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初的湖南天气渐转凉。在湖南省怀化通道侗族自治县牙屯堡镇文坡村,53岁的粟田梅身着传统侗族蓝色布衫,戴着头巾,熟门熟路地坐在一架古老的斜架式织机前。她的学生们——村里的妇女围拢上来,大山里的“侗锦织造技艺小课堂”讲学开始。
粟田梅是党的十九大代表、文坡村党支部书记,也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侗锦织造技艺代表性传承人。将侗锦织造这门老祖宗留下的手艺传播出去,帮助村民脱贫致富,是她的人生梦想。
可闻机杼声,不闻女叹息
在文坡村中国侗锦传承基地,粟田梅一边展示织锦过程,一边耐心地给学生们讲解。她的双手在各色纱线中来回穿梭,绑着“装备”的脚也适时地移动,时不时,手上还“切换”出不同的“道具”配合纺织工序……不一会儿,一排整齐的图案呈现在眼前。
“粟老师”的教学已持续6年。2011年,47岁的她被推选为原枫香村(2016年,枫香村等5个行政村合组并村成为文坡村)党支部书记。为带领群众致富,她成立“学堂”雄关侗锦坊,把侗锦织造技艺免费传授给当地妇女,带动4000多人走上侗锦织成的新财路。参与织锦的妇女年收入最高超过3万元,平均年增收5000多元。
侗锦产业的发展,让老百姓尝到了甜头。粟田梅乘势而上,筹资成立了粟田梅侗锦合作社,建成中国侗锦传承基地。“唧唧复唧唧”,如今的深山侗寨,常常会看到“织女”们聚集在基地里,一边飞纱走线,一边用细细的侗语聊天的迷人景象。
45岁的龙虽机是其中的一员。她告诉记者,自己13岁就会织侗锦。但此前,自家织出的侗锦只能赶集时卖,销路有限。来到基地参与织锦后,“每个月能赚3000多元,也不用操心销路,在家就有老板上门收货。”
“在自己家门口就能赚到钱,还可以照顾小孩、老人。”35岁的龙练霞是基地的“新生”,经历了外出务工,回到家乡学习侗锦织造的过程。
现在,小山村里生产的侗锦远销到我国香港、新加坡、美国等国家和地区。全村的人均纯收入由2011年的500多元猛增到2016年的3500多元。
一颗“不长虫的笋子”
在71岁的老支书龙志銮口中,粟田梅“笋子好,不长虫”,这句话在当地的意思是为人踏实可靠,心眼实在。
文坡村百姓日子富起来的同时,改善村民人居环境成了粟田梅的又一个目标。
整治村容村貌,改变一些旧的生活习惯,犹如捅“马蜂窝”。为拆除进村道路两边的厕所、猪圈、牛圈,粟田梅迎难而上,天微亮赶在村民下地前入户走访,夜幕降临赶在村民睡觉前做解释工作。
“别的书记从不拆牛圈,你来了就要拆?”“一个女干部的名堂可真多”……粟田梅苦笑着回忆起当年村民们的不理解。
“酸甜苦辣我都尝过,知道老百姓赚钱不易。”粟田梅说,她曾担任过县织布厂车间主任,企业改制下岗,做过小工、摆过地摊,“我能理解他们的辛苦和想法。”
担任村支书7年来,粟田梅和村支两委多方争取,先后完成了村级组织活动中心、篮球场、团寨民族综合楼、人饮消防工程建设,新修机耕道和水渠2000多米,修建了500多米的青石板进户路。2016年,村里还建成了集篮球场、舞台、停车场于一体的700平方米的综合文体广场。
“村子面貌焕然一新,村民也有了环境意识。”通道侗族自治县司法局驻文坡村扶贫工作队队员康剑雄见证了村里的变化。4年前,他曾是牙屯堡镇的大学生村官。
“老百姓的认可让我渡过许多难关”
“当村干部难免会遇到一些阻力。”牙屯堡镇人大主席莫东林对记者说。在他眼里,粟田梅是一个“有勇气、有一颗为群众奉献的心的基层女干部”。
2012年9月,粟田梅成功申请了硬化沿河道路的“一事一议”项目,因工程量大,资金缺口达8万余元。她召开村支两委会商议,大家一听要垫那么多钱,七嘴八舌地劝她放弃算了。
“帮村民办件好事实事,不能有点困难就放弃。不管花多大气力,我一定要把这件事办成。”粟田梅说。
粟田梅家距离文坡村3公里。每天天微亮,她就步行到村里,叫上干部和党员,拉板车、搬水泥、拌泥浆、摊路面……有时,大清早就光着脚下到又凉又冷的河水里挖沙子、捡石头。村民被她的言行深深感动,纷纷自发加入,修路队伍由起初的6人增加到100多人。
经过半个多月的苦干,一条铺设侗锦图案的绕村沿河道展现在大家眼前。
莫东林说,村里的事都是粟书记带头做义务工。以前要面对质疑,甚至阻力;现在,男女老少一起上。
“老百姓对我的认可让我渡过许多难关,我的愿望是让他们过上好日子。既然选我做村支书,就不能辜负他们的信任。”粟田梅觉得村里的发展还不够快,村民的生活还不富裕,还要带头奋力往前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