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波市市区农村信用合作联社普惠金融提升工程五年行动计划(2016—2020年)
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印发推进普惠金融发展规划(2016-2020年)的通知(国发〔2015〕74号)、《浙江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转发浙江农信普惠金融提升五年行动计划(2016-2020年)的通知》(浙政办发〔2016〕137号)、《宁波市人民政府关于建设普惠金融综合示范区的实施意见》(甬政发〔2016〕47号)和《宁波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转发宁波农信普惠金融提升工程五年行动计划(2016-2020年)的通知》(甬政办发〔2017〕14号)精神,巩固深化宁波市区信用联社普惠金融工程三年行动计划(2013-2015年)成果,更好服务小微企业、实体经济与区域经济,特制定本行动计划。
一、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十九大精神,积极践行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紧紧围绕高水平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聚焦江北提升区域发展能级这一主线和建设“创新高地、美丽之城、文化强区、开放都市、幸福家园”的战略决策,全面建立健全普惠金融可持续发展的长效机制,深耕基层农村(社区)、实体和数字金融三个领域,突出智慧、绿色、精准、共享四个目标,构建渠道、服务、产品、生态、平台五个体系,更加突出“农”字特色、更加精准聚焦“三农”和小微企业,更加注重基层金融服务渗透,全面提高普惠金融质量,更好支持地方经济发展,为江北加快建设宜居宜业的现代化滨水品质城区提供强大金融支持。
二、深耕三个领域
(一)农村领域。围绕社区银行转型建设,做深做透本土市场,充分发挥基层干部、便民服务中心联络员、便民自助机管理员的桥梁纽带作用,深耕农村(社区)、融入企业、园区,重点面向农村新型经济主体、低收入群体聚集区以及新宁波人群体等,通过渠道铺设、网络链接、人员交互、科技支撑和产品承载等方式,全方位、多角度、广覆盖地发展村级和社区金融,扩大内涵,创新服务,满足需求,进一步提高金融的渗透率,切实打通村民与金融服务的最后一公里。
(二)实体领域。坚持服务“三农”和小微企业的市场定位,坚定本土化、小微化和一体化普惠方向,专注服务实体经济发展。大力支持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积极响应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顺应农业生产规模化和集约化发展趋势,推动农村产权结构改革、农村经济转型升级和农业生产性服务业发展;大力支持新经济、新产业、新业态培育成长,大力支持“中国制造2025”试点示范城市建设,推动制造业领域信贷融资,大力支持拥有核心技术、市场前景明朗的科技型企业,支持特色小镇建设,提升综合金融服务能力。
(三)数字金融领域。加快推进金融与科技的融合,依托移动互联、云计算和大数据等数字技术,促进普惠金融的数字化、移动化。在农村区域大力推广数字金融,打造具有宁波市区农信特色的农村数字金融服务网络,进一步降低金融服务门槛和成本,推动业务模式转型,提高金融服务效率,提升客户体验。抓住宁波开展第二批全国科技金融结合试点的契机,深入推进科技金融融合发展,大力发展消费金融、移动金融。
三、实现四个目标
经过5年再提升,优化完善普惠金融服务和保障体系,明显增强人民群众对金融服务的获得感,特别是让“三农”和小微企业及时获得更加完善的金融服务。到2020年末,累计投入1亿元用于普惠基础设施建设及减费让利,实现辖区内的行政村100%金融服务圈覆盖,涉及小微企业贷款余额突破85亿元。
(一)智慧普惠。强力实施“互联网+”,结合省农信联社“丰收互联”系列平台,加大移动支付、移动社交、电子商务、微社区等推进与建设,着力打破服务空间与时间限制,不断提高普惠金融的智能化和可得性。积极拓展银政、银医、银保等合作体系搭建,深化金融在多领域的应用。到2020年末,“丰收互联”客户超过20万户,电子银行替代率超过90%。
(二)绿色普惠。全面实施绿色信贷评审机制,推进绿色普惠金融产品创新,改造授信流程结点,围绕“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引导区域产业转型。将环境保护与节能减排作为客户分类、信贷支持、利率定价的重要标准。全面实施绿色信贷评审机制,推进绿色普惠金融产品创新,持续增加绿色金融供给,推动传统制造业绿色改造升级,支持构建绿色制造生产体系,实现山青、水绿、村美、民富。到2020年末,绿色信贷余额占比达到10%以上。
(三)精准普惠。持续推进普惠信息档案建设,通过ECIF、CRM等系统,开展数据精准分析,全面掌握客户需求,结合社区银行开展储蓄客户建档工作,对重点客户实施“一户一档”,从信贷客户建档工作,扩面到全体重点客户建档,实施客户分层维护策略。开展精准对接服务,培育特殊群体“造血”功能;着力提高产品服务的针对性,增强精准服务能力,提升普惠金融的适配性和满足度。到2020年末,普惠信息建档率达到90%以上。
(四)共享普惠。实现可持续发展与社会责任的平衡,体现普惠金融的共享价值。继续加大普惠设施、渠道、科技等投入,使群众获得金融服务的耗时更少、距离更短、成本更低。继续减免相关费用,合理定价贷款利率,继续让利于民。加强普惠文化建设,利用市区联社官方微信、纸媒等多渠道,推进金融知识普及,让广大群众共享普惠成果;持续推进“金融普惠和文化普惠送基层”活动,结合电影露天放映的传统形式,开展普惠品牌的建设与传播。
四、构建五大体系
(一)构建城乡一体化的渠道体系。加大手机银行、网上银行、官方微信等电子银行推广力度,结合省农信联社集金融、支付、行业、电商等于一体的“丰收互联”平台,加快线上线下一体化发展。实施“一村一中心”工程,以辖区内便民金融服务点为物理载体,打造村级金融服务中心,合理布放各类机具,完善服务功能;大力推进社区银行建设,加强社区生态研究,自2017年开始,启动社区银行考核体系,重点关注客户基础、异业合作、社区融合等方面的指标提升。重点策划各类电子渠道活动,提升日常卡消费与卡存款沉淀;提高网上银行、手机银行有效客户数,提升电子替代率;推广“丰收购”平台,丰富地方特色馆合作商户,融合线上线下业务;推进微信平台向微信银行转变。
(二)构建网格化、分层化的服务体系。着眼于普惠金融“小、广、散”,不断编制和优化营销网络,通过“人机结合、内外互动”,把服务触角延伸到最基层,把产品带到最基层。巩固“走千家、访万户、共成长”劳动成果,构建客户网格化服务工程,利用普惠通手机完成客户信息建档,实现每个网格内的金融服务有专人对接,对“产品营销拜访”“贷前调查拜访”“贷后调查拜访”等网格管理进行考核,持续开展移动金融服务上门活动,切实把客户金融“普及”转化为金融“受惠”。结合网格化工作,重点发挥各种“机具”渠道作用,启动“丰收驿站”全面建设工作,重新评估并整合助农机具,将低效机具改造为自助机具,迁移至大堂,充分利用大堂经理团队推动业务离柜率提升。
(三)构建品牌化、微小化的产品体系。整合普惠快车、网上银行、手机银行等产品体系,全力打造快捷、方便、高效的信贷流程体系。持续推广“六信”产品、小额贷款卡、创业卡,小额信用贷款配套使用小额贷款卡和创业卡,优化并简化信贷流程;大力推广“蓝领通”贷款产品,借助工会“5?1服务卡”普惠职工平台,紧密对接各街道(镇)以及行业工会组织,探索开展企业员工批量授信,扩大小额信用贷款市场覆盖面;加大研发消费类及农家乐、民宿经济等特色信贷产品。做精卡业务,为“新宁波人卡”设置不同主题活动,完善综合积分系统,持续提升卡均余额留存度和单户存款余额;做深“一卡通”,在沿用分层优惠政策的基础上,对部分一卡通优质客户进行贷记卡精准营销,结合ETC业务实施联动营销;推进旅游分期、汽车分期等贷记卡大额分期业务真正落地,丰富客源渠道。
(四)构建社会化、循环化的生态体系。在实现“丰收购”、“丰收家”、“丰收驿站”等三类平台“破零上线”基础上,通过注重交易量、客户沉淀效能、活动策划等方式,不断提升三类电商平台的营运效能。持续推进信用体系建设,努力整合公安、法院、市场监管、人力社保、环保等单位数据信息。大力实施跨业跨界合作,以金融为服务中心,整合保险、通讯、农资、购销信息等多方资源,满足普惠群体日常生活消费、就业创业、产品购销等多方面需求。
(五)构建智能化、便捷化的平台体系。以金融IC卡为载体,在区域范围或某个单位范围内,积极参与智慧交通、智慧医疗、智慧校园、智慧餐厅等项目建设,不断提升公共服务能力。加快代理证券、基金、保险和贵金属业务发展,扩大新兴金融业务覆盖面;丰富合作通道,线上融入资金加大杠杆投向线下同业理财等产品,加快资金运转效率;推进同业存单、大额存单的发行,拓宽负债来源,满足客户多元化综合金融服务需求。
五、实施步骤
(一)启动实施阶段(2016年):着重打基础、搭框架,按照省农信联社及宁波办事处相关计划要求,制定市区联社五年实施方案,凝聚多方力量,形成统一共识,营造良好氛围,逐渐培育长效机制建设。
(二)健全完善阶段(2017-2019年):着重找不足、抓进度、提质量,认真总结启动实施阶段良好经验做法,定期召开分析和交流会议,切实解决实施过程中发现的问题,深入开展现场调查研究,逐步落实价值导向、渠道网络、产品服务、考核评价、创新激励、文化培育等工作。
(三)巩固提升阶段(2020年):着重在机制建设上取得突破。认真总结前四年活动成功经验,形成普惠金融长效规范工作机制,进一步促进普惠金融理念的升华,服务体系的完善,实现市区联社形象和社会影响力的明显提升。
六、强化组织保障
(一)建立科学完善的长效机制。进一步深化完善普惠金融的组织领导、价值导向、渠道网络、产品服务、考核评价、创新激励、文化培育等长效机制建设,促进普惠金融稳健可持续发展。
(二)建立资源共享的联动机制。进一步加强政银农合作联动机制,整合政府、农信和“三农”的优势资源,进一步增强普惠金融工作合力。
(三)建立规范高效的评估机制。建立制度、计划、目标、考核、评估的普惠金融发展机制,健全考核评估体系,主动找差距、补短板,定期总结、评估实施效果,并与政策支持、市场准入、资源倾斜等挂钩,不断促进普惠金融发展水平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