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首页 > 农业政策

灵川县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工作实施方案

2017年02月08日 09:49来源:灵川县农业局点击量:0

加强农业面源污染治理,是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推进现代农业建设、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任务。根据《桂林市农业局关于加强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工作的通知》(市农业〔2015〕56号)文件精神,为有效推进我县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各项工作顺利开展,我局成立了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工作领导小组和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工作专家组,组织制定了5项重点实施技术,请各站股及乡镇推广站结合实际,认真组织实施。

一、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树立绿色、低碳、循环的生态农业发展理念,坚持走产出高效、产品安全、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现代农业发展道路。把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作为防治农业面源污染的根本出路,把推进科技进步作为防治农业面源污染的主要依靠,加强新型职业农民培养,引导群众合理使用农药化肥,推进养殖生态化、清洁化无害化,努力提高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和劳动生产率。建立以资源高效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为基础的可持续农业发展体系,推动农业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二、推广实施主要技术

(一)节水农业技术

1、目标任务

大力发展节水农业是实现干旱缺水地区农业稳定发展的根本途径,是发展现代农业的战略选择。水是生命之源、生产之要、生态之基。推进节水农业工作,要以节约用水和提高水的生产效率为核心。大力推广节水农业技术,努力实现“一个促进”、“两个缓解”、“三个提高”的总体目标。即:促进粮食增产、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缓解农业生产缺水矛盾,缓解干旱对农业生产的威胁;提高农业抗旱减灾能力,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提高耕地综合生产能力。

根据我县节水农业类型区域布局,针对当地自然条件、优势作物布局、水资源特点和农田节水发展状况,选择有代表性的节水技术模式开展示范,重点推广水肥一体化、地膜(秸秆)覆盖保墒、深松深耕、稻田浅湿控制灌溉、微喷滴灌等六大技术模式。通过节水农业技术的应用,在旱作农业区自然降水利用率提高10个百分点,单产提高5%左右,节约肥料5-10%;在精灌区节约灌溉用水20%-30%,节约肥料10%-30%,玉米、马铃薯等作物单产提高10%以上,蔬菜、水果等经济作物单产提高20%以上;在水田灌溉区,亩节水100m3左右,肥料利用率提高2-4个百分点,水稻增产2%-3%以上。

2、技术路径

旱作农业区:以旱作集雨保墒,充分利用天然降水为核心,示范推广地膜覆盖、秸秆覆盖、深松耕营造土壤水库、抗旱保苗坐水种等技术,使用抗旱剂、保水剂提高抗旱抗逆能力,施用缓控释肥料、有机肥料提高旱作单产。

精灌农业区:即设施农业及适宜喷微灌的大田作物区,以精确灌溉,节约用水和提高效益为核心,充分展示现代农业的特点,示范喷灌、微灌、水肥一体化、膜下滴灌等技术,实现水肥资源的科学精确利用。

水田灌溉区:推广湿润灌溉、交替灌溉、垄沟灌溉等技术,强化田间水分调控,促进水肥耦合,减少农田径流,提高水肥利用率,减少浪费,减轻环境污染。

(二)化肥使用量零增长技术

1、目标任务

化肥在促进粮食和农业生产发展中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但目前仍存在化肥过量施用、不科学施用导致成本增加、环境污染等问题。为改进施肥方式,提高肥料利用率,推进有机肥源利用,减少不合理投入,确保粮食安全和主要农产品有效供给,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到2020年建立完善科学施肥管理和技术体系,科学施肥水平明显提升,主要农作物化肥使用量实现零增长。

(1)施肥结构进一步优化。到2020年,氮、磷、钾和中微量元素等养分结构趋于合理,有机肥源得到合理利用,绿肥种植面积稳定恢复发展。测土配方施肥技术覆盖率达到90%以上;畜禽粪便养分还田率达到60%;农作物秸秆养分还田率达到60%。

(2)施肥方式进一步改进。到2020年,盲目施肥和过量施肥现象基本得到有效遏制,化肥表施撒施的传统方式得到改变。机械施肥面积占主要农作物种植面积的10%以上,水肥一体化技术推广面积提高到3万亩以上。

(3)肥料利用率稳步提高。力争到2020年,主要农作物肥料利用率达到40%左右。

2、技术路径。

(1)推进精准施肥。充分应用测土配方施肥成果,根据不同区域土壤条件、作物产量潜力和养分综合管理要求,合理制定各区域、作物单位面积施肥限量标准,减少盲目施肥行为。

(2)调整化肥使用结构。优化氮、磷、钾配比,促进大量元素与中微量元素配合。适应现代农业发展需要,引导肥料产品优化升级,大力推广高效新型肥料。

(3)改进施肥方式。研发推广适用施肥设备,改表施、撒施为机械深施,大力推广水肥一体化等技术,实行水肥耦合,提高肥料利用效率。

(4)有机肥替代化肥。通过合理利用有机养分资源,加大秸秆还田利用力度、提高畜禽粪便养分还田率,加强农产品加工废弃物的肥料资源化利用,替代部分化肥投入。

(5)利用生物固氮增加土壤养分。通过利用冬闲田大力种植豆科绿肥,推行豆科作物与玉米、果树轮作或间套种,推广应用根瘤菌,提高生物固氮水平,提升土壤养分,减少化肥施用。

(6)提升耕地质量。通过改善农业生产条件,改造中低产田,增加土壤有机质,提高土壤蓄水保肥能力,提升耕地质量和耕地养分供应能力,减少化肥施用量。

3、作物主产区重点。

(1)水稻主产区。

①施肥原则:减氮、控磷、稳钾,配合施用锌、硅、钙等中微量元素。

②主要措施:结合逐年加深耕作层,推广秸秆还田技术,加大畜禽粪便等有机肥源的合理利用,恢复发展冬闲田种植绿肥;推广配方肥、增施有机肥,注重用碱性土壤调理剂改良酸化土壤,用酸性土壤调理剂改良石灰性土壤。

(2)玉米主产区。

①施肥原则:稳氮、调磷、补钾,配合施用锌、钙、镁等中微量元素。

②主要措施:聚土垄作,周期性深耕深松和保护性耕作,实施玉米秸秆还田,推广配方肥、增施有机肥,间套种黄豆、花生或绿肥,有条件的地方推广种肥同播、机械追肥,试验推广缓控释肥料,注重利用土壤调理剂调节酸化或碱性土壤。

(3)果树优势产区。

①施肥原则:减氮、调磷、稳钾,配合施用钙、镁、硫、锌、硼、钼等中微量元素,增施有机肥。

②主要措施:推广配方施肥,依据土壤肥力条件、目标产量、果树需肥规律,优化氮、磷、钾肥用量,配施中微量元素,合理分配不同生育期施肥量;增施商品有机肥,鼓励农民积造利用农家肥,施用沼渣、沼液;未封行的果树间种豆科作物,种植果园绿肥,柑桔园种植藿香蓟等浅根性草,秸秆覆盖土壤,减少裸露,防止水土流失,培肥地力;推广水肥一体化技术;酸化严重的园地每2—3年施用1次含硅钙镁成分的碱性土壤调理剂改良土壤。

(4)蔬菜主产区。

①施肥原则:减氮、控磷、稳钾,配合施用钙、镁、硫、锌、硼、钼等中微量元素,增施生物有机肥、有机肥、微生物菌肥。

②主要措施:

露地蔬菜:推广配方肥,依据土壤肥力条件、目标产量、蔬菜需肥规律,优化氮、磷、钾肥用量,配施中微量元素,合理分配不同生育期施肥量;增施生物有机肥、商品有机肥、微生物菌肥,引导农民使用农家肥、沼渣沼液;推广水肥一体化技术;酸化严重的菜地施用碱性土壤调理剂改良土壤;实行水旱轮作制;利用菜地休耕期种植绿肥。

设施蔬菜:除参照露地蔬菜的做法外还要结合设施蔬菜的特点,一是突出推广水肥一体化技术,重点是推广滴灌、微喷等技术;二是降低土壤中有害病原菌,施用的有机物料必须经高温发酵充分腐熟;三是在两季主栽作物空隙期间种植豆科作物,在豆科作物生长至生物量最大时进行压青还田,改善土壤生态环境,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抑制土壤次生盐渍化。

(三)农药使用零增长技术

1、目标任务

(1)病虫测报:年度内重大病虫中长期预报准确率达到80%以上、短期预报准确率达到90%以上,病虫防控预警信息覆盖全县100%的乡镇和90%以上的行政村。

(2)绿色防控:到2020年主要农作物病虫害物理、生物防治覆盖率达到30%以上,比2014年提高10个百分点以上。

(3)统防统治:到2020年主要农作物病虫害专业化统防统治覆盖率达到40%以上,比2014年提高15个百分点以上。

(4)科学用药:到2020年全县农药利用率达到40%以上,比2014年提高5个百分点以上,生物农药、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使用比例显著提高。

(5)灾害控制:进一步完善病虫防控政府主导、属地责任、预案管理、分级响应、联防联控的重大病虫害防控机制,年度内重大病虫防治处置效率达到90%以上,总体防效达到85%以上,粮食作物重大病虫总体为害损失率控制在5%以内。

2、技术路径

围绕“稳粮增收调结构,提质增效转方式”工作主线,坚持“预防为主,综合防治”植保方针,牢固树立“科学植保、公共植保、绿色植保”理念,在保障粮食生产安全的前题下,依靠科技进步,依托新型农业生产经营主体、病虫防治专业化服务组织,大力推进农业防治、大力推广新型农药、大力推广抗病虫品种,强化农药安全使用培训,稳步提升植保装备水平,转变病虫防控方式,大力推进生态农业、绿色防控、统防统治和无公害标准化生产技术,实现农药减量控害,确保农业生产安全、农产品质量安全和生态环境安全。

(1)农业防治:一是选用经过审定的农作物抗耐病品种或无病健康脱毒种苗;二是种子消毒,防虫网阻隔育秧;三是合理密植,健身栽培,强化水肥管理,减轻病虫害发生;四是春灌灭螟,打捞菌核压低病虫基数;五是及时合理修剪,将修剪枝、病残枝、落叶、落果集中销毁,减少侵染源;六是减少化肥使用量,增施有机肥、磷钾肥,提高作物抗病性。

(2)物理防治:大力推广杀虫灯、黄板、蓝板,性诱剂等物理方式诱杀害虫,减轻病虫为害,降低农药使用量。

(3)生物防控:稻田养鸭、果园养鸡控虫灭草;稻田释放赤眼蜂防治稻纵卷叶螟和二、三化螟;柑橘类果园释放捕食螨防治红蜘蛛。

(4)化学防控:一是推广使用生物农药,植物源农药,减少化学农药使用量;二是使用高效、低毒、低残留化学农药;三是合理使用助剂(如奇功),提高药效,减少药液流失;四是采用植物免疫诱抗技术(如碧护),提高植物抗病、抗逆性。

(5)科学用药:一是准确则报,达标防治,精准施药;二是推进统防统治,提高药效;三是推广使用自走式喷杆喷雾机、高效常温烟雾机、植保无人机,采用低容量喷雾、静电喷雾施药技术,降低药效飘移损失,提高农药利用率。

(四)农业废弃物回收利用技术

1、目标任务

到2020年秸秆综合利用率达到90%(其中直接还田率达到60%),当季农田残膜回收率达到70%以上、“清洁田园”示范点农药包装物、育秧秧盘农资废弃物回收率达95%以上,农业废弃物基本实现资源化利用,全县农业面源污染得到有效控制,农村生活环境质量得到明显改善,村容村貌得到显著改观。

2、技术路径

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生态文明建设的决策部署为指导,树立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的循环经济理念,以创建全国农业循环示范市为载体,以农业标准化生产为依托,以推进农业废弃物回收利用为根本任务,充分挖掘和利用灵川独特的区位和生态资源优势,因地制宜,大力推广和探索种养结合、农牧结合等生态循环农业模式,推行农业生产清洁工程和农村生活环境净化工程,构建高效的农业废弃物回收利用体系,实现资源利用节约化、生产过程清洁化、废物再生资源化,推动农业可持续发展。

(1)积极探索农业生态循环模式。通过稻菜轮作、种植业与养殖业有机结合、种养业与加工相互衔接,集成生态高效型和环境友好型农业生产技术,不断拓展生态循环农业新途径,在水果主产区,重点推广普及“养殖—沼气—种植”三位一体的恭城循环农业模式;在水稻主产区,重点推广“稻—灯—鱼—菇”循环农业模式;在畜禽规模养殖区,大力推广以畜禽粪便综合利用为核心的循环农业园区经济链,在此基础上,不断创新和打造循环农业技术模式的升级版,延伸产业链,将一个产业的废弃物作为另一个产业发展要素的补充,变废为宝,循环利用,实现产业链的有效对接。

(2)积极推进畜禽粪便肥料化利用。推动种植业与养殖业紧密结合,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新建种植业项目在选址时要优先考虑规模化养殖场、养殖小区周边地区,以利于养殖业粪污在种植业上的利用;鼓励、扶持农业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种植大户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结合秸秆回收利用,推广畜禽粪便工厂化堆肥处理、好氧发酵农田直接施用技术,促进畜禽粪便资源化利用和无害化处理;积极探索建立分散养殖粪污储存、回收和利用体系,在有条件的地区,鼓励分散储存、统一运输、集中处理,推动分散养殖粪污的回收利用。

(3)大力推进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因地制宜,推进秸秆肥料化、饲料化、基料化、原料化、能源化“五化”综合利用,不断提升秸秆综合利用水平,重点抓好秸秆机械化还田、腐熟还田、商品化有机肥还田和过腹还田等;拓展秸秆饲料化利用途径,大力推广秸秆“三贮一化”(青贮、黄贮、微贮、氨化)技术和秸秆养殖技术;鼓励群众利用秸秆做基料,发展食用菌产业;引导社会资本和技术力量参与秸秆综合利用项目建设,提升秸秆综合利用的社会化、组织化服务水平,实现秸秆综合利用与产业发展的互利双赢。

(4)着力推进农田残膜回收利用。建设农田残膜回收示范点,集成示范推广农田残膜捡拾、回收相关技术,探索机械捡拾、回收技术,提高农田残膜捡拾、回收效率;建设一批农田残膜回收再利用示范点,提升农田残膜回收再利用加工建设能力;积极探索农用薄膜“以旧换新”机制,研究制定“以旧换新”政策;严格推行农资生产企业资格准入制度,加强市场监督和农业行政执法力度,部门联合加大对农资市场的监管和查处力度,杜绝超薄地膜(厚度小于0.0lmm)进入农资市场。

(五)耕地重金属污染治理技术

1、目标任务。全面掌握我县耕地土壤重金属本底值,摸清全县耕地土壤重金属超标、污染状况;对土壤重金属超标、污染区域开展综合治理与修复试验示范,对未超标区域开展积极的防控;全面提升耕地土壤环境综合监管能力,建立一支土壤重金属污染综合防治专家队伍;全面建立和完善耕地土壤环境保护政策、法规和标准体系。力争到2020年,初步建成全市耕地土壤重金属污染监控体系,不发生大面积的农产品重金属污染事件。

2、实施内容

(1)开展耕地重金属污染调查。在全县开展水稻等大宗农产品产地重金属污染状况调查、监测、评估,客观地揭示各地重金属污染的来源、污染程度的相似性与差异性。根据区域重金属污染分布的规律,确定污染等级,进行安全性划分;根据风险评估结果和修复实施可能,确定污染分级标准,划定分级管理名单,确定修复计划、任务、目标和技术路线,实施全过程风险管理。选择重点区域对稻米产地进行大比例尺加密普查。

(2)建立耕地重金属污染数据库。在各重点防控区域布设耕地土壤、农产品监测点位,采样检测重金属含量状况,全面掌握全市农产品以及耕地土壤本底和耕层土壤的重金属污染状况,建立农产品和土壤的重金属污染数据库。

(3)开展耕地重金属污染修复与治理。建立农产品产地土壤分级管理利用制度,对未污染土壤,要采取措施进行保护;对轻度污染区,加强物理、化学、生物、农业生态和联合修复技术的集成示范应用,通过净化灌溉水源、推广种植重金属低积累品种、加强水肥管理、改变农艺措施等,实现农产品安全生产;在中、重度污染区,采取多渠道多种类修复治理措施,通过品种替代、作物调整和改种非食用经济作物等方式,因地制宜调整种植结构;少数污染特别严重的区域,划定为禁止种植食用农产品区。

3、技术路径

(1)施用重金属修复剂。针对耕地土壤重金属污染状况,采取土壤原位固定修复的方法,向土壤添加外源物,通过调节和改变土壤重金属的理化性质,使其发生沉淀、吸附、离子交换、腐殖化、氧化还原等一系列反应,降低重金属在土壤环境中的生物有效性和迁移性,从而减少植物体内重金属离子的富集。

(2)合理施肥。

①施用硅钙肥。施用硅钙肥不仅可以增强农作物抗性,增加产量,而且能够抑制农作物对镉的吸收。轻度超标区一般亩施15-25公斤,中度超标区一般亩施25-50公斤。

②施用钙镁磷肥。施用钙镁磷肥能抑制土壤中镉的生物有效性,降低农作物对镉的吸收,减轻镉对农作物的伤害。施用量按测土配方施肥推荐结果确定。

③增施有机肥。实行有机无机相结合,增加施用农家肥、商品有机肥。土壤有机质小于或等于30克/公斤的耕地,每亩施用农家肥1000公斤或商品有机肥150公斤;土壤有机质大于30克/公斤的耕地,每亩施用农家肥500公斤或商品有机肥100公斤。有机肥作基肥一次性施用。增施有机肥的田块,相应减少化肥施用量。

④冬种绿肥压青还田。种植绿肥是提升耕地质量的有效途径,起到增加有机质、降低镉在农作物体内富集的作用。

(3)治理酸化土壤,提高土壤pH值。

①施用石灰。在土壤中添加石灰提高土壤pH值,促使土壤中镉形成氢氧化物或碳酸盐,降低镉在农作物中的累积。要依据土壤不同质地、不同酸度确定石灰施用量。对pH<5.0的镉超标区,每亩当年施用石灰100-150公斤;对pH5.0-6.0的镉超标区,每亩当年施用石灰50-100公斤;质地粘重的土壤,适当增加石灰施用量。当pH>6.0时,不宜施用石灰。

②施用酸化土壤商品改良剂。在经过相关的田间试验和科学论证的基础上,筛选适合本地使用的酸化土壤商品改良剂,对酸化土壤进行治理。

(4)水分调控管理。水稻生长期间延长淹水状态可降低稻米镉的累积。在不影响下茬作物种植的情况下,通过调整水分管理控制水稻重金属污染。在水稻分蘖盛期前实行浅湿灌溉,分蘖盛期阶段适当缩短晒田时间;分蘖盛期后进行淹水灌溉,保持田面水深2-4厘米。收获前一周排干田面积水,方便收割。砷、镉复合污染的区域慎用延长淹水调控措施,以防止淹水灌溉增加砷对水稻的污染风险。

(5)种植镉低积累水稻品种。各县(区)要从本地的水稻主栽品种中筛选出低镉积累品种,将性状稳定的低镉积累品种列入当地主导品种目录并予以推荐,重点推广,避免种植高镉积累品种。

(6)集成应用修复措施。集成应用各种措施,发挥各类修复技术对重金属污染防治的综合效应。各地应根据当地实际情况,选择最适合本地应用的修复技术开展耕地重金属污染治理。

三、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县农业局成立由局领导任组长的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工作领导小组和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工作专家组,各乡(镇)农技推广站要争取当地党委、政府的重视和有关部门的支持,建立完善的领导工作机制,形成主要领导亲自抓、分管领导具体抓、各相关部门分工协作、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

(二)上下联动推进。结合实施延伸绩效考核,建立上下联动、多方协作的工作机制,强化责任、整合力量、加强督查。充分发挥专业合作社、种植大户、家庭农场、农业产业化企业的作用,鼓励开展技术推广、政策宣传、技术培训、服务指导等工作。

(三)加大投入力度。加强与有关部门的沟通合作,整合资源,形成合力,建立以政府为主导、社会共同参与的投入机制。充分利用好农田水利建设、全国新增千亿斤粮食生产能力规划、旱作节水农业示范工程、农业科技推广财政专项和耕地保护、基层农技推补助项目等项目资金,积极引导地方政府和社会各界加大对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工作投入力度,加强田间节水工程和配套设施建设,提高节水农业科技和装备水平。

(四)增强服务能力。加大技术人员的培训力度,不断提高技术服务水平。要组织专家和技术人员走村入户,解决农民的实际问题,提高节水农业技术普及水平。

(五)加强宣传培训。充分利用报纸、广播、电视、新媒体等途径,加强农业面源污染防治的科学普及、舆论宣传和技术推广,让社会公众和农民群众认清农业面源污染的来源、本质和危害。大力宣传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工作的意义,推广普及化害为利、变废为宝的清洁生产技术和污染防治措施,结合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工程、农村实用人才带头人素质提升计划,加强新型经营主体培训力度,着力提高种粮大户、家庭农场、专业合作社、农业产业化企业的科学技术水平,让广大群众理解、支持、参与到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工作。

(六)合力推进农业面源污染防治综合治理示范建设。因地制宜,发展适合本地特色的农业面源污染防治综合治模式,建立示范样板,对示范区农户进行重点培训、指导,做出样板,组织参观,以事实提高广大农户的认识,扩大影响,辐射带动农民利用新技术,提高对农业生产废弃物处理的重视程度。县农业局在潭下镇薛家村委(水稻)、大圩镇秦岸村委(水果、蔬菜)、灵田镇会林村委(旱作)建立三个农业面源污染防治综合治理示范样板片,各乡(镇)结合各类项目的实施建立一个农业面源污染防治综合治理乡级示范点。

 

85%的人还看了
你可能也爱看
附近热门土地
最新资讯
查看更多资讯
加载中...
火热
招募中
城市
姓名

下载土流APP

获取一手地块信息

小土给您发了元的新用户红包
距离领取结束时间还剩
-
-
-
恭喜获得土流红包
0
已存入您土流APP的账户券包
您可下载app进行查看和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