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往一亩水稻,扣除肥料费、种植费、管理费,请人打米栽秧等,一年算下来还倒贴。现在把土地流转出去,每亩田一年除了得到800块钱的流转费外,自己可以在自家田地上进行打工,每月可以给家里添2000-3000元的收入”,这是周覃镇板光村一位群众给笔者算的一笔账。
随着市场经济大门的敞开,商品经济的迅速发展,“打工潮”冲击了农村传统的农业经济,由以往的“劳动力过剩”逐成“土地闲置抛荒”,如何让闲置土地变成小康之路、幸福之花,成为历届党委政府抓好“三农”工作的突破口。
从“试着看”到“跟着干”
2002年,时任板光村村主任的覃祖业在村组干会上提出一个大胆的想法,“我看我们村好多集体荒坡丢空,觉得可惜,我想承包下来搞些种植,每年向村里交纳一定的租金”。参会人员听后纷纷嘀咕,“主任是不是闲着没事了啊,别人都是开石场、跑运输发家的,但从没见过通过流转土地发展农业发家致富的”。带着群众不理解的眼光,覃祖业主任开始了自己的创业之路,第一年从集体土地中流转60亩荒坡种植西瓜,除去肥料、土地流转费、人工费以外,还赚2万元;第二年又新流转80亩荒坡种植板栗、西瓜和科技杨梅,给家里添了3万元的收入,看到村主任能从荒山中挖到了“金矿”,群众争相从包谷地里束缚出来,跟着主任一起干,有的流转村里的鱼塘从事立体养殖,有的从外出务工群众手中流转闲置的土地从事经果林种植,有的流转农田实施早熟蔬菜种植,每年将给群众带来3-5万等的收入,有些还盖上了新房子。
从“地上农民”变成“田间工人”
独木不成林,单打独斗成不了气候,为将零散的土地集中起来,将成型的产业推向市场。2010年,周覃镇采取招商引资的方式进入广州润丰公司在威龙大坝以“公司+基地+合作社”的模式流转837亩土地从事供港粤蔬菜种植,开启了农业产业化种植新的里程,第一年给公司带来了200万的利润,尝到甜头后,公司继续扩大规模,又新流转800亩从事菜芯、雪豆、奶白菜等种植,又给公司带来了近500万的利润。有竞争才能凸显质量,该镇又引入永兴公司和佛都公司入园区流转1500亩土地从事食用菌和中药材种植,截止目前,园区内流转土地已达3000亩,同时建有占地4096平方米的四连体铁钢架智能育苗大棚、1800立方米的冻库及蔬菜批发市场等。每年,农民除了获取每亩800元的土地流转费外,在家除了照看家庭外,闲时还可以在自家的田地上打工,每天将有100到200元的收入,为家庭增添了一笔不菲的收入。多家公司的注入,正真的将农民从土地上解放出来,变成田间的工人。今年,全镇累计土地流转面积共6700亩,占耕地总面积的32%,其中流入企业4200亩,流入合作社1450亩,流入种植大户1050亩。
土地流转转出了小康寨
“在没有推行土地流转之前,因村级没有集体资金,动员村民集资来搞一项公益事业,磨破了嘴皮都没有人肯交钱,现在可好,我们把村里的水库、荒坡流转出去,村级有了资本积累,再加上群众腰包鼓起来了,群众积极性很高,想做什么很容易”拉近村主任周建华自豪的说。如今的拉近村,水泥路修到了各家门口,每家每户都喝上了干净的饮用水,住上了洋房,有些家庭还买起了汽车,该村村民周合勋借助现代农业观光园办起了集休闲娱乐和餐饮为一体的农家休闲山庄。村里用集体资金修建了文体演出舞台和幸福院,丰富了老年人的文娱活动,因民风淳朴,基础设施条件完善,环境优美,群众生活水平高,今年拉近村成功申报为省级“四在农家.美丽乡村”小康示范村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