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是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深化之年,各地要紧紧围绕“推进转型升级,建设精品农业”的主题,坚持新的发展理念,按照“产业高效化、产品品牌化、生产绿色化、功能多样化、市场多元化”的发展要求,明确思路、创新举措,积极推进“稻田+”、“稻米+”,因地制宜加快推广稻田生态循环综合种养、优质稻米和节本降耗、绿色增效技术,充分挖掘水稻“提质、降本、增效”潜力,为推动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农村增绿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撑。
重点工作做到“七个强化”:
(一)强化良种良法配套,促进水稻优质化生产。各地要按照全市现代农业“1185”布局规划要求,确保全市水稻种植面积稳定在100万亩以上。品种上,以早熟晚粳为主,主推武运粳23号、武运粳30号、武运粳31号;大力示范推广食味优质水稻品种;同时,注意不同熟期品种的搭配利用,实现错开收获,提早上市。技术上,推广稻麦周年绿色增产攻关模式与配套技术,解决水稻迟收、小麦晚播的茬口矛盾;推广优质水稻机插丰产精确定量栽培技术、优良食味稻米清洁高效生产技术、优质粳稻全程安全用药规范化技术等,达到水稻生产的“优质、高产、高效、生态、安全”相协调。进一步加强“四主推”技术的普及推广,加大新品种、新技术试验示范力度,加快推进全市水稻优质化生产。
(二)强化集中育秧建设,提升秧苗整体素质。各地要以水稻绿色高产高效创建和集中育供秧项目为抓手,建设高标准的集中育秧基地,不断扩大集中育秧规模,解决千家万户分散育秧和难育壮秧的问题。大力推广基质料替代营养土、设施微喷灌替代人工漫灌、硬地硬盘替代软盘软土、机械化播种替代人工撒播、叠盘暗化催芽替代播前催芽等“五替代”育秧技术,提高育秧水平和育秧效率,切实提升秧苗整体素质。加强育秧技术培训指导,规范集中育秧技术操作规程,确保培育适龄壮秧。要根据前茬收获期、耕整地农时和插秧机作业量等,按照15-20天的适宜秧龄,分期分批播种,杜绝超秧龄栽插。
(三)强化种植结构调整,提高种稻复合收益。常州地处太湖稻区,温光水土等农业资源丰富,发展稻田生态循环综合种养有较好的基础,各地要以农业支持保护补贴(粮食适度规模经营)、水稻绿色高产高效创建等项目为平台,大力引导推进种植结构调整,加快推广应用高效技术模式。在有条件、有基础、有技术、有经验、有市场需求的地区,因地制宜推进稻鸭共作、稻渔共生、农牧结合等稻田种养结合模式和“水稻+马铃薯”、“水稻+芽芹+青菜”、“水稻+蒲芹+西红柿”、“水稻+西瓜(草莓)”等“水稻+N”种植模式,提高种稻复合收益。要注重打造种植结构调整典型,发挥示范引领作用。
(四)强化水稻绿色生产,促进生态可持续发展。各地要以轻简化、绿色化、高效化为导向,以绿色生态环保、资源高效利用、生产效率提高为目标,严格按照部省水稻绿色高产高效创建的总体要求,结合本地水稻生产实际,科学制定水稻绿色高产高效创建方案,选择交通便利、生产条件好、技术水平高的地区开展绿色高产高效创建,打造高标准展示示范片。要以精确定量栽培为核心,合理品种搭配和茬口衔接,集成推广因地因苗施肥、精准诊断用药等技术,推进减量替代、减量控害,大幅提高肥料当季利用率,降低化学肥料用量,推广高低隙植保机械和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及生物农药,降低化学农药用量,减少环境污染,促进生态可持续发展。积极示范推广“稻田+绿肥”、“稻田+冬耕晒垡+N”等稻田休耕轮作模式,促进用地养地与休耕轮作相结合,培肥地力,提高耕地产出能力。
(五)强化稻米品牌创建,提高常州稻米知名度。各地要以市场为导向,加强市场调查分析,准确定位,大力发展无公害、绿色、有机和地理标志农产品,提高品牌化发展意识。强化协作形成合力,探索构建产业联盟,发挥产业联盟在推动稻米品牌建设中的作用,加快我市优质稻米品牌创建,打造“区域公用品牌”。加大品牌宣传营销,积极组织稻米企业参加各类稻米博览会、展销会、推介会、品鉴会,举办优质稻米评比活动,充分利用微信、微博、论坛等媒体平台和借助网络大v、微博红人等的号召力,吸引更多的人关注和讨论常州稻米,千方百计打响常州稻米品牌,提高品牌知名度和影响力,让“常米”变成“好米”、“名米”。
(六)强化稻米产业发展,提升水稻全产业链价值。各地要切实加强优质稻米产业化基地建设,建设一批生态环境好、生产规模大、市场区位优、技术能力强、产业化程度高,集生产、收储、加工、销售于一体的优质稻米产业化示范基地。大力推动科技、文化等在稻米产业中的运用,提升水稻全产业链价值,积极开展“稻米文化”小镇创建、稻田创意文字画像设计、稻作亲身实时体验等活动,打造水稻休闲旅游公园,促进“稻田+”、“稻米+”与“旅游+”、“生态+”的融合;研究开发各种方便食品、婴儿食品,如方便米饭、方便米粉、发芽糙米、营养米等深加工产品;注重稻壳及米糠资源的开发利用,如米糠油、米糠营养素、米糠医药产品等高附加值产品。
(七)强化服务手段创新,提高生产指导水平。各地要根据省推广总站的要求,突出加强对种植大户、家庭农场、专业合作社等新型经营主体的服务指导,建立规模经营主体信息数据库,全面准确掌握种植规模、种植类型、品种、生产条件、技术需求和市场信息等,根据基础信息实行定向服务,提高规模化生产水平和规模经营效益。广泛利用微信、微博、QQ等新媒体,将生育期间的天气信息、苗情信息、生产技术意见以及有关政策等第一时间传递至农户,切实提高技术指导到位率。继续推行专家挂点指导制度,组织各级专家挂钩指导到县(市、区)、到乡(镇),鼓励与新型经营主体开展结对服务,促进关键技术措施普及到位。鼓励引导农技人员、种粮大户、专业合作组织等领建、创建水稻转型升级典型示范方,在生育关键时期组织不同层次现场观摩,通过典型引领,示范带动增产增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