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按照‘以城带乡、以乡促城、城乡互动’的思路,坚持把深化农村改革作为破解城乡发展瓶颈的关键,打造具有红古特色的城乡一体化模式。”15日,红古区委书记咸大明接受记者采访时如是说。
据了解,2010年红古区实现地区生产总值64.6亿元,增长13%;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0594元,增长10.9%;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7480元,增长13.1%;城乡一体化建设重点工程取得明显成效。
实现失地农民再就业探索“反租倒包”土地模式
城乡一体化做的如何?关键在于如何解决失地农民的生活问题。为此,红古区采取创业培训、劳务输转和产业吸纳等措施,抓好以失地农民为重点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安置工作。截至目前,已培训农村劳动力1870人,劳务输转14727人,创劳务收入1.2亿元。
红古区区长韩显明告诉记者,2010年红古区在全面落实各项惠民政策的基础上,区财政用于扶持城乡一体化实实在在的资金达到1200万元,是近年来扶持力度最大的一年。
2010年,红古区在青土坡村探索出了“反租倒包”的土地流转模式。模式按照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鼓励农民以转包、出租、互换等形式流转土地,当年该村完成流转土地662亩,其中农户之间流转429亩。
在青山坡村模式的基础上,2011年,红古区制定出台《红古区土地流转办法》,鼓励农民以转包、出租、互换、转让、股份合作等形式流转土地承包经营权,引导农民合作组织、种养大户、龙头企业、村级组织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确保今年流转土地用于产业发展不少于1000亩。
土地流转为红古区建设农业科技示范园区提供了充足的土地资源,据介绍,2011年红古区委区政府计划投资600万元,重点建设多彩农业展示园、优质林果示范区,完成宝山奶牛养殖小区道路改造。
在支持农村土地合理流转的同时,红古区还积极建立健全政府扶持、多方参与、市场运作的农村信贷机制,组建了2家中小企业信用担保公司,为企业、公司参与城乡一体化建设搭建了平台。
同时,定期组织召开银企地座谈会,区发改、住建、城投等部门年初将重点项目册分送各金融单位,最大限度争取对城乡一体化的信贷支持。
社区型新农村亮点显现 完善新农村基础设施
按照《红古区城乡一体化总体规划》,红古区小城镇和新农村建设面积将达到535.14平方米,全区覆盖面达94.38%。
走进海石湾镇上海石新村,映入记者眼帘的是:平正的混凝土路面、挺拔矗立的墨绿青松、栅栏式的黑色铁栏杆围墙、一栋栋独立的二层小洋楼……在村民柴存宝家里,光洁防滑的乳白色地砖,客厅宽敞明亮。柴存宝告诉记者,房子上下两层,196平方米,客厅有30平方米,楼上楼下都有卫生间,厨房里用的是天然气。
类似于柴存宝这样的住户,上海石村有104户,目前,已有部分住户入住,5月底,将全部迁入新居。海石湾镇镇长关鹏对记者说,在新农村和城乡一体化建设中,我们打破单一的纯货币安置模式,以成本价向村民提供120平方米的自住小二楼和80平方米的出租房各一套。
在红古区平安镇,小城镇建设也加紧进行着。目前,投资2000万元的330套2万平方米的商住综合楼已完成主体工程,供热站锅炉房主体建设及管网也已完成,同时,新建了一座日处理150吨垃圾的简易式填埋式垃圾处理场。
除此之外,黄水河边正兴建的旋子“农家乐”项目进展顺利。旋子村已投资500万元建设集餐饮、休闲、观光、娱乐和垂钓于一体的“农家乐”16家。