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首页 > 聚焦三农

金融支持平凉市经济社会发展实施意见(2016—2020年)

2017年12月19日 15:48来源:平凉市人民政府点击量:0

金融支持平凉市经济社会发展实施意见(2016—2020年)

“十三五”时期是全面深化改革的攻坚时期,推进金融体制改革、创新与发展稳定是全面完成规划的重要方面。为了加快构筑转型升级、科学发展的金融支点,着力破解经济社会发展的资金瓶颈制约,推动全市金融业健康快速发展,根据《甘肃省普惠金融发展规划(2014—2018)》、《甘肃省加快发展现代保险服务业的实施意见》、《甘肃省构建多层次资本市场的实施意见》和省、市金融业发展有关精神,结合我市实际,现就金融业发展提出如下实施意见。

一、全市金融业发展现状(一)金融总量快速增长。全市存款余额702.19亿元,贷款余额470.38亿元。保险业实现保费收入13.1亿元。股票交易额累计达到243.76亿元。小额贷款公司贷款余额8.66亿元。担保业务总量25.72亿元,收入3780万元。典当总额2.56亿元,余额7073万元,业务收入501万元。(二)金融体系日益完善全市有政策性银行1家,商业银行7家,农合机构家(其中农村商业银行家,农村合作银行2家),村镇银行家,保险公司18家,证券营业部家,小额贷款公司42家,投资公司177家,担保机构30家,典当行12家。在乡镇以下村组设立便民金融服务点2354个,在农村和社区布放电子机具497台,金融从业人员9700多人。(三)金融创新积极活跃市政府与建行省分行推出了养生平凉城市联名卡。引导各金融机构先后推出益农贷、致富通农耕文明金果宝五贷一透等适合农村和小微企业的金融产品60多个,其中等品牌被编入《甘肃省农村金融服务创新案例》在全省推广。农行平凉分行集融通、融资、融智、融商于一体的三农”e融平台,布放金穗e融系统终端台,交易金额55.1亿元,在静宁实现了全覆盖,为农户提供了银行账户查询、小额存取款、转账结算、话费水电费代缴、刷卡消费等基础性金融服务,有效打通了金融服务”“最后一公里通道。泾川县林权抵押贷款试点在西北首创了果树经济林贷款,累计发放贷款3.4亿元,走在全省前列。

(四)资本市场融资初见成效成立了市投资发展公司、市惠民公司、市泓源公司、市富民交通公司、崆峒旅游集团等融资企业,实现直接融资55.59亿元。成功发行“13平凉债”10亿元,“15平崆旅债”3.53户企业发行私募债1.55亿元,实现了债券融资零的突破。引导中行平凉分行、工行平凉分行、农行平凉分行通过投资银行产品为4户企业直接融资36.28亿元。指导户企业进行租赁融资4585万元,4户企业实现股权融资2.99亿元。积极推荐企业在省股权交易中心挂牌52家、托管55家,完成融资4.89亿元。推荐10户企业进入全省重点后备企业培育资源库。(五)金融生态环境不断优化相继下发了《关于加快金融业发展的意见》、金融支持发展《指导意见》、进一步加强小微企业金融服务《指导意见》、加快推进农村金融创新发展《意见》、加大对农户生产性贷款支持的《意见》、全市七县(区)实现小额信贷业务全覆盖《实施方案》、缓解农产品收购季节资金紧缺问题保障重点资金需求《若干意见》等一批重要文件。高标准启动了全国首批、全省唯一的小微企业信用体系建设试验区创建工作,全市企业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累计收纳企业4308户,中小企业信息更新户数达到3381户。制定了《平凉市社会信用体系建设五年规划(2011—2015)》,创建信用企业220户,信用农户37.88万户,全市贷款不良率下降到2.35%。制定了《全市金融生态环境评价办法》,对县(区)金融生态环境建设进行考核评价。我市被评为中国金融生态城市和中国最具发展潜力金融生态示范城市(六)金融工作机制初步形成。市、县(区)均成立了政府金融工作办公室,建立了经济金融联席会、银企对接会等制度,设立了市长金融奖,开展了县域金融生态环境评价考核,快速高效的金融协调服务机制初步形成。二、存在的问题及面临的发展机遇(一)存在问题一是金融机构总量少、规模小,金融服务体系不健全,尤其是农村金融网点不足,业务覆盖面小,且基本停留在乡镇一级,一些偏远乡村农民享受不到便利的金融服务。二是存贷比仍然偏低,近三年全市银行存贷比分别为58.6%57%63.8%,低于全省平均水平,贷款投放空间还很大。

三是贷款集中度较高。各国有大型银行为煤炭、电力、建材等行业贷款总额占各项贷款的比例达70%以上,对、小微企业和低收入人群等社会薄弱环节和弱势群体的服务远远不能满足实际需求,结构性失衡比较严重。四是现有的担保机构规模较小,风险担保能力不足。同时,和小微企业普遍缺乏可用于贷款的抵押资产,土地承包经营权、林权、宅基地使用权等三权抵押融资由于受确权登记、评估流转以及融资风险分担等方面的限制,目前尚未全面开展。专利权、股权、存货、商标等资产受价值评估、抵押登记、处置不畅等因素制约,尚不能广泛应用于贷款抵押。五是直接融资比例偏低,融资渠道单一,银行信贷为主的间接融资规模仍占主导地位,资本市场发展相对滞后,对资本市场直接融资工具利用不足,与经济发展不相适应六是市、县两级快速高效的金融工作机制尚未完全建立,在金融宣传培训、金融人才引进、金融环境营造、金融能力提高等方面,还需要做大量细致的工作。(二)发展机遇一是经济整体向好发展及经济体制的全面深化改革为全市金融业发展带来巨大的空间。当前,我国经济进入新常态,短期内经济发展面临比较复杂的局面和较大的不确定性,但从中长期看,十八大报告提出到2020年实现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收入分配差距缩小,中等收入群体持续扩大,社会保障全民覆盖,人民生活水平全面提高,小康社会全面建成的目标,说明国家促进经济持续稳健发展的决心没有变,经济发展基本面和长期向好趋势没有变。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市场主体活力会进一步激发,市场发挥作用的平台会进一步扩大,市场交易的内容会进一步丰富,市场交易的速度会进一步加快。作为市场经济催化剂润滑剂融合剂的金融业,在这一过程中,必将发挥重要作用,面临巨大发展机遇。同时,随着一带一路战略、扩大向西开放政策的深入推进,国家扶持西部地区发展的政策导向不断强化,相继出台了支持甘肃加快发展、六盘山片区扶贫攻坚、深入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以及中央支持革命老区加快发展等多层叠加的支持措施。我市抢抓政策机遇,全面推进各项改革,在陇东能源基地建设、新型城镇化建设、文旅商贸融合发展、扶贫攻坚、民生保障等方面不断发力,全市经济转型升级速度加快,产品、技术、业态、商业模式加速创新,必将催生大量资金需求和丰富的金融产品需求,为金融业发展带来更加广阔的空间二是国家出台的一系列金融政策将为全市金融业持续发展带来良好的政策机遇。国家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小微企业、战略性新兴产业等的金融支持,配套出台了《关于金融服务发展的若干意见》、《关于促进资本市场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关于加快发展现代保险服务业的若干意见》等文件,加大了对重点领域、重点项目建设的定向投入,着力疏通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血脉。在保险方面,随着保险新国十条、保险费率市场化、存款保险制度等保险政策举措的出台,赋予了保险业前所未有的历史发展地位,进一步凸显了商业保险在构筑民生保障、完善社会治理、促进国民经济中的重要作用,在养老、健康、农业、公众责任、资金运用等多个领域释放了全新的发展信号。在多层次资本市场建设方面,新股发行制度改革、新三板不断扩容、PPP模式在公共服务领域推广应用、省股权交易中心发展壮大等,必将不断刺激资本市场从新起点走向新高度,给我市利用资本市场带来新的机遇。在项目投资方面,国家开发银行和农业发展银行向邮政储蓄银行定向发行1.2万亿元专项债券,用于地方项目资本金投入、股权投资和参与投融资公司基金,随着此项政策逐步推进,将有效解决我市项目资本金不足的问题,同时,项目在申请到专项债券投入后,势必会撬动更多的银行信贷投入,推动全市项目建设进度,带动固定资产投资稳步增长。

三是金融行业发生的深刻变革将为全市金融业发展带来源源不断的新鲜“血液”。首先,利率市场化改革的逐步推进将倒逼金融机构通过不断提升定价能力和风险管控能力,进行战略转型,金融机构的危机意识逐渐加强,发展质量将进一步提高。其次,新的金融业态不断涌现将为促进我市金融创新、完善金融市场体系提供动力。随着金融创新特别是互联网金融的快速发展,网贷、众筹、P2P等新的金融业态迅速扩张,为行业发展持续注入了新鲜血液,也促使传统金融机构更加注重金融与互联网的有效结合,必将进一步激发我市的金融创新。同时,央行等十部委联合出台的《关于促进互联网金融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从政策层面明确了互联网的地位和发展方向,开放与相对宽松的态度为我市引进和发展网贷、众筹、等互联网金融提供了良好的外部环境。再次,民间资本进入金融领域的限制逐步放宽,为我们更好的利用民间资本提供了可能。国家鼓励民间资本以入股、增资扩股或直接发起设立的方式进入民营银行、村镇银行、农村资金互助社和小额贷款公司等金融机构,将进一步促使这些机构逐步成为完备自主的市场经济主体,实现与国有资本优势互补和形成充分竞争,增强彼此的危机意识和金融创新能力,为我们有效整合利用民间资本提供了新的渠道。四是当前全市比较健全完善的金融组织体系为十三五”期间金融业较快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十二五期间,全市金融组织体系逐步完善,业务总量快速增长,服务效率显著提升,各项改革稳步推进,金融环境明显趋好,整体运行水平不断提升,金融发展后劲不断增强。随着省、市对金融工作的空前重视,全市金融工作思路的调整优化,期间,全市金融工作必将站在一个新的发展起点,迎来一个全新的发展时期。三、十三五金融业发展指导思想和发展目标(一)指导思想

深入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牢固树立创新发展、协调发展、绿色发展、开放发展、共享发展五大理念,坚持以打造承接兰州、辐射陇东的平凉区域金融中心为统揽,以市场配置金融资源为导向,以支持经济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为重点,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持续推进金融改革,健全金融体系,活跃金融市场,优化金融环境,聚集金融人才,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加大对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的金融支持,推进金融与实体经济产业的深度融合,巩固提升金融业基础优势,加快构筑坚强有力的金融支点,实现经济金融之间的良性互动,为建设小康和谐文明生态平凉提供全面高效的金融支持。

(二)目标任务到年,金融业增加值在GDP中的占比达到8%以上,在第三产业中的占比达到15%以上。金融服务体系更加完善,功能更加齐全,社会信用意识进一步增强,金融生态全面优化,不良贷款控制在5%以内。——银行业:全市银行业金融机构贷款余额达到800亿元以上,年均增速12%;存款余额达到9908%;不良贷款率保持在以内,存贷比达65%以上,其中县及县以下金融机构存贷比达到以上,实现全市县域银行业金融机构新增存款可贷资金80%以上用于支持当地经济发展。证券业。直接融资规模明显扩大,到年,从资本市场融资总额达到50亿元以上,直接融资比重提升到20%以上。证券交易总量年均增长保险业:保险业保费收入20,政策性农业保险保费年均增长,保险密度达到600元/人以上,保险深度提升到以上。(三)功能布局建设平凉中心城市金融区。按照平凉中心城市统一规划,加快建设平凉中心城市金融区,吸引域内外银行、保险、证券、基金等多种金融机构入驻,培育各类金融要素市场。吸引经营机制灵活、经营方式多样的信托公司、基金管理公司、资产管理公司、股权交易中心等创新型现代金融机构在规划区、工业园区布设网点。积极搭建各类交易平台。打造县(区)金融集聚区。各县(区)立足实际,发挥优势,以金融机构、金融服务、金融创新全域扩展为重点,努力打造机构门类齐全、金融市场完备、配套环境优良、具有地方特色的金融集聚区。四、时期金融业发展的工作重点(一)健全金融组织体系,提升金融综合服务能力深入实施引行入平战略。充分发挥地处丝绸之路经济带重要节点和西兰银三小时经济圈的区位优势,积极创造条件,通过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主动与银行、保险、证券等金融机构总部联系,每年确定—家金融机构作为重点引进对象,吸引和支持各类金融机构在平设立分行、支行、营业部或联络处等。2016年全面完成农村信用社、合作银行向农村商业银行的改制工作。到年,引进银行业金融机构2—3家,发展民营1—2家,发展村镇银行3—5家,银行业金融机构网点增加到450个以上,银行业金融机构资产总额每年增长,达到1100亿元以上。大力发展新型金融业态。鼓励民间资本依法发起设立民营银行。稳步探索设立合法合规的“P2P小微融资服务平台。大力发展社区银行、小贷公司、农村资金互助社等贴近、小微企业和低收入群体的小微金融机构。鼓励发展创业投资和股权投资类企业。稳妥发展民间金融和互联网金融,培育和引进一批互联网公司,探索推进网络支付、网络借贷、网络征信等互联网金融业态发展,延伸金融服务半径,有效增强互联网金融对传统金融的补充作用。支持传统金融机构依托互联网技术积极开发新产品和新服务,实现传统金融业务与服务转型升级。加快金融中介服务组织建设。通过改制、重组、引进等方式,发展一批专业性强、信誉度高、服务水平好、有竞争能力的会计、法律、资产评估、证券咨询、保险经纪等金融中介服务机构,推动金融中介服务规范化、规模化、集约化发展,提高中介机构的诚信经营和专业化服务水平。鼓励发展面向农村的商业保理机构、第三方支付机构,引进培育金融软件企业开发农户理财和小微企业融资模式服务软件,支持金融服务外包企业在农村开展业务。积极发展和引进融资租赁中介机构,鼓励企业通过融资租赁方式购买和提供公共服务。逐步完善信用担保体系。做大做强现有融资性担保机构规模,通过新设、控股、参股等方式,发展一批政府出资为主、主业突出、经营规范、实力较强、信誉较好、影响力较大的政府性融资担保机构,作为服务小微企业和的主力军,支撑行业发展;支持专注服务小微企业和、有实力的融资性担保机构开展兼并重组,做精做强,引领行业发展,争取5年内各县(区)都有家注册资本达到亿元以上的担保机构,全市融资性担保机构达到家以上,年均在保余额保持在亿元以上。探索设立政府性担保基金,实现小微企业和融资担保风险在政府、银行业金融机构和融资担保机构之间的合理分担,推动建立可持续的银担商业合作模式。(二)增加金融有效供给,扎实推进普惠金融发展保障城乡重点建设项目资金。按照城乡一体化发展要求,围绕全市十大工程”建设和将要相继落户我市的铁路、高速公路、水利等重大基础设施和城市基础设施项目,以及产业升级、工业发展、农业示范区建设、生态环境建设、保障性安居工程、棚户区改造、“1236”扶贫攻坚行动等重点项目,多方争取各金融机构对我市实施信贷规模倾斜和多元化金融支持。组织开展多种形式的项目对接活动,促使融资项目对接取得实效,保证城乡重点项目建设不留资金缺口。不断扩大三农金融供给。用好用足定向降低存款准备金率、支农再贷款、再贴现等货币政策工具,拓宽涉农资金来源。完善贷款贴息办法,引导各银行业金融机构将更多信贷资金投向农业示范区、特色优势产业、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农业设施装备和科技创新等重点领域,加大对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和农村专业大户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信贷支持力度。特别是增加对平凉金果、平凉红牛和设施蔬菜、旱作农业技术推广,以及节水农业、循环农业和生态友好型农业的信贷投入,着力满足粮食和其他主要农产品生产、加工和流通各环节有效信贷需求,促进农业内部结构调整,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加强精准扶贫小额信贷支持,以全市9.44万户、40.59万建档立卡贫困人口为扶持对象,大力实施精准扶贫小额贷款工程,力争使所有有劳动能力、有贷款意愿的贫困户都能够得到免抵押、免担保、万元以下、年以内的小额信用贷款。到年,全市涉农贷款余额年均增长21%,使有信贷需求的农户贷款率达到着力缓解小微企业贷款难题。以金融支持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为重点,充分发挥小企业专营机构专业化服务的功能和作用,重点支持能大量吸纳就业、技术含量高、资信情况良好,产品有市场、节能降耗、有利于环境保护、有良好产业发展前景的小微企业。引导各银行业金融机构大力实施小微企业培育工程,加大对草畜、果菜、旅游、餐饮、加工、商贸、运输、建筑、服务等产业领域中地方优质小微企业的支持力度。积极搭建多种形式的政银企合作平台,加强沟通交流,逐步消除银企信息不对称现象,促进银企对接。探索开展小微企业知识产权、股权、应收账款等质押融资。支持银行、保险、证券、信托、创业投资等机构加强合作,促进众筹、众创、众包、众扶与金融有效嫁接。优化信贷结构,在盘活存量中扩大小微企业融资增量,在新增信贷中增加小微企业贷款份额。到年,小微企业贷款余额年均增长22%,确保实现三个不低于目标。扎实搞好民生领域的信贷服务。积极落实创业再就业贷款相关政策措施,研究和推广支持农民工返乡创业和大学生村官创业富民的信贷产品,不断扩大小额信用贷款、联保贷款等新型信用贷款产品的覆盖面,满足从事农村商业、服务业、流通业、小手工业和建筑业等专业化、市场化的融资需求,让更多的人群借助现代化的金融服务实现创业增收。加大双联惠农贷款、妇女小额担保贷款、扶贫贴息贷款、草食畜牧业和设施蔬菜等贴息贷款的工作力度,扩大贷款规模和覆盖面。持续抓好商业性助学贷款、生源地助学贷款和保障性住房贷款,力争贷款余额年均增长10%狠抓普惠金融示范建设。在全面贯彻落实全市《普惠金融发展规划》的同时,按照典型带动、整体推进的原则,深入开展崆峒区普惠金融示范区建设,加快构建以社会信用为基础、信贷投放为核心、增信担保为纽带、政策保险为保障、资本市场为补充的普惠金融服务体系,努力走出一条广覆盖、可复制、易推广的区域普惠金融发展新路子。(三)利用发展资本市场,深入推动企业转型升级积极构建区域资本市场。积极与省股权交易中心沟通衔接,争取在平凉工业园区设立运营中心。加强与证券机构、信用评级机构的衔接联系,努力引进家实力雄厚的证券公司和信用评级机构在我市设立分支机构,充分发挥他们在人才、资源等方面的优势,不断提升我市金融发展水平。按照政府主导、市场化运作、科学规划、风险可控的基本原则,加大资源整合力度,逐步推动各种资源要素和资本向我市聚集,加快构建层次分明、相互衔接、优势互补、功能齐全、运行有序、良性循环的区域性资本市场体系。逐步扩大债券融资规模。采取政府牵头、企业自愿、集合发行、统一担保、市场运作的融资模式,引导符合条件的企业通过融资租赁、信托、发行企业债、中小企业私募债、短期融资券、中期票据等多种债务融资工具募集资金。鼓励企业通过外部担保、资产支持等方式,实现信用增级。配合省上建立省、市、县三级政府和企业分担的债券(票据)融资风险补偿(缓释)基金。持续做好国家专项债券申报和投放工作,争取更多项目资本金投入。努力推动企业上市融资。细化上市企业后备资源分类,设立包括主板、中小企业板、创业板在内的分层培育体系。建立以企业需求为导向、政府引导、中介机构参与的培育机制,以煤电、旅游、金果、红牛等龙头企业和新材料、新能源、生物产业、信息技术、先进装备制造、节能环保、新型煤化工、现代服务业等八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企业为重点,加强上市企业后备资源的重点跟踪与动态管理,形成改制、入库、托管、挂牌、上市的新路径。充分利用股权交易平台。鼓励依法设立满年、主营业务突出、具有持续经营能力、公司治理结构健全、运作规范、股权明晰的科技型企业和优势中小企业尽快规范改制,争取3-5户企业在挂牌交易。新推荐一批企业在甘肃股权交易中心登记、托管、挂牌交易、投资、融资,条件成熟后,转向挂牌。发展新型投融资模式。加快引进股权投资类企业,以股权投资形式为中小企业提供创业资本、智力支持,扶持中小企业成长壮大。建立和完善股权投资资本退出通道,鼓励股权投资资本通过企业股权挂牌、上市的形式退出,在优化股权投资市场环境的同时开辟企业资本市场新的融资途径。县(区)均建成家以上县属投融资企业。在城市基础设施、棚户区改造、交通设施、公共服务等领域探索推行融资新模式,吸纳社会资本和民间资金参与基础设施和重大项目开发建设。在依法合规的前提下,支持平台公司建设,拓展服务网络。探索引进众筹融资平台,开展公开、小额股权众筹融资试点,加强风险控制和规范管理,提升互联网金融形态对大众创新创业服务能力。大力引进私募股权基金、创业投资风险基金、并购基金。推动设立产业引导基金,以产业引导基金的方式带动社会资本共同投资新兴产业和创新企业,推动产融结合、投融结合,加强金融资本与产业资本的高效对接,撬动庞大的民间资本促进全市经济转型升级。建立资本要素市场。积极吸引具有行业优势和实力的机构在我市搭建交易平台。支持设立互联网金融资产交易中心和股权众筹交易服务平台。加强与全国性大宗商品交易市场的交流合作,进一步活跃我市要素市场。尝试与期货机构开展战略合作,探索开展农产品期货交易。(四)加快保险市场发展,全力构筑民生保障网络大力发展保险。认真落实财政补贴政策,加大中央、省级保费补贴资金争取力度,完善农业保险机制,不断扩大中央政策性农业保险覆盖面,广泛开展经济林果、设施蔬菜、畜草产业、油料作物、中药材等市级特色农业保险。拓展保险广度和深度,积极探索企业+基地农户农村合作组织等保险模式,推广发展农房、水利、基础设施、农村小额保险等普惠涉农保险。支持引导保险机构创新推出保障适度、保费低廉、保单通俗的保险产品。加强农业保险政策与各项惠农支农政策之间的协调联动,建立健全保险经营机构与灾害预报部门、农业主管部门的合作机制。统筹发展医疗健康和养老保险。全面发展城乡居民大病医疗保险。鼓励推广商业保险机构参与新农合经办服务、健康服务产业链整合和公立医院改制。大力发展各类医疗、疾病、失能收入损失和长期护理等与基本医疗保险相衔接的商业健康保险,创建专业化的健康保险服务模式。鼓励引导企事业单位积极参与商业养老健康保障计划,建立企业年金、职业年金制度。支持推动商业保险机构投资养老服务产业,开发推广适合老年人特点的健康保险产品服务。积极争取并探索开展个人税收递延型养老保险试点和老年人住房反向抵押养老保险试点。着力发展重点领域责任保险。将责任保险纳入政府公共安全建设体系,建立健全自然灾害、交通运输、安全生产、工程建设等重大紧急突发事件保险应急预案和处置机制。以全市公众利益关系密切的环境污染、食品安全、医疗卫生、校园安全、旅游观光、矿区生产、建筑工程、设备制造、交通客运等领域为重点,采取政府引导、市场运作、立法保障的责任保险发展模式,着力发展高风险行业和领域责任保险,开展强制责任保险试点。积极发展信用保证和科技文化保险。加强政银保合作,支持发展贷款保证保险。鼓励保险机构围绕苹果、肉牛等出口主导产业,扩大中小企业出口信用保险覆盖面。建立完善科技文化保险服务体系,全方位支持科技型企业技术创新、成果转化,推进文化企业、文化产业与保险业融合发展。拓宽保险资金投资渠道。加强与保险法人机构的战略合作,拓宽保险资金投资渠道,研究制定保险资金运用导向和对接政策,建立保险资金投资项目资源库,引导保险资金通过股权、债权、基金、资产支持计划等方式,支持全市重点项目建设,参与企业增资(股权)、并购、重组和改制上市。

(五)积极推动金融创新,全面提升金融服务层次推进金融产品创新。引导各金融机构充分发挥资金优势和服务特长,根据不同地区特色、不同行业特点,因地制宜积极研发推出一系列符合全市实际的信贷产品。特别要鼓励各银行业金融机构立足小微企业规模小、可抵押物不足和资金需求小、频、急的特点,以及融资需求实际,创新推出一批有特色、效果好、可复制、易推广的金融产品。同时,积极向上级行争取率先开展新产品试点,借鉴引进一些其他地区成熟的信贷产品和融资模式,多推出一些弱担保的金融产品。支持金融机构开发服务农村新型生产经营方式和经营主体的金融产品。引导鼓励各金融机构开展以排放权、排污权和碳收益权等为抵(质)押的绿色金融产品和服务模式。推进金融业务创新。探索开展包括保险、证券、理财、租赁、信托、期货等全方位、综合性的普惠金融业务。积极开展住房、农机、教育、耐用消费品、医疗、小额生活信贷等消费贷款新业务,扩大消费信贷的覆盖面,满足弱势群体投资、消费等方面的金融需求。加快确权进度,完善抵押登记办法,建立完善农村资源的评估与产权流转交易市场等平台,及时办理林权、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农村房屋产权和农村宅基地使用权抵押登记手续,稳妥推进抵押贷款。充分发挥农户小额信用贷款的品牌优势,引导各银行业金融机构进一步完善推进机制,不断加强对农户小额信用贷款推广工作的检查、监督、考核和问责,确保农户小额信用贷款评级授信面达到以上,授信农户贷款证发证率达到100%,用信比和市场份额实现新突破,将其打造为农村信用社在农村领域的骨干业务、品牌业务。鼓励农民合作社开展资金、信用合作。推进金融服务创新。引导各银行大力推广订单农业与供应链融资、大型农机具抵押贷款、仓单质押贷款、联保贷款、信贷保险等成本低、可复制和可持续的普惠金融服务,大力推广网银支付、手机支付等新兴电子支付方式,推进支付清算系统由城区向农村延伸,为持卡农户提供查询、转账、取现、自助还贷等基础金融服务,力争实现票据支付方式县域全覆盖、银行卡支付城乡全覆盖,使的农村居民知道或会使用网上银行业务,不断推动金融服务在农村地区的普及。(六)优化金融生态环境,实现金融业可持续发展加快推进信用体系建设。加快行业信用体系建设。加强部门信息互通共享,健全信用信息查询和应用制度,推进信用信息有序规范开放。加大社会征信资源整合力度,逐步将各部门、各单位分散、不完整的信用信息清理整合,逐步将住房公积金缴存信息以及工商、税务、质量技术监督、电信、社保、公安等部门的非银行信用信息纳入征信系统,建立由人民银行推动的多网合一、资源共享的征信体系,完善企业信用及个人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实现银行信贷信息的全覆盖。争取全市小贷公司逐步接入人民银行征信系统。鼓励社会资本设立新型征信机构,培育发展信用服务市场。建立企业和个人信用征集、记录、评价和披露制度,提高信用信息的共享程度和利用效率。大力推动诚信平凉建设,探索建立适合农户和小微企业特点的信用评级体系,以县(区)为单位建立农户信用档案,加大信用乡(镇)、信用社区、信用企业、信用村、信用户创建力度,力争对全市小微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种养大户、农户统一评级,对评定为高等级的主体按授信额度给予无抵押、无担保的信贷资金支持。合力营造金融发展良好氛围。加强金融知识宣传普及。完善金融服务功能,推进金融服务进村进社区,构建和完善多层次、广覆盖的金融服务网络,提升服务的广度深度。全面推广金融服务标准公开、过程公开、结果公开、责任公开的四公开工作,进一步提升金融服务的公开透明性和公平性,同时引入社会评议机制,加强社会监督,真正做到阳光信贷、服务。坚持依法行政,严厉打击金融欺诈、非法证券期货交易、骗保骗赔、恶意逃废银行债务等金融违规违法行为,加大清收力度,依法保障金融债权,切实维护金融机构合法权益。建立健全对涉及金融活动中介机构的业务监督机制,加强对中介服务市场的监管,坚决打击虚假等违规中介行为。加大金融案件的执行力度,提升金融胜诉案件执行率。落实《全市金融生态环境评价办法》,对各县(区)、平凉工业园区金融生态环境建设情况实行年终考评,促使金融生态环境不断改善。切实防控金融风险。建立健全金融监管部门、行业主管部门、公检法等跨部门联动的协作机制,落实市、县两级责任,畅通信息,联合检查,支持银行监管部门依法监管,及时发现和协调解决金融发展中出现的苗头性、倾向性问题,加强对跨领域、跨市场金融风险的有效防控。加大对非法集资的防范、打击与处置力度,强化对经营困难企业、企业互保联保、影子银行、网络金融的监测管理和动态风险排查,督促金融机构及有关方面做好各种情景下的应对预案,定期召开经济金融联席会议,分析形势,动态研究可能存在的各类风险触发点,早预警,早处置,堵塞风险漏洞,化解风险隐患。坚持堵疏结合、规范引导的原则,加强对民间融资活动的监测和管理,促使民间资金有序流入符合宏观调控要求的领域和符合产业政策的行业。加强对跨市场、交叉性的新产品、新业务的金融监管。完善金融风险预警监控、金融市场舆情快速反应、金融突发性事件应急处置等机制和金融突发事件应急预案,落实风险处置责任,维护金融安全稳定,严守不发生系统性区域性金融风险的底线。同时充分发挥银行业协会、保险协会、小额贷款公司协会等行业协会在规范同业竞争、加强行业自律等方面的作用。

五、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各级各部门及各金融机构要高度重视金融工作,切实增强金融意识,牢固树立金融业优先发展理念,将金融工作摆上重要议事日程,与各项重点工作一起安排部署。各相关部门、各金融机构要结合实际精心制定实施方案,按照分级负责原则和上下互动的要求,既分工负责,又相互协作,合力推进各项工作。要建立健全金融工作联席会议制度,加强各级政府及其部门与金融机构的沟通与协调,定期分析金融形势,通报经济金融运行情况,及时研究解决金融工作中的具体问题,并通过组织召开重点项目融资推介会、直接融资方式业务推介会等形式,积极推进金融产品和产业项目的相互推介,促进经济与金融的良性互动。

(二)落实金融政策不折不扣落实农村金融机构税收优惠政策。认真落实农业保险税收优惠政策。积极争取涉农贷款差异化补贴贴息。探索设立面向“”和中小微企业融资的政府引导基金、风险补偿(缓释)基金,支持和中小微企业发展。建立完善财政性资源与银行信贷投放、信贷政策执行等情况相结合的激励考核机制,提高银行业机构加大信贷投放的积极性,引导银行资金向实体经济、中小微企业、倾斜。完善上市企业培育、小额贷款公司监管现有政策,对政策尚未覆盖到的及时出台相应政策。在贯彻落实国家和省上金融政策的同时,积极争取金融政策在我市先行先试。同时,引导鼓励各金融机构在创新金融服务产品和服务方式等方面探索新途径、创出新路子。

(三)建设金融队伍定期举办金融知识培训班,邀请国内外金融专家来我市讲学,着力转变企业业主、高级管理人员以及党政领导干部的金融观念,提高企业的融资能力和党政干部的金融管理服务水平。拓宽人才引进渠道,着力引进各类熟悉金融市场、精通金融工具和金融创新技术的高层次金融人才。创新金融人才培养模式,通过选派经济管理部门和市属金融机构管理人员到专业金融院校集中培训,到省级金融机构和发达地区金融机构挂职等多种途径,努力培养一批懂金融、善管理的复合型人才队伍。继续做好中央金融机构干部在我市的挂职工作,充分发挥金融挂职干部的重要作用。(四)密切交流合作在金融业务培训、学术研讨、金融从业人员往来等方面,加强与市外各地的交流合作。积极探索金融业务合作的新领域、新模式,重点在资产跨境抵押融资、租赁融资、银团贷款和业务代理、产品研发、营销管理、咨询顾问、征信业务、风险控制、信息交流等方面加强合作,进一步提升我市金融服务水平。(五)健全完善机制。健全完善经济金融联席会议制度,促进企业与金融机构有效对接,及时解决热点难点问题。健全完善以政府为主导、金融监管部门为主体、执法部门密切配合的金融稳定协调机制,成立全市银行业协会,规范同业竞争。同时,持续加大打击金融诈骗、逃废银行债务等行为的力度,维护金融机构的合法权益。进一步完善市长金融奖考核激励机制,充分调动银行业金融机构服务地方经济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加强对县域的金融生态环境评价考核,促进区域金融生态环境持续优化。

85%的人还看了
你可能也爱看
附近热门土地
最新资讯
查看更多资讯
加载中...
火热
招募中
城市
姓名

下载土流APP

获取一手地块信息

小土给您发了元的新用户红包
距离领取结束时间还剩
-
-
-
恭喜获得土流红包
0
已存入您土流APP的账户券包
您可下载app进行查看和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