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首页 > 流转资讯

安徽“地流转”土地也能“长黄金”

2014年07月09日 11:32来源: 新华网点击量:0

    在安徽界首市,32岁的胡仲华在自己的农业科技园内,热情地展示着种植成果。去年此时,他还是一家年产值3000万元的外贸企业负责人,然而在他看来,农业有着更大的潜力。

    “一亩地投资20万,收益100万”,在传统的庄稼汉听起来,这近乎“天方夜谭”。

    随着农业园内的大棚遮阳帘缓缓地自动卷起,散落出满地的缤纷,这儿一片金黄,那边一片紫色,“种”的竟全是树叶!“别瞧不起这些彩色树叶,它来自欧洲的珍稀树种,空运来的。用树叶直接繁育苗木,是一项突破性新技术。”胡仲华说。

    通过与“彩叶快速繁殖”专家李长潇合作,胡仲华把实验室的理论带入大田。育苗大棚的喷灌、保湿等操作全部实现自动化,每个大棚造价10万元,前期已投入1000万元,预计总投资超过5000万元。

    “给我一片树叶,造出一片树林”,胡仲华心里有一本明白账,一亩地两个棚,一个棚8万株苗,成活率在90%以上,一棵苗少则卖10元,高的卖50元,每亩100万元的收益还只是保守的估算。

    在胡仲华的农业科技园建成之前,这片2600亩的土地上分散着400多户农民,他们决计不会想到,自己世代种植的土地上,也能够“长出黄金”。

    “看似麦浪滚滚,却鼓不了农民钱袋子。一家一户的耕作,每亩地每天只能收益两元。”这种延续千年的传统耕作方式造成的“低收益怪圈”,始终得不到改变。

    两年前,当北师大毕业生刘大卫决意辞去京城的工作,回家乡安徽界首市当个“农场主”时,他却为遇到的第一只“拦路虎”犯了难——要完成规划中2000亩的土地流转,得与300多户农民挨家挨户“磨嘴皮子”。

    “全市人均八分地,在如此零散的平台上,新技术推广不开、高投入实现不了、外来人才也没有用武之地。要转型,必须先以流转来整合土地资源。”界首市委书记刘玉建做出了清晰的判断。

    2012年,界首市创新出台了一系列土地流转扶持政策,规范的“流转平台”帮刘大卫破解了难题。如今,有58万亩耕地的界首市,土地流转率达到76%。

    伴随这一巨变的,是资本、新技术、外来“新型农民”等要素不断向这块土地汇聚,一场脱胎换骨的“农业转型”正在发生。

    “我之前在海南、陕西等好几个育苗基地干过,是被胡总亲自‘挖’过来的。”技术员陈焕雄熟练地操作自动化设备。在胡仲华地里,这样的“高技术农民”月薪高达万元。

    土地流转之后,“有田无人种,有人要种田”的人地矛盾被有效化解,近八成农民不再种自家的地。对他们而言,除了稳定获得每亩1000元左右的租金收益,还可就近在流转土地上打工,日工资30元至100元。“日均两元”的低收益成为历史。

    目前,界首新增百亩以上连片大棚7000亩,形成了反季节蔬菜、花卉苗木等一批高效农业基地,去年小麦、玉米单产双超千斤,实现农产品加工产值53.6亿元。

    成立了界首首个家庭农场的刘大卫认为,土地流转只是第一步,更重要的是实现了农业结构的调整,使界首向着农业产业化迈出了坚实的步伐。刘大卫坚信,“土地既然在我们手里,就会让每一寸土地都能够产生它该有的效益”。

85%的人还看了
你可能也爱看
附近热门土地
最新资讯
查看更多资讯
加载中...
火热
招募中
城市
姓名

下载土流APP

获取一手地块信息

小土给您发了元的新用户红包
距离领取结束时间还剩
-
-
-
恭喜获得土流红包
0
已存入您土流APP的账户券包
您可下载app进行查看和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