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土地整治盘活了农村土地资源,增加了耕地,整出一片农村新天地。
农村建设用地复垦为耕地后形成的地票指标进入重庆土交所交易。
农村土地整治后,农民享受丰收的喜悦。
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提高了土地生产效益,推动了农业产业发展。
土地,是农业发展必不可缺的要素。
在重庆,8.2万平方公里的“金土地”上,承载着3200万人民的“小康梦”;7.1万平方公里的农村,拨动着这座魅力之都的发展旋律。
近年来,我市通过复垦、农村土地整理、高标准农田建设等多种方式,节省了耕地资源,提升了农村土地利用效率,为农民增收、农业发展和新农村建设创造了有利条件。
1 农村建设用地复垦盘活农地的助推器
直辖以来,我市城镇化、工业化水平不断提高,城镇建设用地规模不断增加,但农村建设用地并没有随人口城镇化而相应减少,大量农房、宅基地闲置,带来土地极大浪费等一系列问题。有数据显示,我市在1997年-2010年间,农村常住人口降幅25.52%,而农村居民点用地降幅不足2%,这对耕地保护形成了巨大压力。
为解决这一矛盾,我市从宏观上展开设计,既要让农地退出这种自然过程能够顺利进行,同时又不使用行政命令的方式,改革的产物就是地票。
从流程上看,重庆地票制度整体有三个环节:地票生产——地票交易——地票使用。地票的生产主要来自于农村建设用地的复垦,这里的农村建设用地主要包括农村集体的建设用地和农民的宅基地。
在复垦环节,地票制度特别强调农民的自愿申请,并要求申请者除复垦宅基地外仍有合法稳定居所。复垦过后的土地经过严格验收检查并留足保障农村发展用地后剩余的指标将生成地票,并进入重庆农村土地交易所进行交易。地票交易筹得价款返还退地群众,让过去沉睡的资产流动起来,解决了退地的经费问题。
市国土房管局相关负责人介绍,农村建设用地复垦为耕地,形成的指标在保障农村自身发展后,节余部分以地票方式在市场公开交易,可在全市城乡规划建设范围内使用,开辟了市场化的占补平衡新渠道,既减少了农村废弃、闲置建设用地,增加了耕地、提高了耕地质量,又符合用途管制制度、建设用地总量控制制度、占用耕地补偿制度、“一户一宅”制度等现行土地管理制度要求。另外,在地票交易过程中,明确了农民土地财产权,并通过引入市场化机制,彰显了农村建设用地潜在价值,盘活了存量土地资源,有利于统筹城乡发展。
据统计,2008年以来,我市坚持“自愿退出、地类真实、面积准确”,组织实施农村建设用地复垦项目7000多个,规模38万亩。同时,来自重庆农村土地交易所的数据显示,截至今年5月底,全市累计交易地票13.74万亩,交易金额达279.12亿元,稳步推进的复垦和活跃的地票市场,唤醒了沉睡的农村废弃地,增加了耕地,促进了土地的节约集约利用。
2 土地整治整出一片新天地
6月下旬,走进潼南县崇龛镇张板村,映入眼帘的是宁静、秀丽的村庄,一幢幢红白相间的小洋楼、一方方平整如镜的田块、一条条贯通相连的沟渠、一片片生机盎然的果园与竹林……一派“世外桃源”的景象。很难想象这里曾经是荒僻、冷清的小山村,“脏、乱、差”现象屡见不鲜。这一变化得益于张板村开展的土地综合整治工程。
潼南县国土房管局相关负责人介绍,土地综合整治是将项目区内的村民搬迁到新建的农民集中居住点居住,然后将腾退出的土地恢复成连成片的耕地,同时整合其他部门资金,在居民点周围渗入村庄、园林、生态建设规划理念,营造人性化的生产、生活环境。
通过对田、水、路、林、村、房综合整治,盘活了农村闲置的、利用率不高的建设用地,增加了耕地,也引来了一只只“金凤凰”。
据了解,土地整治后不久,张板村引进了重庆汇达投资有限公司流转1500多亩土地发展柠檬种植,现已初具规模,集中居住点的不少居民变成了这里的工人,收入也较从前单纯务农有所提升。
张板村村民张中义见证了生活环境翻天覆地的变化。“原来单家独户种地收入少,现在成片成片的耕地通过土地流转,村民的年收入也增加了近1万元,这都是党的政策好哇!”张中义激动地说。
张板村相关负责人介绍,村里的土地经过整治后,不管农户是自主承包经营还是以转包、出租、互换、入股等形式流转,农民都得到了实惠。
昔日的青瓦房换成规整的小洋楼,复垦后的建设用地变成良田,土地整治重塑了一片“美好家园”,整出了一片农村新天地。
3 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提高每一片土地的价值
在土地整治的过程中,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也在如火如荼进行。
高标准基本农田是指在一定时期内,通过土地整治建设形成的集中连片、设施配套、高产稳产、生态良好、抗灾能力强、与现代农业生产和经营方式相适应的基本农田。
日前,在首批高标准农田项目区——大足县智凤镇新店村看到,新建的耕作道、水沟纵横相连,构成了农田的骨架网络,将农田划分得整整齐齐,让人耳目一新。
新店村村主任介绍,新店村因地势低洼,田里的水排不出去,无法实行水旱轮作,每到冬闲季节,只能看到大片的冬水田,亩均年产值只有500公斤稻谷、1000元左右的收入,现在建成还不到1年时间的2000亩高标准农田,已全部变成了“万元田”。
市国土房管局相关负责人介绍,2012年,我市全面开建高标准农田。目前,已先后申报了江津、大足、铜梁、潼南、垫江和梁平6个国家级基本农田示范县。按照“求突破、上台阶”的要求,我市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坚持与占补平衡相结合,不搞“两张皮”,全面提升开发整理项目的工程质量和实施效益;与农业产业发展结合,实施小土并大田,促进土地流转和规模经营;与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相结合,服务生态文明,实施农用地和建设用地全域整治,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
预计到“十二五”末,全市将建成高标准农田520万亩。截至目前,全市已建成高标准基本农田267.83万亩,新增优质耕地23.86万亩,投资额和建成高标准基本农田数分别占“十二五”规划的68%和52%。
市国土房管局相关负责人介绍,通过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我市打造了长寿—垫江—梁平“一圈两带三核”100万亩粮油基地、潼南涪琼两江流域30万亩连片高标准基本农田、大足铜梁“二带三片”30万亩粮油蔬菜示范片、江津“一带两片”15万亩现代农业综合示范区,大大提升了土地效益。
如今,只要在丰收时节,在我市高标准基本农田项目区放眼望去,便可看见沟渠在田野间蜿蜒、池凼在土地上欢跃,满眼都是一片待丰收的农作物,正展示着西南丘陵山区土地的神奇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