膜双垄沟播、杂豆地膜覆盖等有机旱作技术。先进适宜农艺技术推广应用面积达到20万亩。(市农业委员会负责)
(五)积极推进农机配套融合
开展有机旱作机械化作业,实施农机深松整地20万亩,积极推广机械化秸秆还田作业、机械植保防治等有机旱作机械化生产技术。在全市范围内开展农机化“三级示范活动”,开展创建农机化综合示范县1个、示范乡3个、示范村9个。(市农机局负责)
(六)扎实推进绿色发展
大力推进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建设一批整县推进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示范县,鼓励养殖密集区建设集中处理中心,2018年畜禽粪污综合利用率达到70%以上。继续开展秸秆综合利用和地膜回收利用试点,试点区秸秆综合利用率达到90%,残膜回收利用率达到50%。(市农业委员会、市农机局负责)深入开展化肥农药零增长行动。在全市推进配方施肥替代习惯施肥、有机肥替代化肥、新型肥料替代传统肥料的“三替代”措施,2018年农作物化肥用量增幅降到0.4%以下。建立病虫害绿色防控示范区1个,推广新型施药器械,到2018年农药使用量增幅控制在2%以内。(市农业委员会负责)
大力推进循环农业发展。引导现代农业产业园区率先实现农牧循环发展,带动形成一批种养结合的典型模式。以林地资源和森林环境为依托,重点发展1个林下经济示范基地,发展以林药、林菌为主的林下经济种植1000亩。(市农业委员会、市林业局负责)
(七)进一步优化农业结构
继续调减非优势区籽粒玉米,大力发展杂粮、蔬菜、杏果、中药材、饲草等特色产业。在大同县着力发展黄花等特色产业;在阳高县着力发展大宗露地蔬菜、杏果等特色产业;在天镇县着力发展大宗露地蔬菜、杏果、饲草等特色产业;在浑源县着力发展中药材等特色产业;在灵丘县、广灵县、左云县着力发展杂粮等特色产业;在南郊区着力发展大宗露地蔬菜等特色产业;在新荣区着力发展饲草等特色产业。力争2018年籽粒玉米调减10万亩。(市农业委员会负责)
(八)着力培育有机旱作品牌
着力打造优质品牌。加快“三品一标”发展,2018年发展“三品”30个,新登记农产品地理标志产品1个,全市农业标准化生产率达33%。积极打造“大同黄花”市域公共品牌,培育“广灵小米”、“左云、灵丘苦荞”、“浑源黄芪”、“天镇唐杏”等县域公共品牌。组织优质产品参加“山西品牌中华行、网上行、丝路行”活动,支持有条件的特产农作物品牌企业申报“中华老字号”、“山西老字号”,打造有机旱作优质品牌。(市农业委员会、市商务局负责)
(九)打造有机旱作农业典型
启动1个有机旱作整建制推进示范县创建。全县域探索“有机旱作技术+特色产业发展”的有效模式,做到“六结合”(即技术集成应用、特色产业培育、严格标准生产、农业生态建设、名优品牌培育、体制机制创新相结合),实现“三个率先”(即率先建立有特色的有机旱作农业技术体系、率先形成高效有序可借鉴的经营管理机制、率先做好有代表性的区域公共品牌)。在全市创建3个以村、乡或新型经营主体为单元,符合“四有要求”(即有稳定区域、有成熟技术、有生产标准、有注册品牌)的有机旱作封闭示范片。在示范片实行“五统一管理”(即统一规划、统一技术、统一标准、统一服务、统一销售),力争实现“三大突破”(即在体制机制创新上有突破、在提质增效上有突破、在品牌创建上有突破)。(市农业委员会负责)
三、强化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
各地、各部门要紧密协作,推动工作落实。要进一步细化工作方案,强化措施落实,确保任务完成。各县区要成立领导小组和专家组,对有机旱作农业统一组织,搞好服务,确保各项工作扎实推进。
(二)强化政策支持。
在现有预算基础上统筹安排资金支持有机旱作农业,按照“大专项+任务清单”模式,新增设立有机旱作农业任务清单。按照“垂直化、短链化”原则加快农业信贷建设,缓解农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
2018年是全面实施有机旱作农业的启动之年,也是打牢基础扎实推进的关键一年。各地、各有关部门要按照行动计划的要求,紧密结合实际,抓好贯彻落实,务求取得实效,为加快全市有机旱作农业发展做出新成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