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经济导报
作为推进农业现代化的重要举措,土地流转正在全国各地普遍展开。来自农业部的数据显示,2013年,全国承包耕地流转的面积达到3.4亿亩,流转比例为26%,农业生产正在从“小农经济”转向适度规模经营。
不过 ,经济导报记者近日在山东的粮食主产区聊城采访发现,由于规模种植粮食比单个农民种植并无明显优势,大片土地流转后多数改变了用途,用于种植蔬菜、药材等经济作物,或开发为农业观光旅游区。
“不少土地流转后改变了用途,导致粮食种植面积大大缩减。如果全国、全省都出现这种情况,将冲击粮食种植,挑战粮食安全。”面对土地流转带来的“非粮化”,在19日由山东财经大学农业与农村经济研究中心与聊城市农委联合举办的农村土地制度改革研讨会上,山东社科院副院长、导报特约评论员袁红英表示出担忧。她认为,在土地流转中如何保证耕地红线宏观调控目标的实现,事关国家粮食安全。
药材亩收益远超种粮
像工厂里穿着制服的工人一样,聊城市东昌府区福和种植专业合作社(下称“福和合作社”)的农民也穿着统一印有“福和”字样的绿色制服,在一片绿色的麦田和覆盖着塑料农膜的田地间忙碌。
“农膜下种的是药材。麦收后,这些麦田也改种中药材。”18日下午,山东久久中药材种植科技有限公司(下称“山东久久”)总经理周法杰站在地头,向前来调研的省内专家学者介绍福和合作社的发展规划。该合作社去年9月流转了5260亩土地,其中4260亩为中药材GAP种植园,1000亩将开发为科普旅游观光园。同时,由山东久久负责的中药饮片加工、提取项目正在筹建。
据周法杰介绍,该中药材基地种植了丹参、沙参、白术、半夏、白芷、防风等中药材,今年刚开始收获,估计每亩收益能达到5000元,以后将达6000元以上。
这显然比种植小麦、玉米等粮食作物的收益高很多。东昌府区闫寺办事处冯庄村一村民告诉导报记者,他往年种植小麦、玉米,每亩地收入一千二三百元,去年他把家里的地流转给了福和合作社,每亩地租金1200元。他现在打工,月收入2000元左右,这使他的收入比单纯种地显著增加。
在农民受益的同时,土地流转给福和合作社与山东久久带来的期望更高。周法杰表示,项目完成后预计年销售收入达7亿元,利税5300万元,并解决2000余人的就业。该项目因此成为聊城土地流转示范区之一。
聊城农合亿沣蔬粮种植专业合作社去年也流转了2260 亩土地。其中1000亩用来种植小麦、高粱,其余的种植大棚蔬菜、水果。
亿沣合作社社员魏建国告诉导报记者,该合作社计划3年内再流转土地7000余亩,达到万亩生态园的规模。
高投入下的回报诉求
“流转的土地肯定不能种小麦,大规模种小麦不比农民自己种有优势,不会增产多少。投入这么高,得种附加值高的作物。”站在福和合作社的地头,几个种地的农民和周法杰的观点一致—种小麦不划算,“种中药材的收入是小麦的五六倍。”
从回报的角度考量,经济作物或农业观光旅游无疑比粮食更具投资价值。而土地流转实现规模化经营所需的巨额投资,非一般农民或合作社的力量所能及。
据周法杰介绍,其项目计划总投资1.6亿元,目前已投资2100万元,完成了3800亩土地的深耕和平整、节水灌溉设施与沟渠建设,以及树苗、中药材的种植,并启动建设科普旅游观光园。
如此大的投入哪里来?据了解,福和合作社与山东久久均由聊城市福和实业有限公司成立,后者以造纸机械和钢材销售为主业,在积累了一定资金后开始涉足农业,采用“公司+合作社+基地+农户”的模式进行农业产业化经营。
亿沣合作社的蔬菜大棚同样需要大笔投入,仅其820亩的一期工程就投资3000万元。其背后是颇具实力的聊城亿沣连锁超市。
提高种粮补贴
“从大户角度讲,如果原来种小麦再种小麦,失去了流转的意义,种得再好也好不到哪里去。但改变土地用途,将导致粮食面积缩减。”在当日的研讨会上,聊城市副市长郭建民坦言,土地流转已成趋势,如果不控制“非粮化”、“非农化”,将危及国家粮食安全。
在袁红英看来,发挥好金融对“三农”发展的支撑,建立农业产业投资基金,是土地流转的重要配套政策支持。
“提高种粮补贴,积极引导稳步发展家庭农场、合作社,不能图形式求速度。”多年来一直研究“三农”问题的山东省政府参事盖国强认为,要避免规模种植的“非粮化”,提高种粮补贴,提高农民种粮积极性是关键。
除了土地流转要规范有序地进行、不能搞大跃进外,山东财经大学农业与农村经济研究中心副主任、导报特约评论员王蔚认为,对土地流转过程中的“非农化”和“非粮化”设定一个合理的比例或数据,作为地方政府考核和土地流转的硬杠杠,可从规则制定上保障粮食种植面积不缩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