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扶贫是实现脱贫的基本政策思路。那么产业扶贫存在哪里问题?应重视产业扶贫的必然性和重要性、从产业扶贫中的资金和技术、产业化程度、产业链条、品牌带动、利益联结机制等问题入手,有针对性地提出解决问题的对策建议。
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扶贫开发的战略思想,特别是在陕甘宁革命老区脱贫致富座谈会和视察甘肃时的重要讲话精神,甘肃省出台了《关于扎实推进精准扶贫工作的意见》,意见专门提出要“壮大富民产业”,并就如何发展特色农牧业、农产品加工业、劳务经济、现代服务业和积极发展新型经营主体提出了政策思路。武威市《在实施精准扶贫精准脱贫三年规划(2015-2017)》中相应提出了“坚持产业扶贫优先”的思路。根据有关省、市会议精神,天祝县制定了《关于扎实推进精准扶贫工作的实施意见》,在意见中提出了“加强产业扶贫”围绕贫困村村村有增收产业、户户有脱贫门路、人人有致富技能的要求,实现扶贫产业到村到户全覆盖。
一、产业扶贫的必然性和重要性
(一)产业扶贫是贫困地区解决脱贫和持久发展步入全面小康的必然选择。贫困地区一直以来靠传统农牧业都没有解决温饱问题,救济式扶贫也不能解决根本问题,而产业扶贫可以使贫困地区的人群由“输血型”向“造血型”转变。因此国家扶贫资金到了地方上要求将其中70%左右用于产业扶贫。尤其是今年提出精准扶贫、精准脱贫之后,产业扶贫更是凸显出其在扶贫工作中的重要性。天祝县在《关于精准扶贫富民产业培育支持计划的实施方案》中提出,到2017年底,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7806元以上,扶贫对象人均可支配收入达5202元以上,其中特色农牧业贡献3402元左右。到2020年底,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10000元以上,其中特色农牧业贡献4700元左右,贫困乡村农业劳动生产率、农牧民收入水平等主要指标达到农村小康检测目标要求。也就是说,2020年底天祝县作为国家级扶贫县要和全国全省全市同步进入小康社会。产业扶贫在其中将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二)从产业扶贫的实践效果来看,产生的效益明显。这几年贫困地区产业扶贫作为重点在推进,而且成绩比较突出,支柱产业初具规模。尤其是实施“设施农牧业+特色林果业”主体生产模式,积极探索“支部+企业+基地+合作社+农户”的产业扶贫模式之后,天祝县产业扶贫效益明显。支柱产业主要体现在以设施果蔬菌、高原绿色有机蔬菜、马铃薯、中藏药材、草食畜牧业等为主的特色农牧业,还有以人文景观和自然资源为主的旅游业。据统计2015年全县累计建成设施农牧业14万亩,户均达3.5亩,累计建成规模养殖场(小区)1116个。全县特色种植面积达58万亩,特色农牧业产值达9.9亿元,占农业总产值的80%以上,特色农牧业收入占农牧民人均纯收入的60%以上,其中贫困人口人均可支配收入达3980元,增长39.7%。
在旅游业方面,有众多藏传佛教寺院最出名的如天堂寺、华藏寺、朵什寺等,还有马牙雪山天池、石门沟药水神泉、祁连冰沟河、火石沟瀑布、抓喜秀龙草原风光等,如天祝县天堂镇天堂村,2015年10月被农业部在2015年中国最美休闲乡村推介会上,选为“特色民俗村”。天堂村因著名的藏传佛教寺院天堂寺而得名。近年来,该村紧紧围绕“旅游产业兴村、特色产业富民、民族和谐共建”的发展思路,以旅游产业开发为主导,积极打造以自然风光、民俗风情、宗教文化、避暑休闲为一体的特色旅游小村落,依托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大力发展以农家园接待服务为主的特色旅游业,走出了一条新的发展路子。2014年底,全村旅游综合收入达到1200余万元,农牧民人均纯收入增加到6800元,农家园经营户人均纯收入已突破2万元,旅游产业从业人员以及辅射带动相关从业人员达1256人,吸引外地客商32家,每年约有30万人次省内外游客来天堂观光旅游、休闲度假。天堂村为什么会取得如此明显的经济效益,除了独特的资源优势,最关键的还是依托扶贫的重点项目和重点工程,既改善了旅游基础设施如修建景区道路、配套设施、人文景点等,同时使景区形象和服务功能实现了质变升级,促进了旅游产业的快速发展。产业扶贫在旅游业中体现出的脱贫效益更加突出,也更为有力。
二、产业扶贫存在的问题
(一)缺乏资金和技术。设施农牧业特别是日光温室建设是一项高投入、高产出的项目,建设标准日光温室需要资金4.5万元以上,加之水、电、路基础设施建设,资金投入更大,银行贷款难,农户自筹资金困难大,在一定程度上制约和影响了设施农牧业的发展。从国家相关扶贫金融政策看,有些贷款还款年限短,而商业性贷款则要抵押,贫困户没有可供抵押的东西。扶贫资金现在整合难度很大,各部门都有严格的资金投向规定。另外从技术上来讲,单一的种植技术产品的附加值比较低,因此效益也很有限。比如人参果、红提葡萄品种都很单一,精深加工技术更是缺乏,设施农牧业科研投入不足,技术创新不够;设施农业装备发展滞后,设备比较简易,环境控制能力差,机械化自动化程度低,这都是资金与技术缺乏的表现。还有与旅游业相关的基础设施投资也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这些都是制约产业发展的瓶颈。
(二)农牧业产业化程度低。设施农牧业产品的附加值不高,产业链条短,农产品储藏、运输、销售等相关产业发育滞后,农产品营销协会带动能力不强。农产品批发市场体系不健全,组织化程度低,基础设施建设滞后。产品销售终端以农贸市场为主,超市和连锁店的销售份额低。长期以来,农贸市场一直是蔬果营销渠道中最为主要的销售终端,这种传统的零售终端存在诸多无法规避的问题,如质量保证问题、经营不规范问题等。现代营销手段虽已被人们认识,但传统交易方式仍占主导地位,超市和连锁店的销售份额低。
(三)品牌效应带动不强,经济效益不高。从现有的畜牧产业来看,白牦牛产业在20世纪90年代就被列为全县的支柱产业,在政策、技术、资金等方面给予全力支持,1998年天润旅游开发有限公司成立,进行白牦牛肉的深加工。其产品在国内多次获奖,产品种类也多,而且产品销往国内许多地方,部分产品出口韩国和日本,培育了独具特色的地方品牌。但是作为支柱产业、品牌产业对全县其他产业的拉动很小。原因就是白牦牛的繁育比较慢,存栏数量少出栏周期长,无法形成规模化的生产。所以这也是它之所以成为世界珍稀畜种的原因。在设施农业中以哈溪片的人参果,金强片的红提葡萄为例,种植已成规模,但效益不稳定。红提葡萄虽然在2009年的国际果蔬展览会上被评为“中华名果”,天祝县也被评为“中国优质红提葡萄之乡”,但仍存在销路不畅、农户增收慢的问题。
(四)没有明确的利益联结机制,龙头企业的带动能力弱。有些产业已经形成“公司+基地+农户”的模式,但企业和农民的利益机制没有明确,比如公司不能提供好的技术服务,种养业中的防病防疫农户自个承担,还有农产品价高时农民不愿意出售,价低时企业违约压价收购,双方互不信任。“公司+农户”合同缺乏约束力,双方利益关系不稳定。截至目前全县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仅有6家,受各种因素的制约,龙头企业的带动能力弱。一些合作社与会员之间的关系也比较松散,没有建立起稳定的合作关系,出现问题时不知道如何解决。双方利益也得不到确保。
三、产业扶贫的几点建议
(一)加大资金和技术的支持仍然是天祝县产业扶贫的方向。在精准扶贫精准脱贫“1+17+3”的方案中,省、市、县三级政府都出台了关于增加扶贫资金和贷款规模的有关政策,并逐步落实到贫困户。2015年重点扶持的54个贫困村5877户贫困户,将投放精准扶贫小额贷款接近3个亿,2016年将投放2.5亿元,2017年0.5亿元,实现精准扶贫小额贷款贫困户全覆盖。贷款规模听起来很大,但到贫困户手里则很少,而且贷款最终还要还。如何使用好这些有限的资金需要创新的思路。除此之外,一是继续加大在贫困村建立扶贫互助资金组织的力度,充分发挥扶贫互助资金的作用,探索多元开放的资金融资渠道,发挥民间资金的作用。二是继续招商引资,出台优惠政策与措施,让区域外的资金参与到本地的产业培育发展中来。三是继续加大争取国家扶贫资金和项目的力度,多渠道筹措资金注入产业发展。在技术方面仍然是加大对农牧民的培训力度,培育科技示范基地、示范户并建设农业科技网络书屋,充分发挥网络在科技扶贫中的作用,提升农牧业科技的扶贫能力。另外就是继续加强与高校科研院所的合作,提高产业发展中的科技含量。
(二)延长产业链条,提高附加价值。
经济学理论认为产业组织和产业结构是否合理有效,是否能够产生经济效益,关键要看产业链是否形成,产业链越长,产业的价值就越大,反之,则越小。从天祝县的实际情况来看,形成产业的一些特色资源优势,如草食畜牧业中的白牦牛、岔口驿走马、高山细毛羊,种植业中的高原绿色有机蔬菜、红提葡萄、人参果等,旅游业中的藏传佛教寺院、马牙雪山天池、石门沟药水神泉、祁连冰沟河、火石沟瀑布、抓喜秀龙草原风光等,都体现出的是产业组织和产业结构中的初级形态,要真正把这些资源优势最大限度地转化为竞争优势,真正做到产业扶贫,笔者认为最关键的还是进行产业链的开发与建设,通过技术创新的思路促使其向产业的中高级形态递进,只有这样才能实现经济效益的提高。比如白牦牛产业可以从白牦牛极具观赏的角度,在较集中的核心区建成原生态白牦牛观赏区,并配以文字说明白牦牛的珍稀、神奇传说及其食用价值,从而吸引外来游客。
(三)树立品牌意识,注重品牌建设,完善营销手段。品牌是优质产品的标志,是进入市场的通行证,也是产品的第二生命力,是提高经济效益的内在要求。实行标准化生产,提高生产者的科技意识,增强农户发展绿色农业、生态农业和特色农业的自觉性。打造知名品牌,在巩固提高原有特色农牧业产品知名度的基础上,努力培育出一批质量优,品质好,附加值高,产量大的品牌产品和优势生产基地,适应消费市场的需求,积极支持发展电商、农超对接、直供直销、连锁经营等现代流通方式,实现创名牌、扩市场、增效益的扶贫战略目标。
(四)完善利益连接机制,确保参与者利益。在龙头企业与农户的合作中,既要保证农户真正收益,也不能挫伤企业在促进产业扶贫中的积极性。因此必须通过创新的方式来进行合作。比如对于缺乏致富能力、无生产项目,但有贷款意愿的农户,要通过“农户+致富能人”“农户+合作组织”“农户+龙头企业”等方式集中使用贷款,签订严格的合作协议,建立约束机制,并以一定的现金收益进行分红,同时对于农户不愿意经营的大棚、土地,以及一些政策性补助都可以作为农户的股份在合作中入股并享受一定的收益。这样可以使有限的资金发挥“四两拨千斤”的作用,同时还可以确保双方参与者的利益,达到风险防控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