茄子,又称矮瓜、白茄、吊菜子、落苏、茄子、紫茄。初春或初秋种植茄子,一般在3-4或9-10月份成熟收获,生长周期在1-2个月左右。主要品种可按照变种分为圆茄、长茄、矮茄等。其它时间都可以种植茄子,只是产量相对较低。
1.生长周期
茄子的一个发育周期可分为发芽期、幼苗期、开花坐果期三个时期。
⑴发芽期
从种子萌发到第一片真叶出现为发芽期。茄子发芽期较长,一般需要10-12日。发芽期能否顺利完成,主要决定于温度、湿度、通气状况及覆土厚度等。
⑵幼苗期
由第一片真叶出现至开始现大蕾为幼苗期,大约需要50-60日。茄子幼苗期经历两个阶段:第一片真叶出现至2-3片真叶展开即花芽分化前为基本营养生长阶段,这个阶段主要为花芽分化及进一步营养生长打下基础;2-3片真叶展开后,花芽开始分化,进入第二阶段,即花芽分化及发育阶段,从这时开始,营养生长于花芽发育同时进行。一般情况下,茄子幼苗长到3-4片真叶、幼茎粗度达到0.2mm左右时就开始花芽分化;长到5-6片叶时,就可现蕾。
⑶开花坐果期
茄子的门茄现蕾后进入开花结果期。茄子开花的早晚与品种和幼苗生长的环境条件密切相关。幼苗在温度较高和光照较强的条件下生长快、苗龄短、开花早,尤其是在地温较高的情况下,茄子开花较早。茄子茎秆上的每个叶腋几乎都潜伏着一个叶芽,条件适宜时,他们就能萌发成侧枝,并能开花结果。茄子的分枝结果习性很有规律,早熟种6-8片叶,晚熟中8-9片叶时,顶芽变成花芽,紧接的腋芽抽生两个势力相当的侧枝代替主枝呈丫状延伸生长。以后每隔一定叶位顶芽有形成一个花,侧枝以同样方式分枝一次。这样,先后在第1、第2、第3、第4的分枝叉口的花形成的果实,分别被称为门茄、对茄、四门斗、八面风,以后植株向上的分叉和开花数目增加,结果数较难统计被称为满天星。只要条件适宜,以后仍按同样规律不断地自下而上地分枝、开花、结果,其数目的增加都为几何级数的增加。
2.种植地域
茄子原产亚洲热带,在全世界都有分布,以亚洲栽培最多,占世界总产量74%左右;欧洲次之,占14%左右。中国各地均有栽培,为夏季主要蔬菜之一。
茄喜高温,种子发芽适温为25℃-30℃,幼苗期发育适温白天为25℃-30℃,夜间15℃-20℃,15℉以下生长缓慢,并引起落花。低于10℃时新陈代谢失调。茄对光照时间强度要求都较高。在日照长、强度高的条件下,茄子生育旺盛,花芽质量好,果实产量高,着色佳。茄形成以前需水量少,茄子迅速生长以后需要水多一些,对茄收获前后需水量最大,要充分满足水分需要。茄子喜水又怕水,土壤潮湿通气不良时,易引起沤根,空气湿度大容易发生病害。
适于在富含有机质、保水保肥能力强的土壤中栽培。茄子对氮肥的要求较高,缺氮时延迟花芽分化,花数明显减少,尤其在开花盛期,如果氮不足,短柱花变多,植株发育也不好。在氮肥水平低的条件下,磷肥效果不太显著,后期对钾的吸收急剧增加。
3.主要品种
截止到2007年,列入《中国蔬菜品种志》中的茄子种质资源有220份,其中仍有许多品种在生产上应用,特别是广大农村,如墨茄、竹丝茄、快圆、大苠、二苠、西安绿茄、洛阳青茄、油罐茄、黑又亮、三月茄、安阳大红等。据不完全统计,1995-2006年通过省级审(认)定的茄子品种超过50个,如湘茄一号、渝早茄1号、紫荣2号、闽茄一号、引茄1号、鄂茄一号、新茄3号、蓉杂茄一号、蒙茄3号、丰研2号、辽茄1号、吉茄二号、并杂圆茄1号、黔茄3号、鄂茄2号等。
植物学将茄子分为三个变种:
⑴圆茄
植株高大、果实大,圆球、扁球或椭圆球形,皮色紫、黑紫、红紫或绿白。不耐湿热,中国北方栽培较多。多数品种属中、晚熟,主要品种有北京大红袍、六叶茄、九叶茄,山东大红袍和天津二敏茄等。
⑵长茄
植株长势中等,果实细长棒状,长达30厘米以上,皮色紫、绿或淡绿。耐湿热,中国南方普遍栽培,多数品种属中、早熟。有南京紫线茄、北京线茄、广东紫茄和成都黑茄等品种。
⑶矮茄
植株较矮,果实小,卵或长卵形。种子较多,品质劣,多为早熟品种,有济南一窝猴、北京小圆茄等。
茄子果可供蔬食。根、茎、叶入药,为收敛剂,有利尿之效,叶也可以作麻醉剂。种子为消肿药,也用为刺激剂,但容易引起胃弱及便秘,果生食可解食菌中毒。总的来说,是一种种植前景非常稳定的蔬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