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人民日报
今年55岁的蒋乙嘉,是个从小闻着泥土味儿长大的农村娃。他的人生轨迹,就像一个圆:农民、军人、民工、老板、农民。花费30年光阴转了一圈后,他又回到起点。
2006年,蒋乙嘉回家乡大做“三农”文章,修路、治水、调结构,一干就是8年。家乡昔日“渐被冷落”的土地,重新充满希望与生机。
为一个梦想花去全部家当
蒋乙嘉是为了一个梦、憋着一股气回到家乡四川省蓬溪县常乐镇拱市村的。
蛰伏在川中丘区一个山坳里的拱市村,偏远、贫瘠。赤脚行走的烂泥路、补丁摞补丁的蓝布衣、芭蕉根既是菜又当饭……凋敝的山村,贫寒的家境,在蒋乙嘉幼小的心灵里留下烙铁般的印记:“总有一天,我要让家乡不再穷。”
山沟里的孩子天生犟,有一股不向命运低头的倔劲头。不到12岁,他放牛、捡粪、砍柴、下田,没有什么不会干。1978年,蒋乙嘉参军来到沈阳军区某部,他勤学习,摽劲干,快速成长起来。
每次回家探亲,走的还是土路,住的还是泥巴房,他心痛又心酸。一次探亲结束归队,正逢绵绵细雨,为了不让军装沾上黄泥浆,他穿着父亲的衣裤和胶鞋走过拱市村的烂泥路;上车前,再把泥糊糊的衣物放进父亲的背篓。那一刻,蒋乙嘉流泪了。他狠狠瞪了一眼这烂泥路,心里憋了一股子气。
这股气,蒋乙嘉憋了几十年。
1997年,在部队干得正红火的蒋乙嘉选择复员。战友们很不理解:“马上就要提一级,你却要走。”
蒋乙嘉憨憨一笑,啥都不说。
不要组织安排,不要“铁饭碗”,蒋乙嘉毅然踏上自主创业路。当搬运工、做小买卖、开洗煤场、做物流配送,从东北干到内蒙古,又干到北京。10年打拼,他终于打出一片新天地,成为拥有千万资产的企业家。
正当企业发展势头良好,蒋乙嘉突然不当老板了。他把几个股东召到一起:“我的企业股份要转让出去。”股东们都不理解:“现在坐地分红都很可观,你却要退出,难道你有更好的投资门路?”
蒋乙嘉还是笑而不语。股份转让很快办妥,他的全部家当变成了1300万元现金。
有了这笔钱,蒋乙嘉感到儿时的梦想渐行渐近。
接下来,是要过妻子这一关:把1000多万元的家当砸到一方穷乡僻壤,恐怕这个世界上没有哪个当老婆的会心甘情愿。
蒋乙嘉把在部队上学到的“军事策略”用上了。他先和妻子商量,拿出100万把家乡那条黄泥巴路变成水泥路。妻子知道他心里一直牵挂着家乡,爽快答应。等路修通了,他又对妻子“花言巧语”,在村里铺开一个接一个的摊子。最终,花完了1300万。
这些钱,他全部投入到11公里村道建设、大规模水利改造、2000多亩撂荒地改造、4000平方米村文体活动综合楼建设,以及调整产业结构和发展村文化产业等项目上。
这些钱,助推他一步步地去实现“让乡亲们过上城里人羡慕的生活”的儿时梦想。
帮农民重新拾起对土地的信心
当初刚回到拱市村时,蒋乙嘉发现乡亲们早已淡漠了对土地的眷恋——田间地头杂草丛生,山坡地撂荒过半,山下水田荒芜三成。
走南闯北的蒋乙嘉清楚,拱市村弱,弱在基础设施。要让村民对土地有信心,就得改善生产条件。
2007年2月,蒋乙嘉在村两委的协助下,拉开了改革序幕。
蒋乙嘉用的全是新招数,招招“过筋过脉”。修条好走的通村道,这是头一招。蒋乙嘉说:“路和水,是乡村的左手和右手,是发力的关键。”
蒋乙嘉找来机械,组织了50多个村民,轰轰烈烈地干开了。吃冷饭、喝冷水,顶寒风、挨雨淋,这都不算什么。在扩路基时,遇到天下雨,路面积水,工程车进不去,他就抄起水瓢,蹲在水坑边,一瓢一瓢地舀。
蒋乙嘉做事,总喜欢别出心裁往远看。按常规,修村道路不超过三米五宽,但蒋乙嘉硬要加宽一米。
路基增宽,会占去一些村民房前屋后的边边角角。有人不干了,有的人甚至说伤一窝菜都不行。蒋乙嘉不生气,白天带人筑路基,晚上和村支书一道上门,耐心沟通:“水深好行船,路宽好跑马,别看现在村里没有机动车,等将来村子观光旅游发展起来,车来车往,怕还嫌路窄呢。”
有了通村水泥路,蒋乙嘉开始治水。新修水塘,蒋乙嘉再次独辟蹊径。
丘陵地区的蓄水池,历来都建在坡上,由几条山水沟串通,靠下雨来蓄水。年头儿久了,池塌,沟垮,水枯。
2008年冬天,滚滚寒流难挡拱市村水塘修建工程的一派火热。铲土,10多台挖掘机臂膀高扬;筑堤,蒋乙嘉和村民们挥汗打夯。3年以后,拱市村在低洼的田边地角修成了21口蓄水池,这个旱山村一下子粼光满村。
今年初春,川中丘区持续春旱,拱市村却池池碧水,鱼跃人欢。
让乡村插上腾飞的翅膀
农场当兵20年,蒋乙嘉脑子里一直装着东北大平原,装着机械化,他要让拱市村走现代农业之路。
他找到村支书朱忠华,谈出自己的想法。朱书记一听很高兴:“搞现代农业,我和村民们早就在盼。”
拱市村农业合作社在鞭炮声中挂牌成立,土地流转开始了。一连几天,村民们就像在过年,又兴奋,又忙碌,开大会,签协议。
蒋乙嘉告诉记者,首批流转的1000亩土地,一年的流转费用要40万元,但手头的钱已为村上基础设施建设花得差不多了。他从来没有这么犯过难。他再三说服妻子把长春和北京的两套房子卖掉。不久之后,蒋乙嘉又得到县政府的一笔项目资金支持。
走出资金困境,蒋乙嘉在山上山下到处转悠。他看到每一处坡坎脚下都堆着一层厚厚的风化土,那些土堆了很多年,只要把它刨开,生产便道有了,土还可以栽果树。蒋乙嘉一阵惊喜,又出新招——
抠土开道,修建生产便道,打通耕地的“末梢神经”,农业机械开进高低错落、零星小块的丘陵耕地不是梦!
经过3年苦战,21公里的生产便道蜿蜒盘旋,如丝如带,给拱市村平添一道风景。四川省农业部门专家考察后评价说,拱市村为在丘陵地区推行农业机械化开了先河。
闲置了多年,成了野鸡窝、野兔林的撂荒地,芭茅草高过人头,灌木密密丛丛,蒋乙嘉带着村民斩草、松土,600多亩撂荒地,一个冬天就露出了紫红、疏松的“真面目”。他在10多个山梁上来回奔走,指挥10多台推土机、挖掘机挖高填低,硬把斜坡变为了平地。
阳春三月,走进拱市村,正是满眼生机。山上,柚子、李子、柑橘、核桃错落有致,果树间种植了花草苗木。山下,水源充足,土地平整,大米、玉米、小麦各种粮食作物正跃跃生长。
蒋乙嘉深爱着这片土地,这片土地也塑造着蒋乙嘉。2013年11月,拱市村党支部换届中,全村党员一致推选他担任村党支部书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